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与自我暗示汇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7523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暗示与自我暗示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暗示与自我暗示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暗示与自我暗示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暗示与自我暗示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暗示与自我暗示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暗示与自我暗示汇编.docx

《暗示与自我暗示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暗示与自我暗示汇编.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暗示与自我暗示汇编.docx

暗示与自我暗示汇编

暗示与自我暗示

暗示与自我暗示是一个常见的心理现象,时时刻刻的影响着人的心理、生理和病理,对人的心理、生理和病理都毫不留情的产生消极的或积极的作用。

如果使用积极的暗示,就会“望梅止渴”,如果使用消极的暗示,就会“杯弓蛇影”。

如果我们能够对此有所认识,就可以利用它的积极作用,不仅用来激励和促进自己事业的发展、个人素质的增长,还能用来增进身体健康、战胜疾病、防止或治疗某些疾病。

而且这些又是用其他方法都不能替代的。

我们都离不开的暗示

心理暗示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它是用含蓄、间接的办法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迅速影响的过程,它用一种提示,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

上课时,一个人“打哈欠”,许多人往往跟着“打哈欠”;有人咳嗽,你的喉咙也会发痒;看见别人赛跑,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动起脚来。

一、这些都是典型的他人暗示:

“望梅止渴”,三国时期,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

时值七、八月间,骄阳似火,万里无云,士兵们口渴难忍,行军速度明显变慢,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然体力不支晕倒在道旁。

曹操见状,非常着急,心想如果再这样下去,部队根本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战斗力也会大大削弱。

于是他叫来向导,询问附近可有水源?

向导说最近的水源在山谷的另一边,还有不短的路程。

曹操沉思一阵之后,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然后很高兴地转过马头对士兵说:

“诸位将士,前边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红红的,肯定很好吃,我们加快脚步,过了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

”士兵们一听,不禁口舌生津,精神大振,步伐加快了许多。

曹操,这位历史上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就有意无意地利用了心理学中这个十分重要的一种心理现象———暗示,他人暗示。

有两位美国心理学专家,他们发明了一种绝对正确的智能测验方式。

为了证明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选择了一所小学的一个班级,为全班的学生做了测验,并于隔日批改试卷后,公布了该班五位天才儿童的姓名。

20年后,追踪研究的专家发现,这五名天才儿童长大后,在社会上都有极为卓越的成就。

这项发现马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他们请示那两位心理学家公布当年测验的试卷,弄清其中的奥秘所在。

 那两位心理学家在众人面前取出一个布满尘土的箱子,打开箱盖,告诉在场的所有人:

“当年的试卷就在这里,我们完全没有批改,只不过是随便抽出了五个名字,将名字公布。

不是我们测验准确,而是这五个孩子的心意正确(五个孩子接受了权威指定自己是天才儿童的暗示),再加上父母、老师、社会大众给予他们的协助,使得他们成为真正的天才。

下面是一位考上清华的学生回忆自己的母亲对自己教育的故事。

妈妈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

“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3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妈妈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

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

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

“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1分钟,现在能坐3分钟了。

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

家长会上,老师说:

“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下。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

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

“老师对你充满信心。

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阳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

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

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

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

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着点到她儿子的名字,她有些不习惯。

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

“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上重点高中很有希望。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

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

“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

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

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他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

边哭边说:

“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

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落在手中的信封上。

积极成功的暗示带来了巨大的力量。

象这位孩子的妈妈,十几年如一日的使用积极的暗示,帮助自己的孩子走出困境,真的令人感动。

要帮助别人实现梦想,达到目标,就是需要多多的给予正面的、积极的暗示。

美国田纳西州有一座工厂,许多工人都是从附近农村招募的。

这些工人由于不习惯在车间里工作,总觉得车间里的空气太少,因而顾虑重重,工作效率自然降低。

后来厂方在窗户上系了一条条轻薄的绸巾,这些绸巾不断飘动着,暗示着空气正从窗户里涌进来。

用暗示去除工人们的“心病”,工作效率随之提高。

人们都有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自主的”地位,不愿意受别人的干涉或控制。

从这个观点看,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劝说或指示或命令的作用大。

拿哄孩子睡觉来说,如果只是简单地吩咐孩子:

“快去睡觉!

