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479.37KB ,
资源ID:447097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447097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小知识CPU的发展史.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小知识CPU的发展史.docx

1、小知识CPU的发展史小知识-CPU的发展史(转自) 说到CPU就不能不提及一些相关的概念。我们就来先了解一些概念吧!CPU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的缩写,即中央处理器。 CPU是整个微机系统的核心,它往往是各种档次微机的代名词,CPU的性能大致上反映出微机的性能。 再来看看一些关于CPU的概念: 1.主频,倍频,外频:主频是CPU的时钟频率(CPU Clock Speed)即系统总线的工作频率。一般说来,主频越高,CPU的速度越快。由于内部结构不同,并非所有的时钟频率相同的CPU的性能都一样。外频即系统总线的工作频率;倍频则是指CPU外频与主频相差的倍数。三者关系是:主

2、频=外频x倍频。 2.内存总线速度(Memory-Bus Speed): 指CPU与二级(L2)高速缓存和内存之间的通信速度。 3.扩展总线速度(Expansion-Bus Speed): 指安装在微机系统上的局部总线如VESA或PCI总线接口卡的工作速度。 4.工作电压(Supply Voltage): 指CPU正常工作所需的电压。早期CPU的工作电压一般为5V,随着CPU主频的提高,CPU工作电压有逐步下降的趋势,以解决发热过高的问题。 5.地址总线宽度:地址总线宽度决定了CPU可以访问的物理地址空间,对于486以上的微机系统,地址线的宽度为32位,最多可以直接访问4096 MB的物理空间

3、。目前AMD和Intel基于X86-64的CPU能够提供更大的地址总线宽度。 6.数据总线宽度:数据总线宽度决定了CPU与二级高速缓存、内存以及输入/输出设备之间一次数据传输的信息量。 7.内置协处理器:含有内置协处理器的CPU,可以加快特定类型的数值计算,某些需要进行复杂计算的软件系统,如高版本的AUTO CAD就需要协处理器支持。 8.超标量:是指在一个时钟周期内CPU可以执行一条以上的指令。Pentium级以上CPU均具有超标量结构;而486以下的CPU属于低标量结构,即在这类CPU内执行一条指令至少需要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时钟周期。 9.L1高速缓存即一级高速缓存:内置高速缓存可以提高CP

4、U的运行效率。内置的L1高速缓存的容量和结构对CPU的性能影响较大,这也正是一些公司力争加大L1级高速缓冲存储器容量的原因。不过高速缓冲存储器均由静态RAM组成,结构较复杂,在CPU管芯面积不能太大的情况下,L1级高速缓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 10.采用回写(Write Back)结构的高速缓存:它对读和写操作均有效,速度较快。而采用写通(Write-through)结构的高速缓存,仅对读操作有效。 11.CPU的指令集:指令集是CPU所能执行的所有指令的集合.从现阶段主流体系结构讲,指令集可分为复杂指令集和精简指令集两部分。而从具体运用看,多媒体指令集又是其中我们最熟悉、最引人注目的一种,

5、它包括了MMX/SSE/3D Now!等. 12.精简指令集:计算机CPU的一种设计架构,也被称为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 的缩写)。这种指令集的特点是指令数目少,每条指令都采用标准字长、执行时间短。 SOCKET PC机从386时代开始普遍使用Socket插座来安装CPU,从Socket 4、Socket 5、Socket 7到现在的Socket 370。以我们最常见的Socket 7为例,它是方形多针角零插拔力插座,插座上有一根拉杆,在安装和更换CPU时只要将拉杆向上拉出,就可以轻易地插进或取出CPU芯片了。Socket 7插座适用范围很

