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航空科技园建设项目基坑监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5743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8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关村航空科技园建设项目基坑监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关村航空科技园建设项目基坑监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关村航空科技园建设项目基坑监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关村航空科技园建设项目基坑监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关村航空科技园建设项目基坑监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关村航空科技园建设项目基坑监测.docx

《中关村航空科技园建设项目基坑监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关村航空科技园建设项目基坑监测.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关村航空科技园建设项目基坑监测.docx

中关村航空科技园建设项目基坑监测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

 

工程名称: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员宿舍及文体中心建设项目基坑监测

测绘单位:

************************

 

年月日

1工程概况

1.1工程简介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员宿舍及文体中心工程,拟建建筑场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院内。

拟建建筑物由主楼及裙房组成,主楼地上17层,局部18层,地下4层,建筑物高度为63.9m,框架剪力墙结构,筏板基础;裙房地上3~4层,地下4层,建筑物高度15.3~22.5m,框架结构,筏板基础。

拟建建筑物基础埋深约为-18.80m,基坑最深为19.16m。

建筑总面积44551m2,其中地上建筑物面积29725m2,地下建筑面积14826m2。

基坑的大小以及挖深如下图所示。

图1-1基坑大小示意图

1.2周边环境概况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员宿舍及文体中心工程建设场地位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内,东侧紧邻图书馆和办公楼,西侧紧邻沥青道路,北侧紧邻2#教工住宅,南侧靠近民族大学南路。

具体位置如图1-2所示。

根据中铁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提供的《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员宿舍及文体中心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地貌属永定河冲洪积扇的中上部,地面标高为52.39~53.01m。

在本设计中±0.00=53.1m。

本工程北侧2#人防通道地下室结构外墙皮距离教工住宅2#楼地下结构外墙约6.0m,2#教工住宅基础底标高约为-4.81m。

东侧1#人防通道外墙皮距离图书馆地下结构外墙约2.93m,图书馆为独立柱基,基底埋设-2.70m,图书馆地下结构外墙与本工程主体部分最近处约11.26m。

东侧坡道2地下结构外墙距离办公楼最近处约11.29m,办公楼基础底标高约-4.10m。

场区管线情况见附图,基坑范围内管线应于土方开挖前改移完毕。

图1-2基坑与周边环境关系示意图

1.3场地工程地质情况

根据中铁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提供的《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员宿舍及文体中心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在本场区勘察深度范围内,按地层沉积年代、成因类型将拟建场区50m深度范围内的地层主要为人工填土(Qml)及一般第四系(Qal+pl)沉积层,并按地层岩性和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进一步划分为8个大层,现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对各土层的基本特征如表1.1所示:

表1.1地层特征表

沉积年代

地层代号

岩性名称

颜色

状态

密实度

湿度

含有物

人工堆积层(Qml)

素填土

褐黄色

稍密

稍湿

以粉质粘土为主,含少量砖渣及白灰等。

一般第四系沉积岩(Q4al+pl)

砂质粉土粘质粉土

褐黄色

稍密~中密

稍湿

以石英、长石为主,含云母、氧化铁

②1

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

褐黄色

可塑

含云母、氧化铁。

②2

粉砂

褐黄色

松散~稍密

稍湿

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云母、氧化铁。

砂质粉土粘质粉土

褐黄色

稍密~中实

稍湿

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云母、氧化铁。

③1

粉质粘土

褐黄色

可塑

含云母、氧化铁。

粉细砂

褐黄色

中密~密实

稍湿

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云母、氧化铁及少量圆砾,圆砾含量20~30%。

卵石

杂色

中密~密实

稍湿

一般粒径为20~50mm,最大粒径70mm,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约占全重的60%,母岩成份主要为砂岩、辉绿岩,以中粗砂充填。

⑤1

圆砾

杂色

中密~密实

稍湿

呈亚圆形,母岩成份以砂岩、安山岩为主,一般粒径10~20mm,最大粒径为40mm。

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

褐黄色

可塑

含云母、氧化铁,偶见圆砾

⑥1

粘土

褐黄色

可塑

含云母、氧化铁。

卵石

杂色

密实

稍湿

一般粒径为20~50mm,最大粒径70mm,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约占全重的60%,母岩成份主要为砂岩、辉绿岩,以中粗砂充填。

