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7非金属及其化合物.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7354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7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7非金属及其化合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化学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7非金属及其化合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化学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7非金属及其化合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化学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7非金属及其化合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化学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7非金属及其化合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7非金属及其化合物.docx

《高考化学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7非金属及其化合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7非金属及其化合物.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化学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7非金属及其化合物.docx

高考化学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7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专题07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考向解读】

1.掌握常见金属、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应用。

2.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

3.了解常见无机非金属材料的重要成分、生产原料及其用途。

非金属元素部分在保持原有考点不变的情况下,弱化了对磷

的考查,但在以往高考中不被看好的元素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在新高考中的地位相当突出,要引起重视。

从考点的变化情况来看,常见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仍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其命题形式一般为实验探究、计算、推断等。

预计今后的高考中,将会进一步注重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知识的整体性和探究性,强化与生活、社会实际问题的联系,试题可以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以实验题和无机推断题的形式出现,以环保为主题设计问题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命题热点突破一】碳、硅及其化合物

1.硅及其化合物的“反常”

(1)Si的还原性大于C,但C却能在高温下从SiO2中还原出Si:

2C+SiO2

Si+2CO↑。

(2)非金属单质跟碱溶液作用一般无H2放出,但Si能跟强碱溶液作用放出H2:

Si+2NaOH+H2O=Na2SiO3+2H2↑。

(3)非金属单质一般不跟非氧化性酸作用,但Si能跟氢氟酸作用:

Si+4HF=SiF4↑+2H2↑。

(4)非金属氧化物一般为分子晶体,但SiO2为原子晶体。

(5)酸性氧化物一般不与酸作用,但SiO2能与HF作用。

(6)无机酸一般易溶于水,但H2SiO3和H4SiO4均难溶于水。

(7)硅酸盐大多难溶于水,常见可溶性硅酸盐硅酸钠,其水溶液称为泡花碱或水玻璃,但却是盐溶液。

(8)H2CO3的酸性大于H2SiO3,所以有Na2SiO3+CO2+H2O=H2SiO3↓+Na2CO3,但高温下Na2CO3+SiO2

Na2SiO3+CO2↑也能发生,原因可以从两方面解释:

①硅酸盐比碳酸盐稳定;②从化学平衡角度,由SiO2高沸点难挥发固体制得低沸点易挥发的CO。

例1、【2016年高考上海卷】类比推理是化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CO2是直线型分子,推测CS2也是直线型分子

B.SiH4的沸点高于CH4,推测H2Se的沸点高于H2S

C.Fe与Cl2反应生成FeCl3,推测Fe与I2反应生成FeI3

D.NaCl与浓H2SO4加热可制HCl,推测NaBr与浓H2SO4加热可制HBr

【答案】AB

【变式探究】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下列关于二氧化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业上用二氧化硅制取单质硅时,1molC理论上能置换出1molSi

B.6g二氧化硅中含有0.4mol共价键

C.二氧化硅是H2SiO3的酸酐,因此能与碱反应,不能与任何酸反应

D.由于硅酸比碳酸弱,故二氧化硅不能与碳酸钠反应

【答案】B 

【解析】工业上用二氧化硅制取单质硅的反应式为:

2C+SiO2

Si+2CO↑,故1molC能置换出0.5molSi,A项错误;6g的二氧化硅中含0.1molSi,含有0.4molSi—O键,B项正确;SiO2能与氢氟酸反应,C项错误;在高温下二氧化硅能与碳酸钠反应,D项错误。

【命题热点突破二】卤素及其化合物

1.氯及其化合物知识中的热点

(1)Cl2与水的可逆反应,HClO的强氧化性和弱酸性。

(2)Cl2与碱的歧化反应。

(3)Cl2作为氧化剂使用,如将Fe2+氧化为Fe3+。

(4)Cl2的实验室制法,还原剂用浓盐酸,氧化剂可以为MnO2(△)、KClO3和KMnO4等。

(5)次氯酸盐为重点

①ClO-不论在酸性环境中还是在碱性环境中均能体现强氧化性,如ClO-与SO

、I-、Fe2+均不能大量共存。

②ClO-体现水解性,因HClO酸性很弱,ClO-水解显示碱性,如Fe3++3ClO-+3H2O=Fe(OH)3↓+3HClO。

例2、如图11-1所示,是一个制取氯气并以氯气为原料进行特定反应的装置,其中各试剂瓶装的试剂为:

B(氢硫酸)、C(溴化亚铁溶液)、D(碘化钾淀粉溶液)、E(混有SO2的氯化钡溶液)、F(水)、H(紫色石蕊试液)。

图11-1

(1)A是氯气发生装置,其离子反应方程式是:

__________。

(2)Ⅰ中b瓶内加入的液体最好是____________。

(3)用图示的Ⅱ或Ⅲ代替Ⅰ是否可行?

