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中考语文模块复习总结第三模块文言文阅读及知识汇总素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5689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邢台市中考语文模块复习总结第三模块文言文阅读及知识汇总素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河北省邢台市中考语文模块复习总结第三模块文言文阅读及知识汇总素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河北省邢台市中考语文模块复习总结第三模块文言文阅读及知识汇总素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河北省邢台市中考语文模块复习总结第三模块文言文阅读及知识汇总素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河北省邢台市中考语文模块复习总结第三模块文言文阅读及知识汇总素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邢台市中考语文模块复习总结第三模块文言文阅读及知识汇总素材.docx

《河北省邢台市中考语文模块复习总结第三模块文言文阅读及知识汇总素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邢台市中考语文模块复习总结第三模块文言文阅读及知识汇总素材.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邢台市中考语文模块复习总结第三模块文言文阅读及知识汇总素材.docx

河北省邢台市中考语文模块复习总结第三模块文言文阅读及知识汇总素材

第三模块文言文阅读及知识汇总

文言文阅读以《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16篇课内文言文和三个版本共有的4篇古文(《与朱元思书》《口技》《满井游记》《湖心亭看雪》)为考试范围,选取篇幅短小、浅显易懂的课外文言文。

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能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能理解常见文言虚词(16个)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理解并会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涉及文言文阅读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考点一:

划分朗读节奏

【考点透视】

划分朗读节奏是同学们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其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

(1)标示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2)选出朗读停顿标示有误或正确的一项。

【解题指津】

一般来说,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

(1)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

(2)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中考真题】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解析]朗读文言文时,主谓之间应该有适当停顿。

在这个句子中,“落笔”是主语,“辄为人所传诵”是谓语,两者之间应该停顿。

[参考答案]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考点二: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考点透视】

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文言虚词的数量比文言实词要少得多,但是它们的使用频率却很高,用法也比实词灵活。

其考点一般集中在“之”“其”“而”“于”“以”等几个常见的文言虚词上,试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解题指津】

要掌握这些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积累整理,系统归纳。

可以分篇目进行,对每篇文言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典型例句进行分析,以加深理解。

(2)结合语境,灵活运用。

理解文言虚词要注意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具体语句确定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中考真题】

下列句中加点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b.长跪而谢之曰

c.辍耕之垄上                       d.小大之狱

[解析]“之”是常用的文言虚词之一,其主要作代词、助词,也可以作动词。

a项中的“之”是代词,指“齐师伐我”这件事;b项中的“之”是代词。

指唐雎:

c项中的“之”作动词,可译为“到,往”;d项中的“之”作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参考答案]d

 考点三:

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与用法

【考点透视】

常见文言实词的考点主要有:

准确地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常用义;辨别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正确地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并比较其与今义的区别;准确解释一词多义词在具体的语境中的意思;辨别词类活用现象,并结合具体语境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解题指津】

首先,要了解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这些文言现象;其次,要注意分类搜集整理常见的文言实词,并对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理解、牢固识记;最后,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要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

【中考真题】

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________

(2)不能名其一处也________

(3)几欲先走________

[解析]“间”在这里作动词,可理解为“夹杂”;“名”在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可理解为“说出”;“走”是古今异义词,古代汉语中的“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跑”。

【参考答案】

(1)夹杂 

(2)说出 (3)跑

考点四:

文言文句子翻译

【考点透视】

文言文句子翻译一般是中考必考内容,其考查主要集中在:

(1)文中有深层意义、表现力强、反映主旨的句子;

(2)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比较特殊的句子;

(3)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的句子。

【解题指津】

翻译文言文句子的方法—般有:

(1)保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国名、官名、年号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2)补充,即补充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或补出省略的句子成分等。

(3)省略,即省略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4)替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替换古汉语。

(5)调整,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用语习惯。

【中考真题】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邹忌讽齐王纳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讽”在这里是“用委婉的语言劝告”的意思;“孰与”是一个固定句式,表比较、选择、反问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更……”。

[参考答案]

(1)邹忌委婉地劝说齐王,齐王接受了规劝。

 

(2)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更美?

