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8829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细嚼慢咽品至道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虽有嘉肴》教学实录教学设想《礼记二则》是部编本八下语文第六单元的两篇文言议论性小散文。

运用类比推理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和教导别人的过程中两者是互相促进的,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告诉了我们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文章虽短,道理亦浅,但论事说理的技巧颇见功力,对学生的学习理念的更新和写作技巧的运用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值得好好琢磨一番。

本节课我想引领学生不仅感悟说理技巧,而且能紧扣观点尝试创写学习感悟,为九年级上册学习写作议论文做一个前提基础铺垫。

所以我把它定位成了诵读型+写作型文本。

素养目标1.反复朗读,积累重点文言实词。

 2.诵读文本,明确论述章法及炼字艺术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3.联系生活,创写微文,进一步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积累重点文言实词。

2.诵读文本,明确论述章法及炼字艺术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教学难点3.联系生活,创写微文,进一步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学过程导入:

同学们,孔子说:

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礼,无以立。

下面是出自《礼记》的几个成语警句,你都能填来吗?

请在课文空白处写一下。

(学生先写后说)

屏显:

1.瑕不掩()

2.博闻强()

3.反躬自()

4.一张一(),文()之道5.礼之用,和()

6.傲不可(),欲不可(),志不可(),乐不可()

答案:

1.瑕不掩瑜2.博闻强识zhì3.反躬自问躬:

自身。

4.一张一弛文武之道5.礼之用,和为贵6.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虽有嘉肴》一文也有一个成语,你能很快说出来吗?

生异口同声:

教学相长师:

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七嘴八舌:

是教师和学生互相促进。

师:

同学们,这个问题也是大家在预习时提出最多的一个问题,大部分同学都认为第一句话题是“学”,第二三句话题是“学”和“教”,话题不统一,得不出“是故”后面所说的“教学相长”的结论。

不具有因果关系。

所以我首先提出来解释一下,同学们说的“教师和学生互相促进”,这是现代汉语的意思,“教”与“学”指的是两个主体。

而课文中所说的“教学相长”,“教”和“学”指的是一个人在学习和教导别人过程中的自我成长,指的是同一个主体,是一体两面,“教”也是“学”的另一种形式。

(学生“哦”声一片,似有所悟)

那么,《礼记》到底长什么样呢?

再给大家一根指南针(指名一生读)

屏显:

关于《礼经》和《礼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

《礼经》就是孔子曾经编纂来教育他的弟子的书,后来,他的弟子们对“经”的解释就叫“传”或“记”。

而《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又名《小戴礼记》,它是解释《礼经》著作里面最好的经典,有人认为超过了他的叔叔戴德编撰的《大戴礼记》,很容易被大家接受,就完整地流传了下来,并收入到儒家十三经中,所以《礼记》能够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是很了不起的。

师:

好,解决了这两个难题。

接下来,我们就走进选自《礼记·学记》中的这篇《虽有嘉肴》中,看看这位高人戴圣的文章到底高明在哪里。

1第一板块:

知词义明观点一读,寻易错字音(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之后再抽一学生读,并让其他同学指出易读错的字音)

师:

谁来提醒大家最易读错的字音?

生1:

“自强”的“强”应读三声qiǎng,“学学半”的第一个字“学”应读_iào。

“教然后知困”中的“教”到底应读一声还是四声呢?

他读的是四声。

师:

对,这里的“自强”不是“自强不息”,而是“自我勉励”的意思,应读三声。

还有这里的“教然后知困”中的“教”应读一声,凡是用作一个具体的动作过程时读作jiāo,凡是上升到对“一类”的总结时读作四声,如名词类“教学,教室,教师”等,动词类“教导教育”等。

当然,这其中的某些词有时既作动词也作名词。

二读,寻易错节奏 (抽一学生读。

并让学生指出读错的节奏)

生2:

我发现他把“是故”与“学”连在了一起,“其此之谓乎”的“其”后没有停顿。

师:

请大家看屏显内容,齐读一遍(生读)

屏显:

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

故曰:

教学/相长(zhǎng)也。

《兑(yuè)命》曰“学(_iào)/学(_ué)半”,其/此之谓乎!

