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6433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金融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金融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金融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金融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学复习资料.docx

《金融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学复习资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学复习资料.docx

金融学复习资料

导论

1、金融的定义:

一是不能忽视金融是以融资活动为主体的,二是随着融资活动的发展变化,融资的机构、规模、结算方式工具,不断由单一到多元、简单到复杂推进,三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定义。

2、金融功能的变革:

(1)现代金融的战略地位得以极大提升

(2)金融与经济相互渗透,互为因果

(3)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监管难度加大

(4)金融体系日趋庞大、复杂

3、现代金融业的定位:

先导性、风险性、服务型、知识密集型、优化资源配置的产业。

4、金融科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2)明确金融科学的定位

(3)金融科学要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为依托、为对象

(4)正确处理好中西结合的问题

第一章

第一节

1、商品交换的两个原则:

A用来交换的两种商品必须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相交换的两种商品必须具有相等的价值

2、交换时商品价值表现经历:

A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价值形式

3、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两个基本特征:

A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工具B货币具有直接同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4、货币形态:

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辅币、现钞、银行存款、电子货币)

第二节

1、西方学者:

货币包括通货和活期存款M1=C+Dd(M—货币量C—通货D—活期存款)

2、货币量的定义:

(1)在商品世界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窄)

(2)p15

3、统一的货币流通包括现金和存款在内的“大货币流通”范围

原因:

A货币流通的客观规律

B正确全面的衡量货币供给状况所必需

C真正解决整个货币流通中存在问题的条件

4、货币量层次划分:

把流通中的货币量,按其流动性的大小进行相应排列,分成若干层次并用符号代表的一种方法

划分指标:

A货币周转速度B货币变现率高低C货币的流通性(原则:

现实性、可测性)

第三节

1、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2、价值尺度特点:

A商品的内在价值即劳动时间的外在表现

B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但必须具有十足的价值

C具有完全的排他性、独断性

D要通过价格标准这个中间环节

3、流通手段特点:

A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B不需要有足值的的货币本体,可以用货币符号代替

C包含有危机的可能

4、贮藏手段特点:

A现实、足值的货币B必须退出流通手段,处于静止的状态

5、支付手段特点:

A是商品的交换媒介

B服务于商品流通及其他服务

C跨期购买(流通手段是即期购买)

D存在债务关系下发生作用

E为经济危机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创造条件

第四节

1、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货币金属、货币单位、各种通货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准备制度

2、货币制度的演变:

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3、我国的货币制度:

人民币是信用货币、人民币产生的程序、运动过程与信用关系

4、我国货币制度的内容:

A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

B人民币是我国唯一的合法通货

C人民币的发行权集中在中央

D人民币的发行保证

E人民币实行有管理的货币制度

F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

5、港澳台:

港币、澳元、台币

6、国际货币制度

概念包括A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B汇率制度的确定C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方式

7、国际货币制度类型:

A国际金币本位制B金汇兑本位制

C布雷顿森林体系D管理浮动汇率体系

第二章

第一节

1、信用的特征:

A信用的标的是一种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资金

B以还本息为条件

C以相互信任为基础

D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

E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

2、信用制度及其主要形式

A商业信用

B银行信用

C国家信用

D消费信用(赊销方式、分期付款方式、消费贷款方式)

E国际信用(出口信贷、银行信贷、市场信贷、国际租赁、补偿贸易、国际金融机构贷款)3、信用的经济职能

A集中和积累社会资金

B分配和再分配社会资金

C将社会资金利润率平均化

D调节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运行

E提供和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F综合反映国民经济状况

3、信用风险特征:

客观性、传染性、可控性、周期性

4、信用风险防范措施:

A建立信用资金与收益对称的产权制度安排和风险约束机制,完善信用制度,规范信用行为

B健全信息披露制度,改善信用过程的信息条件,减少不确定性,尽量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

C通过先进的管理方法和计算机系统,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体系,提高决策精度

D强化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监管机制,规范信用安全网的运作机制,防止信用危机的扩张和蔓延

5、遵循信用资金运动规律

注意:

A信贷资金运动各个阶段的密切关系

B要重视对信贷资金运动进行全局的、长期的、战略性方向的研究

第二节

1、信用工具:

