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8506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第一节 黄庭坚的诗歌

一、知识点:

1.元祐时期:

陈衍认为宋哲宗元祐时期(指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活跃于诗坛的北宋后期)是整个古代诗歌史的三个黄金时代之一。

(另外两个分别是“开元”、“元和”)

2.江西诗派:

北宋末南宋初,追随黄庭坚的诗人逐渐形成了一个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

这是两宋之际诗坛上最重要的现象。

3.苏黄:

在苏轼周围的作家群中,黄庭坚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他最终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

4.黄庭坚: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

5.山谷体:

黄庭坚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

其典型特征是句法奇矫,音节拗健,想象奇特不凡,且有一股兀傲之气。

但“山谷体”也具有奇险、生硬、不够自然等缺点。

所以当时后人批评宋诗时,“山谷体”往往首当其冲。

6.黄庭坚自编诗集《退听堂集》,把早年所作的涉及时政或抨击时弊的诗都删去了。

黄诗中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目前存於《山谷诗外集补》中。

二、大题:

1.黄庭坚的创作道路:

(1)进士及第后的17年低级官员生活——这段时期内的黄诗比较关注社会现实,抨击时弊相当尖锐。

(2)旧党执政后,黄庭坚任职于馆阁,参与编写《神宗实录》,常与苏轼等人唱和,诗的内容则以书斋生活为主。

(3)旧党重又失势,黄庭坚被贬謫。

直接原因是《神宗实录》引起的文字狱。

惊悸之余,黄庭坚作诗较少,内容则以抒写人生感慨为主。

2.诗歌特色:

(1)就题材范围而言,黄庭坚诗没有显著的特点。

大多是思亲怀友、感时抒怀、描摹山水、题咏书画的诗。

(2)黄诗的特点是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诗中的人文意象格外密集。

①黄庭坚喜爱吟咏书画作品、亭台楼阁以及笔墨纸砚、香、扇等物品,这些对象自身都是文化活动的产物或与文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自然会使诗歌充满文人色彩。

②黄庭坚写其他题材也努力抉发其中的文人意蕴。

如黄诗从古代典籍的字里行间去认识禽鸟鱼虫这些自然意象。

又如黄诗中茶成为文人雅致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

文化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形态,以此为内容的黄诗微妙而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律动,书卷气与生活气息幷存。

这正是宋诗别开生面的表现之一。

③过度的文人意识:

如《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在8句诗中竟有12个典故,就损害了诗歌的形象性。

(3)黄庭坚整个诗歌创作都贯彻了求新求变的精神,从而创造了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

①黄诗往往包含多层次的意思,章法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

黄庭认为,作诗要在必要的地方来一个出乎读者意料之外的转折,以意脉的突然断裂而产生艺术张力。

②黄诗运用修辞手段,善于出奇制胜。

A.黄诗有意识的学习和借鉴前人,运用“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手法。

B.他有时也求奇过甚,不够自然。

C.黄庭坚还重视炼字造句,务去陈言,力撰硬语。

D.黄诗中最成功的则是那些用常见的字词组成新奇意象的作品。

③黄诗还有声律奇峭的特点:

A.句中音节打破常规,矫健奇峭。

B.律诗中多用拗句,以避免平仄和谐以至圆熟的声调。

黄庭坚的三百多首七律中有一半是拗体,这也是形成其生新廉悍风格的重要因素。

(4)晚年的诗风:

克服了“山谷体”的弊端,体现出归真返朴的倾向,求新求变的精神已达到炉火纯青、行迹尽泯、“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境界。

平淡质朴,精光内敛,体现出黄诗的老成境界。

由此可见平淡之美是宋代诗坛的整体性追求,黄庭坚的创作道路也是以此为终极目标的。

第二节 陈师道的诗歌

1.陈师道:

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

是苏轼门下的重要诗人。

2.黄陈:

陈师道作诗的方式是“闭门觅句”式的苦吟,学习重视推敲锻炼的黄庭坚。

诗风最终自成一体,和黄庭坚并称为“黄陈”。

3.陈诗的题材内容:

比较狭窄,主要是写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但写得真挚诚恳,是寒士生活的真实写照。

4.美学追求:

作诗应该“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艺术风格:

简练朴拙。

以苦吟形成了朴拙诗风,是“有意为拙”。

但早年的诗风并不朴拙。

5.艺术特色:

(1)长处:

简洁精练,质朴无华,外表浑朴而意味深长。

运思遣词都很有工力,但字面上已洗净风华绮丽。

这正是宋诗以平淡为美、以思理见长特色的一种表现。

(2)缺点:

过于追求言简意賅,有时把诗句压缩过甚,以至于语意破碎。

此外有一些作品质木无文而缺乏情韵。

陈师道诗的缺点也是刻意求新所造成的。

6、陈师道亲笔遗稿由其门人魏衍编次,后来任渊为之作注,成《后山诗注》。

第三节 江西诗派的形成

1.黄庭坚的诗论:

(1)不轻视诗歌的思想内容,主张诗歌要有所寄托,要批判现实。

(2)认同“文以载道”的观点。

(3)强调诗歌应抒写性情,应以道德修养为其根本。

(4)因文字狱进而反对讪谤怒骂。

(这种观点反映出宋代士大夫趋于内敛的心态,更反映出北宋后期严酷的政治气候中诗人们的畏祸心理。

2.黄庭坚的诗歌艺术论:

主张循序渐进

(1)要多读前人的作品,从中汲取艺术营养,力求熟练地掌握炼字、造句、谋篇等写作技巧。

(2)力求打破技巧的束缚而进入“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即超越绚烂而臻于平淡自然,并争取超越前人而自成一家。

(3)把晚期杜诗视为宋诗美学理想的参照典范,提倡精光内敛的老成境界。

3.黄庭坚的诗论能够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主要原因:

(1)黄庭坚的诗论内蕴丰富,既包括诗歌艺术的入门指南,也包括通向艺术极境的深刻启示。

(2)黄庭坚的诗论使初学者有法可循,这使他拥有为数众多的追随者。

(3)诗人可以从黄庭坚的诗论中汲取自成一家的精神,去创造各自的艺术风格。

4.杜甫典范地位的确立:

(1)北宋中叶,尊杜成为整个诗坛的共识。

(王安石、杜甫都推崇杜甫)

(2)黄庭坚举起了以杜甫为诗家宗祖的大旗。

(3)黄庭坚重视杜诗的思想意义,但他倡导学杜的重点则在于借鉴杜诗的艺术经验。

(4)黄庭坚把晚期杜诗视为宋诗美学理想的参照典范,实即倡导超越雕润绮丽而进入精光内敛的老成境界。

在这重意义上,黄庭坚的尊杜观点最能体现宋代诗学的时代精神。

5.“点铁成金”:

是黄庭坚诗论中影响很大的一个内容。

唐诗成就登峰造极,宋代诗人难以超越。

对此,黄庭坚提出了一种对策:

对前代诗歌的语言艺术作积极地借鉴。

黄庭坚在创作中比较成功的运用了“点铁成金”的方法,从而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点铁成金”之说往往被后人目为“剽窃”,但在北宋的特定时代里,不失为摆脱窘境的一种策略,所以当时发生了较大的影响。

6.黄庭坚对当时的青年诗人的典范作用:

(1)他的诗歌成就卓越,且鲜明地体现了宋代诗坛的美学风范。

(2)作诗的方式是字斟句酌,法度井然,便于别人仿效。

(3)诗论循序渐进,倡导以杜甫为诗家宗祖,为诗人们设计了摆脱窘境的策略,使后学者们有具体的门径可入。

7.江西诗派:

宋徽宗年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宗派”,并尊黄庭坚为诗派之祖,下列25人。

诗派成员受到黄诗的影响,所以在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都比较相近,成为一个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

这个流派一直沿续到南宋,吕本中、曾几等人也被看作诗派中人。

至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

第四节 江西诗派的演变

一、吕本中

1.吕本中:

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

著有《东莱先生诗集》。

又有《东莱诗外集》三卷。

是后期江西诗派最重要的诗论家。

2.诗歌特色:

早年作诗专以黄庭坚为典范,生新刻峭,旨趣幽深,力图创作自己的新风格。

进入南宋以后,形成一种轻快圆美的新风格。

3.“活法”之说:

吕本中在理论上提出“活法”之说,主张摆脱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其中并没有特定的风格论内容。

但由于当时盛行的诗歌法则是源于黄庭坚的江西诗法,所以这意味着江西诗派内部的新变。

二、江西诗派的发展历程

(1)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发有组织的,有理论宗旨的诗歌流派。

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并尊黄庭坚为师派之祖,下列陈师道等25人。

宋末的方回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2)黄庭坚、陈师道之后,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这也是当时整个诗坛的倾向。

(3)靖康之变让江西诗派诗人做出了一批忧国伤时的作品,即使在咏物、咏史一类的传统题材方面,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这些作品对江西诗派的演变产生了深刻影响。

