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七个铜板》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7709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5《七个铜板》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5《七个铜板》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5《七个铜板》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5《七个铜板》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5《七个铜板》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5《七个铜板》教学设计.docx

《25《七个铜板》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七个铜板》教学设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5《七个铜板》教学设计.docx

25《七个铜板》教学设计

《七个铜板》教学设计

课题内容

七个铜板

课时安排

2课时

授课班级

服装专业高一3班

授课类型

阅读课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服装专业高一年级的学生。

通过本板块前两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小说这一叙事文体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已经初步掌握了阅读和鉴赏小说的方法。

由于本专业学生的生活条件普遍较好,服装专业的专业课教学内容又往往过于关注与时尚、流行相关的文化领域,学生对苦难、贫穷的社会生活有一定的认知隔膜,需要老师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这一篇课文的特定时代背景。

教材分析

本课是外研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六教学板块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选教课文。

本板块的教学重点是小说阅读,相对于这个板块的前三篇小说,这篇文章的篇幅较长,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也较远,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

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职语文新大纲降低了中职生对文学类文体的鉴赏要求,但这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很精彩,可以让学生在对人物描写的梳理分析中把握人物形象,归纳文章主旨,从而培养学生一定的人物刻画能力,这对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运用文字有很大帮助。

同时,文章人物乐观面对贫穷的高贵品质,也会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用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挑战。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和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

2.了解文章大意,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3.正确看待贫穷,树立乐观面对困境的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大意,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教学难点

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读法

学习方法

习读法、笔记法

教具准备

PPT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环节时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4分钟)

1.教师出示有关贫穷生活的图片、视频,让学生对贫苦生活有一定感性的认识。

(多媒体展示)

2.教师出示有关如何看待贫穷生活的格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面对贫穷的意识。

(1)贫穷不是羞耻,富贵也不是罪恶,粗茶淡饭与锦衣玉食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只要我们有爱,孩子们就会有笑容。

——席慕蓉

(2)贫穷不会磨灭一个人高贵的品质,反而是富贵叫人丧失了志气。

——薄伽丘

观看PPT。

 

笔记名人名言。

教师展示图片和视频目的是让学生对过去时代极度贫困的生活有一定的感性认知。

拉近学生与文本的时代距离。

教师出示格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看待贫穷的意识,

(3)不要羡慕别人的富,也不要哀叹自己的穷。

——小林一荣

(4)忘怀你穷困的日子吧。

不过,可别忘记它给你的教训。

——歌德

(多媒体展示)

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把握课文中作者的情感。

二、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10分钟)

1.请每组学生分别展示自己从图书馆和网上搜集到的莫里兹的相关知识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社会状况。

2.教师补充关于作者的基本信息。

(见“教参”P117页)

(多媒体展示)

每组学生展示自己课下搜集的信息。

学生笔记教师的补充信息。

 

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是分组搜集作者信息和文本背景知识,这有利于学生主动走入文本,参与教学活动中来,同时,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也提高了学生参与热情,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三、语言积累

(5分钟)

呜咽(yè)嚎哭由衷夸耀

抽屉衣橱赚钱撅嘴

宝藏(zànɡ)隆重倒霉窟窿唠叨红晕(yùn)

衬衫油污放账心坎

糟蹋哀叹布施蹒跚

致命窒息大惊小怪

前仰后合毕恭毕敬

绞尽脑汁

学生在书上划出生词。

划出并识记生词是学习本课的必要步骤,为下面的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也有利于学生对常用汉字的积累。

四、整体感知

(25分钟)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2.请同学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

本文写母亲为了买一块肥皂和儿子寻找七个铜板的故事。

3.请同学找出这七个铜板分别是从哪里找来的。

明确:

前三个铜板是从缝衣机抽屉里找到的;第四个铜板是从衣橱抽屉里找到的,第五、六个铜板分别从父亲和母亲的衣袋里找到的;第七个铜板是一个乞丐布施给的。

4.这篇小说中充满了笑声,但初读文章后,你感受到的是欢乐还是悲凉?

