九年级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案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9048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九年级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九年级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九年级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案例.docx

《九年级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案例.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案例.docx

九年级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标准教材

九年级物理: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案例)

Learningphysicswellcanalsocultivateyourlogicalthinkingability,learningphysicswellcanmakeyouliveabetterlife.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九年级物理: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案例)

教材简介:

学好物理也能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的。

总之,学好物理能让你更好的生活,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物理科目,教案学习有利于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一致进行,配合教案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学习到教材里的内容,下载后可以打印或者用于电子教学。

  设计理念

  1.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创设富于挑战性、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情境,利用生活中常见器材比如:

橡皮泥,易拉罐等设计实验,拉近物理与社会、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对物理有亲近之感,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科学探究,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会一种计算浮力的方法。

  2.进一步练习使用弹簧秤测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加对物理学的亲近感,保持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

  2.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3.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勇于、乐于参与科学探究。

  教学准备

  空易拉罐(自备,每组2/5个)、小容器(自备,每组至少1个)、弹簧秤2×9只、纸杯9只、固体物块9个、溢水杯9只、橡皮泥9块、钉子若干。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浮力,并且得到了三种计算浮力的方法,它们分别是(师生共同回忆,教师板书):

  1.当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时,其所受浮力f浮=g物;

  2.用弹簧秤测定物体浮力。

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f1,将物体浸入水中,弹簧秤的示数为f2,则物体所受浮力为f浮=f1-f2;

  3.利用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求得浮力:

f浮=f下-f上。

  师生讨论:

这三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第一种只适用于计算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浮力,第二种不适用于质量过大的物体,第三种不适用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既简单又普遍适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2000年前由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所以称之为阿基米德原理。

(板书:

阿基米德原理)。

  二、进行新课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

首先,我们一起来做两个实验:

  实验一:

  每组分发一块大小相等的橡皮泥(当众分发,增加可信度),给大家3-5分钟的时间,利用橡皮泥做一条小船,看哪一组的船装“货物”最多“货物”是规格相同的钉子。

  分组实验:

  (由于问题具有挑战性且贴近学生实际,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各组成员分工协作,争先恐后,开始行动。

有的用手捏,有的先用笔杆轧成“饼”,再把四周折起,做成“船”,做完后纷纷放入水中,投放“货物”。

“……10、11、12……20……”。

在这九个组中,有八个组“装货”在十个以上,有两个组在20枚钉子以上。

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兴奋不已,继而每个同学却为自己的“小船”最终“沉没”而惋惜顿足。

虽然老师还没有提出做船的目的,但事实上他们在做的过程中都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

“怎样做,才能装货更多?

”)

  实验二:

  请同学们拿出自备的空易拉罐,慢慢地压入水中,感受手掌受力变化。

(教师示范表演)

  2.提出问题

  教师:

通过前面的两个实验,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3.猜想与假设

  教师: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两个实验作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根据。

  (正如课前预料,同学们纷纷作出反应)

  学生:

底面积,因为把船底做大,“货物”装的才多;物体密度,有些物体在水中漂浮,有些物体则会沉底;液体密度,因为同一物体在水中可以沉底,在水银中则可以漂浮;浸入液体的深度,因为易拉罐越往下压,越费劲;浸入液体的深度和物体的底面积,因为用粗细不同的易拉罐,压入水中相同的深度,用力大小不同。

  教师:

(把各种猜想结果写在黑板上)我们今天着重研究浮力与浸入液体的深度和物体的底面积是否有关。

(并引导学生取得共识)这就是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也就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是否有关?

有什么关系?

但是测量液体体积的量筒,对少量液体而言,误差是比较大的。

对某种确定的物质而言,体积和质量、重力是—一对应的。

为了测量的方便(从结果出发指导实验),我们研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

  4.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教师:

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实验去验证我们的猜想?

  (经过组内同学之间的交流,大部分同学可以确定研究方案)用弹簧秤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用老师提供的纸杯把物体从溢水杯中排出的水收集起来,用弹簧秤测定其重力。

最后寻找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

  5.收集证据(进行实验)

  分组实验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展现了一些个性化的作法:

有些同学在往溢水杯中放物体的同时,测出了物体所受浮力和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有些同学是先在自备容器中测定物体全都浸入水中时所受浮力,再利用溢水杯测定物体全部浸入水中时排开水所受重力;有些同学在测定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时,因为杯子太轻,事先在杯子里装了适量的水,测出其重力,再把物体排开的水收集起来,测其总重,二者之差即是物体排开水所受的重力……)

  (在实验过程中,一组5人,他们有的提弹簧秤,有的读数,有的记录,同学们对出现的问题时有讨论与争辩。

比如有的同学手持弹簧秤的外壳部位;有的同学用弹簧秤提着物体入水中时太快,造成溢出水的体积与物体体积不等;……通过争论,交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实验过程更加合理。

  记录数据  以下是四级学生的实验数据:

第一组:

  弹簧秤12n1.6n弹簧秤20.1n0.5n

  第二组:

  弹簧秤12n1.7n弹簧秤20.5n0.8n

  第三组:

  弹簧秤11.4n0.2n弹簧秤20.1n1.2n

  第四组:

  弹簧秤11.3n0.2n弹簧秤20.2n1.3n

  6.分析论证分组分析数据  在得到测量结果后,同学们自发地对数据进行了分析。

各组交流:

他们发现两只弹簧秤示数变化量是相同的,其中弹簧秤1示数的减少量是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弹簧秤2示数的增加量是物体排开水所受重力的大小。

  师生共同确认:

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之大小,即f浮=g排。

从而证明同学们前面的猜想是有根据的。

  课堂小结与延伸  教师:

(在得到f浮=g排之后,首尾呼应)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第四种计算浮力的方法。

它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比较简单的方法。

  现在请同学们对以下问题发表意见。

(通过例题,对今天所学进行巩固,同时强化交流与合作及评价意识)  教师:

(投影)例:

如图所示:

有一个

  正方体,浸没在液体中,要求出它所受浮力大小,还需要给出哪些条件?

  (此题打破常规,没有采用根据已知条件求得未知结果的问题模式,而是已知部分条件和结果,要求同学们给出其他条件)这道题同样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

根据所学浮力知识,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随堂记录在黑板上):

  1.液体密度;物体体积

  2.液体密度;物体边长

  3.液体密度;物体质量;物体密度

  学生:

(教师提议)对各组条件进行评价。

  (下课之前,教师提议)同学们自己评出第9组为踊跃发言小组(全班45人,共分成9个小组),然后予以鼓励(掌声)。

  教师:

对于其他猜想因素,课下同学们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逐个进行验证,并排除无关因素。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