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演变.ppt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94716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经济学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演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产业经济学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演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产业经济学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演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产业经济学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演变.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产业经济学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演变.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经济学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演变.ppt

《产业经济学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演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经济学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演变.ppt(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产业经济学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演变.ppt

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演变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1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2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3一、产业组织的定义1.经济学的组织概念:

经济学的组织概念是有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首先提出的。

他把组织列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把组织看成是一种能够强化知识作用的要素。

2.产业组织的概念:

产业组织指的是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

主要包括:

(1)交易关系;

(2)行为关系;(3)资源占用关系;(4)利益关系。

二、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1.看不见的手:

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之间进行经济实力较量和利益争夺的一种关系。

竞争机制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自由竞争的力量来自于自发决定的价格体系。

2.帕累托状态:

帕累托最优:

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帕累托改进:

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三、“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1.马歇尔冲突:

“马歇尔冲突”的矛盾,即大规模生产能力给企业带来了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加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三、“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1.马歇尔冲突:

规模经济垄断因素增强放任自由竞争竞争因素增强缺乏规模经济“马歇尔冲突”是产业组织的核心问题,即解决规模经济与有效竞争的矛盾问题。

“组织”称为生产的“第四要素”。

马歇尔冲突三、“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2.垄断竞争理论:

张伯伦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垄断竞争理论罗宾逊夫人英国剑桥大学教授不完全竞争经济学213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演变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1.克拉克提出有效竞争概念所谓有效竞争,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

其中,政府的公共政策将成为协调两者关系的主要手段。

但克拉克没有解决有效竞争评估标准和实现条件,后来,许多产业组织者对有效竞争的定义和实现条件进行了比较深入研究。

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2.完整的理论体系

(1)产业组织的两分法:

梅森将有效竞争标准归纳为两类:

一类将能够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的形成的条件归为市场结构标准;另一类将从市场绩效角度来判断竞争有效的标准归为市场绩效标准。

这就是有效竞争标准二分法。

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2.完整的理论体系

(2)产业组织的三分法:

梅森之后的一些经济学家将有效竞争标准从二分法扩展为三分法,即市场结构标准(structure)、市场行为标准(conduct)和市场绩效标准(performance)。

虽然对产业组织的划分更为细化,但未提出SCP有效竞争的实质性标准。

二、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1.SCP分析框架的内容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个基础部分和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组成。

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

为了获得理想市场绩效,最重要就是通过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市场行为市场结构市场绩效产业政策二、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1.SCP分析框架的内容

(1)市场结构:

对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特征。

决定市场结构因素主要是市场集中程度、产品差别化程度、进入壁垒高低。

市场结构垄断与竞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壁垒二、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1.SCP分析框架的内容

(2)市场行为:

指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供求条件和其他企业的关系基础,所采取各种决策行为。

包括定价策略,产品与广告策略,研发和挤竞争对手的行为等。

市场行为市场结构定价策略产品策略重组策略二、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1.SCP分析框架的内容(3)市场绩效:

指在一定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

评价指标主要有:

资源配置效率,利率水平,消费规模等等。

市场绩效市场行为资源配置效率利率水平消费规模二、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2.结构主义SCP根据所依据的微观经济理论,将完全竞争和垄断作为两极,将现实的市场置于中间进行分析的。

这一分析将市场中企业效益的多寡作为相对效率的改善程度的判定标准,认为随着企业数的增加,完全竞争状况接近基本就能实现较为理想的资源配置效率。

由于哈佛大学将市场结构作为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重点,因而信奉哈佛的人被称为“结构主义者”。

二、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3.“集中度利润率”假说哈佛学派认为,在具有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的产业中,由于存在着少数企业间的共谋、协调行为以及通过市场进入壁垒限制竞争的行为,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其结果往往产生超额利润,破坏资源配置效率。

限制竞争市场集中度行业高利率水平共谋协调寡占市场二、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4.政策取向如果具有市场支配力的企业增加的话,整体经济就会受到垄断弊病的侵害,因此主张必须对这些产业采取企业分割、禁止兼并等直接作用于市场结构的公共政策,以恢复和维护有效竞争市场秩序。

美国20世纪7080初年代,推行反垄断政策,主张对垄断企业进行分割、禁止兼并,有效提高市场竞争效率,哈佛学派称为其当时的政策依据。

二、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5.衰退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种结构主义的反垄断政策在美国失去了主导地位,原因主要有:

(1)美国传统一些优势产业受到日本和亚洲一些国家冲击,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

(2)大型反托拉斯案件带来了巨额的诉讼费用,如IBM公司前后诉讼13年,花费了纳税人和IBM公司10亿美元。

(3)芝加哥学派对哈佛学派展开了有力批判。

21332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演变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一、芝加哥学派1.芝加哥学派的形成与发展芝加哥学派形成于60年代后期,对哈佛学派批判中崛起。

代表人物:

施蒂格勒,德姆塞茨等。

“效率主义者”一、芝加哥学派2.理论内容和观点

(1)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这种高集中度产生的高利润会因为新企业大量进入而消失。

(2)如果一个产业持续出现高利润率,这完全可能是该产业中企业高效率和创新的结果,(并不是哈佛学派所认为的产业中存在着垄断势力),即使市场是垄断的或高集中寡占,只要市场绩效是良好的,政府规制就没有必要。

一、芝加哥学派2.理论内容和观点APR(CR870%)1947APR(CR870%)1947GAPBainsBox11.87.54.3APR(CR870%)1951APR(CR870%)1951GAPStiglersBox13.212.11.1一、芝加哥学派2.理论内容和观点(3)芝加哥学派认为(市场绩效或市场行为决定了市场结构)技术和进入自由这两个因素决定市场结构。

(4)施蒂格勒把进入壁垒定义为新进入企业必须负担市场中的现存企业不需负担的成本,即新企业比老企业多承担成本,除了政府进入规制以外,真正的进入壁垒在实际中几乎不存在。

(5)坚信只有自由企业制度和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才是提高产业活动效率,保证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的基本条件。

一、芝加哥学派3.政策取向

(1)生产日益集中在大企业手中,有利于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大公司的高利润完全可能是经营活动高效率的结果而与市场垄断势力无关,因此,主张放松反托拉斯法实施和政府规制政策。

(2)除个别部门之外,反对政府以各种形式对市场结构干预,反对哈佛学派所主张的对长期存在的过度集中的大企业采取分割政策法。

二、可竞争市场理论1.理论的提出及代表人物鲍莫尔等人在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提出。

1982年可竞争市场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标志理论形成。

2.相关理论及观点

(1)解释完全可竞争市场的存在完全可竞争市场,是指市场内的企业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从而企业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

市场是否是完全可竞争,仅仅取决于是否存在沉没成本,而与产业内企业数量的多少无关。

二、可竞争市场理论2.相关理论及观点

(2)保持市场进入完全自由良好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等市场绩效,在传统的哈佛学派的理想的市场结构以外仍然是可以实现的。

无需众多竞争企业的存在。

可以是寡头市场,甚至是垄断市场,只要保持市场进出的完全自由,只要不存在特别的进出市场成本,潜在的竞争压力就会迫使任何市场结构条件下的企业采取竞争行为。

包括自然垄断在内的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是可以和效率并存的。

二、可竞争市场理论2.相关理论及观点(3)提出了沉没成本的概念(SunkCost)沉没成本,指企业进入市场所投入的资本,当企业退出市场不能收回的一部分。

沉没成本沉没的程度主要取决所投入资本向其他市场转移或资产出让回收的能性,而与所投入固定费用的大小无关。

无论固定费用有多大,只要能够回收,就不是沉没成本。

二、可竞争市场理论2.相关理论及观点(3)提出了沉没成本的概念(SunkCost)沉没成本的大小决定了企业从市场退出的难易程度,从而影响着企业的进入决策。

沉没成本越大,企业退出越困难,企业的进入决策越是小心谨慎。

沉没成本越大,市场进入压力就越小,进而现存企业的压力就越小,这一点上可竞争市场理论和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中将规模经济性、产品差别化和绝对费用差异作为进入壁垒有很大差异。

二、可竞争市场理论3.“打了就跑”策略(Hit-And-RunEntry)在完全可竞争市场中,由于沉没成本为零,因而潜在进入者为了追求利润会迅速地进入任何一个具有高额利润的部门,并能够在现存企业对进入作出反应前无摩擦地快速撤出,而且并不消耗任何成本,这种形成被称为“打了就跑”策略。

现存企业做出报复反应使价格下降到无利可图时,它们会带着以获得的利润离开市场。

这种进入和退出甚至可以重复多次,直到消除任何垄断的超额利润。

二、可竞争市场理论4.政策取向在近似完全可竞争市场中,自由放任政策比政府规制政策更为有效。

政府的竞争政策与其说重视市场结构,不如说是重视是否存在充分的潜在竞争压力,而确保竞争压力存在关键是尽可能降低沉没成本。

二、可竞争市场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