默读课文的同时,还要勾画出文章情节中的重要信息。

学生概括文章的内容要围绕题目进行思考。

学生寻找文章关键信息,并作答。

 

回答这道题,指导学生关注母亲寻找铜板的目的(为了买肥皂洗衣服),为了一块买肥皂的钱而耗费了整整一个下午,但最终还是没洗成衣服,可见母子的贫困程度。

这样的故事情节中充满了悲剧性。

可以笔记重要信息。

一句话概括文意可以帮学生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提高概括能力。

寻找七个铜板的由来,更细致地把握文章主要情节,实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为下面的分析文章作以铺垫。

学生说出自己初读文章的情感体验,为本节课定下感情基调。

同时使学生明确:

把握文章的情感,不能只关注文章的只言片语,要在对小说情节的总体把握中去加以领会。

五、布置作业

(1分钟)

1.熟读课文,熟悉文章每一处情节。

2.积累知识,抄写生词。

(多媒体展示)

抄记作业。

熟读课文,为下一节课细致分析做准备。

抄写生词,完成对常用汉字知识的积累。

教学反思

课前预习是高中学生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就本节课而言,让学生在课下搜集作者信息和相关时代背景是十分必要的。

分小组去搜集信息、并在课上进行展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组内合作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为学生更好地走入文本创设条件。

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是十分必要的,本节课整体感知环节所设计的三个问题从文本内容到思想感情,从宏观概括到故事结构,有助于学生较好地把握文本的基本信息,有助于下节课的具体分析。

板书设计

七个铜板

莫里兹

时代背景1.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第一组:

2.七个铜板是从哪里找到的?

第二组:

3.你感到欢乐还是悲凉?

作者概况

第三组:

第四组:

教学过程(第2课时)

环节时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本课

(6分钟)

1.教师提问:

当你在苦苦寻找一件东西却找不到,而这个东西对你又是至关重要的时候,你会由衷地笑出来么?

2.在生活中,我们见到的行乞者,如果他们确为生活所迫,你怎么看待他们的处境?

3.你从长辈们那里听到过关于贫穷的故事吗?

如果有,可以讲给大家听。

思考并回答问题。

这部分虽然只是导入,但却是帮助学生走人文本的重要铺垫,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要做到言之有物,能举出具体实例;回答第二个问题要做到言之有理,说出自己观点;第三个问题要讲故事,要做到形象生动。

导入环节围绕课文的内容设计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联系文章人物,启发学生思考;第二个问题迁移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贫穷的现实并不遥远;第三个问题回溯过去的时代,启发学生更广阔的思考。

二、分析人物描写,理解人物形象

(14分钟)

1.请同学复述小说的主要内容。

回顾上节课整体感知的相关内容。

2.请同学朗读课文第8—30段,分析母子在缝纫机抽屉中寻找铜板的语言、动作描写。

重点分析的语言描写:

①“来,我的小乖乖,不管怎么样,我们得把这些小坏蛋找出来。

呵,这些淘气的,淘气的小铜板!

明确:

母亲的语言把铜板拟人化,表现了母亲性格的活泼、有趣。

②当“我”两次触碰翻过来的抽屉时,母亲蹦出来的两个感叹词:

“嘘!

”“哦!

明确:

作者这两个词抓的很精彩,表现了母亲对铜板的珍视。

③母亲警告我,“当心,会逃走的啊。

你不晓得铜板是个多么灵活的动物,它会很快地跑掉,它差不多是滚着跑的,它滚得可快哪……”

④“它像少妇一样容易气恼。

你不是会唱迷人的曲儿吗?

也许我们可以把它从它的蜗牛壳里逗出来呢。

明确:

第③④句母亲把铜板比作灵活的动物、少妇、蜗牛,分别说铜板“逃得快”、“来得慢”,这是穷人对钱最实在的感受,母亲的语言却生动有趣,给苦难的生活带来一丝乐趣。

⑤你瞧,我要洗衣服,得用肥皂,可是肥皂起码要花七个铜板才能买到,少一个就不行。

明确:

母亲的这句话是一个重要的情节交代,说明了母亲苦苦寻找铜板的目的仅是买一块肥皂。

重点分析的动作描写:

学生复述文章,回顾主要情节。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找出这一部分母亲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在老师的指导下,重点分析母亲的五句话和一个动作。

学生的分析重点应该放在对语言修辞的理解,通过分析语言理解人物处境,把握人物的个性。

学生还要反复朗读老师提出的重点语句,特别是人物的语言描写,要能够把自己置换成文本中的人物,读出“含泪的笑”。

 

分三个部分(依据找铜板的过程)细致梳理作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①我非常奇怪地看着我母亲在抽屉里边搜寻,在针、线、顶针、剪子、扣子、碎布等等中间摸索。

如果改为“我非常奇怪地看着我母亲在抽屉的针线中摸索”好吗?

