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考类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分类模拟题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8428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考类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分类模拟题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医考类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分类模拟题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医考类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分类模拟题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医考类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分类模拟题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医考类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分类模拟题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考类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分类模拟题3.docx

《医考类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分类模拟题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考类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分类模拟题3.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考类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分类模拟题3.docx

医考类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分类模拟题3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分类模拟题3

A型题

1.当某一恒定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时,其传入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频率会逐渐下降的现象,称为感受器的

A.适应

B.传导阻滞

C.抑制

D.疲劳

答案:

A

2.各种感受器在功能上的共同点是

A.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B.能产生感受器电位

C.能产生发生器电位

D.都能产生局部电位

答案:

A

[解答选项B、C、D都是感受器的生理特性,而不是功能上的共同点。

3.下列对感受器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大小与刺激强度无关

B.具有“全或无”的性质

C.以电紧张的形式扩布

D.呈不衰减性传导

答案:

C

[解答感受器电位与终板电位一样,是一种慢电位,具有局部兴奋的性质,即非“全或无”式的,可以发生总和,并以电紧张的形式沿所在的细胞膜作短距离衰减性扩布,感受器电位大小与刺激强度呈正相关,可通过其幅度、持续时间和波动方向的改变真实地反映和转换外界刺激信号所携带的信息。

4.下列关于感觉器官特性的描述,错误的是

A.对适宜刺激敏感

B.均有换能作用

C.传入冲动都能引起主观感觉

D.均有编码作用

答案:

C

[解答一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通常都能引起主观感觉,但也有一些感受器一般只是向中枢神经系统提供内、外环境中某些因素改变的信息,引起各种调节性反射,在主观上并不产生特定的感觉。

5.眼的折光系统包括

A.角膜、房水、晶状体和视网膜

B.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C.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和视网膜

D.角膜、房水、玻璃体和视网膜

答案:

B

[解答眼内与产生视觉直接有关的结构是眼的折光系统和视网膜,来自外界物体的光线,透过眼的折光系统成像在视网膜上。

6.人眼入射光线的折射主要发生在

A.角膜

B.房水

C.晶状体

D.玻璃体

答案:

A

[解答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这四种介质的折射率不同,其中入射光线的折射主要发生在角膜的前表面。

晶状体是人眼调节能力最强的结构。

7.下列关于正常人眼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视远物时需调节才能清晰地成像于视网膜上

B.晶状体变凸使物像后移而成像于视网膜上

C.近点距离越近,眼的调节能力越差

D.眼视近物时晶状体形状的改变通过反射实现

答案:

D

[解答当眼视远物(6m以外)时,从物体发出而进入眼内的光线可认为是平行光线,对正常眼来说,不需任何调节即可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当眼看近物(6m以内)时,从物体发出而进入眼内的光线呈不同程度的辐射状,将成像于视网膜之后。

为能清晰成像于视网膜上,需通过眼的调节来实现。

人眼的调节主要靠改变晶状体的折光力来实现。

晶状体变凸能使物像前移而成像在视网膜上。

此外,瞳孔的调节及两眼球的会聚也起重要作用。

视近物时晶状体形状的改变,是通过反射实现的,晶状体的最大调节能力用眼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即近点来表示,近点距眼越近,说明晶状体的弹性越好,即眼的调节能力愈强。

8.下列关于眼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正常人眼视近物时需调节才能清晰成像于视网膜

B.晶状体弹性减弱时,眼的调节能力降低

C.主要靠改变晶状体的折光力来实现

D.瞳孔缩小时增大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答案:

D

[解答当视近物时,眼的调节包括晶状体变凸、双侧瞳孔缩小和双眼球会聚。

瞳孔缩小可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使像更清晰。

9.近视发生的原因是

A.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折光系统折光能力过弱

B.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统折光能力过弱

C.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折光系统折光能力过强

D.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统折光能力过强

答案:

C

[解答近视的发生是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轴性近视)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强(屈光性近视),故远处物体发出的平行光线被聚焦在视网膜的前方,在视网膜上形成模糊的图像。

10.老视的原因主要是

A.房水减少

B.睫状肌松弛

C.角膜弹性降低

D.晶状体弹性降低

答案:

D

[解答老视的发生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的弹性逐渐减弱,导致眼的调节能力降低。

11.视近物和视远物都要进行调节的眼为

A.近视眼

B.远视眼

C.散光眼

D.老视眼

答案:

