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牙颌面畸形.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6385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三章牙颌面畸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第十三章牙颌面畸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十三章牙颌面畸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十三章牙颌面畸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十三章牙颌面畸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牙颌面畸形.docx

《第十三章牙颌面畸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三章牙颌面畸形.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三章牙颌面畸形.docx

第十三章牙颌面畸形

第十三章牙颌面畸形

提要

牙颌面畸形是一种因颌面骨骼生长发育失调引起的颌面形态异常与咬合关系错乱,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与牙颌功能,以研究和诊治牙颌面畸形为主要内容的学科称为正颌外科。

通过本章的理论学习与实习教学,须掌握牙颌面畸形的定义、分类以及正颌外科的矫治原则,熟悉外科一正畸联合治疗牙颌面畸形的程序和步骤,了解临床常用的正颌外科术式与方法。

第一节牙颌面畸形与正颌外科

牙颌面畸形(dentomaxillofacialdeformities)是一种因颌骨生长发育异常引起的颌骨体积、形态结构以及上、下颌骨之间及其与颅面其他骨骼之间的位置关系失调,表现为颜面外形异常,咬合关系错乱与口颌系统功能障碍,又称为骨性错(skeletalmalocclusion)。

据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人群中约有40%有错畸形,其中约5%为颌骨发育异常引起的牙颌面畸形。

以研究和诊治牙颌面畸形为主要内容的学科称为正颌外科学(orthognathicsurgery),它集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正畸学、美学、心理学、解剖生理学、围手术学以及麻醉学等相关学科的新理论和新技术为一体,特别是采用现代外科手术与口腔正畸治疗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颌骨专用手术器械,矫治通常由单独的正畸或手术治疗难达到满意效果的骨性牙颌面畸形。

采用手术矫治颌骨发育性畸形由Hullihen于1848年创用,至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才在欧洲及北美得到发展,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美国口腔颌面外科医生Bell为代表的学者们,在颌骨及颌周组织血供的应用解剖,以及上、下颌骨各型骨切开术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动物实验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各种骨切开术通过牙一骨复合组织瓣的带蒂异位移植达到矫治目的提供了科学依据,从而奠定了现代正颌外科的生物学基础。

外科与口腔正畸联合治疗牙颌面畸形原则的确立与实施,正颌手术的不断改进与创新以及各种高效颌骨动力手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使牙颌面畸形的治疗技术日趋完善,取得了颜面形态与牙颌功能俱佳的矫治效果,成为口腔颌面外科学中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展迅速,成果显著的一个新领域。

牙颌面畸形的外科矫治,国外早期曾用的名称为surgicalorthodontics(外科正畸)或orthodonticsurgery(正畸外科)。

鉴于牙颌面畸形主要是由颌骨发育异常所致,治疗的内容虽然包括错的矫正,但重点仍然是颌骨(含牙槽骨)畸形的矫治。

因此,目前国内外均普遍采用orthognathicsurgery,即“正颌外科学”来命名这个新兴学科,它包含了术前、术后正畸治疗与颌骨手术联合治疗牙颌面畸形的完整概念。

在我国,通过外科手术矫治颌骨发育畸形的尝试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采用外科与口腔正畸科联合治疗,颜面形态与牙颌功能兼顾的现代正颌外科学理论与技术则系20世纪80年代才被引入我国,并在实践中逐步发展成熟,成为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学领域中,发展较快,成效显著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

1992年McCarthy等首次报告采用牵张成骨(distractionosteogenesis,DO)技术来延长下颌骨,成功的矫治了下颌发育不足畸形。

此后,利用牵张成骨的原理和技术矫治牙颌面畸形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

颌骨牵张与正颌外科手术的结合,正在把牙颌面畸形的矫治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牙颌面畸形的病因

牙颌面畸形主要指个体出生以后,在其颌面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先天性(遗传性)或后天性(获得性)因素,或由二者联合作用所致的一类颌骨生长发育畸形,

颅面部生长的初始部位主要位于骨骼表面的游离边缘、骨缝、软骨结合部和下颌髁突。

颅骨的生长发育有其固有的生长潜能,主要是由颅骨缝(矢状缝和前额缝等)和颅底的软骨连接(蝶枕和蝶筛软骨结合等)的生长来完成。

颅部在出生后1~2岁生长最快,到6岁时已完成90%,12岁时已接近成人。

而面部的生长相对于颅部缓慢而持续时间更长,面部生长的第一快速期为3周到7个月,第二快速期为4~7岁,第三快速期是11~15岁。

每一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都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异,称为生长变异,生长时间的变异在人类表现较为明显,一些个体生长快,成熟早,而另一些个体生长慢,成熟晚。

