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首先是教师的问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6072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教学首先是教师的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作文教学首先是教师的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作文教学首先是教师的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作文教学首先是教师的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作文教学首先是教师的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文教学首先是教师的问题.docx

《作文教学首先是教师的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教学首先是教师的问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文教学首先是教师的问题.docx

作文教学首先是教师的问题

作文教学首先是教师的问题

古云“名师出高徒”,一语道出了教师的素质对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

作文教学实践中也表明,一个文学修养高的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能够得心应手,教学效果也很突出。

作者认为,作文教学要冲出“重围”,首先是要突破师生双方的心理障碍问题,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比对写作没有兴趣要难于解决得多,而这种现象的造成不是因为学生,恰恰是因为老师。

一、作文教学中师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及形成

1、在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表现得很突出,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作文水平难于提高。

从广义上讲,学生对作文没有恰当的动机,没有很好的兴趣,充满了厌恶甚至恐惧却又不得不应付待诸多方面都可以归结为心理障碍。

首要特征是“作文难写”“我写不好作文”。

如果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这些障碍在学生心理上不断强化成一种心理暗示的话,要解除这种障碍也就更难了。

因此,作文教学的起步非常重要。

2、由于教师将其产生的恶劣影响归到了学生的头上,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心理障碍没有学生的心理障碍表现那么突出。

教师心理障碍的表现许多教师对于写作的理论说得头头是道,讲得天花乱坠,写作方法归纳整理得井井有条,写作过程分析得环环相扣,丝丝入理,但一说到实践,好象剩下的只是学生的事了。

许多教师多年不写一篇文章,要写也多是理论探讨、经验总结之类,这在作文教学上无疑是一个极大的缺陷,它使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写作教学最有效的东西。

刘锡庆教授认为:

就作文而言,比较好教的内容是有关写作的“知识”和写作的“技巧”;较难教的却是写作主体从观察、体验、思索到想象、创造等思维的‘能力’及其对外‘物’、内‘情’由‘内孕’到‘外化’的那种表现的‘能力’;而根本无法或不能教的则是作者的‘才气’、文章的‘生气’和笔墨的‘灵气等一一在这里,最好教的,对实际写作一恰恰用处不是太大;较难教的,用处虽大而实难传授;无法或不能教的,反倒对作文的优劣起着关键的作用。

作者也曾指出过:

“真正的作文教学规律应该是写作规律和教学规律的兼顾。

”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强调技法的训练,却忽视写作规律的作用,把作文教学当成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授,或者说教师自己少有写作实践,对写作实践的指导心里欠少把握,加之不了解学生生活和内心世界,因此,作文教学过程的实践环节指导不能到位。

这样没有很好地处理写作规律与教学规律的兼顾,导致了学生个性的丧失及教学方法的倒置——先导后练作文教学模式。

3、我把师生心理障碍的互相关系表达如下:

日本语文教育界也认为:

“教师的问题要比学生的问题大得多。

教师中有厌恶写作和不胜任作文教学的,而不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单从学生方面或单从教学方法方面想办法,想得怎样好,也难以求得效果。

教师也喜欢作文,就会形成作文的环境;教师任作文教学,就必会取得作文的成效。

二、作文教学中教师心理障碍的“解放”

要真正有效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必须首先从教师方面找原因,寻找释放教师心理负担的空间。

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1、从恶性循环的源头开始:

提升教师自身的写作素养

2001年,为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水平,某市专门作出了有关规定,九年制学校1至5年级的语文老师,每学期写作量不少于1万字,6至9年级的语文老师不少于1.5万字。

现代作家沈从文在高校任老师时教授写作课,每次布置一个题目,他就从各个角度先写几篇,贴在教室的墙壁上,有时甚至密密麻麻贴满好几面,让学生看了以后回去自己写。

这确实是讲授作文的好方法,但我们对语文老师要求可不能太高,沈从文是以作家的身份去担当老师,而我们的老师不可能是作家,而且作文只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所以并不能苛求语文老师一定要写得一手好作文。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作为老师,有理由而且也应该写好文章,既然是中小学生的文章,对老师来说应是小菜一碟,应该篇篇佳作。

