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7310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9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docx

《高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docx

高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

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1、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地壳

富集

有用

矿产

2、岩石分三大类:

①岩浆岩:

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分为侵入岩(花岗岩)和喷出岩(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②沉积岩:

岩石在外力作用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典型岩石:

石灰岩、砾岩、砂岩、页岩

特征:

具有层理构造和含有化石

③变质岩:

岩石经过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而形成。

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花岗岩变质形成片麻岩、砂岩变质形成石英岩、页岩变质形成板岩。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三大类岩石转化图

A岩浆岩B沉积岩C变质岩

a冷却凝固b外力作用c变质作用d重熔再生作用

2.2地球表面形态

一、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

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对地貌的影响

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和盆地

削低高山,填平洼地,

使地表趋于平坦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空间上相互联系,时间上同时进行

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形态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六大板块名称:

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唯一的大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原因:

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①挤压碰撞--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

山脉、高原;

例如:

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

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例如:

亚洲东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落基山脉

②彼此分离--生长边界——常形成裂谷、海洋。

例如:

非洲板块内部张裂--东非大裂谷;红海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包括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1、褶皱:

背斜和向斜

构造

类型

形成

原因

结构特征

岩层新老关系

地貌

形态

内外力共同作用

(地形倒置)

背斜

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作用弯曲变形

岩层上拱

中心老两翼新

常形成山岭

背斜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受侵蚀,形成山谷。

向斜

岩层下弯

中心新两翼老

常形成山谷

向斜山:

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硬,不易侵蚀,形成山岭。

2、断层:

地垒和地堑

地垒:

两侧陷落、中间突起的部分。

地貌为断块山,如华山西峰。

地堑:

中间部分相对下沉的断层,地貌为盆地、谷底,如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

3、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

背斜

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穹隆结构坚固,且岩层上隆不易积水,利于开凿隧道;

背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良好的储水构造;

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

断层

断层线附近易形成泉;修建水库尽可能避开断层。

3、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1、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流水侵蚀作用

V型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流水溶蚀作用

喀斯特地貌(峰林、溶洞等)

 

流水沉积作用

冲积扇(河流出山口)、三角洲和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

2、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风力沉积作用

沙丘

3、冰川作用

冰川侵蚀作用

冰斗、角峰、刃脊、U形谷等

冰川沉积作用

冰碛地貌

4、

海浪作用

海浪侵蚀作用

海蚀崖、海蚀柱等

海浪沉积作用

沙滩

2.3大气环境

气温垂直分布:

“反3”型且对流层顶温度约-50℃

对流层:

1、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多变。

2、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0.6℃/100m

原因: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3、不同纬度对流层厚度不一。

低纬度17-18Km、中纬度10-12Km、高纬度8-9Km。

平流层:

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利于飞行;有臭氧层,吸收紫外线。

高层大气

80-500Km有电离层,反射无线电短波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受热过程(三步):

①太阳辐射(短波)----太阳暖大地

②地面辐射(长波)----大地暖大气

③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大气还大地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

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

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现象:

白天阴天比晴天温度低

③散射作用:

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现象:

1、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2、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实例:

1、为什么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远不如月球表面大?

因为地球有大气层而月球大气稀薄,白天大气主要起到削弱作用,地球升温慢,夜晚大气主要起到保温作用,地球降温慢。

2、俗话说“十雾九晴”,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因为晴朗的夜晚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少,因而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就弱,进而导致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就弱,所以,容易出现霜冻。

3、每年深秋季节,我们北方地区的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使地里的蔬菜免遭冻害,其原理是什么?

用人造烟幕,主要是为了增加大气中的烟尘,以增强大气逆辐射作用,使大气的保温作用加强,因而使地里的蔬菜免遭冻害。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热低压上升降水,冷高压下沉晴朗

地面气压高于高空气压

等压线高高低低,地面等压线与高空等压线对称

同一水平面,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风:

忽略摩擦力,仅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近地面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共同作用

风向:

风吹来的方向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全球近地面有7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

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

②副热带高压带:

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

③信风带:

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

由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

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盛行西风带:

也叫中纬西风带,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气压带:

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

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

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四)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移动的原因:

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

移动方向:

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

①热带雨林气候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特征为:

常年高温多雨。

(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热带沙漠气候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特征为:

全年炎热干燥

(北非的撒哈拉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温带海洋性气候

受盛行西风带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40°-60°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特征为常年温和多雨。

(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2、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

热带草原气候:

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特征为:

全年高温,干湿两季分明。

地中海气候:

分布于大陆西岸30°-40°之间,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盛行西风带控制,特征为: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出现在北半球)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陆地增温快、降温快;海洋增温慢、降温慢。

7月,大陆增温快,陆地形成热低压(亚洲低压),切断了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仅在海洋保留冷高压(夏威夷高压)。

1月,大陆降温快,陆地形成冷高压(亚洲高压),切断了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仅在海洋保留热低压(阿留申低压)。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季风: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东亚季风:

夏季:

东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

西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季风:

夏季:

西南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冬季:

东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低气压、高气压系统

锋面气旋系统。

(1)锋面系统与天气

锋面系统:

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

锋面附近常出现云、雨、大风天气。

(1)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主动推移时所形成的风。

①降水在锋后(冷气团一侧)

②冷锋影响天气

过境前(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

过境时(冷锋锋面控制)阴天、大风、降温、降雨、降雪等天气

过境后(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③典型天气:

寒潮、沙尘暴,北方夏季暴雨,一场秋雨一场寒

(2)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主动推移时所形成的风。

①降水在锋前(冷气团一侧)

②暖锋影响天气

过境前(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

过境时(暖锋系统控制)连续性的降水

过境后(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③典型天气:

一场春雨一场暖

(3)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

江淮梅雨天气(6月中旬)。

(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气流状况

气旋

反气旋

气压状况

低气压

高气压

气流

水平

方向

北半球:

逆时针辐合

南半球:

顺时针辐合

北半球:

顺时针辐散

南半球:

逆时针辐散

垂直

方向

上升

下沉

天气状况

阴雨

晴朗

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

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

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北半球:

①左冷锋,右暖锋;北侧为冷气团,南侧为暖气团

②降水在冷气团一侧

2.4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

(1)类型:

海陆间循环(大循环)、陆地内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内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

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

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4)人类对地表径流环节干扰最大。

二、洋流

(1)类型:

按成因:

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按性质:

暖流和寒流。

暖流:

由低纬流向高纬

寒流:

由高纬流向低纬

(2)分布:

①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

②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

③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冬逆夏顺)。

(3)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

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的形成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有关、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与沿岸的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

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形成。

△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

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

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