即融资工具,是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进行资金融通时所签发的、证明债权或所有权的各种具有法律效用的凭证。

1、信用工具分类

按融通资金:

直接融资信用工具和间接融资信用工具

按可接受性的程度不同:

无限可接受性的信用工具和有限可接受性的信用工具

按偿还期限的长短:

短期信用工具、长期信用工具和不定期信用工具

2、信用工具:

票据(商业票据、银行票据、支票)、信用证、信用卡、股票、债券

3、股票与债券的比较

股票

债券

所有者

发行公司的股东,有表决权

目的

为股份公司增加资本的需要

追加资金,属负债

期限

无需偿还,股东无法抽回本金但可以转账

有规定偿还期,期满时按时归还

收益

收入不固定,视公司经营状况而定

有规定的票面利率,有固定利息

风险

4、信用工具的基本特征:

偿还性、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

5、信用工具的价格

股票行市=预期股息收入/市场利率

债权转让的理论价格=债券票面金额*(1+票面利率*实际持有期限)

6、金融衍生工具分类

按产品形态:

远期、期货、期权和掉期

按原生资产:

股票、利率、汇率和商品

按交易方法:

场内交易(交易所交易)和场外交易(柜台交易)

7、金融衍生工具:

是在货币、债券、股票等传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衍化和派生的,以杠杆或信用交易为特征的金融工具。

8、金融衍生工具的功能:

A转移价格风险B形成权威性价格C提高资产管理质量

9、期货与股票比较

期货特点:

以小博大、双向交易、时间制约、实际盈亏、风险巨大、交易模式、

作用(期货是规避风险,股票是融资)、

信息披露(期货是产品信息,股票是发行公司的情况)、标的物

期货基本制度:

保证金制度、持仓预额制度、每日结算制度

第三节

1、利息率分类;

按计算日期:

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

按计算方法:

单利、复利

按性质:

名义利率、实际利率

按管理方式:

固定利率、浮动利率

按形成的方式:

官方利率、市场利率

按所处的地位:

基准利率、市场其他利率

其他:

国债利率、公司债券利率、一级市场利率、二级市场利率

2、利率的经济杠杆只能

A宏观调节功能:

积累资金、调节宏观经济、媒介货币向资本转化、调节收入分配

B微观调节功能:

激励功能、约束功能

3、利率市场化的含义:

指货币当局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货币当局则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间接影响和决定市场利率水平,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

第三章

第一节

1、金融市场的含义:

是买卖工具以融通资金的场所或机制

2、金融市场的特性:

A交易对象具有特殊性

B交易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同一性

C交易价格具有一致性

D交易活动具有中介性

E交易双方地位具有相对的固定性

3、金融市场的分类:

按融资期限:

短期市场和长期市场

按融资方式:

直接金融市场和间接金融市场

按交易层次:

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初级市场与次级市场、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

按交易对象:

资金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

按交易方式:

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按交易场所:

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按功能:

综合市场和单一市场

按区域:

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

4、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交易主体、交易对象、交易工具、交易价格(资金、证券、外汇、黄金价格)

5、金融市场的功能:

资本累计功能、资源配置功能、调节经济的功能、反映经济的功能

6、全球金融市场发展的趋向:

证券化、国际化、自由化

第二节

1、短期借贷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短期债券市场、回购市场CDs市场

2、同业拆借市场的特点:

A进入市场的主体有严格的限制

B融资期限较短

C交易手段比较先进

D交易额较大

E利率由供求双方议定

3、同行拆借市场的分类:

按媒介形式:

有媒介市场和无媒介市场

按资金拆借的保障方式:

担保市场和无担保市场

4、商业票据贴现市场:

贴现、转贴现、再贴现

5、贴现:

即企业以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贴现银行融资,贴现银行按市场利率扣取自贴现日至到期日的利息,将票面余额给持票人的一种行为。

6、转贴现:

即贴现银行在需要资金时,将以贴现的票据再向同业其他银行办理贴现的票据行为

7、再贴现(重贴现):