6、广,不但可以安装Intel Pentium、Pentium MMX,还可以安装AMD K5、K6、K6-2、K6-III、Cyrix MII等等处理器。与Socket 7搭配的主板芯片组主要有Intel VX、HX、TX,VIA VP2、VP3等,它们支持的CPU外部频率一般为66、75以及83MHz,其中VX、TX和VP3除了支持普通的SIMM(72线内存)外,还支持DIMM(168线内存),VIA的VP3芯片组更是支持AGP图形接口标准。随后出现的Super 7标准是在Socket 7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后者相比,Super 7结构增加了对处理器100MHz外频、AGP的支持,其代表产品为

7、VIA的MVP3芯片组,Super 7架构可以支持AMD K6-2、K6-III处理器。 Slot 再来看看Slot 1,这种接口方式是由Intel提出的,它是一个狭长的242引脚的插槽,可以支持采用SEC(单边接触)封装技术的Pentium II、Pentium III和Celeron处理器,除了接口方式不同外,Slot 1所支持的特性与Super 7系统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Intel LX、EX和Intel BX、VIA Apollo Pro芯片组是其中的代表,前两种最高只能达到83MHz外频,而后两者可以支持最高到150MHz的外频。Slot 2接口标准与Slot 1类似,不过它是面向高

8、端服务器市场的,与其搭配的主板芯片组为Intel GX、NX,处理器为Xeon至强。与Slot 1、Slot 2不同,Slot A接口标准是由Intel的竞争对手AMD提出的,它支持AMD K7处理器,与其搭配的芯片组为AMD自己的AMD 751芯片,VIA作为非Intel阵营的战士之一,届时也会有支持K7的芯片组问世。虽然从外观上看Slot A与Slot 1十分相像,但是由于它们的电气性能不同,两者并不兼容。 CPU制造工艺 早期的处理器都是使用0.5微米工艺制造出来的,随着CPU频率的增加,原有的工艺无法满足产品的要求,这样便出现了0.35微米.以及现在普遍使用的0.09,0.065微米工

9、艺。 1971年,INTEL(英特尔)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4004。Intel 4004微处理器集成了2250个晶体管,每个晶体管的距离是10微米,它能够处理4比特的数据,每秒运算6万次,运行的频率为108Khz,成本不到100美元。英特尔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戈登摩尔将4004称之为“人类历史上最具革新性的产品之一”。 Intel 4004微处理器功能较弱,计算速度较慢,以至于只能在Busicom计算器上使用,更不用说进行复杂的数学计算了。但是相比第一套计算机ENIAC来说,功能和体积有了长足的进步。 1978年,INTEL公司推出了命名为i8086的16位微处理器,同时还生产出与之相配

10、合的数学协 处理器i8087,由于这两种芯片所用的指令集相互兼容,所以人们统称它们为“X86”指令集。 Intel推出了8086处理器,到今天为止它仍然是所有x86兼容处理器的基础。 Intel 8086集成2.9万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4.77MHz,内部数据总线(CPU内部传输数据的总线)、外部数据总线(CPU外部传输数据的总线)均为16位,地址总线为20位,可寻址1MB内存。 1979年Intel推出8088处理器。Intel 8088处理器内含29000个晶体管,地址总线为20位,时钟频率为4.77MHz,可以使用1M内存。8088处理器的内部数据处理总线为16位,外部数据总线为8位。8

11、088芯片在IBM PC中的使用也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 1981年Intel发布了一个不太重要的CPU80186,这颗CPU没有被PC厂商所采纳,据说主要是软件兼容的问题而被废弃; 1982年Intel在8086的基础上,推出了80286芯片。286芯片具备16位字长,集成了14.3万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其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皆为16位,地址总线24位。与8086相比,80286寻址能力达到了16MB,可以使用外存储设备模拟大量存储空间,从而大大扩展了80286的工作范围,还能通过多任务硬件机构使处理器在各种任务间来回快速切换,以同时运行多个任务,其速度比8