⑦1

圆砾

杂色

中密~密实

稍湿

呈亚圆形,母岩成份以砂岩、安山岩为主,一般粒径10~20mm,最大粒径为50mm。

⑦2

粉质粘土

褐黄色

可塑

含云母、氧化铁

1.4场区水文地质条件

在岩土工程勘察期间,30m深度范围未见地下水。

拟建场区1959年最高地下水位接近自然地面;近3~5年最高水位标高为28.0m;抗浮设计水位标高为40m。

地下水位于基底5m以下,基坑开挖前,不需要进行基坑降水。

2方案编制的依据和原则

2.1方案编制依据

本方案的编制依据见表2.1。

表2.1方案编制依据

序号

名称

标准代号

备注

1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50497-2009

主要依据

2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12897-2006

主要依据

3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

主要依据

4

建筑施工测量技术规程

DB11/T446-2007

参考依据

5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管理规程

DB11/383-2006

参考依据

6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员宿舍及文体中心基坑支护设计方案(中铁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2012.4.25)

委托方提供

7

基坑位移观测布置图(中铁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2012.4)

委托方提供

2.2方案编制原则

1)以满足设计要求为准则,并应经济合理,保证质量,及时提供测量成果;

2)满足委托方与产品有关的要求,且应经济合理,保证质量;

3)随施工进度进行基坑监测,做到信息化施工。

2.3监测目的

在基坑开挖至基础施工(肥槽回填完毕)期间对围护结构工程及周边环境变形实施监测,为信息化施工提供依据,用以评定支护结构工程在施工期间的安全性及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对可能发生的危及环境安全的隐患或事故提供及时、准确的预报,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监测数据和资料可以丰富设计人员和专家对类似工程的经验,以利于专家解决工程中所遇到的工程难题。

3基坑变形监测项目及要求

3.1基坑围护结构

表3.1基坑围护结构变形监测项目及要求

项目

仪器

监测精度

布点要求

预警值、报警值

变化速率

墙(坡)顶水平位移

全站仪

1.0mm

基坑边坡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点间距20m,每边监测点数不少于3个

28mm、35mm

3mm/d

墙(坡)顶竖向位移

水准仪

1.0mm

与墙(坡)顶水平位移监测点同点布设

18mm、28mm

2mm/d

围护墙深层水平位移

测斜仪

0.25mm/m

基坑边坡的中部、阳角处及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间距20m~5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1个

45mm

3mm/d

锚杆拉力

专用的测力计、钢筋应力计或应变计

0.5%F·S

基坑每边中部、阳角处和地质条件复杂区段布置测点,每层锚杆拉力监测点应为该层锚杆总数的1%~3%,并不应少于3根,各层监测点在竖向上宜保持一致,每根锚杆体上的测试点宜设置在锚头附近和受力有代表性的位置。

护坡桩内力

钢筋应力计

0.5%F·S

在有代表性的位置选择3-4个监测断面,每个断面在基坑两侧的对应的桩均设测点。

基坑深度变化处以及基坑拐角处桩体宜增加测点。

注:

填写此表依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表6.2.3、表8.0.4、表2以及本基坑的设计方案。

 

3.2周边环境

表3.1基坑周边环境变形监测项目及要求

项目

仪器

监测精度

布点要求

累计值

变化速率

周边地表沉降观测

水准仪

1.0mm

监测点设置在距离基坑2-10m范围内,在基坑边中部位置和其它有代表性的部位设置监测剖面,监测剖面间距为20m。

30mm

2mm/d

周围建筑物沉降观测

水准仪

1.0mm

建筑四角、沿外墙每10m~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且每侧不少于3个测点

20mm

2mm/d

周围建筑物倾斜

全站仪

0.25mm/m

建筑物的外墙墙角、外墙中间部位的墙上或柱上、裂缝两侧以及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测点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一侧墙体的监测点不宜少于3个

30mm

3mm/d

周围建筑物裂缝

游标卡尺或千分尺

宽:

0.1mm

长:

1.0mm

选择有代表性的裂缝进行布置,当原有裂缝增大或出现新裂缝时,及时增设监测点,对需要观测的裂缝,每条裂缝的监测点至少应设2个,且宜设置在裂缝的最宽处及裂缝末端。

3mm

持续发展

管线沉降

水准仪

1.0mm

监测点宜布置在观测的节点、转角点和变形曲率较大部位,间距15-25m。

供水、煤气、暖气等压力管线宜设置直接监测点,在无法埋设直接测点时刻设置间接测点。

有压:

20mm

2mm/d

无压:

30mm

3mm/d

地下水位

水位计

10mm

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间距20m-50m。

相邻建筑、重要管线或管线密集处应布置监测点;当有止水帷幕时,宜布置在止水帷幕外侧约2m处。

1000mm

500mm/d

注:

填写此表依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表8.0.4、表8.0.5。

4变形监测实施方案

变形监测包含基坑围护结构变形监测和周边环境变形监测两部分。

本工程基坑最大深度为19.16m,基坑监测精度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二级变形要求进行。

4.1基坑围护结构变形监测实施方案

4.1.1墙(坡)顶水平位移监测实施方案

4.1.1.1基准点的埋设和观测

(1)基准点的埋设

在认真考察现场监测环境的基础上,确定采用即时导线随机设站法进行水平位移基准点的测定。

即时导线随机设站法中的控制点包含基准点和即时导线点两部分。

即时导线随机设站法是以基准点为起算点,将基准点与即时导线点布设成一条闭合导线。

导线点采用大铁钉为标志,标芯为直径1mm铜质材料镶嵌的圆。

基准点和即时导线点的布设方法如图4.4(基坑水平位移监测示意图)。

采用即时导线随机设站方法时,在基坑变形区以外的建筑物上或地面上设置水平位移基准点。

水平位移基准点的规格如图4.1和4.2所示。

在相对稳定的硬化地面上设置基准点时按4.1所示的埋设方法进行,在周边相对稳定建筑物上设置基准点的方法如图4.2所示。

基准点的埋设应遵循下列原则:

a)基准点必须稳定,便于保存;

b)通视良好,便于观测及定期检验。

图4.1水平位移硬化地面基准点示意图

4.2水平位移监测墙基准点埋设示意图

(2)基准点的观测与数据处理

基准点采用leicaTCA2003全站仪(测距精度为1㎜+1ppm×D,测角精度为0.5″)进行观测,水平角观测六测回,边长对向观测各四测回或单向观测八测回,每测回进行四次读数。

即时导线点采用leicaTCA2003全站仪(测距精度为1㎜+1ppm×D,测角精度为0.5″)进行观测,水平角观测四测回,边长对向观测各两测回或单向观测四测回,每测回进行四次读数。

假设基准点中一个点的坐标,并给定其到另外一点的方位角,利用已测观测值,求得各基准点的坐标值。

之后把即时导线点与基准点连成附和或闭合导线,利用已测观测值,通过专业测绘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计算,求得各即时导线点的坐标值。

(3)基准点检查

基准点是水平位移监测的基础,但各基准点受温度、地质、水文条件等综合影响,可能会产生变形,为保证监测结果有效性,每次基坑水平位移监测实施前,必须对工作基准点间的距离、角度进行检查。

当变形监测点测量成果出现异常,测区受到较大震动、渗漏水、坍塌等外界因素影响,或工作基准点间的距离、角度检查超限时,应对工作基点重新进行测定,并对基准点进行检查。

4.1.1.2监测点的埋设

水平位移监测点埋设于基坑长短边等分点及基坑阳角处,约每隔15--20m一个。

依据设计方案的要求,拟在基坑围护墙(坡)顶部埋设32个水平位移监测点,基坑围护墙及边坡的监测点埋设方法相同,即以冲击钻在预设位置打孔,然后镶嵌监测标志。

监测点标志样式如图4.3。

图4.3水平及竖向位移监测点规格图

水平位移监测点布设位置详见附图《基坑监测点布置平面示意图》。

4.1.1.3监测点的观测

在即时导线点上,使用LeicaTCA2003(或LeicaTCA1800)全站仪进行观测,水平角观测一测回,距离观测一测回,每个监测点采用双站或双极方法观测,监测点坐标成果取平均值。

