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初中中考语文命题大赛试题汇总 16.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5751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3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市初中中考语文命题大赛试题汇总 1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杭州市初中中考语文命题大赛试题汇总 1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杭州市初中中考语文命题大赛试题汇总 1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杭州市初中中考语文命题大赛试题汇总 1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杭州市初中中考语文命题大赛试题汇总 1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杭州市初中中考语文命题大赛试题汇总 16.docx

《杭州市初中中考语文命题大赛试题汇总 1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市初中中考语文命题大赛试题汇总 16.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杭州市初中中考语文命题大赛试题汇总 16.docx

杭州市初中中考语文命题大赛试题汇总16

2018年中考模拟试卷语文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纸上填涂好姓名和准考证号。

3.必须在答题纸的对应位置上答题,写在其它地方无效。

答题方式详见答题纸上的说明。

4.考试结束后,上交答题纸。

试题卷

一(3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拼音正确的一项是()(原创)

2018年杭州的第一场雪悄然而至,杭城内外一派银装素裹,显得分外妖娆。

街上的行人都徜徉在南方冬雪的那份快乐之中,滚起了雪球,打起了雪仗,堆起了雪人,尽情享受着上天的恩赐,多么惬意的一幅画面呀!

A.qiǎofènchángqièB.qiāofēntǎngqiè

C.qiǎofēnchángxiàD.qiāofèntǎngxià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正确认读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考查方式与往年的题型一样。

“悄”和“分”是多音字,“徜”和“惬”是两个与形近字容易混淆而读错的字。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原创)

A.汤普森作为NBA最火热的球星之一,他在场上能够时刻保持专注,心无旁鹜,与队友齐心谐力,带领球队一路高歌猛进。

B.12月29日,在著名“乡愁”诗人余光中老先生的故乡福建永春,200多位用朗诵诗歌的方式湎怀、追思这位远行的诗人。

C.云南风景真是美不盛收!

不论是昆明滇池的红嘴鸥,还是大理的洱海,或者是丽江的泸沽湖,都能吸引一大批游客驻足观赏。

D.共享单车迅速走红,方便了人们的日常出行,但对单车的有序管理也成为当务之急。

【解析】此题将书写错误的汉字仍旧放置在句子中,让考生进行辨识。

复习中应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比较,一般可以根据形声字的特点加以辨识。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原创)

A.中国男排大胜弱旅中国香港队后,却惨败给了澳洲劲旅澳大利亚队,立刻被打回了原型。

B.截止今天下午三点,今年校园歌手大赛的报名人数已经达到78人,创造了历年来参赛人数最多的一次,并且尚有部分班级名单未上报。

C.法国雕塑家罗丹技艺高超,雕刻出了《思想者》、《手》、《吻》等优秀作品,姿态万千,栩栩如生。

D.春天的湘湖一派生机,红梅点点,粉桃朵朵。

我们到处可见一顶帐篷下,一家人围坐谈天,尽享天伦之乐。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近义词、成语)的能力。

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根据语境来判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与否。

经仔细辨认后,明确“原型”和“原形”的区别,“截止”和“截至”的区别,“栩栩如生”和“惟妙惟肖”的用法不同,“天伦之乐”泛指家庭的乐趣。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原创)

A.今年春节期间《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在央视开播,每一集当中的美食引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

B.近年来,微信公众号的数量急剧增长,同时也衍生出了信息不真实,虚假宣传,更新不及时等诸多问题。

C.随着人们对买房需求的日益增加,使得杭州不少房地产商要求购房者必须全额交易。

D.据报道,韩国平昌冬奥会的收视率比索契下滑将近7%左右,却仍是美国同时段的收视霸主。

【解析】此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A项属于搭配不当,广泛的思考,热烈的讨论B项正确,C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去掉“使”,主语是销售人员D项为重复累赘,将近与左右重复,做到语病考点不重复。

5.古诗文名句填空。

(6分)(原创)

(1)斯是陋室,__________。

苔痕上阶绿,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苏轼《水调歌头》)

(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出师表》)

(4)906班在校排球赛中输掉了“天王山”之站,部分队员垂头丧气,队长王磊用《<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鼓励队友重整旗鼓。

(5)这次离别,我们再见面的机会也许微乎其微,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只要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又何必在乎千山万水呢?