所有的儿童都有快速生长高峰期,但不同个体的生长高峰期可出现于不同的年龄段。

上下颌骨的生长主要是通过表面骨组织的差动吸收和沉积来进行的。

面部的生长方向是向下和向前,随着上下颌骨复合体在前下方向的生长,呈现一个扩展的“V”型增大趋势(图13-1)。

面部的生长主要有赖于邻近软组织及颌骨自身功能活动的生理刺激,这些功能活动的异常(亢进或不足)将严重影响颌面部的生长发育趋势,从而导致畸形的发生。

虽然颌骨的形态和位置的生长发育在一定范围内有所波动,但主要还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这个波动范围被称为“正常范围”。

然而,超范围就会发生多种多样的形态和位置的异常,引发这些变化的原因可大致分为以先天性与后天性两大类。

图13-1上下颌骨生长示意图

一、先天因素

(一)遗传因素

颅面形态是由遗传基因控制,因而具有显著的遗传特征,表现为种族和家族的颅面相似性,即个体的面型具有同一家族所共有的基本特征。

因此,某些牙颌面畸形,如下颌发育过度和上颌垂直向发育过度等可由遗传因素引起。

(二)胚胎发育异常

在口腔颌面部的胚胎发育过程中,特别是胎儿发育期母体内环境异常,如母体妊娠期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损伤、感染,或某些致畸药物的影响,均可导致各胚突的发育或连接融合发生障碍,引起颌面系统的相应畸形。

二、后天因素

后天(获得性)因素是指在出生后的个体生长发育阶段,任何引起口颌系统生长发育障碍的因素,均可导致牙颌面畸形的发生,常见的致病因素如下。

(一)代谢障碍和内分泌功能失调

在婴幼儿期,由于慢性营养不良,维生素D缺乏,致使钙、磷代谢障碍,影响骨骼正常而协调的生长发育,导致佝偻病,引起以下颌骨为主的牙颌面畸形。

又如,在骨骼融合前出现脑垂体功能亢进,分泌过量的生长激素,可引起巨颌症,如因垂体功能低下,则可出现颌骨的发育不足畸形。

(二)不良习惯

儿童时期的不良习惯,如吮吸手指,咬笔杆等未能得到纠正,可引起上前牙前突、开,严重者尚可引起下颌后缩伴上颌前突畸形。

(三)损伤及感染

颅面发育期,尤其是少儿时期发生的颌面部损伤和感染性疾病,如颌骨骨折,颞下颌关节损伤,特别是由之引起的颞下颌关节强直,以及因颌骨骨髓炎引起的骨质破坏或因肿瘤切除等所致的颌骨缺损,均可导致颌面部的生长发育异常,引起牙颌面畸形。

有资料显示在需要手术矫治的下颌发育不足患者中,约5%存在幼年时期下颌骨或髁突外伤史。

腭裂早期修复术后,由于手术的创伤和局部瘢痕形成干扰了上颌骨的生长,可以导致面中份发育不足。

(四)其他

如病因尚不清楚的进行性偏面萎缩,是出生后,主要在个体生长发育期出现的一侧面部软硬组织呈进行性的萎缩和生长发育障碍,最终引起严重而复杂的牙颌面畸形。

颅颌面生长发育有其特定的规律,所有儿童都有快速生长高峰期,但不同个体的生长高峰期可出现于不同的年龄段。

在性别方面,男孩青春高峰期平均比女孩晚2年,但生长量和持续时间男性要大于女性。

面部的生长发育女性一般到18岁左右基本完成,男性则持续到20岁。

对于颌骨发育过度畸形,最好在生长发育基本完成以后进行正颌外科治疗,否则由于后续生长潜力可能导致畸形复发。

牙颌面畸形的形成原因和机制错综复杂,遗传和环境因素都可能影响颌骨的生长,在临床上难以确定某种畸形的发生有多少是遗传性,有多少是出生前或出生后环境因素造成的。

除了某些明显的环境致畸因素外,多数学者认为骨性牙颌面畸形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因此对一个存在较为严重的颌骨发育异常的错患者,不要寄希望通过单纯正牙或牙面功能矫治改变其骨骼生长趋势,而最好在面部生长发育完成后进行外科-正畸联合治疗。