”“闭上眼睛!

”往往并不见效,有时反倒使孩子更加兴奋。

这时,你不妨在被窝里给孩子讲故事:

“有一天,小鸭子要出去玩。

妈妈对他说别的小朋友都睡觉了。

小鸭子不听,走到河边一看,鱼都睡觉了。

走到树林一看,小狗都睡了。

走到田野里,小鸡都睡觉了,睡觉了,睡觉了,他们都睡觉了,他们都把眼睛闭上了。

小鸭子想,妈妈说得对,我也想睡觉了。

于是,他......”在讲故事的时候,注意用一种单调的疲倦的声音,同时不断地重复“睡觉了”、“闭眼了”等,声音逐渐逐渐减弱,最后若有若无。

你在讲故事的同时闭上眼睛,并不住地打呵欠。

试一下吧,灵验得很!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暗示的积极的例子,人们用自己聪明的才智,巧妙地方法,解决了看似只有用这唯一的方法才能解决了的特殊的问题。

再看看那些被他人消极暗示后了的所产生的惊人的结果:

这和成语典故里的“杯弓蛇影”极其相似,都是因个体受间接含蓄的事物刺激,迅速产生与该事物相应的,而与事实不相符的心理及生理,甚至病理变化的过程。

这种暗示现象,就可以简单地用一句话来描述,就是“人云亦云”、没有主见,或者不加批判地服从。

二战时,纳粹在战俘身上做了一个残酷的实验:

将一名战俘四肢捆绑,蒙上双眼,搬动器具械,告诉战俘:

现在对你进行放血!

被蒙上双眼的战俘只听到血滴进器皿的嗒嗒声。

战俘哀号一阵之后气绝而终。

其实,纳粹并没有抽该战俘的血,滴血之声乃是用来模拟的自来水声。

导致战俘死亡的,是“抽血”的暗示:

耳听血滴之声,想着血液行将流尽——死亡的恐惧,瞬时导致肾上腺素急剧分泌,心血管发生障碍,心功能衰竭。

同样,某市肉联的冷库,由于门卫失职,闯进了六个中学生。

他们好奇地钻进了冷库的某一车间,其中的五个人竟在冷库没有关门的情况下活活冻死——活着的那个学生说,他们刚进不久就听到“呯”的关门声,于是慌忙地寻找出口。

因为左转右转都看到悬挂相同的冻猪和一样的摆设,难免更加慌神,吓得哭了起来,最后冷得抱成了一团……他因为感觉自己在中间,所以没有被“冻”死。

他们听到的关门声,其实是关隔壁冷库传出的声音。

他们进去到被“冻”死的时间竟不到一小时!

有个小伙子,从部队复原后被安排到某工厂当电工。

小伙子上班不久,老电工就告诫他说,电是“老虎”,要时刻小心,并举出某某电工不慎触电身亡的例子。

小伙子听了以后顿生恐惧,在工作中胆小如鼠。

一次小伙子爬上一根电线杆去工作,这时一位同事在他背后喊他接电话,小伙子答应一声就准备下来。

就在转身的时候,小伙子的后背触到一根电线,在场的人只听到“啊”的一声,小伙子就缩在电线杆上不动了。

人们把他抬下来的时候,发现他已经死了,样子跟电死的人一样,面目扭曲,身体蜷曲,但事后才发现,小伙子被“电”时,电闸是断开的,他接触的那根电线根本就没有电。

在生活中,有人夜里在坟场把摇晃的小柏树当成了鬼,吓得毛骨悚然,冷汗淋漓,大病一场。

当孩子参加高考时,父母总是叮咛:

“千万不要紧张”;当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时,父母总斥责他:

“笨得不行”;当孩子挑食时,父母当着孩子的面诉说:

“他不吃白菜”;当孩子尿床时,父母总是为他辩护:

“他憋不住尿”;这些都能助长某些不良的倾向。

重复暗示能引起对方形成相应的心理定向,产生与父母愿望相反的效果。

一次考试考差了,老师说你“真没用”,千万不要当真。

曾有一位成绩不错的学生,考试时做错了一道简单的题目,老师讽刺道:

“这么容易的题都错,还怎能考上大学?