B

[解答远视的发生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弱所致,来自远物的平行光线聚集在视网膜的后方,不能清晰地成像在视网膜上。

远视眼在看远物时就需要调节,看近物时,需作更大程度的调节才能看清物体。

因此远视眼无论看近物还是看远物都需要调节,故易发生调节疲劳。

12.散光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折光能力过弱

B.眼球前后径过短

C.角膜表面各方向曲率不等

D.折光能力过强

答案:

C

[解答散光时,平行光线经角膜表面各个方向入眼后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焦点,而是形成焦线,因而造成视物不清或物像变形。

在选项A、B和D的情况下,平行光线经角膜表面各个方向入眼后在视网膜上的前或后仍形成焦点。

13.双眼集合反射的生理意义在于

A.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

B.减少折光系统的色像差

C.调节人眼光量

D.使眼不产生复视

答案:

D

[解答眼球会聚是由于两眼球内直肌反射性收缩所致,称集合反射,其意义在于两眼同时看一近物时,物像仍可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使眼不产生复视。

瞳孔缩小可减少入眼光量,并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使视网膜成像更清晰。

14.瞳孔在弱光下散大,而在强光下缩小,称为

A.明适应

B.暗适应

C.瞳孔对光反射

D.瞳孔调节反射

答案:

C

15.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位于

A.延髓

B.中脑

C.纹状体

D.下丘脑

答案:

B

[解答瞳孔对光反射的过程为:

强光照射视网膜时产生的冲动经视神经传到中脑的顶盖前区(反射中枢)更换神经元,然后到达双侧的动眼神经缩瞳核,再沿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纤维传出,使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

16.关于视锥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存在于视网膜周边部

B.普遍存在会聚排列

C.其视色素为视紫红质

D.外段较短,所含视色素较少

答案:

D

[解答选项A、B、C项都是视杆细胞的生理特点。

17.夜盲症发生的原因是

A.视紫红质过多

B.视紫红质分解增强,合成减弱

C.11-顺视黄醛过多

D.长期维生素A摄入不足

答案:

D

[解答视紫红质是晚光觉的基础,在视紫红质分解和再合成的过程中,有一部分视黄醛被消耗,依赖于从食物中吸收的维生素A(相当部分贮存于肝)来补充。

因此,如果长期维生素A摄入不足,会影响人的暗视觉,引起夜盲症。

18.视杆系统

A.对光敏感度高,有色觉,分辨力弱

B.对光敏感度低,有色觉,分辨力弱

C.对光敏感度高,无色觉,分辨力弱

D.对光敏感度低,无色觉,分辨力高

答案:

C

[解答视杆系统又称晚光觉或暗视觉系统,它们对光的敏感度较高,能在昏暗环境中感受弱光刺激而引起暗视觉,但无色觉,对被视物细节的分辨能力较差。

视锥系统又称昼光觉或明视觉系统,它们对光的敏感性较差,只有在强光条件下才能被激活,但视物时可以辨别颜色,且对被视物体的细节具有较高的分辨能力。

19.视杆细胞感受器电位的特点是

A.超极化快电位

B.超极化慢电位

C.去极化慢电位

D.去极化快电位

答案:

B

[解答在无光照时视杆的外段膜上就有相当数量的Na+通道处于开放状态,故Na+进入细胞内,形成一个从内段流向外段的电流,这时感受器细胞处于去极化状态。

内段膜上的钠泵不断地将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维持膜内外Na+的平衡。

当视网膜受到光照时,外段膜短暂地向超极化方向变化,形成超极化慢电位。

20.瞳孔扩大时,通常使折光系统的

A.球面像差增大,色像差减小

B.球面像差增大,色像差增大

C.球面像差减小,色像差减小

D.球面像差减小,色像差增大

答案:

B

[解答瞳孔扩大时,入眼的光量增多,并增加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21.在同一光照条件下,视野最大的是

A.白色

B.红色

C.黄色

D.绿色

答案:

A

[解答用单眼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

同一光照条件下,不同颜色的视野范围大小顺序为:

白色>黄蓝色>红色>绿色。

22.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的不同在于

A.外段

B.内段

C.终足

D.胞体

答案:

A

[解答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在形态上都可分为四部分,由外向内依次为外段、内段、胞体和终足。

