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知识CPU的发展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7097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7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知识CPU的发展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知识CPU的发展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知识CPU的发展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知识CPU的发展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知识CPU的发展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知识CPU的发展史.docx

《小知识CPU的发展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知识CPU的发展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知识CPU的发展史.docx

小知识CPU的发展史

小知识--CPU的发展史

(转自)

   说到CPU就不能不提及一些相关的概念。

我们就来先了解一些概念吧!

CPU是CentralProcessingUnit的缩写,即中央处理器。

CPU是整个微机系统的核心,它往往是各种档次微机的代名词,CPU的性能大致上反映出微机的性能。

   再来看看一些关于CPU的概念:

   1.主频,倍频,外频:

主频是CPU的时钟频率(CPUClockSpeed)即系统总线的工作频率。

一般说来,主频越高,CPU的速度越快。

由于内部结构不同,并非所有的时钟频率相同的CPU的性能都一样。

外频即系统总线的工作频率;倍频则是指CPU外频与主频相差的倍数。

三者关系是:

主频=外频x倍频。

   2.内存总线速度(Memory-BusSpeed):

指CPU与二级(L2)高速缓存和内存之间的通信速度。

   3.扩展总线速度(Expansion-BusSpeed):

指安装在微机系统上的局部总线如VESA或PCI总线接口卡的工作速度。

   4.工作电压(SupplyVoltage):

指CPU正常工作所需的电压。

早期CPU的工作电压一般为5V,随着CPU主频的提高,CPU工作电压有逐步下降的趋势,以解决发热过高的问题。

   5.地址总线宽度:

地址总线宽度决定了CPU可以访问的物理地址空间,对于486以上的微机系统,地址线的宽度为32位,最多可以直接访问4096MB的物理空间。

目前AMD和Intel基于X86-64的CPU能够提供更大的地址总线宽度。

   6.数据总线宽度:

数据总线宽度决定了CPU与二级高速缓存、内存以及输入/输出设备之间一次数据传输的信息量。

   7.内置协处理器:

含有内置协处理器的CPU,可以加快特定类型的数值计算,某些需要进行复杂计算的软件系统,如高版本的AUTOCAD就需要协处理器支持。

   8.超标量:

是指在一个时钟周期内CPU可以执行一条以上的指令。

Pentium级以上CPU均具有超标量结构;而486以下的CPU属于低标量结构,即在这类CPU内执行一条指令至少需要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时钟周期。

   9.L1高速缓存即一级高速缓存:

内置高速缓存可以提高CPU的运行效率。

内置的L1高速缓存的容量和结构对CPU的性能影响较大,这也正是一些公司力争加大L1级高速缓冲存储器容量的原因。

不过高速缓冲存储器均由静态RAM组成,结构较复杂,在CPU管芯面积不能太大的情况下,L1级高速缓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

   10.采用回写(WriteBack)结构的高速缓存:

它对读和写操作均有效,速度较快。

而采用写通(Write-through)结构的高速缓存,仅对读操作有效。

   11.CPU的指令集:

指令集是CPU所能执行的所有指令的集合.从现阶段主流体系结构讲,指令集可分为复杂指令集和精简指令集两部分。

而从具体运用看,多媒体指令集又是其中我们最熟悉、最引人注目的一种,它包括了MMX/SSE/3DNow!

等......

   12.精简指令集:

计算机CPU的一种设计架构,也被称为RISC(ReducedInstructionSetComputing的缩写)。

这种指令集的特点是指令数目少,每条指令都采用标准字长、执行时间短。

   SOCKET

   PC机从386时代开始普遍使用Socket插座来安装CPU,从Socket4、Socket5、Socket7到现在的Socket370。

以我们最常见的Socket7为例,它是方形多针角零插拔力插座,插座上有一根拉杆,在安装和更换CPU时只要将拉杆向上拉出,就可以轻易地插进或取出CPU芯片了。

Socket7插座适用范围很广,不但可以安装IntelPentium、PentiumMMX,还可以安装AMDK5、K6、K6-2、K6-III、CyrixMII等等处理器。