”结果这个学生一蹶不振,真的名落孙山。

多么可怕的消极暗示!

所以,我们要竭尽全力地排除他人对自己的消极暗示。

在心理暗示中,永远记住,只有你才是你生命的主宰,只要你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任何人都不能改变你!

瑞典一位老妇人只是患了感冒,但由于教堂牧师在一天内探望了她三次,因而怀疑自己是患了绝症。

几天以后,她便因精神崩溃而去世。

所以,你会探望、护理病人吗?

请千万不要在脸上扮出悲天悯人的表情,给人以病情严重的暗示!

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上面的都是他人暗示的例子。

二、下面介绍一下自我暗示

人们为了追求成功和逃避痛苦,会不自觉地使用各种暗示的方法,比如困难临头时,人们会自我安慰:

“快过去了,快过去了。

”从而减少忍耐的痛苦。

人们在追求成功时,会设想目标实现时非常美好、激动人心的情景。

这个美景就对人构成一种暗示,它为人们提供动力,提高挫折耐受能力,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疲累时,告诉自己,“我很好,精力充沛”;生气时,告诉自己,“我很快乐,很开心”。

这样自己就会真的很好,真的很开心。

这些实例就是我们常见的积极暗示!

当你习惯用快乐的语言暗示自己,你的神经系统便习惯的令你处在一个快乐的心态。

积极自我暗示的故事:

在比赛中,运动员会时不时地举起拳头用力挥一下,口中发出一声叫喊,这正是在自我激励、自我暗示:

“我能行,我能打败对方”。

自我暗示能够激发潜意识的力量,增强信心。

“飞人”刘翔在赛前有个小细节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手扶着栏架,口中念念有词。

对此刘翔开玩笑地解释说:

“我在说求求你啦,帮帮忙,希望栏架能够降低一些,呵呵。

”玩笑过后,刘翔也道出了真情,“我想那是一种自我暗示吧,希望能给自己一些信心,一点力量,鼓励自己。

”多年来刘翔保持着一种积极的心态,即对所有的事情采取一种豁达的、肯定的、积极的态度,总给自己一种良性的心理暗示。

在训练日记里,不管今天比赛是否失败,动作是否失误,是否受到了教练员的批评,但最后一句话一定是落在积极的语言上,对自己说:

明天我的技术还会得到改善,或者明天我可以放一个大假,彻底休息一下等等。

刘翔也在使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帮助自己创造出一流的成绩。

现在有不少的公司在组织员工集会时,总要大家齐声洪亮地朗诵:

“我们一定会发财。

”“我们一定会成功!

”然后热烈鼓掌。

无独有偶,美国夏威夷的一位销售经理组织部下每天早晨聚会一次,要求大家齐声高叫:

“我觉得很健康!

我觉得很愉快!

我一定会大有作为!

”接着一起开怀大笑,互相拍掌捶背,祝贺一天的好运气,然后各人再去干自己的工作,结果他们每人完成的销售款都高得惊人。

这些都是自我暗示激励成功的实例。

上世纪风靡广州、风靡南宁、风靡南方的“李阳疯狂英语”,实质上是李阳强调在困难或基础较差情况下,加强自我暗示:

强化精神力量,自我疯狂的激励意念。

进而大胆行动,刻苦训练、转化为坚持疯狂地吼读英语,最后取得自己英语学习的成功。

拳王阿里自我暗示的故事:

 阿里小的时候,家人给他买了一部自行车,他每天都骑车出游,乐此不疲。

有一天,他将自行车存放在警察局门口没上锁,不想出来后发现他的新车被人偷走了,气得他直跺脚。

沮丧之余,他的警察朋友提出教他拳击,并告诉阿里,每遇到一个对手,你就把他想象成偷车之人。

阿里就是在这样的自我暗示中越战越勇,直至夺得美国乃至世界的拳击冠军。

 阿里还有一招,就是语言暗示。

每次比赛前他都会对着镜头喊:

“我是最棒的,我是不可战胜的,我是冠军!