________,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开始时,先点燃A处酒精灯,打开分液漏斗旋塞和Ⅰ处活塞,让氯气充满整个装置,再点燃G处酒精灯,回答下列问题:

①怎样证明氯气已充满整个装置?

_____________。

②下列装置中的现象是C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E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_。

(5)G装置的硬质玻璃管内盛有碳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氯化氢,写出G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F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H处,紫色石蕊试液的颜色由紫色变为红色,再变为无色,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MnO2+4H++2Cl-(浓)

Mn2++Cl2↑+2H2O

(2)饱和食盐水

(3)Ⅱ可行,Ⅲ不可行 Ⅱ原理同Ⅰ,而Ⅲ中因c瓶口密封,体积不能改变,压强增大会有危险

(4)①观察,当整个装置内充满黄绿色气体时,说明氯气已充满整个装置

②溶液由浅绿色变为深红棕色 溶液变蓝 生成白色沉淀 溶液变为浅黄绿色

(5)C+2H2O+2Cl2

CO2+4HCl 向G中提供反应所需的水蒸气

(6)生成HCl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剩余的氯气又与水反应生成HClO,起漂白作用,使红色褪去

【点评】解答该类综合实验题首先应明确实验目的,然后分析仪器的使用及作用,再结合氯气的性质综合分析,整体解答。

【变式探究】【2016年高考新课标Ⅲ卷】化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化学性质

实际应用

A.

Al2(SO4)3和小苏打反应

泡沫灭火器灭火

B.

铁比铜金属性强

FeCl3腐蚀Cu刻制印刷电路板

C.

次氯酸盐具有氧化性

漂白粉漂白织物

D.

HF与SiO2反应

氢氟酸在玻璃器皿上刻蚀标记

【答案】B

【解析】硫酸铝和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硫酸钠和二氧化碳,能灭火,A正确;氯化铁和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氯化铜,说明铜的还原性强于亚铁离子,不能说明铁的金属性比铜强,B错误;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能漂白,C正确;氟化氢和二氧化硅反应生成四氟化硅和水,可以刻蚀玻璃,D正确。

【命题热点突破三】氧、硫及其化合物

1.常见无机酸的重要规律和重要特性

(1)重要规律

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取决于该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如酸性:

HClO4>H2SO4>H3PO4>H2CO3>H2SiO3。

②证明酸性强弱,可利用复分解反应中“强酸制弱酸”的规律,如:

Na2SiO3+CO2+H2O=Na2CO3+H2SiO3↓

Ca(ClO)2+CO2+H2O=CaCO3↓+2HClO

③强氧化性酸(如:

HNO3、浓H2SO4)与金属反应,不生成H2;金属和浓HNO3反应一般生成NO2,

而金属和稀HNO3反应一般生成NO。

(2)重要特性

①硝酸、浓H2SO4、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属于氧化性酸,其中HNO3、HClO见光或受热易分解。

②浓HNO3和Cu(足量)、浓H2SO4和Cu(足量)、浓盐酸和MnO2(足量)在反应时,随反应进行,产物会发生变化或反应停止。

③浓H2SO4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④常温下,铁、铝遇浓H2SO4、浓HNO3发生钝化。

例3、【2016年高考上海卷】在硫酸工业生产中,为了有利于SO2的转化,且能充分利用热能,采用了中间有热交换器的接触室(见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b两处的混合气体成分含量相同,温度不同

B.c、d两处的混合气体成分含量相同,温度不同

C.热交换器的作用是预热待反应的气体,冷却反应后的气体

D.c处气体经热交换后再次催化氧化的目的是提高SO2的转化率

【答案】B

【变式探究】用图11-3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探究铜丝与过量浓硫酸的反应。

下列实验不合理的是(  )

图11-3

A.上下移动①中铜丝可控制SO2的产生量

B.②中选用品红溶液验证SO2的生成

C.③中选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SO2

D.为确认CuSO4生成,向①中加水,观察颜色

【答案】D

【点评】观察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对浓H2SO4性质的考查具有一定的隐含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如本题隐含了浓硫酸稀释的操作;②隐含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如浓H2SO4与不活泼金属、非金属在不加热的条件下不反应,在加热的条件下与Fe、Al发生剧烈反应;③隐含浓H2SO4与金属反应时,反应过程中浓度的减小对反应的影响。