与Socket7搭配的主板芯片组主要有IntelVX、HX、TX,VIAVP2、VP3等,它们支持的CPU外部频率一般为66、75以及83MHz,其中VX、TX和VP3除了支持普通的SIMM(72线内存)外,还支持DIMM(168线内存),VIA的VP3芯片组更是支持AGP图形接口标准。

随后出现的Super7标准是在Socket7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后者相比,Super7结构增加了对处理器100MHz外频、AGP的支持,其代表产品为VIA的MVP3芯片组,Super7架构可以支持AMDK6-2、K6-III处理器。

   Slot

   再来看看Slot1,这种接口方式是由Intel提出的,它是一个狭长的242引脚的插槽,可以支持采用SEC(单边接触)封装技术的PentiumII、PentiumIII和Celeron处理器,除了接口方式不同外,Slot1所支持的特性与Super7系统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IntelLX、EX和IntelBX、VIAApolloPro芯片组是其中的代表,前两种最高只能达到83MHz外频,而后两者可以支持最高到150MHz的外频。

Slot2接口标准与Slot1类似,不过它是面向高端服务器市场的,与其搭配的主板芯片组为IntelGX、NX,处理器为Xeon至强。

与Slot1、Slot2不同,SlotA接口标准是由Intel的竞争对手AMD提出的,它支持AMDK7处理器,与其搭配的芯片组为AMD自己的AMD751芯片,VIA作为非Intel阵营的战士之一,届时也会有支持K7的芯片组问世。

虽然从外观上看SlotA与Slot1十分相像,但是由于它们的电气性能不同,两者并不兼容。

   CPU制造工艺

   早期的处理器都是使用0.5微米工艺制造出来的,随着CPU频率的增加,原有的工艺无法满足产品的要求,这样便出现了0.35微米......以及现在普遍使用的0.09,0.065微米工艺。

   1971年,INTEL(英特尔)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4004。

Intel4004微处理器集成了2250个晶体管,每个晶体管的距离是10微米,它能够处理4比特的数据,每秒运算6万次,运行的频率为108Khz,成本不到100美元。

英特尔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戈登·摩尔将4004称之为“人类历史上最具革新性的产品之一”。

   Intel4004微处理器功能较弱,计算速度较慢,以至于只能在Busicom计算器上使用,更不用说进行复杂的数学计算了。

但是相比第一套计算机ENIAC来说,功能和体积有了长足的进步。

   1978年,INTEL公司推出了命名为i8086的16位微处理器,同时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i8087,由于这两种芯片所用的指令集相互兼容,所以人们统称它们为“X86”指令集。

   Intel推出了8086处理器,到今天为止它仍然是所有x86兼容处理器的基础。

   Intel8086集成2.9万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4.77MHz,内部数据总线(CPU内部传输数据的总线)、外部数据总线(CPU外部传输数据的总线)均为16位,地址总线为20位,可寻址1MB内存。

   1979年Intel推出8088处理器。

Intel8088处理器内含29000个晶体管,地址总线为20位,时钟频率为4.77MHz,可以使用1M内存。

8088处理器的内部数据处理总线为16位,外部数据总线为8位。

8088芯片在IBMPC中的使用也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

   1981年Intel发布了一个不太重要的CPU——80186,这颗CPU没有被PC厂商所采纳,据说主要是软件兼容的问题而被废弃;

   1982年Intel在8086的基础上,推出了80286芯片。

286芯片具备16位字长,集成了14.3万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

其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皆为16位,地址总线24位。

与8086相比,80286寻址能力达到了16MB,可以使用外存储设备模拟大量存储空间,从而大大扩展了80286的工作范围,还能通过多任务硬件机构使处理器在各种任务间来回快速切换,以同时运行多个任务,其速度比8086提高了5倍甚至更多。