 

考点五: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透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即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讲道理进行综合判断与推理,能够答出事件发生的原因,文中某个论点的依据,以及某个事件或人物的特征,并由此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感情。

要在准确理解句、段、篇的含义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辨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从而明确主旨。

【解题指津】

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要对全文的大意有个了解,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找出相关信息。

主要有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回答(可联系原文中的有关词句)。

【中考真题】

阅读《与朱元思书》第2段,概括富春江水的两个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水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水急。

依据题干中“两个特点”的提示,不难概括出答案。

[参考答案]清澈(水清、清);湍急(流急、急)。

 

考点六: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

【考点透视】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是历年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是指作者在文中表明的见解或主张,以及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

【解题指津】

阅读文言文要依据文中的有关材料分析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

在分析时,可以通过事件或人物的言行去窥探人物的思想品质,通过作者对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贬好恶,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

此外,还应注意辨析作者表明观点或态度的形式,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深入分析和体会,从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中考真题】

阅读《爱莲说》一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莲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

通过文中对莲的描写的句子,分析莲具有哪些品质,莲的品质就是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品质。

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看出莲具有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特立独行、洁身自好、庄重、质朴、正直等品质。

这些品质就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的品质。

[参考答案]示例:

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豁达的高贵品质。

 

考点七:

联系实际与个性感悟

【考点透视】

联系实际与个性感悟考查的是学生对作品的阅读感受。

主要考查方式有:

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的思想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和感悟;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

【解题指津】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再次,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最后,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使观点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

【中考真题】

读了这则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这道题需注意两点:

一是正确理解寓言的寓意;二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即寓言的寓意对你的生活所起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

[参考答案]启示:

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看法:

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附录

16个文言虚词用法汇总

【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

(一)其

1.代词。

(1)表第三人称领属关系,译为“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

如:

①吾视其辙乱。

(《曹刿论战》)代词,他们的,指齐军的。

②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代词,它的,指岳阳楼的。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或“那些”。

如:

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代词,那。

2.副词。

(1)表反问,译为“难道”。

如:

其真无马邪?

(《马说》)

(2)表推测,译为“大概”。

如: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3.助词,表期望、命令,可译为“可要”“一定”。

如:

安陵君其许寡人!

(《唐雎不辱使命》)

(二)乃

1.副词。

(1)可译为“竟然”。

如: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2)可译为“于是”“才”“就”。

如:

①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

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3.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们)”“你(们)的”。

如: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三)虽

1.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即使”。

如:

①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②故虽有名马。

(《马说》)

2.连词,表让步,可译为“虽然”。

如: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

(四)为

1.介词,译为“向,对”“给,替”“因为”“为了”。

(读wèi)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

2.介词,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读wéi)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动词,可译为“认为”“当作”“做”“当”“担任”“是”“成为”。

(读wéi)如:

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陈涉世家》)②武陵人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③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小石潭记》)

(五)者

1.代词,可译为“……的人”“……的事情”“……的东西”“……的原因”。

如: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2.助词。

(1)用在判断句主语后,表判断。

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

(2)与“也”连用,表判断。

如: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爱莲说》)

(3)表停顿。

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4)用在数词后,可译为“种”“样”。

如:

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六)且

1.副词。

(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

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

如: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2.连词。

(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而且”。

如: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

如: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马说》)

(3)表示并列,可译为“和”“又”。

如: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

(七)则

1.连词。

(1)表承接关系,“则”连接的两个部分按时间先后发生,可译为“就”。

如: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满井游记》)

(2)表因果关系,译为“就是因为”。

如: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伤仲永》)

(3)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然而”。

如: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送东阳马生序》)

2.副词,表判断,可译为“就是”。

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八)何

1.动词,背、扛(读hè)如:

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

2.疑问代词,什么。

3.副词,多么。

如: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石壕吏》)