(6)《过零丁洋》表现文天祥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名篇名句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熟练背诵规定篇目且正确深入的理解其内容,答题时要对题目中的提示语细细揣摩,然后筛选出相应诗文正确书写。

默写的六句话分布在三个年段,并且做到诗、词、文等都有出现。

6.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7分)(原创)

(1)阅读下面的语段,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

(3分)

经典名著中的作品,往往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

俄国________(作家)的《变色龙》塑造了奥楚蔑洛夫溜须拍马、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形象。

鲁迅在《_________》(篇目)中塑造了一个被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冷酷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_________(朝代)作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一批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

(2)阅读下面这段话,回答问题。

鲁提辖假意道:

“你这厮炸死,洒家再打!

”只见皮面渐渐的变了。

鲁达寻思道:

“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

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

”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户尸道:

“你炸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

”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上述这段话选自《______》,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___________”,结合作品章节内容,分析上述文字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解析】

(1)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

(2)题考查的是对语文教科书推荐的名著内容的了解程度。

复习时,应完整阅读原著,并对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有重点地识记,应结合资料对人物形象进行评价。

答题时,应该紧紧围绕题目提示中鲁智深人物性格特点来组织材料。

7.最近五年,杭州地铁将进入飞速发展时期。

为此,901班同学开展了以“快速发展的杭州地铁”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下面是某同学为活动搜集的四则材料,请作答

(1)

(2)两小题。

【材料一】杭州地铁1号线于2012年11月24日正式通车运营,截至2017年8月,杭州地铁运营线路共有3条,分别为1、2、4号线,运营里程共计93.7公里。

到2022年前建成10条总长375.6公里的城区线路和2条城际线路,一张四通八达的地铁网正在形成。

【材料二】地铁改变了人们对距离的理解,几公里几分钟即到;地铁改变了人们对城市的认知,看似遥远的郊区快速直达;地铁改变了市民对生活的期待,节省出行时间,让人们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材料三】

年份

客运总量(亿乘次)

年增长率(百分比)

总运营里程(千米)

2016年

2.69

20.3

93.708

2015年

2.23

53.9

81.52

2014年

1.45

57.1

66.27

2013年

日均32万人次

/

47.97

【材料四】如何快速消化排队客流,市地铁集团想到了“互联网+”模式。

2016年,杭州地铁首开银联“云闪付”和支付宝购票功能。

这两个项目自上线以来,乘客使用率不断提高,从上线初期购票系统使用占比的15%,提升到了目前的50%左右。

(1)上面四则材料与“快速发展的杭州地铁”这个主题无关的一则是______。

(2分)

(2)请根据以上相关材料,概括杭州地铁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3分)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概括新闻、提取信息的能力。

(1)小题,能够从根据“快速发展的杭州地铁”这个信息点,从四则材料中进行排他选择,答案是材料二,这个材料属于“地铁带来的意义”。

(2)小题,踩点得分,从材料一、三、四中概括信息。

 

二(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5题。

(一)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

黄蓓佳

很多年前的一天,夕阳西下的黄昏,一个长胳膊长腿瘦高女孩蜷坐在老屋的门槛上她穿着毛蓝布长裤,紫花小褂,额前的刘海儿整齐而又浓密。

她拱起的膝盖上摊一本厚厚的小说,是那个年代风靡全国的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

因为夕阳斜照的关系,她的眼睛微微地眯缝着,皮肤也是微黄的,隐隐地现着一种菜色。

那个黄昏,她的姨娘风仆仆从长途汽车站出来,一路打听到了她的家门。

姨娘的身影遮住女孩眼前的光线眼前的光线的刹那,女孩迷蒙地抬起头来,竟没有丝毫的惊讶和惊喜,把膝盖上的书页合上,让姨娘看清封面,然后问出一句话:

“你看过这本书吗?

这个蜷坐在门槛上的女孩就是我。

那年我7岁,读小学二年级。

在我长大以后,姨娘不止一次地提到这件趣事。

姨娘笑着说:

“蓓佳这个孩子真是书痴啊!