一位舰长当他第一次出海时,就遇到了罕见的大风大浪,大多数船员都因晕船而呕吐,他平时也很容易晕船的。

但当时责任在身,他就暗示自己:

不能晕船,一定不能晕船。

结果那一次他真的就没有晕船。

 北宋仁宗年间,四川眉州有兄弟俩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汴京参加科举考试。

考试前一天的晚上,兄弟俩向父亲讨教该如何面对明天的考试。

父亲就说,你只当是去听大戏,感觉就对了。

在那个年代,听戏是逢年过节才有的好事,是最愉悦的情绪体验。

所以第二天兄弟俩怀着期盼的心情上了考场,结果是超常发挥,一举登科。

这兄弟俩就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和苏辙,他们的父亲苏洵也是一个大文学家。

这个故事说明了情景暗示的作用。

有一位嗓音很好的年轻女歌手被邀请去试唱,她一直期待着这次面试。

由于前几次她心里一直担心失败,所以在试听时自己都没能充分发挥。

因为她常对自己说:

“我唱的他们不一定喜欢吧?

我就试试看,我总是很担忧。

”她的潜意识接受了这些消极的暗示,并且在试唱的时候做出了反应。

后来她把自己关在屋里,坐在沙发上,闭上眼睛,让自己的身体完全放松,当心情完全静下来后,她就静静地默祷:

“我其实唱的很美,我会很沉着,我会很自信。

”慢慢地放松了心情重复祈祷很多次。

晚上睡觉前也重复这样的默祷,如是一天三次。

一周后,她信心十足地参加了复试,结果她唱得非常的成功。

由此可见,心理上的自我暗示具有改变想法、导致行动的魔力,消极的暗示必然产生消极的结果,而积极的暗示必然带来积极的选择和行动。

被消极“暗示”的作用、影响了人的情绪和意志,通过了积极的暗示又能把它替换掉。

表现的结果也由失败转向成功。

事物总是成对出现的,有积极的暗示,就会有消极的暗示

“杯弓蛇影”的寓言故事,是一个消极暗示的生动的事例。

从前有个做官的人叫乐广。

他有位好朋友,一有空就要到他家里来聊天儿。

有一段时间,他的朋友一直没有露面。

乐广十分惦念,就登门拜望。

只见朋友半坐半躺地倚在床上,脸色蜡黄。

乐广这才知道朋友生了重病,就问他的病是怎么得的。

朋友支支吾吾不肯说。

经过再三追问,朋友才说:

“那天在您家喝酒,看见酒杯里有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

当时恶心极了,想不喝吧,您又再三劝饮,出于礼貌,就闭着眼睛喝了下去。

从此以后,就老觉得肚子里有条小蛇在乱窜,总想呕吐,什么东西也吃不下去。

到现在病了快半个月了。

”乐广心想,酒杯里怎么会有小蛇呢?

但他的朋友又分明看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回到家中,他在客厅里踱来踱去,分析原因。

他看见墙上桂着一张青漆红纹的雕弓,心里一动:

是不是这张雕弓在捣鬼?

于是,他斟了一杯酒,放在桌子上,移动了几个位置,终于看见那张雕弓的影子清晰地投映在酒杯中,随着酒液的晃动,真象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

乐广马上用轿子把朋友接到家中。

请他仍旧坐在上次的位置上,仍旧用上次的酒杯为他斟了满满一杯酒,问道:

“您再看看酒杯中有什么东西?

”那个朋友低头一看,立刻惊叫起来:

“蛇!

蛇!

又是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

”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壁上的雕弓说:

“您抬头看看,那是什么?

”朋友看看雕弓,再看看杯中的蛇影,恍然大悟,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心病也全消了。

还有一个“疑人偷斧”。

有个农夫丢了一把斧头,他怀疑是邻人的儿子偷了。

从此他看邻人的儿子说话支支吾吾,走路鬼鬼祟祟,一举一动都是偷了斧头的样子。

后来他在地里干活时无意中发现了自己遗忘在地里的斧头,此后他再看邻人儿子时说话也不再支吾了,走路也不再鬼祟了,一举一动再也不象偷斧头的样子了。

千百年来人们生活的经验也充分体现了这些暗示和自我暗示现象的运用,但更多的都与消极暗示有关。

除了“望梅”可以“止渴”是积极的以外,“望文”就想“生义”;“杯弓”而觉“蛇影”;“因噎”而想“废食”,“草木”都成兵马,想“酸”口水则“流”,“见钱”则“眼开”;“见利”而“忘义”,见“小财东”则“垂着一尺长的长涎”,甚至“入芒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则不闻其臭”。