【命题热点突破四】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2.NO、NO2与O2溶于水的计算,利用好两个比值4∶3、4∶1即可

4NO+3O2+2H2O===4HNO3

4NO2+O2+2H2O===4HNO3

3.HNO3的性质,尤其是强氧化性是热点,涉及与单质反应产物的判断,尤其是与铁的反应如稀HNO3与Fe:

Fe+4HNO3(稀,过量)===Fe(NO3)3+NO↑+2H2O;3Fe(过量)+8HNO3(稀)===3Fe(NO3)2+2NO↑+4H2O。

例4、向含4molHNO3的稀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至过量。

假设生成的气体只有一种,请在坐标系中画出n(Fe2+)随n(Fe)变化的示意图,并标出n(Fe2+)的最大值。

【答案】

【点评】图像题、画图题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问题,应予以重视。

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分

析化学反应的过程。

【变式探究】将22.4g铁粉逐渐加入到含HNO30.8mol的稀硝酸中,反应生成的气体的物质的量(x)随消耗铁粉的物质的量(y)变化关系中正确的是(  )

【答案】C 

【高考真题解读】

1.【2016年高考海南卷】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氦气可用于填充飞艇B.氯化铁可用于硬水的软化

C.石英砂可用于生产单晶硅D.聚四乙烯可用于厨具表面涂层

【答案】B

【解析】氦气性质稳定,故可用于填充飞艇,A正确;硬水的软化指的是除去水中的Ca2+、Mg2+,加入氯化铁只能水解产生氢氧化铁胶体吸附悬浮物,用于水的净化,B错误;石英砂主要成分为SiO2,可用碳还原得到粗硅,经提纯得单晶硅,C正确;聚四乙烯具有抗酸抗碱、抗各种有机溶剂的特点,几乎不溶于所有的溶剂,故可用于不粘锅的涂层,D正确。

2.【2016年高考江苏卷】在给定的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A.SiO2

SiCl4

Si

B.FeS2

SO2

H2SO4

C.N2

NH3

NH4Cl(

aq)

D.MgCO3

MgCl2(aq)

Mg

【答案】C

3.【2016年高考上海卷】向新制氯水中加入少量下列物质,能增强溶液漂白能力的是()

A.碳酸钙粉末B.稀硫酸C.氯化钙溶液D.二氧化硫水溶液

【答案】A

【解析】在氯水中存在反应:

Cl2+H2O

H++Cl-+HClO,若反应使溶液中c(HClO)增大,则溶液的漂白性会增强。

由于酸性HCl>H2CO3>HClO,所以向溶液中加入碳酸钙粉末,会发生反应:

2HCl+CaCO3=

CaCl2+H2O+CO2↑,使化学平衡正向移动,导致c(HClO)增大,则溶液的漂白性会增强,A正确;若加入稀

硫酸,使溶液中c(H+)增大,平衡逆向移动,溶液的漂白性减弱,B错误;加入氯化钙溶液,不能发生反应,

溶液的水对氯水起稀释作用,使溶液的漂白性减弱,C错误;加入二氧化硫的水溶液,电离产生氢离子,使

化学平衡逆向移动,溶液的漂白性减弱,D错误。

4.【2016年高考上海卷】在硫酸工业生产中,为了有利于SO2的转化,且能充分利用热能,采用了中间有热交换器的接触室(见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b两处的混合气体成分含量相同,温度不同

B.c、d两处的混合气体成分含量相同,温度不同

C.热交换器的作用是预热待反应的气体,冷却反应后的气体

D.c处气体经热交换后再次催化氧化的目的是提高SO2的转化率

【答案】B

5.【2016年高考上海卷】一定条件下,一种反应物过量,另一种反应物仍不能完全反应的是()

A.过量的氢气与氮气B.过量的浓盐酸与二氧化锰

C.过量的铜与浓硫酸D.过量的锌与18mol/L硫酸

【答案】AC

【解析】A.H2和N2制备NH3是可逆反应,反应物始终不能消耗完;B.可以加入过量的浓盐酸,使二氧化锰彻底反应完全;C.浓硫酸随着反应变稀,稀硫酸不再与铜反应;D.18mol/L的浓硫酸与锌开始反应产生SO2,随着反应进行,浓硫酸变稀,再与锌反应产生H2。

故选AC。

6.【2016年高考上海卷】类比推理是化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CO2是直线型分子,推测CS2也是直线型分子