12、086提高了5倍甚至更多。 1985年10月17日Intel发布了80386处理器。80386处理器被广泛应用在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中期的IBM PC兼容机中。这些PC机称为“80386电脑”或“386电脑”,有时也简称“80386”或“386”。80386处理器首次在x86处理器中实现了32位系统,可配合使用80387数字协处理器增强浮点运算能力,并且首次采用高速缓存(外置)解决内存速度瓶颈问题。 80386有三种工作模式:实模式、保护模式、虚拟86模式。实模式为DOS系统的常用模式,直接内存访问空间被限制在1M字节;保护模式下80386-DX可以直接访问4G字节的内存,并具有异常

13、处理机制;虚拟86模式可以同时模拟多个8086处理器来加强多任务处理能力。 80386的广泛应用,将PC机从16位时代带入了32位时代。80386的强大运算能力也使PC机的应用领域得到巨大扩展,商业办公、科学计算、工程设计、多媒体处理等应用得到迅速发展。 1989年,80486处理器面市。80486处理器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25MHz逐步提升到50MHz。80486是将80386和数学协处理器80387以及一个8KB的高速缓存集成在一个芯片内,并在X86系列中首次使用了RISC(精简指令集)技术,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一条指令。它还采用了突发总线方式,大大提高了与内存的数据交换

14、速度。 由于这些改进,80486的性能比带有80387协处理器的80386提高了4倍。早期的486分为有协处理器的486DX和无协处理器的486SX两种,其价格也相差许多。随着芯片技术的不断发展,CPU的频率越来越快,而PC机外部设备受工艺限制,能够承受的工作频率有限,这就阻碍了CPU主频的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CPU倍频技术,该技术使CPU内部工作频率为处理器外频的23倍,486DX2、486DX4的名字便是由此而来。 1993年,全面超越486的新一代586处理器问世,为了摆脱486时代处理器名称混乱的困扰,最大的CPU制造商Intel公司把自己的新一代产品命名为Pentium(

15、奔腾)以区别AMD和Cyrix的产品。 Pentium处理器包含了310万个晶体管,内置了16K的L1 Cache,时钟频率由最初的60Mhz和66Mhz到后来的200MHz。 1995年秋天,英特尔发布了Pentium Pro处理器。Pentium PRO是英特尔首个专门为32位服务器、工作站设计的处理器,主频有150/166/180和200MHz四种。Pentium Pro处理器总共集成了550万个晶体管,并且整合了高速二级缓存芯片,性能比Pentium更胜一筹。 Pentium Pro处理器将L2 cache与CPU封装在一起“PPGA封装技术”(L2 cache在486和Pentium

16、中都是设置在主板上),两个芯片之间用高频宽的总线互连,连接线路也被安置在封装中。这使得内置的L2cache能更容易地运行在更高的频率上,从而大大提高程序的执行速度。 外部地址总线扩展至36位,处理器的直接寻址能力64GB,为将来发展留下余地。采用动态执行技术,这是Pentium处理器技术的又一次飞跃。该技术通过预测程序流程并分析程序的数据流,可选择最佳的指令执行顺序。意即指令不必按程序为它规定的顺序执行,只要条件具备就可以执行,从而使程序达到更高的运行效率。 Pentium Pro处理器在技术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Pentium Pro处理器高昂的价格使得这款处理器没有良好的销售业绩。于是1

17、996年,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 MMX处理器。 Pentium MMX是英特尔在Pentium内核基础上改进,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57条MMX指令。这些指令专门?a href=././././2/data/bear/cs/cs131/index.htm target=_blank美创 硪羰悠迪喙氐募扑悖 康氖翘岣逤PU处理多媒体数据的效率。MMX指令非常成功,在之后生产的各型CPU都包括这些指令集。 1997年英特尔发布了Pentium II处理器。其内部集成了750万个晶体管,并整合了MMX指令集技术。此时,英特尔 Pentium II架构已经从Socket 7转成Slot 1,