三读,寻易错词义学生根据注释翻译全文,不懂的二人小组互助,最后全班质疑交流。

生3:

“虽有嘉肴”“虽有至道”中的“虽”到底是“即使”还是“虽然”呢?

师:

你觉得呢?

生3:

我觉得应该是“虽然”,因为记得老师说过,从上下文的语境来看,事实上是真的,是有这回事,就译成“虽然”,没有这回事,是假想出来的,就译成“即使”。

“嘉肴”“至道”事实上是存在的,所以应译成“虽然”生3:

我也记得,上学期在《愚公移山》中学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的“虽”,当时闹出了笑话,孙同学译成了“虽然我死了”,死了还能说话吗?

显然不合情理。

所以应译成“即使”。

师:

哈哈,印象好深。

是的,有些古今义并不是割裂开来的,其实很多“今义”在古代就产生了,只不过延伸到今天还在使用。

我们要善于联系语境,准确区分。

请同学们一起看课后练习第四题一组古今义的区别和联系。

(学生边说边写,老师重点点拨)

师:

“教学相长”,一开始就强调了,古义的“教”和“学”,是一个人学习的两个方面,是一个主体。

与我们现在理解的“教学相长”不同,现在的“教”与“学”是两个主体,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互相促进。

而“教学”一词的今义只指“教书”,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词义范围缩小了。

师:

又如“贼”,古义多指“伤害、残害”是动词。

与“盗”字连用时,指的是偷窃财物的行为或人,而现在专指“偷东西的人”,词义发生转移了。

师:

还有哪些词应该提醒大家关注呢?

生4:

“是故”,就是“故是”,“因此”的意思。

老师,“其此之谓乎”的“其”表什么呢?

师:

表推测。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全句意思是: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师:

同学们还要关注“学学半”的第一个“学”字,看第八个注释,敩,反文旁,甲骨文写作“攴”,表示一只手握着木棍在督促,所以有“教导”的意思。

这是词义的通假通用。

四读:

寻相似观点师:

同学们,这篇文章选自《礼记·学记》,属于议论文,请大家说一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也就是作者的主张是什么呢?

生齐说:

教学相长。

师:

是的,这个很明显,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

那么大家能再说几个类似的观点吗?

(大家七嘴八舌,老师指定一位说)

生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出真知。

知行合一师:

知行合一是谁说的?

(生插嘴说王阳明)是的。

教育家陶行知原来叫陶知行,后来认为实践最重要,行是知的开始,所以改名叫陶行知。

还有毛泽东说的那句,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去亲自尝一尝,这些都指出了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2第二板块:

品语言悟章法师:

前面说过,《小戴礼记》是所有解释《礼经》里面最好的经典,作者论述的道理到底好在哪里呢?

说出道理,不是说有个道理放在那儿,你拿出来就可以了,说出道理,实际上就是道理形成的过程。

所以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只有知其所以然,才叫理解。

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这样的句式说话,从多个角度写出你的理解。

话题:

“我品出了的味儿,因为。

(提示:

第一个横线可从实虚词、标点、句式、首尾、写法、情感、结构等多个角度思考与观点的联系,每个角度50字左右)

(学生思考写作,老师巡视,发现有的学生一筹莫展,提醒学生关注作者重复使用的词句,先删去再和原文比较品析。

5分钟后展示)

生6:

我品出了全文运用“也”字的抒缓味儿,因为如果删去“也”字后,读起来就比较生硬,感受不到作者语重心长谆谆教导读者的情感。

师:

是的,别有一种深厚绵长的滋味,来,我们一起摇头晃脑地读起来(生笑着齐读体验)

生7:

我品出了作者重复使用“然后”一词的循序渐进的味儿,因为这个词点明了由行到知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的。

进一步指出了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

师:

是的,任何事都不能一蹴而就,必须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对待。

生8:

我品出了作者运用分号的并列味儿,因为学和教这两点必须同时重视,既要努力学习,还要注意在教别人后的自我反思,强调了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师:

二者都不可偏废。

不能弄虚作假或骄傲浮躁,这样教和学才能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生9:

我品出了首句运用类比时给人的一种耳目一新的味儿,因为作者用“嘉肴”类比“至道”,很形象地引出了学与教之间相互推动的关系和去行动去尝试的道理,由浅入深,便于读者对中心的理解。

老师,还有,这也是比兴的修辞吧?