但真正写时肯定会碰到问题,这时就会知道写作是多么难的事情,而且他们在写时也会发现考试时所提倡的格式化的文章多么没有美感,这样他们才会在自己的教学中做些改革,久而久之会使我们现在整个的教学方法有所改变。

刘国正先生说:

“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

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道理是很简单的。

”他还说:

“但看我们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无一不是文章能手,他们的教学艺术和文章艺术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

如果在不久的将来,从我们语文教师的队伍中涌现出一大批文章能手,很值得我们为此开一个庆祝会,因为这正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乃至提高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一项基本建设。

”刘国正先生呼吁教师写好“下水作文”,看似要求高了一些,实则是一种科学的建议,是一个起码的要求。

教师写下水文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能避免教学中的许多误区(如最常见的命题作文,命题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

另一方面,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老师自己动手,他才会懂评价学生作文,如果一个题目他写不出,他就可以更宽容学生的作品,也可以学习他们作文中的精彩;如果一个题目他写得很好,那讲授就有了依据,学生学习也有方向。

这实在是教学相长的好办法。

在作文教学改革之中,教师勤于动笔不仅是言传身教,更重要的是通过写“下水”文,教师能真正体验写作规律,在教学中把写作规律和教学规律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广大教师队伍中,有一些是热爱文学,甚至是著名文学家,他们被称为教师作家;在作家队伍中,也有一些当过教师,热心于教育的更是不计其数。

这些人应该成为作文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只有他们既对写作规律有着十分真切的体验,也对教育教学规律十分在行。

呼唤作家型教师,要广大语文教师成为一个作家,要求过高,在实际工作中,要求语文教师写下水文,增加教师对写作规律的体验,是解决向作家型教师转化的一个重要而且是主要的途径。

作者认为,写下水文其实并不难,教师在为学生写评语就是一次很好的下水机会。

但调查发现,我们许多教师写评语不是“八股式”图快,就是随意评说。

写评语实在应该认真对待。

下水文不妨从写好每一句评语开始。

此外,作者向我们的教师推荐老教育家张中行先生的《写作杂谈》一书,虽然它写于十余年以前,但对于写作的规律性东西谈得深入而浅出,不失为指导教师自己写作和教学学生写作的较好参考书。

从教育机构的角度来说,设立专职的作文教师不失为一要最佳出路。

四川师大的马正平教授则认为当务之急是培养一批专职作文教师,这些教师不仅要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方法,而且还要能够和学生一起完成每次的课堂作文并力求高于学生水平。

“一方面能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写作中的难题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教师作文也是个示范。

”目前各地都有一些采用这种做法的学校,效果良好。

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2、教师要提高了解学生的能力,学习作文命题与批改的艺术。

教师自己的文章写得再好,如果不能有效地将自己的这种写作体验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也将是空谈。

而要有效地将自己的写作体验传授给学生必须注意二个方面,一是我们大家都在深入探索的如何教的问题;二是教之前要很好地了解学生。

教师命题时应当考虑策略。

关于命题,一般的做法是教师只是结合教材,或单凭自己的见解命题,很少认真揣摩学生是否具备了写作的生活素材,是否有话可写,结果是学生冥思苦索、七拼八凑写出的文章,既无血肉之躯,更谈不上真情实感,往往内容干瘪,无病呻吟,令人难以卒读。

久而久之,学生视作文为畏途。

笔者在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后,认为作文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学生能写出什么大作品来,而是通过作文教学,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语感、思维的能力;因此,作文教学应当是使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语感、思维的过程中提高这种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多写多练。