指商业银行将已贴现的未到期汇票再转让给中央银行的票据转让行为。

8、贴现利息=票面金额*贴现率*贴现天数/360

9、票据贴现价格=票面金额--贴现利息

10、我国票据市场的特点:

A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B票据种类增加

C票据经营机构大量增加

D初步建立起了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区域性票据市场

E在办理票据业务中,各商业银行将控制风险放在首位,根据中央银行的规定,结合本行实际制定操作规程

F票据交易主体职能进一步分化

G票据市场利率日益成为传导金融宏观调控和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的重要载体H再贴现余额逐月下降,再贴现工具基本淡出票据市场

第三节

1、股票市场:

股票发行、流通市场

2、长期债券市场:

长期中央债券市场、长期地方政府债券

3、影响长期债券发行价格的因素:

A市场利率B市场供求关系C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D财政收支状况E货币政策F国际间利率和汇率的影响

第四节

1、黄金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证券投资资金市场、衍生金融工具市场

第四章

第一节

1、金融机构的类型

按金融机构的管理地位:

金融监管机构和接受监管的金融企业

按是否能够接受公众存款:

存款性金融机构和非存款性金融机构

按是否担负国家政策性融资任务:

政策性融资机构和非政策性融资机构

是否属于银行系统:

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2、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

A中央银行

B商业银行

C各类专业银行

特点:

专门性、政策性、行政性

种类:

开发银行、投资银行、进出口银行、储蓄银行、农业银行、住房信贷银行

D非银行金融机构

分类:

保险公司、退休或养老基金、投资基金、邮政储蓄机构、信用合作社

E外资、合资金融机构

第二节

1、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现状:

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为领导,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多种金融机构体系格局。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台湾和香港地区的金融机构

2、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

3、非银行金融机构:

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机构、金融租赁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农村信用合作社、投资基金、邮政储蓄机构

第三节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机构:

理事会、执行董事会、临时委员会、发展委员会、

资金来源:

份额、借款、信托基金

贷款的种类:

普通贷款、补偿和应急贷款、缓冲库存贷款、中期贷款、

信托基金贷款、补充贷款、石油贷款、扩大贷款、结构调整贷款

2、世界银行IBRD

资金来源:

股金、借款、利润、债券出让

主要业务活动:

提供贷款、技术援助

3、国际金融公司IFC

资金来源:

股金、借款、业务收益和收益留存

业务:

对会员国私营企业提供长期贷款和其他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

4、国际开发协会IDA

资金来源:

会员国认缴的资本、补充资金和特别基金捐款、世界银行拨款、利润

贷款对象:

较贫穷的发展中国家

5、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

6、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ICSID

7、国际清算银行

8、区域性金融机构:

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

第五章

第一节

1、商业银行经营模式:

A1999年前的以美国为代表的传统模式的商业银行B以德国为代表的全能型商业银行

2、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A银行业务的全能化

B银行资本的集中化

C银行服务流程的电子化

D网络银行的发展、商业银行的全球化趋势

3、商业银行的职能:

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信息中介、金融服务、

4、商业银行组织制度建立的原则:

竞争、稳健、适度

5、商业银行组织制度形式:

单元制、分行制、持股公司制、连锁制

单元制:

优点A防止银行垄断,利于自由竞争

B利于银行与地方政府和工商企业的关系

C银行具有更高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业务经营灵活性大

D银行管理层次少,利于管理层旨意的快速传导

缺点A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

B使银行业务过度集中于某一地区或行业

C本身与银行经济的横向开放性发展存在矛盾

分行制:

优点A广泛分支,便于吸收存款

B便于资产在地区和行业上分散,利于风险的分散

C便于实现合理的经营规模

D便于宏观管理和自由竞争

缺点A易形成垄断

B增加银行内部的控制难度

第二节

1、银行资本:

包括股本、盈余、债务资本和其他资金来源(储备金)

2、存款:

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3、活期存款的特点:

A具有很强的派生性

B流动性大,存取频繁,手续复杂,风险大

C活期存款中相对稳定部分可用于发放贷款

D活期存款是银行密切与客户关系的桥梁

活期储蓄存款的特点:

A多数是个人为积蓄购买力而进行的存款

B规定严格

4、短期借款的特点:

A对时间上和金额上的流动性需要十分明确

B对流动性的需要相对集中

C存在较高的利率风险

D主要用于短期头寸不足的需要

5、发行金融债券与存款相比:

筹资的目的、筹资的机制、筹资的效率、所吸收资金的稳定性、资金的流动性

6、商业贷款的分类

按贷款期限:

活期贷款、定期贷款和透支

按贷款的保障条件:

信用放款、担保放款和票据贴现

按贷款用途:

行业工业、农业、商业、科技、消费贷款

具体用途流动资金、固定资金贷款

按贷款的偿还方式:

一次性偿还贷款和分期偿还贷款

按贷款风险度:

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

第三节

1、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盈利性原则、流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

2、衡量安全性的指标:

A贷款对存款的比率

B资产对资本的比率

C负债对流动资产的比率

D有问题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率

3、资产管理理论

4、负债管理理论

5、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第四节

1、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基金、存款保险费率、保险基金投资、承保方式、保险范围、保险数额、对问题银行的处置等。

2、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

保护存款人、监管银行、稳定金融体系

3、存款保险制度的问题:

道德风险、逆向选择

第六章

第一节

1、中央银行产生的经济背景:

A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频繁出现

C银行信用的普遍化和集中化

2、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要求

A政府对货币财富和银行的控制

B统一货币发行

C集中信用的需要

D建立票据清算中心

E统一金融管理

第二节

1、中央银行的特殊性:

地位、业务、管理的特殊性

2、中央银行的职能:

发行、政府、银行、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的银行

3、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4、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的内容:

A提供账户服务

B运行与管理支付系统

C为私营清算系统提供差额清算服务

D提供透支便利

5、美国支付清算体系结构

A票据交换资金清算系统

B联邦资金转账系统

C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

D自动化票据清算系统

E信用卡业务及电子货币

6、中国支付清算体系

A票据交换系统

B全国电子联行系统

C电子资金兑换系统

D银行卡支付系统

E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

第七章

第一节

1、货币需求的含义:

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愿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各阶层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

2、货币需求的分类:

微观和宏观货币需求、名义和真实货币需求、

3、货币和资金的比较

货币

资金

区别

存在形态

货币形态

货币形态和实物形态

运动过程

商品W--货币G--商品W

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货币G—商品W。

增值P。

商品W—货币G

P指价值的增值过程

需要量的规律

M=PT/V

资金需要量=产品生产总值/资金周转次数

货币资金具有双重性,即它既作为资金的货币,又是作为货币的货币

联系

A资金的总价值总是以一定的货币量来表现的

B资金总有一部分存在于货币形态,即货币资金形态,货币资金具有资金和货币的两重属性

C各种类型的资金和货币在其各自运动中可以转化

D流通中的货币量大部分为资金运动服务,且资金循环的一头一尾都与货币的流通交织在一起

E各种类型的资金紧张往往又集中表现在货币资金上

4、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M=PT/V

5、凯恩斯学派和后期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P261

6、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M/P=f

7、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综合分析

A考察对象的演变:

从金到纸币再到一切可称为货币的金融资产

B考察范围的扩大:

宏观总量上考察货币需求到微观主体行为的持币动机

C影响货币需求变量的深化

第三节

1、权变法:

通过国家干预,运用可自由支配的需求管理政策使国民经济维持在较高而且稳定的就业水平上

财政政策:

补偿性财政

货币政策:

相机抉择,抉择标准是追求利益的最大话或损失最小化,即两利相权抉其重,两害相衡则其轻

2、规则法:

指只要货币管理当局按照一个固定的比率供应货币,就可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即最适货币供应量只能是按固定的比率计算出来的

3、权变法和规则法的比较

权变法的优点:

可以灵活调节货币供应量

缺点:

主观随意性太强,很难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来达到促成并维持社会总体供需均衡的目的

规则法的优点:

简单,便于中央银行控制,货币管理当局无需整天为经济的短期波动而坐立不安

缺点:

不能把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相挂钩

第八章

第一节

1、货币供给的含义:

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行服务的货币量,

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给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构成