随着宋金和议,江西诗派又渐渐恢复早期题材内容。

(4)南宋初年,江西诗派在艺术风格上发生了深刻变化。

吕本中的“活法”之说

产生了重大影响,主张摆脱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其中并没有特定的风格论内容。

吕本中在诗歌创作中创造了一种轻快圆美,流动和婉的新风格,迥异于黄庭坚。

(5)南宋后期,永嘉四灵出现,江西诗派逐渐衰微。

(6)作为宋代江西诗派的殿军,方回论诗推崇江西诗风,他的诗作往往表达出低回沉重的心情。

在艺术上,他大力发挥江西诗派的创作特点,在诗眼、句法上深致功夫,其诗以意象生新,境界老成为主要特征。

(7)入元以后,江西诗派最终衰落。

第五节 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

一、知识点

1.南宋初年,诗坛上转移风气的人物是吕本中,但创作成就更高的诗人则是陈与义和曾几。

陈、曾二人都写了一些较成功的爱国主题的诗。

2.陈与义诗中爱国主题的内涵深广,伤时忧国的篇什在陈诗中很常见,他还把爱国的情感渗入到其他题材。

3.陈与义:

字去非,号简斋,著有《简斋诗集》。

4.曾几:

字吉甫,号茶山居士。

著有《茶山集》。

风格:

清新活泼。

5.吕本中和曾几都是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关键人物,南宋的其他诗人受到江西诗派的影响,大多是以他们二人为中介的。

二、大题

1.陈与义诗歌特色:

(学习杜甫)

(1)青年时诗风没有突破黄、陈藩篱,早年主要着眼于借鉴杜甫的艺术手法。

(2)南渡前多闲情逸致,尤其是那些描写山水和闲适生活的诗,风格宛肖陶渊明、韦应物和柳宗元。

(3)南渡后,努力学习杜甫的爱国精神,对杜诗艺术的借鉴也转以学习其沉郁、壮阔的风格为主,从而创造了雄浑深沉的诗风。

(4)主导诗风是雄浑。

(对陆游产生影响)

2.陈与义与江西诗派:

(1)对黄庭坚、陈师道都很推崇,创作上也接受了黄、陈诗风一定的影响,然而他的主体风格及主要题材取向都已与江西诗派相去较远。

(2)被称为“新体”,诗风已突破黄、陈的藩篱。

(3)在江西诗派的发展过程中,陈与义所起的作用不如吕本中和曾几,但他是南宋初期与江西诗派有渊源关系的最杰出的诗人。

3.江西诗派的地位:

(1)在苏轼和黄庭坚以后,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之前的四五十年间,江西诗派是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现象。

(2)江西诗派自身的演变同时也代表着北宋诗风向南宋诗风的转变。

这种演变,固然受到了靖康事变等外部因素的激发,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诗歌自身的发展规律。

(3)江西诗派是宋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名词解释】

1.江西诗派:

宋代影响量大的一个诗歌流派,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发有组织的,有理论宗旨的诗歌流派。

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并尊黄庭坚为师派之祖,下列陈师道等二十五人。

到了宋方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江西诗派的创作主张及特色是:

重视句法、喜用拗句;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风格生新瘦硬

但兼有浏亮芊绵。

江西诗派自身的演变同时也代表着北宋诗风向南宋诗风的转变。

江西诗派是宋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2.山谷体:

黄庭坚的山谷体诗歌是元祐时期宋诗发展到高峰期的产物,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将黄庭坚的诗列为“山谷体”,其总体风格特征是生新瘦硬,主要艺术特点是喜欢用拗句,所谓“拗句”,主要是将律诗中的句式和平仄加以改变,有意造成一种打破平衡和谐的效果,给人以奇峭倔强的感觉。

这种刻意求奇而造拗句、作硬语的做法,是形成山谷体生新瘦硬风格的重要因素。

用典也是山谷体求创新的重要方面,是“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落实于诗歌创作中的具体表现。

3.苏、黄:

在苏轼周围的作家群中,黄庭坚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他最终与苏轼齐名,二人并称“苏黄”。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其诗清新豪健,充满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刚柔相济的风格,是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其诗讲究修辞造句,总体风格特征是生新瘦硬,提倡“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开创了江西诗派。

4.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1)黄庭坚的创作方法,就是对前人的作品加工改造,一是不改变前人作品的意思,但用新的语言来表达;一是袭用前人的语言,但表达的是新的意思。

黄庭坚比较成功地运用了“点铁成金”的方法,从而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2)目的是“以故为新”,尚不失宋诗革新期的首创精神。

宋诗重新走上了模仿前人,只在文字技巧、声韵格律方面颠来倒去的形式主义道路。

(3)直到南渡之际,陈与义等人由早期江西诗人对杜诗声律的偏爱转向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精神和苍凉沉郁的风格,在诗歌中反映出民族灾难降临之初知识分子的爱国感情,宋诗停滞不前的现象才有所改变。