18、并首次引入了S.E.C封装(Single Edge Contact)技术,将高速缓存与处理器整合在一块PCB板上。Slot 1的Pentium II晶体管数为900万,并且具有两种版本的核心:Klamath与Deschutes。 1997年底,Intel推出了没有集成二级缓存的Celeron处理器。由于性能不佳很快就淘汰出了市场。 1998年Intel发布了Pentium II Xeon(至强)处理器。Xeon是英特尔引入的新品牌,当时Intel公司为了区分服务器市场和普通个人电脑市场,决定研制全新的服务器CPU,命名也跟普通CPU做了一些明显的区分,称为Pentium II Xeon,取代之

19、前所使用的Pentium Pro品牌。 Pentium II Xeon处理器不但有更快的速度,更大的缓存,更重要的是可以支持多达4路或者8路的SMP对称多CPU处理功能,它采用和Pentium II Slot1接口不同的Slot 2接口,必须配合专门的服务器主板才能使用。 1998年上半年,Intel在吸取了集成二级缓存的Celeron处理器的教训,推出了堪称经典的Celeron处理器。 这款Celeron处理器集成了二级缓存,并且采用了66MHz的前端总线,可以轻易的超至100MHz。这使得这款处理器可以稳定运行在450MHz的速度。超频到450MHz的Celeron 300A处理器足以与比

20、它贵不少的Pentium II 400抗衡。 1999年,Intel的新一代产品Pentium III处理器,它采用0.25微米制造工艺,新的SECC2插口。Pentium III处理器拥有32K一级缓存和512K二级缓存(运行在芯片核心速度的一半下),包含MMX指令和Intel自己的“ 3D”指令SSE,最初发行的PIII有450和500MHz两种规格,其系统总线频率为100MHz。 同年10月,Intel推出了基于0.18微米工艺制造的Pentium III处理器,这款Pentium III处理器有256K在片二级高速缓存,代码名为Coppermine。Coppermine以733MHz登

21、台。随着工艺尺寸从0.25微米减少到0.18微米,不仅提高了Pentium III处理器的时钟速度,也使Intel推出了集成的二级高速缓存。虽然集成的二级高速缓存只有老式Pentium III处理器的一半,但在处理器全速下运行,性能仍有显著提高。 其后Intel推出了Pentium III Xeon处理器。作为Pentium II Xeon的后继者,除了在内核架构上采纳全新设计以外,也继承了Pentium III处理器新增的70条指令集,以更好执行多媒体、流媒体应用软件。除了面对企业级的市场以外,Pentium III Xeon加强了电子商务应用与高阶商务计算的能力。Intel还将Xeon分为

22、两个部分,低端Xeon和高端Xeon。其中,低端Xeon和普通的Coppermine一样,仅装备256KB二级缓存,并且不支持多处理器。这样低端Xeon和普通的Pentium III的性能差距很小,价格也相差不多;而高端Xeon还是具有以前的特征,支持更大的缓存和多处理器。 2000年Intel推出了Celeron II处理器。Celeron II处理器核心源于Coppermine,Coppermine的二级缓存为256KB,而Celeron II处理器的二级缓存为128KB。第一批Celeron II处理器的外频为66MHz,与Celeron A处理器相同。随后Intel把Celeron I

23、I处理器的外频提高到了100MHz。 在这时期市场上还有Tualatin Celeron和TualatinPentium III处理器销售。 进入21世纪,Intel处理器也进入全新的Pentium 4时代。到目前为止Pentium 4共采用了Willamette,Northwood和Prescott核心的三种。 其中Willamette核心属于Pentium 4最早期的产品,是采用0.18微米工艺制造的,代表产品有P4 1.7G和P4 1.8G。因为它发热量比较大、频率提升比较困难,而且二级缓存只有256KB,所以总体性能并不理想,特别是对于超频用户来说,这类产品难以让人感到满意。因此Int

24、el很快就开发出了Northwood核心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Northwood核心的Pentium 4采用0.13微米工艺制造,相比Willamette内核的处理器,其主频有了很大飞跃,二级缓存也从256K翻番到512KB。而Prescott核心的Pentium 4采用了另人咋舌的31级流水线设计,配备16KB的一级数据缓存和多达1MB的二级缓存。 在这期间,Intel也推出了Northwood核心的Celeron处理器。Northwood核心的Celeron处理器拥有128kB二级缓存不支持超线程技术。其后又推出了基于Prescott核心的Celeron D处理器。 到此Intel处