教师命题应当通过自己各方面的信息来了解学生,把握他们的思想,命的题目能让学生有话可写,乐于去写,愿意多写。

关于批改,教学现实中存在着成人化的严重倾向,这在《“立体化”作文评价体系》一节中谈及到了,此不赘述。

3、与时俱进,关注教学法、写作学理论的发展,时代的变化等。

作者在读大学时,语教法教材和写作学教材都是八十年代出的,新大纲、新课标、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等都没有在教材上体现出来,很不适应教学实际需要。

二十年来,我国的写作学从无到有,进步不少,作为一名语(作)文教师应当关注教学法和写作学研究的最新进程,从中吸取营养。

现在我们的教师除开参加继续教育或骨干教师培训外,很少关注这些东西。

教无定法、文无定法,注定作文教学向更深的层次发展,对我们的教师来说有间无间探索的空间。

结合时代精神与最新教法和写作学理论研究成果,在教学课堂勇于开拓,大胆创新,作文教学才能最快地走出困境,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作文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解放”

在作文教学中解除学生心理障碍有二个方面,一是注意作文起步时不让学生形成心理障碍,二是想法解除已经存在于学生心理的障碍。

1、作文起步最重要

①、在作文起步时教师宜多鼓励,少命题。

让学生大胆写作,教师当慎重评点。

这主要是做到让学生“倘见为文之易,不见为文之难”,

②、在课外阅读上不鼓励看“作文选”,要看经典,看名著,看大作,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从一开始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大作文观,不拘尼于作文的外在形式,不“为作文而作文”。

有文献表明,作文选在市场上畅销,在学生“盛行”,这也正揭了语文教师不善教作文的短。

在哈尔滨市第136中学,学生们纷纷反映老师的作文课讲得“没劲”,大家都不爱听。

还不如回家看“作文工具书”呢!

③、要求可以放低一些,但不鼓励模仿。

刘锡庆指出:

崇个性、重创新,是作文的生命和灵魂。

“作文”与“创作”也有不同,但只是学生和作家的不同、青少年和成年人的不同、习作和发表的不同等,它们共同的都是写作主体一种“物——意——文”的综合、转换:

只不过小学生有小学生的综合、转换,中学生有中学生的综合、转换,大作家有大作家的综合、转换而已。

因此,我们的作文起步教学,一方面要求可以放低一些,起步时虽然要求低、慢,但引导学生走上“正道”之后,作文教学的步伐就会加快,会取得良好效果。

另一方面不鼓励学生模仿,尤其是教师明言指出学生可以模仿,刘锡庆教授已经把理由说得很充分了。

2、找准切入点,选一条好路,一条教师熟悉的路,“放手”让学生自己走。

国内有许多这样的做法。

传统的做法是强调学生写日记,但日记的练习与学生学习作文同步的,还谈不上有“引路”的问题。

用看图作文的形式来训练学生写话、写段、写文,再命题作文是以前语文教材作文教学内容的大致编排体系,可以说是将图画引入到作文中,以图画为学生作文引路。

近年来,浙江郑宏尖开展了“音响作文”,将声音引入到作文中来;湘西民师附小(现海南)教师腾昭蓉更是开展了“童话引路”教改实验并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明显用童话来为学生作文引路。

从看图作文到童话引路的一次飞跃是,引导学生“上路”的由作文以外的角色(图画)变成了作文门内的角色(童话);此外,全国各地“故事引路”“科普引路”等实验愈来愈多。

笔者提倡以书信、新闻、剪报、儿童诗、古诗等来为学生引路。

其实这种引路均是为了解放学生畏难情绪,让学生学习作文的第一步走好!