第三节牙颌面畸形的临床分类

关于牙颌面畸形目前还没有完全统一的临床分类。

这里介绍包含Angle(安氏)磨牙关系分类在内的,以颌骨三维形态结构异常与位置空间关系失调为特征性表现的牙颌面畸形分类法。

根据美国正畸学者Angle的分类原则以及X线头影测量结果,可将骨性错畸形分为以下三类:

(一)骨性Ⅰ类错

头影测量分析显示ANB角在0~5°,后牙关系为中性,由于上下牙槽骨发育过度引起的双颌前突属于这类。

(二)骨性Ⅱ类错

ANB角大于5°,后牙关系多为远中(图13-2)。

常见有:

1.上颌前突上颌骨相对于下颌骨处于前突位,又分为上颌整体前突与及上颌牙槽骨前突,后者的磨牙关系常为中性。

2.下颌后缩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处于后缩位。

3.上颌前突合并下领后缩上颌与下颌骨同时处于前突位与后缩位。

(三)骨性Ⅲ类错

ANB角小于负2°,后牙多为近中(图13-2)。

常见有:

1.下颌前突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处于前突位,又分为下颌整体前突与及下颌牙槽骨前突,后者的磨牙关系常为中性。

2.上领后缩上颌骨相对于下颌骨处于后缩位置。

3.下颌前突合并上颌后镭下颌骨与上颌骨同时处于前突位与后缩位。

以上分类包括了临床最常见的三类牙颌面畸形,但此分类法仅显示牙与颌骨在矢状向的异常,也未指明是上颌还是下颌或者是上下颌的问题。

由于牙颌面畸形多由颌骨体积或位置异常所致。

目前,正颌外科临床上更多根据骨骼大小命名为发育过度(excess)或不足(deficiency),根据位置变化命名为前突(protrusion)或后缩(retrusion)。

这种分类更便于临床医师明确畸形发生的部位和性质,有利于做出准确诊断和拟定治疗计划。

图13-2骨性Ⅱ类

(1)与骨性Ⅲ类

(2)错

一、上颌畸形

(一)上颌前后向发育过度(maxillaryanteroposteriorexcess)

上颌骨向前过度生长致上颌前突(maxillaryprotrusion),为Ⅰ或Ⅱ类。

全上颌向前发育过度者临床不多见,而上颌前牙槽骨前突者常见(后牙为安氏Ⅰ类)。

有时伴有下颌前牙槽骨发育过度者又称为双颌前突(bimaxillaryprotrusion)。

(二)上颌前后向发育不足(maxillaryanteroposteriordeficiency)

上颌骨向前生长不足致上颌后缩(maxillaryretrusion),为Ⅲ类。

常伴有假性下颌前突(pseudo-mandibularprotrusion)面容。

(三)上颌垂直向发育过度(verticalmaxillaryexcess)

因上颌骨及牙槽骨向下过度生长所致面中份变长,微笑露龈,可伴前牙开(openbite),下颌平面呈高角状态,多为Ⅱ类。

(四)上颌垂直向发育不足(verticalmaxillarydeficiency)

由于上颌骨向下生长不足所致面中份变短,外观似无牙状态,下颌平面呈低角状态,多伴有深覆及突出的颏结节。

(五)上颌横向发育不足(transversemaxillarydcficiency)

由于上颌向双侧生长不足致上颌牙弓缩窄,后牙或全牙列反。

有时伴有上颌前后与垂直向发育不足,可伴有下颌发育过度(常见于腭裂修复术后患者,后牙Ⅲ类)或下颌发育不足(后牙Ⅱ类)。

二、下颌畸形

(一)下颌前后向发育过度(mandibularantcropostcriorexcess)

因下颌骨向前过度生长所致下颌前突(mandibularprotrusion)。

为Ⅲ类,常伴发上颌发育不足。

(二)下颌前后向发育不足(mandibularanteroposteriordeficiency)

系下颌骨向前生长不足所致下颌后缩(mandibularretrusion),后牙为Ⅱ类。

(三)下颌颏部畸形(clindcformity)

由于颏部向下或向前生长不足所致的小颏畸形(microgenia),以及向下或向前生长过度所致的突颏畸形(macrogenia),常与下颌其他畸形伴发。

(四)下颌角肥大(prominentmandibularanglc)