明确:

不好,原句突出了母亲寻找得很细致,把抽屉都翻遍了。

②她又像人家用帽子扑蝴蝶似的突然把抽屉翻了个身。

明确:

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突出了母亲动作的小心翼翼,仿佛铜板真的会飞走,突出对铜板的珍视。

3.请同学朗读第31—42段,分析母子在衣橱中寻找铜板的语言、动作描写。

重点分析的语言描写:

①当“我”说衣橱里有铜板,母亲说“哦,你这倒霉孩子,亏了你早先没有说出来!

②当找到第四个铜板时,母亲说:

“打起精神来吧,我的小宝贝,我们已经找到一大半了,再有三个就够了。

明确:

以上两句母亲对儿子称谓的变化,表现了母子关系的和谐,说明母亲是一个很平和的人,这里也表现了母亲乐观的生活态度。

③这一个抽屉豪华过一阵!

那一个从来没有过东西!

靠边一个呢,永远是靠借债度日的!

唉,你这缺德的可怜的叫花子,你连一个铜板也没有么?

这一个不会有什么东西了。

因为它在守护我们的穷神。

假如现在不给我一点东西,你就永远别想有一点东西了,这是我唯一的一次向你要东西!

明确:

母亲将橱柜拟人化,在对橱柜的抱怨中回溯了自己多年来困顿的生活,抱怨橱柜更是在诅咒贫穷的生活,体现了母亲对命运的抗争。

重点分析的动作描写:

①她把它(没了底的抽屉)套在我的脖子上,于是我们坐在地板上,放声大笑。

明确:

这个动作表现了母亲的乐观,她让孩子在窘困的生活中同样能感受童年的快乐。

让学生在对比中进行分析,更容易发现作者描写的用意。

 

这里的比喻修辞可以让学生仿写,但要注意比喻的形象性,喻体要能够体现对铜板的珍视,怕铜板“跑”掉。

可以让学生联系家长对自己的称呼,比较这两处的语言描写。

 

分析这处语言描写,关键是让学生把衣橱看作是母亲困厄生活的全部象征,要正确理解母亲的抱怨,把抱怨视为一种无奈的抗争。

 

要让学生结合着母亲翻了整个衣橱而毫无所获的前提去理解母亲把抽屉套在“我”脖子上的动作。

4.请同学朗读第43—52段,分析母子在衣袋中寻找铜板的语言描写。

重点分析的语言描写:

①当找到第五个铜板时,母亲说“我们已经有多少啦?

简直数不过来了!

一,——二,——三,——四,——五,——五个!

再有两个就够了。

如果改为“我们找到了五个铜板,再有两个就够了”是否更简洁,更好?

明确:

原句更好地表现了母亲当时愉快的心情,特别是数铜板的语言蕴含着满足的表情。

5.同学朗读第53—72段,分析母子在接受乞丐布施时的语言描写。

①这还了得,接受一个叫花子的布施。

明确:

这句话表现了母亲虽然贫困,但并没有丧失底线,不愿轻易从别人那里得到铜板。

这句话也点明了母亲的处境已经沦为和叫花子一样的地步了。

②钱来的正是时候!

今天再也洗不成衣服了。

天黑了,我连灯油也没有!