B.SiH4的沸点高于CH4,推测H2Se的沸点高于H2S

C.Fe与Cl2反应生成FeCl3,推测Fe与I2反应生成FeI3

D.NaCl与浓H2SO4加热可制HCl,推测NaBr与浓H2SO4加热可制HBr

【答案】AB

【解析】O和S是同族元素,故形成的CO2和CS2都是直线形分子,A正确;C和Si,Se和S都分别为同族元素,所形成的氢化物都为分子晶体,沸点取决于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分子间作用力大小可以用相对分子质量来比较,B正确;因I2的氧化性较弱,故与铁反应生成为FeI2,C错误;浓硫酸氧化性很强,会将HBr氧化为Br2,D错误。

7.【2016年高考新课标Ⅲ卷】化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化学性质

实际应用

A.

Al2(SO4)3和小苏打反应

泡沫灭火器灭火

B.

铁比铜金属性强

FeCl3腐蚀Cu刻制印刷电路板

C.

次氯酸盐具有氧化性

漂白粉漂白织物

D.

HF与SiO2反应

氢氟酸在玻璃器皿上刻蚀标记

【答案】B

8.【2016年高考浙江卷】为落实“五水共治”,某工厂拟综合处理含NH4+废水和工业废气(主要含N2、CO2、SO2、NO、CO,不考虑其他成分),设计了如下流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固体1中主要含有Ca(OH)2、CaCO3、CaSO3

B.X可以是空气,且需过量

C.捕获剂所捕获的气体主要是CO

D.处理含NH4+废水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NH4++NO2-==N2↑+2H2O

【答案】B

【解析】工业废气通入过量的石灰乳,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被吸收形成碳酸钙或亚硫酸钙沉淀,所以固体1中含有氢氧化钙和碳酸钙

和亚硫酸钙,A正确;气体1为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和氮气,微粒能被氢氧化钠吸收成亚硝酸钠,需要将一氧化氮变成二氧化氮,与一氧化氮一起与氢氧化钠反应,所以通入的X为空气,因为要实现的反应为NO+NO2+2NaOH=2NaNO2+H2O,空气不能过量,B错误;一氧化碳和氢氧化钠不反应,所以捕获剂捕获的气体主要为一氧化碳,C正确;亚硝酸钠中的氮元素为+3价,与铵根离子中的氮元素-3价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的无污染的气体为氮气,根据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分析,其方程式为NH4++NO2-==N2↑+2H2O,D正确。

1.(2015·课标全国卷Ⅱ,7,6分)食品干燥剂应无毒、无味、无腐蚀性及环境友好。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硅胶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B.P2O5不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C.六水氯化钙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D.加工后具有吸水性的植物纤维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答案】 C

2.(2015·江苏化学,8,2分)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中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

A.粗硅

SiCl4

Si

B.Mg(OH)2

MgCl2(aq)

Mg

C.Fe2O3

FeCl3(aq)

无水FeCl3

D.AgNO3(aq)

[Ag(NH3)2]OH(aq)

Ag

【解析】 B项,电解熔融的MgCl2可制得镁,电解MgCl2溶液:

MgCl2+2H2O

Mg(OH)2↓+H2↑+Cl2↑,错误;C项,F

eCl3溶液蒸干过程中发生反应:

FeCl3+3H2O

Fe(OH)3↓+3HCl↑,错误;D项,蔗糖是非还原性糖,不能和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生成银,错误。

【答案】 A

3.(2015·课标全国卷Ⅱ,7,6分)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

B.用热碱水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油污

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

D.用含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封包装

【解析】 A项,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利用了吸附原理,没有发生化学反应;B项,热碱水使得油脂发生水解反应而变得易清除;C项,KMnO4能吸收成熟水果释放的乙烯,从而起到保鲜水果的目的;D项,硅胶起干燥作用,而铁粉是脱氧剂,会与O2发生化学反应。

【答案】 A

4.(2014·江苏化学,13,4分)在探究新制饱和氯水成分的实验中,下列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氯水的颜色呈浅黄绿色,说明氯水中含有Cl2

B.向氯水中滴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水中含有Cl-

C.向氯水中加入NaHCO3粉末,有气泡产生,说明氯水中含有H+

D.向FeCl2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颜色变成棕黄色,说明氯水中含有HClO

【答案】 D

5.(2014·浙江理综,12,6分)氯在饮用水处理中常用作杀菌剂,且HClO的杀菌能力比ClO-强。

25℃时氯气氯水体系中存在以下平衡关系:

Cl2(g)

Cl2(aq) K1=10-1.2

Cl2(aq)+H2O

HClO+H++Cl- K2=10-3.4

HClO

H++ClO- Ka=?