监测方法如图4.4所示。

图4.4基坑水平位移监测示意图

4.1.1.4监测数据整理

为减少人为因素,观测的外业成果,应优先采用电子记录方式。

记录的主要内容有:

每测段的始、末、工作间歇的前后及观测中气候变化,观测日期、时间、大气温度、天气、成像、观测路线土质、风力、风向等。

观测结束时应立即整理和检查外业手簿,统计闭合差。

检查手簿中所有计算是否正确、观测成果是否满足各项限差要求。

外业观测结束后,及时整理外业观测数据,对数据进行重新检查。

确认外业观测数据准确无误后,方进行内业计算。

利用专业测绘平差软件对观测数据进行平差计算,确认平差结果满足《建筑施工测量技术规程》(DB11/T446-2007)的要求。

设置与基坑边平行的虚拟基准线,计算监测点到虚拟基准线的距离。

基坑的水平位移值由各次监测点到虚拟基准线间距离之差获得,最后编制成果表。

4.1.2墙(坡)顶竖向位移监测实施方案

4.1.2.1基准点的埋设和观测

(1)基准点的埋设原则

①基准点的选设必须保证点位坚实稳定、通视条件好、利于长期保存和观测;

②基准点是直接监测沉降观测点的依据,应选设在施工范围影响区以外的稳固位置,一般至少距所监测的建筑物基坑开挖深度2.5倍范围之外;

③基准点分布应满足准确、方便测定全部观测点的需要,测区内基准点的个数不应少于3个,以保证必要的检核条件。

按照委托方提出的要求,结合施工场地现状,根据各类勘察报告,经委托方、监理、施工方同意,确定基准点的埋设区域。

对于基准点的准确位置的确定应注意:

①参照该区域的地质剖面图,选取土层较好的位置;

②地形相对开阔,便以埋设;

③确保该位置下面无电力、光缆、燃气、上水、暖气等地下管线设施;

④该位置在变形观测期间内,无土方施工、降水等计划;

⑤埋设浅埋基准点时,应避让低洼易积水和回填土区域。

(2)基准点的埋设形式

本项目拟在施工区以外容易保存的区域埋设4个浅埋基准点或墙基准点,作为坡顶沉降监测和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基准点。

浅埋基准点或墙基准点规格详见图4-5、图4-6。

各基准点的标志中心唯一、清晰明显、埋设牢固。

图4-5墙基准点规格图

图4-6浅埋基准点规格图

(3)基准点观测及数据处理

基准点的观测精度按照《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CJ8-2007)中二级变形要求进行,即测站高差中误差最大为±0.5mm。

采用精度为0.3mm/km的TrimbleDINI03数字水准仪、条码水准尺,将4个基准点布设成为一个控制网,对控制网进行两个往返观测,测段间高差取平均,再利用《清华山维控制网测量平差软件NASEW》对控制网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出所有基准点、工作基点的高程,各项精度指标满足规范的要求后,各基准点可作为本次沉降监测的起算点。

沉降监测的基准点应每月对其高差进行1~2次检查,以确保基准点的稳定性。

4.1.2.2监测点的埋设和观测

(1)监测点的埋设

墙(坡)顶竖向位移监测点与墙(坡)顶水平位移监测点同点埋设,即32个监测点。

具体位置见附图《基坑监测点布置平面示意图》。

(2)监测点的观测及数据处理

采用精度为0.3mm/km的TrimbleDINI03数字水准仪、条码水准尺,将监测点布设成为一个水准闭合线路或附和线路,首次监测对监测网进行两个往返观测,之后监测进行单词往返观测,测段间高差取平均,再利用《清华山维控制网测量平差软件NASEW》对监测网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出所有监测点的高程,各项精度指标满足规范的要求后,编制成果表。