【简答题】

1、简述黄庭坚“山谷体”的风格特征

(1)黄庭坚“山谷体”的总风格特征是“生新瘦硬”。

以字句的奇崛造成一种陌生感,追求诗境的生新美、诗语的峭拔美和诗韵的兀拗美。

“生新”刻意求奇而造拗句、作硬语,“用典”也是山谷体求创新的重要方面。

“瘦”洗净铅华;“硬”刚健挺拔。

(2)工于炼字是山谷体的特征之一,以善用动词、形容词和语助虚词的炼字法著称。

(3)他也有浏亮芊绵的自然晓畅之作,如《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表现作者晚年历经磨难而不屈服的坚强性格,虽不乏劲峭气格,但运笔自然流畅,语句浅易。

2、山谷体:

(1)黄庭坚的“山谷体”诗歌是元祐时期宋诗发展到高峰期的产物。

苏轼称“黄鲁直体”,黄庭坚自称“庭坚体”,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其“山谷体”。

(2)其总体风格特征是生新瘦硬,主要艺术特点是喜欢用拗句。

所谓“拗句”,主要是将律诗中的句式和平仄加以改变,有意造成一种打破平衡和谐的效果,给人以奇峭倔强的感觉。

这种刻意求奇而造拗句、作硬语的做法,是形成山谷体生新瘦硬风格的重要因素。

(3)用典也是山谷体求创新的重要方面,是“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落实于诗歌创作中的具体表现。

如,《登快阁》“朱弦”、“青眼“一联,活用伯牙、子期和阮籍的历史典故。

(4)黄庭坚和苏轼《送杨孟容》的诗中,有“我诗如曹郐,浅陋不成邦。

公如大国楚,吞五湖三江”和“句法提一律,坚城受我降。

枯松倒涧壑,波涛所舂撞。

万牛挽不前,公乃独力扛”等句,句法奇矫,音节拗健,想像奇特不凡,且有一股兀傲这气,是典型的“山谷体”。

(5)如果以唐诗为参照标准,那么“山谷体”的生新程度是最高的,它最典型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

“山谷体”也具有奇险、生硬、不够自然等缺点。

3、陈与义的“简斋体”

(1)严羽《沧浪诗话》首次将陈与义诗歌视为宋诗之一体。

他认为陈诗总体上不脱江西诗派的底色,但在某种程度上又与江西诗派背离,即对江西诗派的一般规范和宗趣有所突破和超越。

(2)陈与义在陈师道以简淡学杜之后,另辟蹊径,更多地发挥了韦应物、柳宗元诗风对于建构“中和”之诗体的作用,构成非常个性化的“韦柳与杜黄”互参的简斋体,最终避免了江西诗派拗峭生涩之弊病。

(3)雄浑与清平的风格,气格高昂、韵味悠长的美的特质平衡共生在简斋的诗歌当中,并且成为简斋新体最主要的诗体特征。

(4)代表作有:

雄浑——《伤春》、《观雨》,清平——《中牟道中二首》、《独立》。

【论述题】

1、黄庭坚能在宋代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是什么?

他的诗歌理论与创作有何特色?

(1)黄庭坚之所以能在宋代诗坛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产生广泛的影响,一是因为他提出了一套独特的诗歌创作理论,二是因为他诗歌本身的成就,三是因为在他的影响下产生了一个声势浩大的江西诗派。

(2)诗歌理论:

它阐明了具体的写诗办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他主张创新,创新的办法是“以故为新”。

“以故为新”的具体办法就是“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

这意味着创新是建立在对前人作品的加工改造上,一是不改变前人作品的意思,但用新的语言来表达;一是袭用前人的语言,但表达的是新的意思。

此外,他还对诗歌句眼的设置、句律的运用、章法的安排等发表了具体的意见。

这样的办法切实可行,而且立竿见影,对学诗者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3)诗歌成就:

黄庭坚的诗歌创作在宋代也是别具一格的。

从内容来说,黄庭坚的诗不像他以前的宋代诗人那样比较关注政治、社会问题,而更多的是写景、酬唱,抒发内心感受。

(4)创作特色:

一是用典多;二是务新求奇,为人所不为;三是具有一种独特的幽默诙谐感。

黄庭坚的诗章法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

还有声律奇峭的特点,并且律诗中多用拗句,晚期诗风臻于平淡。

其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

2、黄庭坚诗歌的特点、贡献和影响。

(1)特点:

见第一节“诗歌特色”

(2)贡献:

见简答题“山谷体”

(3)影响:

成就了江西诗派,具体可谈江西诗派的演变及其重要地位。

(注:

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