只有学生对学好作文有信心,才能积极地去学,才能学好。

因此,每接收一个新班的第一堂作文课时,首先是要告诉学生作文并不难。

“我手写我口”,作文就是用笔说话嘛。

你怎么说就怎么写,怎么写就怎么说。

谁不会说话呀,只要会说话,会写字就会写文章,从而清除学生对作文高不可攀的恐惧感。

“引路”的实质是运用“先放后收”理论。

北京师大中文系刘锡庆教授指出我们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放”得很不够,而“收”得又过早、过苛。

“命题”过多,“限制”过多;在“怎么写”的问题上“框框”也不少;“批改”上改得过多、过死,不仅是做无用功,且极大地挫伤学生写作积极性。

始终未“放”,始终在“收”,收得过酷,想象的翅膀被折断了,思想、心灵都飞腾不起来。

刘教授所说的挫伤学生写作积极性的严重表现就是带来心理障碍。

因此,刘锡庆教授认为开始时要让学生写放胆文。

写放胆文的一种新尝试就是“引路”,至于用什么来引,我想教师应当各有其法。

机械地学习别人的方法不仅不一定切合现实情况,还会在整个作文教学圈子里形成“教有定法”的怪现象,是违背科学规律的。

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相对阅读教学而言,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显然要多一些。

存在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教师自身的作文教学水平存在问题。

一、观念有偏差

教师作文教学的观念问题是作文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一旦教师作文教学观念有偏差,其作文教学也就必然会出现方向性的偏差。

目前语文教师在对学生写作能力形成机理的认识上普遍存在着偏差,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不能正确为学生写作定位。

写作是一种智力技能,它是通过大量的写作实践而练就的;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不是靠写作知识,写作知识对写作有一定的作用,但作用不大。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技能有两类:

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写作是一种智力技能。

无论何种技能,其形成都要经历两个阶段:

技能认知和技能形成。

技能的水平有高低之分,技能的形成与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事实上,它是从技能初步认知到技能初步形成,再从技能认知水平的提高到技能水平的提高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技能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有较高的技能认知水平基础之上的,但是较高的技能认知水平本身不能直接转化成较高的技能水平,较高的技能水平只有通过对建立在较高技能水平的认知基础之上的不断训练才能逐步形成。

学生对写作的认知,有的是教师教的,有的是自己通过阅读得来的(从读别人的文章中体会的,或是别人在文章中介绍的),有的是自己在写文章时自悟的。

但对写作最有用的就是作者在写作中自悟出的对写作的认知,唯有这样的认知最真切,对写作的指导作用也最大。

从根本上讲,对写作的认知水平与写作的实际水平是相互促进的。

一方面,学生对写作的认知水平主要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写作而得到不断提高的。

另一方面,写作的认知水平提高了,写作的实际水平才能提高。

但是写作认知水平本身并不能直接转为写作的实际水平,写作实际水平的提高是通过建立在写作认知水平提高基础之上的不断的写作训练而逐渐生成的。

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写作知识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扎实的写作训练。

其二,很多教师都认为,写作主要(或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阅读来促进的,这导致读对写的作用被不适当地夸大了。

俗话讲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是对“以读促写”语文教学传统的最好注释。

这句俗语的直接意思很明白:

你如果读了大量的唐诗,就会写诗。

这句俗语的意思再推广开来就是:

你如果大量地阅读,就会写作。

纵观中国语文教育史,这种“以读促写”的教学范式在大多数时间里都占据了语文教育的主体地位。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语文学界对语文教学的各方面问题都进行了大量的反思,这其中也包含了“以读促写”语文教学范式问题。

但长期形成的“以读促写”这种语文教学范式在大多数教师的头脑中似乎根深蒂固,很难改变。

持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就可以达到提高写作能力”观点的人,其观点的实质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就可以达到充足的语言积累,获取大量的写作知识;有了充足的语言积累与大量的写作知识,也就具备了良好的写作能力”。

大家都知道,写作主要就是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是以语言积累作为前提的,没有适量的语言积累,语言表达就难免会遇到困难。