4.1.3围护墙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实施方案

4.1.3.1监测点的埋设

(1)埋设原则

在基槽周边中部或阳角处,水平距离20--50m布设监测孔,且每边不少于1个点,用于监测垂直于基坑两个边方向的变形。

监测孔的位置选择应具有代表性,对结构桩(墙)体变形的精确监测有利,监测孔位置应适宜保护,减小人为或机械损毁可能。

监测孔保护措施得当,不为地下水、雨、雪、人工堆土等掩埋,且便于观测及定期校验。

(2)埋设方法

根据基础设计要求及周边实际状况布置桩(墙)体深层水平位移观测孔,测斜管应选用直径为65mm的PVC高强度管材,测斜管的模量既要与桩(墙)体模量接近,又不致因压力而压偏测斜管,导槽须具高成型精度。

在监测点上埋设测斜管之前,应按设计埋设深度配好所需导管,在空旷场地上用接头套管将测斜管连接起来,安装时套管导槽对准测斜管导槽,将测斜管上的凸槽和测斜管接头套管上的凹槽相吻合,使之保持在一直线上,沿凹凸槽轻轻推移直至两端的测斜管完全接触,用黏合剂封堵套管与测斜管的全部缝隙,并用自攻螺钉固定,防水宽胶带密封。

测斜管连接部分要用同材质套管,管底端应装底盖,每个接头及底盖处应用PVC材质专用黏合剂,防水宽胶带密封。

将方向调整好后把连接好的测斜管放入钢筋笼中,这时要注意抬测斜管时,多派人手托住接头处,防止管弯曲过大,然后沿主筋方向,将测斜管放入钢筋笼中。

将测斜管绑扎固定在桩(墙)钢筋笼上,注意不要让测斜管产生扭转,管底与钢筋笼底部持平或略低于钢筋底部,同时为防止钢筋笼吊起时测斜管方向发生变化,选用规格适宜的镀锌铁丝沿管身每1.0m绑扎1道。

测斜管随钢筋笼一起下到孔槽内,应使十字形槽口对准观测的位移方向,并将其浇筑在混凝土中,为防止测斜管在浇筑混凝土时浮起,浇筑之前应封好管底底盖并在测斜管内注满清水,该方法同时能防止水泥浆渗入管内。

下钢筋笼时,务必让测斜管位于桩直径延长线与临空面垂直的最远端或最近端(即测斜管两对导槽连线分别与围护桩的轴线垂直和平行),一般为监测人员安全考虑,通常放在最远端,如下图4.7、图4.8所示。

图4.7测斜管埋设位置示意图

图4.8测斜管现场实景图

施工单位负责安装、埋设,保证测斜管的安装、埋设工艺与质量满足正常监测要求,埋好管后需停留一段时间,使导管与桩体或墙体固连为一整体,剔凿布设测点桩号的桩头部位时和进行帽梁施工作业时,应注意避让测管,同时应及时通知监测人员。

监测人员须留守,避免因此对测管造成损坏。

埋设完成后应进行自检,用模拟测头进行全管试滑,保证测斜管满足测斜使用要求。

依据埋设原则以及基坑设计方案要求,本工程共埋设9个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

具体位置见附图《基坑监测点布置平面示意图》

4.1.3.2墙(坡)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的仪器设备

本工程桩(墙)体变形监测采用JTM-U6000型数字显示测斜仪,属于伺服加速度式测斜仪。

仪器性能指标如下表。

表4.1仪器性能指标

仪器名称

精度指标

精度要求

备注

JTM-U6000测斜仪

测试精度

0.05mm/m

测斜探头

标度因数

2.5±0.01v/g

导轮间距

50cm

传感器灵敏度

0.02mm/8″

测头尺寸

Φ32mm×660mm

4.1.3.3桩(墙)体深层水平位移的监测

测斜仪观测方法是利用精密测斜仪精确地测出结构桩(墙)体变形的倾斜量。

测斜仪采用能在测斜管中连续进行多点测量的滑动式仪器,主要工作部件由测斜管、探头和数据采集系统组成,探头采用伺服加速度计为敏感元件,它是一个力平衡式的伺服系统,当传感器探头相对于地球重心方向产生倾角θ时,由于重力作用,传感器中敏感元件相对于铅锤方向摆动一个角度,通过高灵敏的换能器将此角度转换成信号,经过分析处理,直接在液晶屏上显示被监测点的水平位移量ΔXi值。