我还是一回百里迢迢坐着汽车去姐家做客,她见了我竟不知道叫我一声,问半句好,反把她看的一本书举着考我。

”姨娘由此断定我不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

的确如此。

30多年过去了,如今我依然是一个不善交往、每到公开场合便觉拘谨和蠢笨的人。

书本让我的精神世界变得极其丰富,相对而言,物质的世界便不再重要,它可以远远退居其后,它的喧闹和嘈杂跟我没有太多的关系。

我11岁那年“文革”开始。

而我的父母都是中学老师,我家书架上仅有的几百本书,短时间内被我如饥似渴却又是囫囵吞枣地读了个遍。

有几册《世界历史》和《世界地理》,是我最感兴趣的读本。

因为它们,我清楚地意识到世界不仅仅是我生活的那个小城,它要广阔得多神奇得多也丰富得多,值得我们穷尽一生努力去追寻和探索,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着魔一样地渴望当一个地质师或是间谍,便是因为这两种职业务背后的广阔背景和不可知的神秘。

童年的阅读对人的一生影响至深。

19岁,我在农场插队。

一个飘雪的冬夜,农场宣传队集中在场部排练节目时,电忽然停了,礼堂里一片漆黑。

一个只读了三年小学的农场工人对我们说:

“我来讲个故事吧。

”他讲出来的《茶花女》。

时至今日我仍然觉得这是一个奇迹:

在那个年代,那样的乡村,小学三年级的文化程度的农场工人能够绘声绘色地讲述法国家的一本小说。

那个凄美的冬夜从此常常刻在我的记忆之中。

我记得我落泪了,一生中我第一次懂得了什么叫悲剧作品的魅力。

几年之后,我买到了《茶花女》的小说,听过了《茶花女》的歌剧,看过了《茶花女》的电影。

我从一切形式的《茶花女》中寻找那个雪夜的感觉,试图重温为玛格丽特命运流泪的幸福。

然而再不可能了,人的一生不会两次趟过同一条河,所有最好的都是唯一的。

此后的好几年中,我生活目标里增添了很重要的一条:

疯狂寻找《基度山恩仇记》的后面三卷。

我询问过很多的人,得到过无数次否定的回答。

惟其如此,得到这套书的念头越加炽烈,无形中竟成了我走上文学之路的动机之一。

一直到1979年,我在北大读书时,外国文学解禁,我和班上同学轮换着在海淀新华书店通宵排除,买到了好几套心仪已久的文学名著,我才得以和我的“梦中情人”相遇。

那天我是一路小跑奔回宿舍的,我旷了一整天的课,躲在宿舍里读这套四卷本的书,从开头读起,读完最后一个字,合上发散着油墨香味的书页,不知道怎么我的一种隐隐的忧伤和失望:

我再找不回从前迷狂和喜悦了!

今天的时代跟过去当然大大的不同,但是我相信人类的灵魂没有改变很多。

人们在优美的文字和崇高的心灵面前依然会感觉战栗,有一种五体投地的崇拜。

从前感动过我们的作品,今天还会感动更多年轻的读者。

希望在你们的一生中也能留下一些有关读书的温馨记忆,将来在你们年老的时候,回味曾经读过的那些文字,承认这世上有一种美好是可以永存的。

(选自《读者》有删改)

8.通读全文,请你从文章中找出作者各时期所感兴趣的书籍。

(4分)(原创)

7岁()——11岁()——19岁()——北大读书()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主人公在人生不同阶段所感兴趣书目的筛选能力,即考纲当中“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和材料”这个考点。

回答此题时,要理清楚文中作者一共经历了4个阶段,再根据时间定位文章的段落,找出恰当的书目,再填入空格内。

9.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所反映的人物心理。

(4分)(原创)

(1)我记得我落泪了,一生中我第一次懂得了什么叫悲剧作品的魅力。

(2)我生活目标里增添了很重要的一条:

疯狂寻找《基度山恩仇记》的后面三卷。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词句及其包含的感情的赏析能力。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明确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倾向。

其次要回到需要鉴赏的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分析这句话的语境特点及其与前后文的关系。

(1)句中“落泪”既有为工人而感动也有为作品内容而感动,

(2)句中的“疯狂”则体现了人物对读书的狂热心理。

10.文章开头写我与姨娘的对话,其作用是什么?

(4分)(原创)

【解析】这一题考查的是对句段或内容表达作用的理解能力。

首先,要审清题目,第二,根据题意阅读对话前后的内容,再进行分析。

开头段的对话写出了我入迷读书,对于姨娘的到来没有丝毫欣喜感。

还与下文第4段中“如今我依然是一个不善交往、每到公开场合便觉拘谨和蠢笨的人”的内容相照应。

当理清文章脉络,明白作者主要想表达的观点后,就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上两方面来组织答案了。

11.如何理解“人们在优美的文字和崇高的心灵面前依然会感觉战栗,有一种五体投地的崇拜”这句话?