主要因双侧下颌角向侧方生长过度所致方下颌畸形(squaremandible),可伴嚼肌肥大。

有部分患者合并小颏及深覆,导致颜面长宽比例严重失调者称为宽面综合征(largefacesyndrome)。

三、双颌畸形

双颌畸形(bimaxillarydeformities)是指同时存在于上、下颌骨的复合性牙颌面畸形,常见有:

(一)下颌前突伴上颌发育不足(madibularprotrusionwithmaxillarydeficiency)

在我国,这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双颌畸形。

前牙反,后牙呈Ⅲ类。

(二)上颌前突伴下颌发育不足(maxillaryprotrusionwithmandibulardeficiency)

前牙深覆深覆盖,后牙多呈Ⅱ类。

(三)长面综合征(longfacesyndrome)

多因上颌垂直向发育过度同时伴发下颌后缩所致。

面部狭长,高角,Ⅱ类或Ⅲ类,常有前牙开。

(四)短面综合征(shortfacesvndrome)

可因上颌垂直向发育不足伴下颌前突(Ⅲ类)或下颌后缩(Ⅱ类抬)所致,表现为短宽面形,低角。

四、不对称牙颌面畸形

不对称牙颌面畸形(asymmetricdentomaxillofacialdeformity)一般指侧方偏离中线大于3mm者,大多伴发有咬合偏斜。

(一)偏突颌畸形(latcrognathismofthemandiblc)

多由一侧髁突,特别是髁颈部生长过度所致,表现为下颌中线及颏部偏向对侧,关系错乱,常伴发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二)半侧下颌肥大(hcmimandibularbypcrtrophy)

多由一侧下颌骨生长过度所致,表现为一侧下颌骨体积的显著增大,其特点是髁突,髁突颈,下颌升支以及体部的弥散性增生过长。

(三)单侧小下颌畸形(unilatcralmicrognathia)

是由一侧下颌骨生长不足引起,主要是单侧髁突发育不全所致。

在临床上,先天发育性单侧小下颌畸形不多见,而由于创伤等因素破坏一侧颞下颌关节生长区所致的继发性单侧小下颌畸形较为常见。

(四)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cmifacialmicrosomia)

是一种先天性畸形,因一侧第一、二鳃弓发育异常引起,以半侧下颌发育不全为主要表现,多同时累及患侧上颌骨、颧骨甚至颅骨与脊柱,可伴面横裂与副耳。

也称为第一和二鳃弓综合征(thefirstandsecondbranchialsyndrome)或耳下颌发育不全(otomandibulardysostosis)等。

(五)半侧颜面萎缩(hemifacialatrophy)

又称为进行性偏面萎缩(progressivehemifa-cialatrophy)、帕一罗综合征(Parry-Rombergsyndrome),其显著特点是单侧的面部皮肤、软组织(包括肌肉)、软骨以及骨组织的渐进性萎缩。

五、继发性牙颌面畸形

继发性牙颌面畸形(secondarydentomaxillofacialdeformities)主要指在出生后的生长发育期,因各种疾病、外伤或治疗引起的获得性牙颌面发育畸形。

此类畸形往往需要配合正颌外科的诊治技术以达到矫治畸形,恢复功能的效果。

如唇腭裂、颞下颌关节强直、颌面部骨折错位愈合等继发颌骨畸形以及因感染引起的颌骨坏死、外科手术和肿瘤切除后引起的颌骨畸形与缺损等。

第四节牙颌面畸形的检查与诊断

对于牙颌面畸形患者的诊断,即在于揭示牙颌面畸形的性质、特征,部位及其类型。

为此,必须全面收集病史,进行必要的检查,进而对汇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最后得出诊断。

一、病史

按医学常规对患者的现在史、既往史及家族史进行询问,应着重了解其药物过敏史、哮喘史、手术外伤史、出血倾向以及麻醉输血史等。

对患者的主诉和治疗要求,年龄,职业,家庭及生活状况等应有所了解,通过医生和患者包括其家属之间的谈话可以了解其心理状况,在此过程中应表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以取得患者的信任。

二、全身检查

正颌外科手术通常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因此必须进行全身健康检查与生化检验,以排除手术与麻醉禁忌。