   1985年10月17日Intel发布了80386处理器。

80386处理器被广泛应用在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中期的IBMPC兼容机中。

这些PC机称为“80386电脑”或“386电脑”,有时也简称“80386”或“386”。

80386处理器首次在x86处理器中实现了32位系统,可配合使用80387数字协处理器增强浮点运算能力,并且首次采用高速缓存(外置)解决内存速度瓶颈问题。

   80386有三种工作模式:

实模式、保护模式、虚拟86模式。

实模式为DOS系统的常用模式,直接内存访问空间被限制在1M字节;保护模式下80386-DX可以直接访问4G字节的内存,并具有异常处理机制;虚拟86模式可以同时模拟多个8086处理器来加强多任务处理能力。

   80386的广泛应用,将PC机从16位时代带入了32位时代。

80386的强大运算能力也使PC机的应用领域得到巨大扩展,商业办公、科学计算、工程设计、多媒体处理等应用得到迅速发展。

   1989年,80486处理器面市。

80486处理器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25MHz逐步提升到50MHz。

80486是将80386和数学协处理器80387以及一个8KB的高速缓存集成在一个芯片内,并在X86系列中首次使用了RISC(精简指令集)技术,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一条指令。

它还采用了突发总线方式,大大提高了与内存的数据交换速度。

   由于这些改进,80486的性能比带有80387协处理器的80386提高了4倍。

早期的486分为有协处理器的486DX和无协处理器的486SX两种,其价格也相差许多。

随着芯片技术的不断发展,CPU的频率越来越快,而PC机外部设备受工艺限制,能够承受的工作频率有限,这就阻碍了CPU主频的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CPU倍频技术,该技术使CPU内部工作频率为处理器外频的2-3倍,486DX2、486DX4的名字便是由此而来。

   1993年,全面超越486的新一代586处理器问世,为了摆脱486时代处理器名称混乱的困扰,最大的CPU制造商Intel公司把自己的新一代产品命名为Pentium(奔腾)以区别AMD和Cyrix的产品。

   Pentium处理器包含了310万个晶体管,内置了16K的L1Cache,时钟频率由最初的60Mhz和66Mhz到后来的200MHz。

   1995年秋天,英特尔发布了PentiumPro处理器。

PentiumPRO是英特尔首个专门为32位服务器、工作站设计的处理器,主频有150/166/180和200MHz四种。

PentiumPro处理器总共集成了550万个晶体管,并且整合了高速二级缓存芯片,性能比Pentium更胜一筹。

   PentiumPro处理器将L2cache与CPU封装在一起——“PPGA封装技术”(L2cache在486和Pentium中都是设置在主板上),两个芯片之间用高频宽的总线互连,连接线路也被安置在封装中。

这使得内置的L2cache能更容易地运行在更高的频率上,从而大大提高程序的执行速度。

   外部地址总线扩展至36位,处理器的直接寻址能力64GB,为将来发展留下余地。

采用动态执行技术,这是Pentium处理器技术的又一次飞跃。

该技术通过预测程序流程并分析程序的数据流,可选择最佳的指令执行顺序。

意即指令不必按程序为它规定的顺序执行,只要条件具备就可以执行,从而使程序达到更高的运行效率。

   PentiumPro处理器在技术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PentiumPro处理器高昂的价格使得这款处理器没有良好的销售业绩。

于是1996年,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MMX处理器。

   PentiumMMX是英特尔在Pentium内核基础上改进,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57条MMX指令。

这些指令专门?

ahref=../../../../2/data/bear/cs/cs131/index.htmtarget=_blank>美创硪羰悠迪喙氐募扑悖康氖翘岣逤PU处理多媒体数据的效率。

MMX指令非常成功,在之后生产的各型CPU都包括这些指令集。

   1997年英特尔发布了PentiumII处理器。

其内部集成了750万个晶体管,并整合了MMX指令集技术。

此时,英特尔PentiumII架构已经从Socket7转成Slot1,并首次引入了S.E.C封装(SingleEdgeContact)技术,将高速缓存与处理器整合在一块PCB板上。

Slot1的PentiumII晶体管数为900万,并且具有两种版本的核心:

Klamath与Deschutes。

   1997年底,Intel推出了没有集成二级缓存的Celeron处理器。

由于性能不佳很快就淘汰出了市场。

   1998年Intel发布了PentiumIIXeon(至强)处理器。

Xeon是英特尔引入的新品牌,当时Intel公司为了区分服务器市场和普通个人电脑市场,决定研制全新的服务器CPU,命名也跟普通CPU做了一些明显的区分,称为PentiumIIXeon,取代之前所使用的PentiumPro品牌。

   PentiumIIXeon处理器不但有更快的速度,更大的缓存,更重要的是可以支持多达4路或者8路的SMP对称多CPU处理功能,它采用和PentiumIISlot1接口不同的Slot2接口,必须配合专门的服务器主板才能使用。

   1998年上半年,Intel在吸取了集成二级缓存的Celeron处理器的教训,推出了堪称经典的Celeron处理器。

   这款Celeron处理器集成了二级缓存,并且采用了66MHz的前端总线,可以轻易的超至100MHz。

这使得这款处理器可以稳定运行在450MHz的速度。

超频到450MHz的Celeron300A处理器足以与比它贵不少的PentiumII400抗衡。

   1999年,Intel的新一代产品PentiumIII处理器,它采用0.25微米制造工艺,新的SECC2插口。

PentiumIII处理器拥有32K一级缓存和512K二级缓存(运行在芯片核心速度的一半下),包含MMX指令和Intel自己的“3D”指令SSE,最初发行的PIII有450和500MHz两种规格,其系统总线频率为100MHz。

   同年10月,Intel推出了基于0.18微米工艺制造的PentiumIII处理器,这款PentiumIII处理器有256K在片二级高速缓存,代码名为Coppermine。

Coppermine以733MHz登台。

随着工艺尺寸从0.25微米减少到0.18微米,不仅提高了PentiumIII处理器的时钟速度,也使Intel推出了集成的二级高速缓存。

虽然集成的二级高速缓存只有老式PentiumIII处理器的一半,但在处理器全速下运行,性能仍有显著提高。

   其后Intel推出了PentiumIIIXeon处理器。

作为PentiumIIXeon的后继者,除了在内核架构上采纳全新设计以外,也继承了PentiumIII处理器新增的70条指令集,以更好执行多媒体、流媒体应用软件。

除了面对企业级的市场以外,PentiumIIIXeon加强了电子商务应用与高阶商务计算的能力。

Intel还将Xeon分为两个部分,低端Xeon和高端Xeon。

其中,低端Xeon和普通的Coppermine一样,仅装备256KB二级缓存,并且不支持多处理器。

这样低端Xeon和普通的PentiumIII的性能差距很小,价格也相差不多;而高端Xeon还是具有以前的特征,支持更大的缓存和多处理器。

   2000年Intel推出了CeleronII处理器。

CeleronII处理器核心源于Coppermine,Coppermine的二级缓存为256KB,而CeleronII处理器的二级缓存为128KB。

第一批CeleronII处理器的外频为66MHz,与CeleronA处理器相同。

随后Intel把CeleronII处理器的外频提高到了100MHz。

   在这时期市场上还有TualatinCeleron和TualatinPentiumIII处理器销售。

   进入21世纪,Intel处理器也进入全新的Pentium4时代。

到目前为止Pentium4共采用了Willamette,Northwood和Prescott核心的三种。

   其中Willamette核心属于Pentium4最早期的产品,是采用0.18微米工艺制造的,代表产品有P41.7G和P41.8G。

因为它发热量比较大、频率提升比较困难,而且二级缓存只有256KB,所以总体性能并不理想,特别是对于超频用户来说,这类产品难以让人感到满意。

因此Intel很快就开发出了Northwood核心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Northwood核心的Pentium4采用0.13微米工艺制造,相比Willamette内核的处理器,其主频有了很大飞跃,二级缓存也从256K翻番到512KB。