2、货币供给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A货币供给的定义

B货币供给的形成和传导轨迹,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资产负债的账户关系,以及派生存款的形成

C货币供给的三个要素(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和货币供给量的决定)

D不同经济模式下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量的可能程度及其操作

第二节

1、辨析:

货币出自银行

A个人手持货币的最终来源于银行和金融机构

B社会各单位所持货币的最终来源是银行

两点修正C这一结论仅适用于近代银行

D流通中的货币并不是唯一出自银行,流通中的货币都是由银行发行的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各国情况不同

E银行是货币形成的最主要渠道

2、出资银行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3、流通中的货币主要是由银行贷款渠道注入

A资金运用(资产)不增加,资金来源(负债)不会增加

B资金运用(资产)发生变动,资金来源(负债)会相应变动

4、贷款引出存款质疑的解析

A“贷款决定存款”与“多存多贷”

B“贷款决定存款”与“具有重要意义的始终是存款”

C“贷款决定存款”与“专业银行在信用创造中的作用”

D“贷款决定存款”与信贷失控

E“贷款决定存款”与组织存款

第三节

1、现金运行机制P286

2、现金运行机制的特点:

A现金主要在银行之外流通,在进入银行体系之后或走出银行体系之前,现金都不是流通中的,尽管它仍以现金形态存在

B如果银行体系既不增加县级投入,也不组织现金回笼,则无论如何流通,只会发生持有人结构的变化而不会有数量上的增减

C现金流通一般主要对应于小宗商品即消费品的交易

3、原始存款:

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包括商业银行吸收到的、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

4、派生存款:

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指由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申出的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

5、经过派生过程可能形成的最大存款总额=原始存款/必须保存的最低准备金比率

派生存款总额=可能形成的最大存款总额—原始存款额

5、存款货币创造在量上的限制因素:

A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

B现金漏损率c

C超额准备金率e

D定期存款准备金

第四节

1、影响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变动的因素:

A存款准备金比率

B流通中的现金量

C中央银行买卖信用证券的数量

D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放款、贴现的松紧

2、影响流通在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金量变动的主要因素

A公众收入增加和消费倾向

B物价变动状况

C经济发展和体制变动情况

D存款和现金比例的变化

E信用开展程度

3、货币乘数:

指一定量的基础货币发挥作用的倍数。

货币乘数模型:

m=M/B

4、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法定存款比率r、现金比率h、定期存款比率t、超额准备金率e

5、货币乘数的计算:

因素法、倒推法

第五节

1、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

直接型、间接型、过渡型

2、货币供给调控机制的组成:

A调控主体(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经济部门)

B基本因素(基础货币、货币乘数、货币供给量)

C若干金融变量

3、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量的供给性

A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调控

B中央银行对货币乘数的作用

第六节

1、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

增加税收、增加政府债务、向中央银行借款

2、利率、汇率变动与货币供给

A利率与货币供给B汇率与货币供给

3、虚拟经济与货币供给

对货币供给量层次的影响:

方式A新股发行时,股民保证金影响货币供给量层次

B开放式基金影响货币供给量层次

4、我国货币政策应作出调整:

A将虚拟资产的交易性货币需求量纳入货币供给量目标

B将虚拟资产价格可以作为调节货币供给量的参照指标,即货币政策应关注和影响虚拟资产价格

第九章

第一节

1、货币均衡的含义:

指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的一种对比性关系,是从供求的总体上研究货币运行状态变动的规律。

2、社会总供求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合称

社会总需求:

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的社会各方面实际占用或使用的全部产品之和

社会总供给:

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本部门按一定价格提供给市场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之和

3、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含义:

A是货币均衡,而不是实物均衡

B是市场的总体均衡

C是动态的均衡

4、货币均衡的理论模型P317简单模型、IS—LM模型

第二节

1、货币失衡的原因,一般分析

两种情况:

货币供应量小于货币需求量的原因:

A经济发展了,商品生产和流通的规模扩大了,但货币供应量没有及时增加,从而导致流通中货币紧缺

B在货币均衡的情况下,货币管理当局仍然紧缩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从而使得本来均衡的货币走向供应小于需求的失衡状态

货币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的原因:

就我国是国民收入的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