数据采集分析系统与探头配套;电缆应有距离标记(或使用导轮测距),使用时在探头重力作用下不应有伸长现象。

其工作原理见图4.9。

图4.9结构桩体变形测试原理示意图

进行孔斜测量时,测斜探头上滑轮顺测斜管导槽而下逐点测试,沿带有四个正交凹槽的测斜管滑行,由管底开始向上提升测头至待测位置测读一次,测完后,将测头旋转180度再测一次,确认两次观测位置(深度)一致,合起来作为一测回。

每周期观测可测一至两测回,每个测斜导管的初测值,应测三个测回,观测成果均取中数值。

观测成果均取中数值,通过实测补偿回复力的大小,实现倾斜测量的测试工作,每次测试值与初次测量值相减后就得到各监测点的水平位移值ΔXi,根据ΔXi的值大小,从而可精确测出水平位移量ΔXi。

测斜管应在测试前5天装设完毕,在3~5天内用测斜仪对同一测斜管作三次重复测量,判明处于稳定状态后,以三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侧向位移计算的基准值。

测斜探头放入测斜管底应等候5分钟,以便探头适应管内水温,观测时应注意仪器探头和电缆线的密封性,以防探头数据传输部分进水。

测斜观测时每0.5m标记一定要卡在相同位置,每次读数一定要等候电压值稳定才能读数,确保读数准确性。

4.1.3.4墙(坡)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数据整理

测斜管随桩(墙)体变形时,测斜管的水平位移即为桩(墙)体偏移位移量,围护桩桩体变形观测的基准点一般设在测斜管的底部。

放入测斜管内的测斜探头测出的各个不同分段点上测斜管的倾角变化θ,而该段测管相应的位移增量ΔXi为:

ΔXi:

该段测管相应的位移增量

Li:

各段监测点之间的长度

θ:

分段点上测斜管的倾角变化

由于已选定孔底为位移基准点,且基准点位置不变,所以孔内任何处的水平位移增量ΔS就是各分段位移增量的总和:

测斜管可以用于单向位移测量,也可进行双向测量,对于测斜管在安装时出现方向不精确时应测双向位移,由两个方向的测量值求出其矢量和,计算获得位移的最大值和方向。

经过对桩体水平位移数据的分析,可以获得桩体随施工进度的变化而发生的桩体位移量变化曲线,见图4.10。

图4.10桩体位移量变化曲线

4..1.3.5测量精度分析

孔斜测量精度除了测量设备本身的系统误差及计算误差外,主要由测斜管在桩(墙)体内的自身变形造成,由于设备本身的系统误差与计算误差相当于本次测量的尺度非常微小,所以在可以忽略不计,后者才是主要误差源。

由于测斜管在自身自重下会产生弯曲,这种弯曲造成的水平位移也被附加到桩(墙)体的水平偏移中,所以在测试时应注意对该情形所造成的误差进行人工的剔除。

4.1.4锚杆拉力监测实施方案

4..1.4.1监测点的埋设

(1)埋设原则

基坑的锚杆(索)拉力采用锚索测力计方法进行测量。

在开挖施工后,根据设计要求在施工断面布置多组锚杆(索)拉力监测断面,在基槽周边中部、阳角处,布置数量为锚杆总量1%--3%,且总数不应少于3点。

在同一竖直面内每支锚杆均应布设监测点,监测点选择在锚杆(索)端部。

本工程共埋设12个锚杆拉力监测点。

具体位置见附图《基坑监测点布置平面示意图》

(2)埋设方法

根据结构设计要求,锚索计安装在锚杆(索)端部,安装时锚杆(索)应从锚索计中心穿过,如图4.11所示。

图4.11锚杆(索)拉力量测现场安装示意图

在安装锚索测力计时,必须始终保持千斤顶的孔中心与锚索计以及锚垫板的孔中心在一条轴线上,以便使锚索张拉均衡。

锚索测力计与锚垫板应同心连接,为了使锚索测力计与钻孔同心,应在锚梁上人工焊接固定板,否则,锚索测力计在张拉过程中会产生滑移,安装完成后,信号传输电缆应顺支撑体顺引至基坑边缘,做好线头的保护并做出测点标识。

信号传输电缆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其它吊装、焊接作业等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