而Prescott核心的Pentium4采用了另人咋舌的31级流水线设计,配备16KB的一级数据缓存和多达1MB的二级缓存。

   在这期间,Intel也推出了Northwood核心的Celeron处理器。

Northwood核心的Celeron处理器拥有128kB二级缓存不支持超线程技术。

其后又推出了基于Prescott核心的CeleronD处理器。

   到此Intel处理器的发展说完了,其中也有不少遗漏望大家见谅。

Intel的处理器的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家用微处理器的发展史,但是我们也不能单纯的谈Intel,而抛开AMD和Cyrix。

下面就来看看AMD和Cyrix的发展历程。

   AMD处理器被人们广泛了解是从AMDK5开始的。

   AMDK5并没有代号,内部名称5K86,内建430万晶体管,350nm工艺。

K5是AMD公司第一块自行设计的处理器,时钟频率有90MHz、100MHz、120MHz等几款。

尽管K5的浮点运算能力比6x86稍强一些。

但由于K5的时钟频率比不上Cyrix,所以它在CPU市场并不成功。

但是1年以后,分别比90、100和116.66MHz更快的120、133和166MHzAMDP-Rating处理器又杀了回来。

但是AMDK5在时间上已经先失一招,由于推出的时间较晚,因此刚一推出就面临着被Intel公司淘汰出局的悲惨命运。

   在AMDK6时代最为有名的是AMDK6-2。

对于AMD来说,K6-2是相当成功的产品,主因归于低价电脑的盛行,高效能不再是选购电脑唯一的指标,AMD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同,提高了它在市场上的占有率。

   AMDK6-2处理器采用了0.25微米五层金属工艺制造,内含930万个晶体管。

AMDK6-2的最大特色是采用了3DNEW技术。

采用3Dnow!

技术的K6-2,具有单指令多数据(SIMD)性能,即用一条指令便可同时处理多个数据,明显加快了CPU的3D处理速度。

K6-2/300的性能直逼PⅡ300,而价格却相对便宜;

   接着AMD推出了K6-2+和K6-3型处理器。

这两款产品都可以看作K6-2的升级版,其中K6-3比K6-2+先推出。

这两款处理器与K6-2的区别在于二级缓存的不同。

K6-2的二级缓存是建立在主板上的,并以外频速度来工作。

而K6-3仿造PIII处理器,把二级缓存放进了CPU内部。

   不过其价格较高,影响了市场的推广。

同样把二级缓存放进了CPU内部的K6-2+处理器是AMD在Super7上的终极之作。

K6-2+处理器在z综合性能上并不输于CeleronII处理器。

   接着就到了AMDK7的时代。

说到K7处理器就不能不提Duron(毒龙)和AthlonXP(速龙)处理器。

Duron(毒龙)处理器是K7时代的低端处理器。

Duron(毒龙)的L1和L2Cache均采用的是全速Cache,运行速度和处理器核心同速,性能和Thunderbird雷鸟一样强大。

   AthlonXP(速龙)处理器是AMD的一款成功之作。

AthlonXP(速龙)处理器与雷鸟相比较的改进在于支持SSE指令集并且一级缓存中的数据TLB(转换表缓冲区)由32增加到了40个记录,数据与指令的L1和L2TLB可以分别独立运行,而且TLB记录能够推断来预先写入。

   随后Thoroughbred取代了Palomino核心的AthlonXP处理器。

在为了应对800MHz前端总线的P4时,AMD又推出了采用512KB二级缓存,333/400MHz前端总线的Barton核心的处理器。

   2003年9月23日,AMD推出了Athlon64处理器。

   再来看看Cyrix。

Cyrix本来与Intel和AMD齐名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家芯片大厂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最终落了个被VIA收购的下场。

由于Cyrix较早收购,以及以后VIA推出的处理器普及率不高就不再详细介绍了。

   算一下微处理器的发展史也不过30余年,但在这30余年里微处理器的发展历程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从Intel的4004开始,到了Intel,AMD,Cyrix三足鼎立,到Intel一家独大,再到现在Intel,AMD份挺抗衡。

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

30余年,给人带来的回忆是太多太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