其中外段是视色素集中的部位,是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最大区别所在。

视杆细胞外段长、呈圆柱状、所含视色素多;视锥细胞外段较短、呈圆锥状、所含视色素较少。

23.人眼近点的远近主要决定于

A.空气角膜界面

B.晶状体弹性

C.角膜曲度

D.瞳孔直径

答案:

B

[解答人眼的调节亦即折光能力的改变,主要是靠改变晶状体的折光力来实现的。

物体距眼睛越近,入眼光线的辐散程度越大,因而也需要晶状体作更大程度的变凸,才能使物像形成在视网膜上。

晶状体的最大调节能力可用眼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来表示,这个距离称为近点。

近点距眼的距离可作为判断眼的调节能力大小的指标,近点距眼越近,说明晶状体的弹性越好,亦即眼的调节能力愈强。

24.听阈是指

A.某一频率的声波刚能引起鼓膜疼痛的最小强度

B.所有频率的声波刚能引起鼓膜疼痛的平均强度

C.某一频率的声波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

D.所有频率的声波刚能引起听觉的平均强度

答案:

C

25.正常人耳能感受的振动频率范围为

A.20~20000Hz

B.200~20000Hz

C.1000~20000Hz

D.2000~20000Hz

答案:

A

26.人耳最敏感的声波频率范围为

A.20~100Hz

B.200~900Hz

C.1000~3000Hz

D.4000~10000Hz

答案:

C

[解答人耳最敏感的声波频率是1000~3000Hz,人耳能感受的振动频率是20~20000Hz,人类语言频率的分布范围是300~3000Hz。

27.躯体旋转运动时产生的眼震颤属于

A.运动病

B.迷路紧张反射

C.意向性震颤

D.正常前庭反应

答案:

D

[解答眼震颤是由于躯体旋转运动时,由于内淋巴的惯性,使半规管壶腹嵴的毛细胞受刺激而反射性地引起某些眼外肌的兴奋和另一些眼外肌的抑制,出现眼震颤慢动相,快动相的产生与中枢的矫正有关。

进行眼震颤试验可以判断前庭功能是否正常。

某些前庭器官有病变的患者,眼震颤消失。

28.感音性耳聋的病变部位在

A.耳蜗

B.咽鼓管

C.鼓膜

D.听骨链

答案:

A

[解答发挥感音换能作用的器官位于耳蜗,所以耳蜗病变引起感音性耳聋。

声音通过空气传导与骨传导两种途径传入内耳:

①气传导:

声波→外耳道→鼓膜振动→听骨链→卵圆窗膜→耳蜗;②骨传导:

声波→颅骨振动→颞骨骨质中的耳蜗内淋巴的振动。

鼓膜和听骨链受损引起传音性耳聋;咽鼓管病变引起中耳病变时,可导致传音性耳聋。

29.能引起耳蜗底部的基底膜产生最大振幅的是

A.高强度声波

B.低强度声波

C.高频声波

D.中频声波

答案:

C

[解答声波频率不同,行波传播的远近和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也不同。

声波频率愈高,行波传播愈近,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愈靠近卵圆窗处(耳蜗底部),换句话说,靠近卵圆窗的基底膜与高频声波发生共振;相反,声波频率愈低,行波传播的距离愈远,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愈靠近蜗顶。

30.下列关于骨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指经过听骨链的传导途径

B.敏感性与气传导基本相同

C.在正常声波传导中作用很小

D.中耳病变时常受损害

答案:

C

[解答骨传导是指声波直接引起颅骨的振动,再引起位于颞骨骨质中的耳蜗内淋巴的振动(不经过听骨链)。

骨传导的敏感性比气传导低得多,因此在正常听觉的引起中其作用甚微,但当鼓膜或中耳病变引起传音性耳聋时,气传导明显受损,而骨传导却不受影响,甚至相对增强。

31.在中耳的声音传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结构是

A.鼓膜和听骨链

B.鼓膜、听骨链和鼓室

C.听骨链和鼓室

D.鼓膜、听骨链和内耳淋巴液

答案:

A

[解答鼓室不参与中耳声音传递,内耳淋巴液属于内耳的结构。

32.声波由鼓膜经听骨链到达卵圆窗膜时,振动的

A.压强增大,振幅不变

B.压强增大,振幅减小

C.压强增大,振幅增大

D.压强减小,振幅减小

答案:

B

[解答声波由鼓膜→听骨链→卵圆窗膜,其振动的压强增大,而振幅减小,这就是中耳的增压作用。

33.生理情况下,下列哪种结构受刺激时出现眼球震颤

A.半规管

B.椭圆囊

C.球囊

D.前庭器官

答案:

A

[解答躯体旋转时引起眼球运动,称眼震颤。

前庭器官由三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组成,半规管壶腹嵴的适宜刺激是正负角加速度,以身体纵轴为轴心旋转时,两侧水平半规管受刺激,引起水平方向的眼震颤;侧身旋转时,上半规管受刺激,引起垂直方向的眼震颤;前后翻滚时,后半规管受刺激,引起旋转性眼震颤。

椭圆囊和球囊只感受直线加速运动。

34.晕船是由于下列哪一部位的感受器受到过度刺激所引起

A.外、后半规管

B.上、外半规管

C.上、后半规管

D.椭圆囊

答案:

C

[解答晕船反应就是因为船身上下颠簸及左右摇摆使上、后半规管的感受器受到过强或长时间的刺激,通过前庭神经核与网状结构的联系而引起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导致心率加速、血压下降、呼吸频率增加、出汗以及恶心、呕吐等现象。

35.前庭器官中各类毛细胞的适宜刺激是

A.对细胞任何部位的机械扩张

B.与纤毛生长面平行的机械力

C.传到细胞膜上的膜电位改变

D.加于纤毛根部的特殊化学物质

答案:

B

36.关于前庭器官的叙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A.由耳蜗、三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组成

B.在保持身体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C.在调节姿势反射中起重要作用

D.可感受机体的变速运动

答案:

A

[解答前庭器官由内耳中的三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组成,内耳由耳蜗和前庭器官组成。

耳蜗是听觉感受器。

37.下列关于眼震颤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由球囊囊斑受刺激引起

B.在旋转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

C.快动相先出现,慢动相后出现

D.可用以判断前庭功能是否正常

答案:

D

[解答眼震颤主要由半规管受刺激引起;旋转变为匀速转动时,旋转虽在继续,但眼震颤停止;慢动相先出现,快动相后出现。

B型题

A.近视

B.老视

C.远视

D.规则散光

1.视近物不需眼调节或只作较小程度调节的是

答案:

A

2.视远物不需眼调节,而视近物需眼调节的是

答案:

B

3.视远物和近物均需眼调节的是

答案:

C

A.瞳孔对光反射

B.互感性对光反射

C.瞳孔调节反射

D.集合反射

4.光照左眼,可使左、右侧瞳孔同时缩小为

答案:

B

5.看近物时,双侧瞳孔缩小为

答案:

C

A.感音性耳聋

B.传音性耳聋

C.高频听力受损

D.低频听力受损

6.鼓膜发生病变时引起

答案:

B

7.耳蜗发生病变时引起

答案:

A

8.耳蜗底部受损时主要引起

答案:

C

9.耳蜗顶部受损时主要引起

答案:

D

A.低频声波

B.中频声波

C.高频声波

D.任何频率的声波

10.能引起耳蜗底部产生最大振幅的是

答案:

C

11.能引起耳蜗顶部产生最大振幅的是

答案:

A

[解答按行波理论,不同频率的声波引起的行波都是从基底膜的底部开始,向耳蜗顶部方向传播。

声波频率越高,行波传播越近,行波最大振幅的部位越接近耳蜗底部;声波频率越低,行波传播越远,行波最大振幅的部位越接近耳蜗顶部。

A.旋转加速运动

B.旋转匀速运动

C.直线加速运动

D.直线匀速运动

12.半规管壶腹嵴的适宜刺激是

答案:

A

13.囊斑的适宜刺激是

答案:

C

X型题

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是

A.都有各自的适宜刺激

B.能把刺激能量转换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

C.能对环境变化的信息进行编码

D.对恒定刺激有适应现象

答案:

ABCD

2.可影响感受器适应的因素有

A.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B.离子通道的功能状态

C.传入神经纤维本身的特性

D.感受器细胞和感觉神经纤维之间的突触传递

答案:

ABCD

3.人眼视近物时主要表现为

A.睫状肌松弛

B.晶状体曲率增大

C.角膜曲率增加

D.集合反射加强

答案:

BD

[解答①看近物时,副交感神经兴奋释放ACh,引起睫状体紧张(A错误),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物像前移成像在视网膜上。