请结合你的读书经历谈一谈。

(4分)(原创)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文章主题的理解和迁移至生活实践中的能力。

此题有两个回答的点:

第一点针对如何理解这句话,第二点需要在理解句子含义的基础上,联系个人的读书经历谈谈看法。

第一问要抓住“优美的文字”“崇拜”等关键内容,文章中作者在人生四个阶段都沉迷于读书,正是对文字有一种五体投地的崇拜,在这样优美的文字前心灵颤栗,对于知识的追求才会如饥似渴。

第二问的回答就会要联系个人所读过的书,联系个人的读书经验,围绕对于书本的“崇拜”一词来展开即可。

(二)

电子控制平面人造眼睛问世

据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报道,受人眼启发,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自适应超透镜,其本质上是一种电子控制的平面人造眼睛。

这种自适应超透镜可同时控制构成图像的三个主要因素:

焦距、散光和像移。

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科研团队称,新研究将人造肌肉技术与超透镜技术的最新进展相结合,创造出的可调节超透镜能像人眼一样实时调整焦距,在加强人眼无法自然做到的畸变(散光和像移)动态矫正能力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

为了构造人造眼睛,研究人员对超透镜进行了放大。

超透镜聚焦光线并通过密集的纳米结构图案(每个纳米结构都小于光线的波长)消除球面像差。

纳米结构之小造成透镜信息密度极高,超透镜从100微米转换到1厘米时,描述透镜的信息增加1万倍,文件大小增至吉字节乃至太字节级。

为此,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文件压缩新算法,使超透镜可兼容现有的集成电路制造技术。

之后,研究人员将大型超透镜黏附到人造肌肉上,且不影响其聚光能力。

透镜和人造肌肉的总厚度只有30微米。

在人眼中,睫状肌围绕着晶状体,可拉伸或收缩晶状体的形状来调整焦距。

研究人员选择了一种低损耗的、薄且透明的介电弹性体附着在透镜上,以保证光线通过材料时的散射会很小,并通过施加电压来控制弹性体。

当弹性体拉伸时,透镜表面的纳米柱位置发生改变。

控制纳米柱相对于其邻居的位置以及结构的总位移,可调谐超透镜。

研究表明,这种超透镜可以同步调焦,控制散光和像移造成的像差。

研究人员称,此项成果展现了嵌入式光学变焦和自动对焦技术的可行性,可广泛应用于手机摄像头、眼镜、虚拟和增强现实器件等。

未来光学显微镜亦可藉此实现全电子操作,同时校正大量像差。

新研究也为半导体制造和透镜制造两个行业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未来制造计算机芯片的技术同样可用于制造基于超表面的光学器件。

(来源《科技日报》)

12.自适应超透镜可同时控制构成图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分)(原创)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内容要点的概括。

内容概括要从全文当中去找,但是这一道题是比较容易找的,主要的因素都在文章的第二段:

焦距、散光和像移。

13.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4分)(原创)

(1)为此,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文件压缩新算法,使超透镜可兼容现有的集成电路制造技术。

(“为此”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透镜和人造肌肉的总厚度只有30微米。

(请分析“只有”的表达作用。

【解析】第

(1)小题考查的是对重要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殊含义的理解能力。

在原文中找到此举后,联系上下文会发现,该题的答案就在这个词的前面:

纳米结构之小造成透镜信息密度极高,超透镜从100微米转换到1厘米时,描述透镜的信息增加1万倍,文件大小增至吉字节乃至太字节级,直接引用就可以。

(2)小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回答该题时要品读,结合文段具体说明的内容和加点词本身的意思进行分析形成答案即可,“只有”一词体现的正是说明文用词的严谨。

14.“超透镜的研究会大大促进半导体制造和透镜制造两个行业的融合,未来制造计算机芯片的技术同样也会用于制造基于超表面的光学器件。

”请联系文章内容,该说法是否正确。

(3分)(原创)

【解析】此题考查对于文本的综合理解,分析该题时要在原文当中找到类似的句子,然后将原文中的句子与该剧进行对比,发现不同之处。

最后在对文本综合理解的基础上,对这句话做出判断,可以得出原文中只是说对这两个行业的融合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不是会大大促进,因此这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15.请你根据文章中对自适应超透镜的说明,你猜测该项研究今后会应用在哪些电子产品上?