(一)常现检查

包括体重、体温、血压、脉搏等。

(二)心肺功能检查

包括心肺器官昕诊、心电图及肺部X线检查等。

(三)实验室检查

包括:

血常规检查(包括血红蛋白、血小板及血型等),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检查,凝血机制及功能检查,血糖检查,乙肝两对半、HIV、梅毒、丙肝病毒和小便常规检查等。

对于血小板低于8万/mm3,同时提示凝血时间延长或血块收缩不良者应查明原因,治疗恢复正常后再考虑手术。

三、专科检查

(一)颌面部外形与功能检查

着重检查面部比例是否匀称。

正常人颜面部垂直比例应呈均衡的三等分,即发际点至眉间点,眉间点至鼻下点,鼻下点至颏下点三部分的高度应基本相等,即各占1/3。

以口角为界又将面下1/3分为二等分,即鼻下点至口角距是口角至颏下点距的1/2。

正常情况下,眉间点、鼻尖点、上唇最凹点与颏部中点基本上位于正中矢状面上。

左右眉、眼、耳、颧突、鼻翼、口角和下颌角均应对称。

面部理想的比例为鼻翼宽约等于内眦间距,口裂宽约等于虹膜内缘间距,眶间距也应与面部其他结构和谐(图13-3)。

图13-3理想面部比例(三停五眼)

根据面部侧貌轮廓可以将面型分为三种(图13-4)。

①直面型:

上下颌骨前后关系协调,软组织额点、鼻底点和颏前点基本在一条直线上;②凸面型:

鼻底点在额点和颏前点连线的前方,提示骨性Ⅱ类错存在;③凹面型:

鼻底点落于此连线之后,提示骨性Ⅲ类错存在,可能是下颌前突或上颌发育不足。

图13-4侧貌轮廓

还需对口颌系统功能,包括咀嚼肌和面、唇肌的功能进行检查;颞下颌关节;下颌运动(张口度,侧方及前伸)等方面的专科检查。

(二)口腔内检查

口腔内检查应注意牙齿咬合关系、牙体牙周健康、有无缺失牙及阻生齿等。

记录前牙覆覆盖及后牙安氏分类,还要观察上下牙中线是否对齐等。

对龋齿及牙周病要及时治疗,最好进行一次全口洁牙。

获取上下牙列石膏咬合模型,记录牙、牙槽突、龈颊沟、唇颊系带以及牙弓、基骨与腭盖等的形态和位置。

牙模型是对畸形进行诊断设计及疗效评估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

(三)头颅影像学检查

X线摄影是确定诊断、治疗计划的重要步骤,通常包括全颌曲面断层片及头颅侧位片。

有不对称畸形存在者应补充头颅正位片,必要时还可应摄取颞下颌关节X线片。

对复杂畸形患者还可补充CT扫描与三维图像重建。

颌骨曲面断层片(panoramictomogram)又称颌骨全景片,是牙颌面畸形常规X线检查手段之一。

通过全景片,不仅可以观察颌骨的形态结构,排除其他病变,而且能清晰地显示整个牙列和牙齿的情况,还能了解髁突形状、大小和位置以及对称性等,特别要注意下牙槽神经管、下颌孔和颏孔的位置。

(四)颌面及牙摄影

对牙颌面畸形患者应该拍摄颜面部正位、侧位及斜侧位面像以及口内正、侧位咬合像,用于资料的记录和治疗前后的对比。

四、X线头影测量分析

X线头影测量分析用于正颌外科的目的在于协助诊断,弄清畸形的特征,并用测量分析所取得资料进行治疗设计,疗效预测和评价。

X线头影测量主要是侧位片的分析,有关X线头影测量的方法在口腔正畸学的教科书和专著中都有详细介绍,这里仅介绍最常用来分析上下颌骨及其与颅底位置关系的三个测量项目:

SNA角、SNB和ANB角。

(一)测量标志点(图13-5)

1.蝶鞍点:

S

2.鼻根点:

N

3.上牙槽座点:

A

4.下牙槽座点:

B

(二)测量项目(图13-5)

1.SNA角S-N连线与N-A连线之后交角代表上颌骨位置。

正常值为82±2°。

2.SNB角S-N连线与N-A连线之后交角代表下颌骨位置。

正常值为78±2°。

3.ANB角SNA角减去SNB角之值代表上下颌骨相对位置。

正常值为4±2°。

图13-5头颅侧位片及常用测量标志点与项目

五、诊断

根据专科检查结果及X线头影测量资料,将所得数据与相应正常值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了解颌骨是否存在异常及其程度,结合临床得出诊断。