明确:

这句话震撼人心,辛苦找了一下午的铜板,最后还是没能洗成衣服,富于戏剧化的结尾,揭示了贫困对穷人的愚弄。

 

这处语言描写,学生不仅要进行对比分析,还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朗读,数铜板的过程要停顿合理,表现出找铜板的辛酸。

总之,要能读出母亲当时的心情来。

 

要帮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震撼力量,要让学生联系着一个下午的寻找去理解这句话,要明白贫穷让母亲的生活遍布艰辛。

三、抓住“笑”这一线索,理解“笑”的内涵

(14分钟)

1.对比分析以下几次母亲“笑”的含义。

①母亲和“我”找缝纫机抽屉里的铜板时的四次笑:

其一,“小铜板呢。

”我母亲笑着说。

其二,“它们就在这儿啦,在里头啦。

”她咯咯地笑着说,不慌不忙地把抽屉搬起来,“假如只剩一个的话,那就应该在这儿。

”其三,我们笑得前仰后合。

我们从经验中知道一个铜板多么容易滚走。

其四,天晓得我们在这唠叨不休的谈话中间笑得多起劲。

②母亲和“我”在玻璃橱的抽屉里找铜板,拉出那个连底也没有了的最下一层的抽屉,“她把它套在我的脖子上,于是我们坐在地板上,放声大笑”。

③当乞丐来向母亲行乞时,“母亲笑得几乎昏过去了

可以让学生先自己找出文章中作者对母亲“笑”的描写,然后分组讨论,分析理解每次“笑”的不同内涵。

 

本文多次写到“笑”,笑的意味也不相同。

这个环节中,抓住“笑”这一关键细节展开人物形象的分析。

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

同时也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

④文章结尾处,母亲“笑得透不过气来”。

明确:

第①处母亲的笑,相对比较轻松,母亲通过笑把“我”带入找铜板的游戏中来;第②处母亲的笑充满了对孩子的爱,她不想让孩子过分失望,同时也表现了母亲对贫穷的无奈;第③处是一种辛酸的笑,乞丐竟然向母亲这样的穷人行乞,母亲感受到了生活的嘲讽;第④处是一种痛苦而可怕的笑,母亲彻底被贫穷“击败”了,乐观的母亲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

2.结合上面的分析,母亲的“笑”都发生在什么时候?

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

母子间的笑总是发生在没有

找到铜板的时候,而且大多是母亲故意逗孩子发笑,当找到了铜板时,母亲只有兴奋,却不再笑。

这说明母亲的笑是一种无奈的表达,也是对自己贫困生活的排解,是对儿子的宽慰,母亲的笑内涵丰富。

3.找到文章中作者所概括的关于穷人的笑的涵义的一句话。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

“穷人在想哭的时候也是常常笑的”,含义是穷人是在用笑来表达哭的。

4.结合上述分析,总结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

母亲是一个面对苦难生活积极向上,充满乐观精神,顽强地与生活进行抗争的形象。

5.结合上述分析,概括文章主旨。

明确:

文章的主旨是:

资本主义社会里穷人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而他们却能在苦中作乐,与生活做着顽强的抗争。

 

上一题学生要对母亲的每次“笑”逐一细致分析,这道题则从宏观把握即可,主要分析这些笑都是在什么样的情节中发生的。

 

学生总结人物形象和概括文章主旨要扣住前面的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这部分的总结概括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每个小组再把前面的分析复习一遍,在此基础上总结人物形象,归纳文章主旨。

四、学与致用,课堂练笔

(10分钟)

1.请同学们以《母亲帮我》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课堂练笔,要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多媒体展示)

2.老师提请每组学生的优秀代表朗读自己的文字,老师做出点评。

完成课堂练笔。

 

组内自评、组间互评,学生朗读自己的文字,听老师的点评。

学以致用,把从课文中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实际学习中来。

五、布置作业

(1分钟)

1.请同学们继续完善自己的课堂练笔,要把人物写得更精彩。

2.去图书馆或者在网上再找一些描写穷人生活的文章,想想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多媒体展示)

抄记作业。

完善练笔,将课上所学迁移到课下,更好地提升写作能力。

拓宽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品质。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实现目标的手段具体恰当,教学环节比较紧凑,实现了讲练结合、读写结合,这更有利于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运用文字的能力。

但本课的教学容量比较大,学生的课堂练笔应该在课下有一个准备,让学生在课上结合自己学到的人物描写技巧去提炼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的描写,变写文章为改写,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时间,也更有针对性。

板书设计

七个铜板

莫里兹

语言描写母亲是什么样的人?

母亲的“笑”

动作描写文章主旨是什么?

 

作者简介:

杨晓宇,任教于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曾获北京市中职语文教师说课比赛一等奖。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