(4分)(原创)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运用文本知识进行分析、拓展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超透镜在文章中的阐述,其次,要重点结合文章最后一段,尤其是这一句“此项成果展现了嵌入式光学变焦和自动对焦技术的可行性,可广泛应用于手机摄像头、眼镜、虚拟和增强现实器件等”,该段内容为这题的答题指明了一定的方向。

在对文章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根据相关的知识进行拓展。

三(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病梅馆记

清·龚自珍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

或曰: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固也。

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

(2)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

(1)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3)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

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注】

(1)斫:

砍削

(2)绳:

约束(3)鬻:

16.下列划线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3分)(原创)

A.以五年为期期日中

B.固也求之下流,固颠

C.或曰或异二者之为

D.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欲穷其林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文言实词的理解应该放在文言语境中。

A项中的“期”在《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学过;B项中的“固”,源自于《河中石兽》;C项中的“或”出自《岳阳楼记》,D项的“穷”出自《桃花源记》中的“欲穷其林”,综合四个选项,选择B,意思均为“本来”之意。

17.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原创)

A.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B.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C.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D.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断句。

此题可以根据古汉语语法知识和虚词来断句。

做题时可以联系划线句前面的几个句子,“其”为人称代词,前面为动词,后面为名词,“而”在这里作为虚词,表示承接,前面也需要停顿,因此答案应选择A。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原创)

(1)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2)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子的整体理解能力。

写出文言句子的意思,关键在于准确通顺地翻译整个句子。

翻译时要重点注意“意”“以”“绳”“悉”“解”等词。

19.文中造成病梅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你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

(5分)(原创)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的内容。

首先要弄清楚文章是要求找原因,其次要定位要具体的段落,原因主要是在文章第一段的最后几句,只要能够准确无误的理解这几句话就可以顺利的找出产生病梅现象的原因在于有些文人画士把梅姿态弯曲能够卖大价钱告诉了种梅之人,种梅之人为谋取大价钱纷纷砍掉端正的枝干,培养倾斜的侧枝。

第二个问题自圆其说即可。

20.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

(1)

(2)两小题。

(5分)

戏题仕女图•出塞①

清·吴伟业

玉关秋尽雁连天,碛②里明驼路几千。

夜半李陵台前月,可能还似汉宫圆?

【注】①《出塞》图画的是王昭君远嫁呼韩邪单于的情景。

②碛(qì):

沙漠。

王昭君(其一)

清·刘献延

汉主①曾闻杀画师②,画师何足定妍媸③ ?

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④君不知!

【注】①汉主:

指汉元帝。

②画师:

指毛延寿。

③妍媸:

美丑。

④单于:

匈奴首领。

(1)吴诗《戏题士女图》中第一、二句主要借助于______(意象),渲染了环境_____(特点)。

(2分)(原创)

【解析】此题考查诗的意象和意境。

应抓住关键词“雁”,代表着凄凉的环境。

(2)两首诗均围绕王昭君这一历史人物展开,情感有何不同?

请作简要分析。

(3分)(原创)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是各种表达的思想感情。

两首诗歌都通过“王昭君”这一历史人物展开,而感情的侧重点是完全不一样的。

吴诗最后一句“可能还似汉宫月”是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刘诗中“不嫁单于君不知”借此表达作者对封建社会中大批才杰之士,空负怀抱,不被识用,横遭埋没的同情。

四(4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40分)(原创)

林清玄在《羡慕与同情》一文中写道:

“对世界保持微微喜悦的心情,知道在匮乏的生活里也能有丰满的快乐,便宜的食物也有好的味道,小的环境里也有远大的梦想——这些卑中之尊、贱中之美、小中之大,乃至丑中之美、坏中之好,都需要微细喜悦的心情才能体会。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③不得抄袭、套作。

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如果需要用“××”代替。

【解析】作文仍旧采用材料作文,并且为自命题作文。

材料就是立意、作文的灵魂,其作用在于限定作文范围,启发作文立意,知识作文思路。

解读这则材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入手:

概括性解读和分析性解读。

 

答题卷

题序

总分

得分

一.(30分,选择题每题3分)

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

1.(6分,每题1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6.

(1)(1分)(1分)(1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7.(5分)

(1)________(2分)

(2)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