其中Cl2(aq)、HClO和ClO-分别在三者中所占分数(α)随pH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Cl2(g)+H2O

2H++ClO-+Cl- K=10-10.9

B.在氯处理水体系中,c(HClO)+c(ClO-)=c(H+)-c(OH-)

C.用氯处理饮用水时,pH=7.5时杀菌效果比pH=6.5时差

D.氯处理饮用水时,在夏季的杀菌效果比在冬季好

【解析】 A项,在Cl2(g)+H2O

2H++ClO-+Cl-反应中,K=

=K1·K2·Ka,因Ka未知,故K也无法求出,A错误;B项,由电荷守恒知,c(H+)=c(ClO-)+c(Cl-)+c(OH-),c(Cl-)≠c(HClO),B错误;C项,由题意知,HClO杀菌能力比ClO-强,pH=7.5时,HClO、ClO-浓度相同,而在pH=6.5时,HClO浓度高于ClO-浓度,C正确;D项,夏季温度高,Cl2溶解度降低,且HClO易分解,所以夏季杀菌效果比冬季差,D错误。

【答案】 C

6.(2015·天津理综,1,6分)下列有关“化学与生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点燃爆竹后,硫燃烧生成SO3

B.中国古代利用明矾溶液的酸性清除铜镜表面的铜锈

C.服用阿司匹林出现水杨酸反应时,用NaHCO3溶液解毒

D.使用含钙离子浓度较大的地下水洗衣服,肥皂去污能力减弱

【答案】 A

7.(2015·北

京理综,8,6分)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氮循环(如下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氮元素均被氧化

B.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

C.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

D.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加了氮循环

【解析】 A项,合成氨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错误;B项,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正确;C项,硝酸盐转化为蛋白质及经动物消化使蛋白质转化为氨气和铵盐,实现了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并且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加了氮的循环,C正确,D正确。

【答案】 A

8.(2015·北京理综,26,12分)氢能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以太阳能为热能,热化学硫碘循环分解水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制氢方法。

其反应过程如下图所示:

(1)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2)反应Ⅰ得到的产物用I2进行分离。

该产物的溶液在过量I2的存在下会分成两层——含低浓度I2的H2SO4层和含高浓度I2的HI层。

①根据上述事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序号)。

a.两层溶液的密度存在差异

b.加I2前,H2SO4溶液和HI溶液不互溶

c.I2在HI溶液中比在H2SO4溶液中易溶

②辨别两层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经检测,H2SO4层中c(H+)∶c(SO

)=2.06∶1,其比值大于2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Ⅱ:

2H2SO4(l)===2SO2(g)+O2+2H2O(g) 

ΔH=+550kJ·mol-1

它由两步反应组成:

ⅰ.H2SO4(l)===SO3(g)+H2O(g)

 

ΔH=+177kJ·mol-1

ⅱSO3(g)分解。

L(L1,L2),X可分别代表压强或温度,下图表示L一定时,ⅱ中SO3(g)的平衡转化率随X的变化关系。

①X代表的物理量是________。

②判断L1,L2的大小关系,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SO2+I2+2H2O===H2SO4+2HI

(2)①ac ②观察颜色,颜色深的是HI层,颜色浅的是H2SO4层③H2SO4层含有少量HI

(3)①压强 ②L1<L2 SO3(g)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SO3(g)

2SO2(g)+O2(g) ΔH=+196kJ·mol-1,当压强一定时,温度升高,平衡转化率增大

9.(2015·重庆理综,9,15分)ClO2与Cl2的氧化性相近,在自来水消毒和果蔬保鲜等方面应用广泛。

某兴趣小组通过如图1装置(夹持装置略)对其制备、吸收、释放和应用进行了研究。

(1)仪器D的名称是    。

安装F中导管时,应选用图2中的    。

(2)打开B的活塞,A中发生反应:

2NaClO3+4HCl===2ClO2↑+Cl2↑+2NaCl+2H2O,为使ClO2在D中被稳定剂充分吸收,滴加稀盐酸的速度宜    (填“快”或“慢”)。

(3)关闭B的活塞,ClO2在D中被稳定剂完全吸收生成NaClO2,此时F中溶液的颜色不变,则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在酸性条件下NaClO2可发生反应生成NaCl并释放出ClO2,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