等等,对了,还有: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总结出了许许多多的典型的暗示和自我暗示的故事。

外国也曾做过一个试验,科研人员找了十个自愿者,让一个技艺高超的化妆师在他们的脸上分别画上一道很很逼真的刀疤,然后让他们看看镜子里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然后化妆师说,还要在刀疤上加工一下才能更像,但是化妆师其实是用很隐蔽的手法把他们脸上的刀疤给抹掉了,然后让他们在繁华的大街上走一圈儿,回来以后谈谈个人看到别人是怎么看他们的情况。

结果十个自愿者回来以后,无一例外地说了几乎相同的感受------人们看他们就像看怪物一样,对他们的态度也很不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

暗示的威力真可怕!

因此不良的暗示,要立刻拒绝!

必须设法接受建设性的暗示。

非洲问题专家史怀哲,曾对当地土著的禁忌,提出了令人惊讶的报告。

他的报告中提到:

当地的非洲土人,在孩子即将诞生时,孩子的父亲会一直喝酒,喝得迷迷糊糊,并且随口说出一大堆新生儿的禁忌。

比如他说“右肩”,那么以后右肩就会成为孩子的禁忌。

他们并且相信,如果他说的是“香蕉”,那么孩子长大后吃了香蕉就会死亡。

事实上,史怀哲博士也亲眼看到过,许多因犯了“禁忌”而死亡的例子,很有代表性。

有一次,土人烹饪香蕉后,没有洗锅子,就继续煮其他的菜,其中有一位土人吃了这些菜,后来当他听到这个锅子煮过香蕉,马上就脸色发青、抽筋,经过治疗却没有效,便因此而死。

事实上,吃香蕉是不会死的,而这个土人如果不知道那个锅子煮过香蕉的话,他也不会有事。

由此可见,暗示的力量真的很可怕。

当然现代人不会那么简单的就受到暗示的影响,但是或多或少,还是会产生一定的反应。

日本的一个电视台对“自我暗示”作了一个很有趣的实验:

请8位普通人来品尝和评价在日本最有名的中华料理厨师做的中国菜。

然而真正做菜的,却是一个才结婚半年的年轻主妇。

这个主妇基本没有什么做中国菜的经验,要她做八菜一汤的中国料理,基本上是瞎做。

炒菜时油放得太多,烧汤时盐又放得太多,她又不会拼盘,只好把菜乱七八糟地堆放在盘中。

身处一流的豪华饭店,又被告知是最有名的一流厨师,人们身不由己地暗示自己:

菜也一定是一流的,所以尽从好的方面对菜进行理解和评价。

胡乱堆放在盘中的菜被理解为一流厨师的标新立异,菜太油腻被理解为正宗中国菜应有的滋味,汤太咸被理解为恰到好处,反而批评其他厨师的汤太淡了。

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下,人们往往会把缺点也看成优点,把平凡也看成伟大。

这个实验很好说明了人的“自我暗示”心理。

平常人穿着不修边幅被人们批评为“邋遢”,而伟人穿着不修边幅则被人们称赞为“不拘小节”

同样“暗示”的例子:

向两所中学发放同样一本由一名中学生写的小诗,请学生们发表评论。

对一所学校如实说这本诗是中学生写的,而对另一所学校则说这本诗是南美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诗作。