然而有丰厚的语言积累未必就一定有良好的语言表达。

我们从阅读中获得的与写作有关的语言积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词汇、语句的积累。

阅读所形成的这种语言积累要转换为写作中的灵活应用需要一个漫长的写作训练过程,只靠阅读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还有一个积累是获得语言使用上的认知(明白语言可以如何用)。

事实上,语言的认知水平与语言实际应用水平是不一样的,一个人有较高的语言认知水平,并不意味着他就有较高的语言表达水平,就像很多知名的语言学家与文艺理论家不是(不能成为)文学家一样。

语言表达是一种技能,任何一种技能都主要是依靠练习才能逐渐形成的。

语言表达能力是建立在一定语言积累之上的、且须经过不断的写作实践才逐步形成的。

大家也都知道,文章中的语言表达还要借助一定的篇章结构等笔法形式来显现,这些一定的篇章结构等笔法形式就是我们常说的写作知识。

其实,我们通过阅读可以大量获取的那些写作知识,仍是停留在对写作方法的认知层面上的知识。

要说这种写作知识的作用,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那样,“写作知识对写作有一定的作用,但作用不大”。

因此,“通过大量的阅读就可以达到充足的语言积累,获取大量的写作知识;有了充足的语言积累与大量的写作知识,也就具备了良好的写作能力”的认识显然是错误的。

二、方法不妥当

讲作文教法与写法的文章可以说是铺天盖地。

当然,我们的作文教学可以从这些文章中汲取一些可资借鉴的方法,但这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作文教学的效率普遍不高的尴尬局面。

我个人觉得,作文教学要超越这些“铺天盖地”的“方法”,就得站在“方法”之上,也就是要把握作文教学的“原则性”的“方法”。

笔者认为,这“原则性”的“方法”就是作文教学要核心化、要序列化。

1、要核心化

作文教学应抓住两个核心:

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对生活的感知力。

写作是将思维转化为文字的过程,在本质上就是语言表达。

学生学习写作在本质上就是学习语言表达,而怎样才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取得更好的成效,则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所要重点去研究的问题。

这也是我们作文教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影响语言表达的因素很多,如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心理因素等等。

但从语言本身的层面来看,主要有两个因素:

一个是语言积累,一个是语言表达本身。

先说学生的语言积累问题。

大家都明白,语言表达是建立在语言积累之上的,没有丰厚的语言积累就不可能有良好的语言表达。

教师可以通过听说读写多管齐下,使学生实现适量的语言积累。

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语言积累,也要重视学生在写作中的语言积累。

让学生多写作,把阅读中学到的或是听来的词汇、句子等语言表达尽可能用到写作中去。

这样,才可能使语言积累越来越丰厚。

再说语言表达能力问题。

一个人,如果有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无论要写什么文体,他也应该是可以应付的。

真正的写作绝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创造,它要求写出自己的独特感知。

尽管我们的作文教学,不是专门为了培养作家、新闻工作者或是研究者等专业人员去教学生写作的,但写作的本真指向始终都是创造和表现自我。

作文教学一定要把握这个大方向,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对于学生而言,在作文中能写出自己的感受,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作文了。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学生对生活要有良好的感知能力。

学生只有对生活有了良好的感知力,才可能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这样的写作才能真正表现自我,这样的写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写作。

因此,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知能力问题作为作文教学的核心问题来研究。

2、要序列化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抓住上面说到的两个核心问题外,还要把握一个序列化的问题。

在作文教学中,需要教学的东西很多,应该把初中或高中看做一个教学的整体,在此基础上对作文教学进行序列化的安排。

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标”的要求,拟定出初中、高中作文教学的序列。

譬如,初一年级语言表达方式可以确定为记叙和描写;文体写作确定为一般记叙文和应用文中的通知、启事、申请书和倡议书。

初二年级语言表达方式可以确定为说明和抒情;文体写作可确定为说明文、记叙文中的消息与通讯以及应用文中的感谢信、表扬信、公约和计划。

初三年级语言表达方式可以确定为议论和表达方式的综合利用;文体写作可确定为议论文和应用文中的海报、广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