25、理器的发展说完了,其中也有不少遗漏望大家见谅。Intel的处理器的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家用微处理器的发展史,但是我们也不能单纯的谈Intel,而抛开AMD和Cyrix。下面就来看看AMD和Cyrix的发展历程。 AMD处理器被人们广泛了解是从AMD K5开始的。 AMD K5并没有代号,内部名称5K86,内建430万晶体管,350nm工艺。K5 是AMD 公司第一块自行设计的处理器,时钟频率有90MHz 、100MHz 、120MHz 等几款。尽管K5 的浮点运算能力比6x86 稍强一些。但由于K5 的时钟频率比不上Cyrix,所以它在CPU 市场并不成功。但是1 年以后,分别比90 、

26、100 和116.66MHz 更快的120 、133 和166MHz AMD P-Rating 处理器又杀了回来。但是AMD K5在时间上已经先失一招,由于推出的时间较晚,因此刚一推出就面临着被Intel 公司淘汰出局的悲惨命运。 在AMD K6时代最为有名的是AMD K6-2。对于AMD来说,K6-2是相当成功的产品,主因归于低价电脑的盛行, 高效能不再是选购电脑唯一的指标,AMD 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同,提高了它在市场上的占有率。 AMD K6-2处理器采用了0.25微米五层金属工艺制造,内含930万个晶体管。AMD K6-2的最大特色是采用了3DNEW技术。采用3Dnow!技术的K62,具有

27、单指令多数据(SIMD)性能,即用一条指令便可同时处理多个数据,明显加快了CPU的3D处理速度。K62/300的性能直逼P300,而价格却相对便宜; 接着AMD推出了K6-2+和K6-3型处理器。这两款产品都可以看作K6-2的升级版,其中K6-3比K6-2+先推出。这两款处理器与K6-2的区别在于二级缓存的不同。K6-2的二级缓存是建立在主板上的,并以外频速度来工作。而K6-3仿造PIII处理器,把二级缓存放进了CPU内部。 不过其价格较高,影响了市场的推广。同样把二级缓存放进了CPU内部的K6-2+处理器是AMD在Super 7上的终极之作。K6-2+处理器在z综合性能上并不输于Celero

28、n II处理器。 接着就到了AMD K7的时代。说到K7处理器就不能不提Duron(毒龙)和Athlon XP(速龙)处理器。Duron(毒龙)处理器是K7时代的低端处理器。Duron(毒龙)的L1和L2 Cache均采用的是全速Cache,运行速度和处理器核心同速,性能和Thunderbird雷鸟一样强大。 Athlon XP(速龙)处理器是AMD的一款成功之作。Athlon XP(速龙)处理器与雷鸟相比较的改进在于支持SSE指令集并且一级缓存中的数据TLB(转换表缓冲区)由32增加到了40个记录,数据与指令的L1和L2 TLB可以分别独立运行,而且TLB记录能够推断来预先写入。 随后Tho

29、roughbred取代了Palomino核心的Athlon XP处理器。在为了应对800MHz前端总线的P4时,AMD又推出了采用512KB二级缓存,333/400MHz前端总线的Barton核心的处理器。 2003年9月23日,AMD推出了Athlon 64处理器。 再来看看Cyrix。Cyrix本来与Intel和AMD齐名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家芯片大厂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最终落了个被VIA收购的下场。由于Cyrix较早收购,以及以后VIA推出的处理器普及率不高就不再详细介绍了。 算一下微处理器的发展史也不过30余年,但在这30余年里微处理器的发展历程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从Intel的4004开始,到了Intel,AMD,Cyrix三足鼎立,到Intel一家独大,再到现在Intel,AMD份挺抗衡。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30余年,给人带来的回忆是太多太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