则前一个学校的学生纷纷批评小诗写得如何不好,而后一个学校的学生则纷纷赞扬小诗写得如何精美。

所以我们发现,人的审美意识和对事物好坏的判断,受“暗示”的影响极大。

这是现代的“杯弓蛇影”似的故事。

一位妇女手捧杯子喝水。

猛然看见杯中有一只蛤蟆,顿时吓得扔了杯子,可是蛤蟆已经喝进肚子里去了。

于是,她倾肠倒肚地呕吐起来,从此她水米不进,一天天瘦弱下去。

名医院都去了,仍然毫无效果。

这时一位当地的医生,说他愿意试试。

他取个杯子往里面倒上一种不知何物的药水,硬逼着让妇人把它喝了。

妇人顿时感到恶心,便又吐了起来,所有在场的人眼睁睁地看到,在那吐出来的赃物中竟然有一只蛤蟆,仿佛就是从病人肚子里跑出来的。

病人立即感到好了许多,几天之后便彻底痊愈了。

这位妇人得病的原因就是自我暗示——自认为把一只蛤蟆咽到肚子里去了。

实际上,她喝水时杯子里根本没有什么蛤蟆,只不过是一个形状象蛤蟆的光斑在杯中晃了—下,如此而已。

所有名医未能化解病妇的杞忧,那位当地医生却干得十分巧妙,在她呕吐时神不知鬼不觉地把一只蛤蟆顺势扔到地上去。

一个人出差为了赶火车,急着跑了一段路,由于心跳过速,胸部发闷,导致昏厥。

本来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他却认为这是心脏病的症状,从此再也不敢单独出门,总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心脏病的病人。

随后,他自诉的症状越来越多,越来越重,以至最后真的身患重病,卧床不起了。

你瞧。

这就是“杯弓蛇影”般的消极自我暗示造成的恶果。

和这位一样,许多生机勃勃的人,一旦知道自己患了某种疾病后(特别是“不治之症”如癌症等),立刻精神萎靡不振、卧床不起、不思饮食,病情迅速加重,甚至在短时期内死去,其中很大部分原因就是由于消极心理暗示的缘故。

相反,一位朋友,他对自己的心态有所研究和把握。

在身患癌症后,硬是靠着积极的自我暗示及想像疗法进行自救,并与医生密切配合,积极进行治疗,最后终于恢复了健康。

这还有一个消极暗示的例子,“假孕”。

它是指有的女同志结婚后很想怀孕,由于焦虑而十分害怕月经按时来潮,使怀孕失败。

由于这种迫切心情,所以当自己月经过期未来,就觉得自己怀孕了。

很快又觉得自己开始厌食,恶心、呕吐,喜吃带刺激性的食物,于是到医院就诊。

但经医生检查和化验后,发现并不是怀孕。

这是因为想怀孕的强烈愿望及焦虑的心理因素,破坏了人体内分泌功能的正常进行,尤其是影响下丘脑垂体对卵巢功能的调节,使体内的孕激素增高和排卵受到抑制,从而出现暂时闭经的结果。

电视广告对购物心理的暗示作用。

人们看电视时,都是东看看西看看,是一种无意的行为。

在无意中,人们缺乏警觉性,这些广告信息会悄悄地进入人们的潜意识。

这些信息反复重播,在人的潜意识中积累下来。

当人们购物时,人的意识就受到潜意识中这些广告信息的影响,左右你的购买倾向。

比如,当你对两个品牌的东西拿不定主意时,多半会选择那已经进入潜意识中的品牌,所以当我们回到家,再注意到当初的选择时,会感到莫名其妙。

这就是我们经常会乱买东西的一个原因。

许多广告商就是利用人们这种普遍的受暗示的心理特性,为提前即将上市的商品做广告,因为他们知道,即使目前人们不会马上用到他的商品,但有一天用到的时候,这种暗示就会影响人的购买倾向。

三、暗示不仅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还可影响到人的生理变化。

在实验室中,反复给一个人喝大量糖水,经化验可以发现被试的血糖升高,出现尿糖,同时尿量增加。

如果让被试者处于催眠状态,只给语言暗示,告诉被试者:

你已经喝了大量糖水,但实际不给糖水,结果化验同样会出现血糖升高,尿糖和尿量增加的现象。

这个例子说明,语言暗示可以给人脑以“兴奋”的刺激,虽然被试者没喝糖水,但大脑还是参与了体内糖的代谢活动。

有人曾经做过“人工印记”的实验。

用邮票大小的湿纸片贴到被试者的皮肤上,告诉他说,贴上之后这块皮肤就会发烧。

不一会儿,揭去纸片,皮肤果然变红了。

还有人将一块金属硬币放到暗示者的手臂上,暗示说这块硬币刚在火上烤过,会把皮肤烫起泡来。

没过多久,硬币下面果真“烫”起了水泡,呈现了二度烧伤的痕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