如此这般,整个初中的作文教学在语言表达方式和文体写作上就会有一个较为合理的序列(主要体现作文教学内容的连续性与渐进性)。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作文教学往往没能抓住核心问题,往往未能对初中或高中整个学段的作文教学进行序列化安排。

教师的作文教学有很大的随意性,常常是这次作文课讲写作的这个问题、写这个题目,下一次作文课讲写作的那个问题、写那个题目,几次作文课讲的若干个问题或是写的若干个题目,它们之间往往缺乏合理的序列,作文教学的核心更是难以体现。

事实上,关于作文教学的核心化与序列化问题,不能全怪我们教师,语文教材也需负很大责任。

就目前出版的三套初中语文教材看,人教版的教材把写作与“综合性学习”合二为一,强调从生活化的角度去写作,强调学生把不同的生活作为写作对象,教材很难看出写作教学本身所特别要求的核心化与序列化。

和现行三套初中语文教材相比,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作文教学的核心化与序列化方面的处理就好得多。

教材在作文教学方面的编写能基本体现作文教学的核心问题,单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力”这一核心问题,在第一册的高中语文教材的“写作、口语交际”部分就设计了三个单元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即“用心感受生活”、“深入思考生活”和“表现主观情意”。

作文教学的另外一个核心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材中也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在六册语文教材总共三十四个写作单元中就有近二十个单元是有关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

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作文教学方面的编写不但能凸显作文教学的核心问题,也能基本体现出作文教学的序列化要求。

它不仅在语言表达方式的教学安排上有清晰的序列性,在文体写作安排上同样具有清晰的序列性,从叙述性文体逐渐过渡到说明性的文体和议论性的文体。

2001年,这套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高中的起始年级开始使用,它在写作教学方面显现出的独特优势也逐渐被大家所认可。

总之,作文教学只有做到核心化与序列化,作文教学效率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三、缺乏写作的直接经验

前些时间,笔者就本地区中学语文教师写作现状进行过一次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

中学语文教师坚持写作的人很少,而且写作的质量普遍偏低,很少有人能在有关刊物上发表文章。

这说明了语文教师本身写作直接经验的缺失。

前面说过,写作是一种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通过不断的写作练就的。

如果语文教师不写作,或是写作的数量很少,教师自身的写作技能不仅很难提高,而且会逐渐衰退,其直接后果必然是教师自身的写作直接经验逐渐缺失。

那么,指导作文教学,语文教师只能靠间接经验,看看别人是怎么说的,然后依据别人说的(或是加上自己的推想)去教学生写作文。

教作文如同教练教人游泳。

试想,一个游泳教练自己不会游泳,哪怕他看了再多的游泳方面的书,请教再多的游泳高手,他也很难教会别人游泳,更不可能培养出游泳高手。

因为他得来的是间接经验,他未必能理解。

再说,游泳时可能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有些东西在间接经验中可能根本就没有。

作文教学也是一样的,别人讲的写作经验你往往很难彻悟(它还可能是不准确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这样的经验不好用来指导学生的作文;再说,在学生的实际写作中,再多的间接经验也不可能涵盖在实际写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形。

写作的实际情形是活的,是千变万化的,只有教师本身在写作上既有丰富的直接经验又有丰富的间接经验,才能真正地从容应对学生在写作时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形,才能真正做到指导学生写作游刃有余。

关于语文教师写作的直接经验,叶圣陶先生在《“教师下水”》一文中说过,语文教师写下水作文,能“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

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1]488。

由此可见,教师写作的直接经验对作文教学是多么重要。

语文教师只有自己常写作、多写作,才能不断积累写作的直接经验,才可能在作文教学中讲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四、对作文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

对作文教学重视不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是作文教学的观念有偏差。

这一点,前文已有论述。

其二是教师自身很少写作、怕写作,在其头脑里定然潜伏有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