②看近物时双眼球会发生会聚,即两眼球内收及视轴向鼻侧集拢。

眼球会聚是两眼球内直肌收缩的结果,称集合反射。

③角膜虽然属于折光系统的组成部分,但不参与折光调节(C错误)。

4.远视眼

A.其病因可为眼球前后径过长

B.其远点比正视眼远

C.可使用凸透镜矫正

D.易产生调节疲劳

答案:

CD

[解答远视的发生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轴性远视)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太弱(屈光性远视)所致。

远视眼的近点比正视眼远。

5.视锥细胞的特点是

A.含有三种不同的视锥色素

B.与夜盲症的发生有关

C.主要分布于视网膜周边部

D.主要感受强光刺激

答案:

AD

[解答视杆细胞与夜盲症的发生有关。

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中央凹处,从中央凹向两侧密度迅速下降。

6.视杆细胞的特点是

A.分辨能力强

B.能感受色觉

C.光敏感度高

D.分布于视网膜周边部

答案:

CD

[解答视杆细胞无色觉,分辨能力较强。

7.耳蜗微音器电位的特点是

A.无阈值

B.无不应期

C.不易疲劳

D.不发生适应现象

答案:

ABCD

[解答当耳蜗受到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结构所记录到的一种与声波频率和幅度完全一致的电位变化,称耳蜗微音器电位。

耳蜗微音器电位无真正阈值,没有潜伏期和不应期,不易疲劳,不发生适应。

8.关于视野的叙述哪几项正确

A.其大小与感光细胞在视网膜中的分布有关

B.鼻侧和上侧较大

C.颞侧和下侧较小

D.白色视野最大

答案:

AD

[解答用单眼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

同一光照条件下,不同颜色的视野范围为:

白色>黄蓝色>红色>绿色。

视野的大小可能与各类感光细胞在视网膜中的分布范围有关。

一般人颞侧和下方视野较大,鼻侧和上方视野较小。

9.暗适应过程中

A.人眼对光的敏感度逐渐提高

B.人眼感知光线的阈值出现两次明显下降

C.视锥细胞中三种视锥色素的合成减少

D.视杆细胞中视紫红质的合成增加

答案:

ABD

[解答暗适应是人眼在暗处对光的敏感度逐渐提高的过程,即视觉阈值下降的过程。

期间有两次下降过程,第一次下降是在进入暗处后的最初7分钟之内,主要与视锥细胞视色素合成量增加有关;第二次下降是在进入暗处25~30分钟时,阈值下降到最低点,并稳定于这一水平,与视杆细胞中视紫红质合成量增加有关。

明适应的进程很快,通常在几秒内即可完成。

其机制是视杆细胞在暗处蓄积了大量的视紫红质,进入亮处遇到强光时迅速分解,因而产生耀眼的光感。

只有在较多的视杆色素迅速分解之后,对光较不敏感的视锥色素才能在亮处感光而恢复视觉。

10.外耳的作用是

A.为声波传向中耳的通道

B.有采音作用

C.起增压作用

D.有助于声源方位的判断

答案:

ABCD

11.人乘电梯突然上升时,会出现肢体的伸肌抑制而腿屈曲,其感受器是

A.耳蜗螺旋器

B.半规管壶腹嵴

C.椭圆囊囊斑

D.球囊囊斑

答案:

CD

[解答耳蜗螺旋器是听觉感受器,半规管壶腹嵴的适宜刺激是旋转加速运动,只有椭圆囊囊斑和球囊囊斑能感受直线加速运动的刺激。

椭圆囊囊斑的平面与地面平行,而球囊囊斑的平面则与地面垂直。

当乘电梯上升时,椭圆囊中的住砂对毛细胞施加的压力增加,球囊中的位砂使毛细胞纤毛向下方弯曲,可反射性地引起四肢伸肌抑制而发生下肢屈曲。

12.眼震颤

A.是前庭反应中最特殊的运动

B.包括慢动相和快动相

C.主要由球囊受刺激引起

D.被用于检测前庭功能

答案:

ABD

[解答前庭反应中最特殊的是躯体旋转运动时引起的眼球运动,即眼震颤。

眼震颤常被用来判定前庭功能是否正常,因为眼震颤主要由半规管壶腹嵴的毛细胞受刺激引起。

眼震颤包括慢动相和快动相。

慢动相为使眼尽量保持对身体原先位置时场景的注视,快动相则是随着身体位置的改变而出现的眼对新场景的注视。

半规管的适宜刺激是旋转加速运动,因而一般只出现于旋转运动开始时和运动突然停止时,而当运动持续进行时则不会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