师:

是的,这第一句如果我改成“虽有异香,弗闻,不知其妙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可以吗?

生10:

嗯,不太好,因为嘉肴是需要好好品尝咀嚼回味的,强调的是一个过程,与作者教学相长的主张是吻合的,用“异香”就没有这样的效果。

师:

很好,有思辨力。

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过程,所以说作者选择设喻的喻体时是非常讲究的,是有深刻意蕴的。

生11:

我品出了这篇文章前三句话的句式都有两两对举的整齐味儿,因为读起来结构一致,语气和谐,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

师:

是的,不厚此薄彼,不偏不倚,学和教互动,这也属于对偶修辞,是一种宽对,不像对联那样严格,总之读起来有一种铺排的气势在,回环复沓,文气贯通。

大家再齐读感受一遍。

(生读,声音宏亮,演绎到位)

师:

而且同学们注意了,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方法,叫“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请批注在书上,经常运用。

师:

看来大家对情感和结构的品析不是特别敏感,来,我们用加一加的办法来体验一下。

请大家填出横线上的情感词。

屏显: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真让人呀!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真让人呀!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真让人呀!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生12:

第一句填:

真让人遗憾可惜呀!

第二句填:

真让人豁然开朗呀!

第三句填:

真让人激动兴奋呀!

我感觉这三句话有一种递进的意味儿。

最后用一个“故”字与前面形成因果关系,自然地推出中心论点。

师:

非常好,他的表达很严谨,这是一种层层递进的结构方式。

也是一种起承转合的形式。

那么,结尾呢?

既然观点已经提出,结尾是不是多余了呢?

去掉怎么样?

生13:

我感觉这儿引用了《兑命》里的话是进一步强调教学相长的道理,让读者信服。

师:

是的,它起的是补充作用。

就像作者的新发现,就像我们雨后沿着整齐的石阶一级一级地登上了目标山顶,忽而发现山背后升起了一道彩虹,心中越发添了一份什么味儿?

(生纷纷说惊喜。

师:

好,我们按刚才填出的情感词把全文一齐背读一遍,争取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来。

(生一齐背读,很棒)

3第三板块:

选金句联生活师:

同学们,这篇文章可谓句句含金,请选择其中一句作为观点,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摆事实,讲道理,写一个微型演讲稿表达自己的见解,怎么样?

字数不限,用上这样的话题:

如: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正如。

(学生写完后展示,整理几则如下)

生14: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识的输入和输出同样重要,正如费曼学习法,将自己学习知识与给自己讲述融合在一起,将把概念教给别人到发现问题后继续寻找解决方案,再尝试教给他人,最后类比简化,直到最终理解。

所以,让人记忆深刻,成为史上最强学习法。

生15: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

正如画素描画的我,发现不足急需要修改,但始终打不开缺口,经过自己认真反思并对照老师的指点精心补救才笔下见美,这是多么令人振奋啊!

泰戈尔曾说过,不用滞留采花保存,只管往前走去,一路上百花自会盛开,可见人只有往前走了,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生16:

品嘉肴方知味美,学至道才知其善。

正如鲁迅所说:

“我先前吃过干荔枝,罐头荔枝,陈年荔枝,并且由这些推想过新鲜的好荔枝。

这回吃过了,和我所猜想的不同,非到广东来吃就永不会知道。

”要想知道水的深浅,小马需亲自过河,要想知道桃林尽头,渔人需要复前行。

可见亲身实践的意义何其重大。

师: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不仅品出了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而且努力运用,表达了自己独特的学习感悟。

愿我们像先贤那样,心有定见,勇于实践,做思想的蝴蝶,在生活的道场里勇敢飞翔!

师:

下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