正确的诊断对拟定正确的治疗计划十分重要,例如对一个前牙反的患者,应确定是颌骨发育异常所致还是牙及牙槽骨异常所致。

如肯定是骨性下颌前突,则应进一步确定是下颌骨发育过度或系上颌发育不足所致,抑或是同时存在下颌骨发育过度和上颌骨发育不足。

上述不同的诊断,将产生不同的治疗方案,如果诊断错误而使治疗方案选择不当,将产生难以挽回的不良后果。

如将上颌骨发育不足伴下颌发育过度误诊为单纯的上颌发育不足而施行了上颌前徙术,将造成双颌前突畸形。

反之,如误诊为单纯的下颌前突而施行了下颌后退术,则将引起双颌后缩的医源性畸形。

在临床上,对牙颌面畸形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要素如下:

1.分析畸形发生的原因:

是先天性、发育性还是继发性。

2.明确畸形的性质:

是牙性或是骨性错。

3.明确畸形部位:

是上颌还是下颌,或者是双颌畸形。

4.弄清畸形累及方向、范围与严重程度:

是矢状向发育异常还是垂直向不调,或两个方向均累及,是否存在不对称畸形等。

第五节牙颌面畸形的矫治原则与设计

牙颌面畸形治疗应达到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矫正牙颌面三维空间结构的异常,重建正常的牙颌面位置关系,从而恢复患者口颌系统的正常功能,并改变其异常容貌与关系,使之达到个体和谐匀称的面容。

一、矫治原则

牙颌面畸形外科矫治的基本原则可简单归纳为:

形态与功能并举,外科与正畸联合。

形态与功能并举就是必须同时兼顾容貌外形的协调匀称与口颌系统功能的正常,包括牙体、牙周组织的健康与咬合关系以及颞下颌关节功能的稳定等。

临床实践证明,对由于颌骨大小与位置异常引起的牙颌面畸形,单独采用手术或正畸的手段进行治疗均难以实现功能与形态俱佳的治疗效果,而通过颌面外科与口腔正畸联合治疗的方法是最终取得正常匀称的颜面外形和稳定健康的口颌系统功能的基本途径,术前不进行必要的口腔正畸治疗与准备就直接施行正颌手术不符合科学规范的原则。

目前国际上通常的采用的模式是由颌面外科与口腔正畸科医生共同组成治疗小组,对每位患者进行会诊,从而制定出合理的个体化矫治方案,确保患者术后口颌系统结构功能的健康与稳定。

由于牙颌面畸形主要是颌骨的发育异常,因此一般应在颅面生长发育停止后再行手术矫治。

虽然有少部分学者认为颌骨发育不足可以早期施术,但对颌骨发育过度畸形的患者一般要到成年后进行。

选择正颌外科矫治的指征是:

严重颌骨或牙一牙槽骨畸形,其严重程度超过了单独正畸治疗可能矫正的范围。

二、治疗设计手段与方法

正颌外科是通过对颌骨切开、移动和重新固定来恢复正常的牙一颌骨位置关系。

因此,需要在手术前就切开部位、牙骨块移动方向和距离进行精确的设计,使手术医师做到心中有数。

(一)VTO分析

通过侧位头影测量描迹图(cephalometrictracing)的剪裁、移动和拼对模拟手术过程,并预测术后颜面软组织侧貌的变化,从而为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这种设计手段和预测方法称为VTO分析法(visualtreatmentobjective,VTO),即在具体实施治疗方案前模拟牙和颌骨移动过程并预测术后面型变化,得出一个视觉效果图。

VTO分析的主要目的:

①确定术前正畸治疗目标;②筛选能取得最佳功能和美容效果的手术方案;③获取术后面型侧貌变化可视图,用于会诊和医患交流。

采用透明描图纸或薄胶板,覆盖于治疗前摄制的头颅X线侧位片上,进行包括软组织、硬组织侧貌的复制描迹共两张。

按初步设计,将其中一张胶板已描迹的上颌(或部分上颌)或下颌(或部分下颌),或上、下颌描迹图分别剪下作为模拟切开后的牙一骨复合体模板。

然后将该模板覆盖重叠于另一张描迹投影图的相应部位,移动模板至矫正牙颌畸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