(九)焉

1.于何,在哪里。

如: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2.疑问代词,怎么、哪里、什么

3.于此,在这里,在哪里

4.代词,相当于“之”

5.连词,相当于“乃”“则”“就”

6.语气词,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7.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

(十)所  

处所,如:

“优劣得所”

代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的地方””-------的事物“等,如: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所----,表示被动

表示大概的数目

假若,如果

(十一)因

1、副词,于是、就。

如:

“因屏人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凭借 ,如: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3、根据、依照,如“罔不因势象形 ”               

 4、原因,因此“因以为号焉”

5、介词,由于。

(十二)于(2010年考到)

1.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地点、对象,可译为“在”“到”“从”“向”“对”“给”“对于”“由于”等。

如: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跟……相比”。

如: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鱼我所欲也》)

(十三)与(2011年、2015年考到)

1.介词,译为“和”“跟”“替”等。

如: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孙权劝学》)

2.连词,表并列,译为“和”。

如:

吾与汝毕力平险。

(《愚公移山》)

3.助词,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如: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不辱使命》)

(十四)以(2012年考到)

1.介词,可译为“凭,靠”“用,拿”“按照,根据”“把”“因为,由于”等。

如:

①何以战?

(《曹刿论战》)②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2.连词。

(1)表目的,可译为“来”“以便”。

如:

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2)表结果,可译为“以致”。

如:

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

(3)通“已”,已经。

如: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3.动词,认为。

如:

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十五)而(2013年、2015年考到)

1.表并列,可译为“又”“和”“并且”“一边……一边……”,或不译。

如:

①溪深而鱼肥。

(《醉翁亭记》)②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口技》)

2.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或不译(有先后关系)。

如:

①日出而林霏开。

(《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二章》)3.表转折,可译为“却”“但”“但是”“可是”“然而”等。

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

4.表修饰,可译为“着”“地”,或不译(“而”连接的主要是状语和中心语)。

如: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②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醉翁亭记》)

(十六)之(2014年、2015年考到)

1.代词。

(1)可代人、事、物。

代人用于第三人称,可译为“他(她)”“他(她)们”。

代事时,可译为“这件事”,或根据文意灵活翻译。

代物时,可译为“它”或“它们”,用作宾语。

如:

①公与之乘。

(《曹刿论战》)代词,他,指曹刿。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代词,他们,指齐军。

(2)指示代词,可译为“这”“这样的”。

如: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2.助词。

(1)结构助词,的。

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2)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如:

何陋之有?

(《陋室铭》)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如:

马之千里者。

(《马说》)

(5)语气助

词,凑足音节,不译。

如:

久之,目似瞑。

(《狼》)

3.动词,到……去,往。

如:

①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

【通假字】汇总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强”(jiāng)通“僵”,僵硬《童趣》

2、不亦说乎“说”(yuè)通“悦”愉快。

《〈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女”(rǔ)同“汝”,你。

《〈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通“智”,智慧、聪明。

《〈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通“现”,出现。

《西江月》

6、一切乌有“乌”(wū)同“无”《山市》

7、数至八层,裁如星点“裁”(cái)同“才”《山市》

8、尊君在不“不”(fǒu)通“否”《陈太丘与友期》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pān)通“攀”,牵、引。

《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材”(cái)通“才”,才能。

《伤仲永》

11、对镜帖花黄“帖”(tiē)通“贴”,粘贴。

《木兰诗》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é)通“耶”,语气词《孙权劝学》

13、满坐寂然“坐”(zuò)通“座”座位,此处指座上的人。

《口技》

14、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通“智”,智慧、聪明。

《两小儿辩日》

15、止有剩骨“止”(zhǐ)通“只”《狼》

八年级(上册)

16、便要还家“要”(yāo)通“邀”,邀请。

《桃花源记》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ǒu)同“又”《核舟记》

18、诎右臂支船“诎”(qū)通“屈”,弯曲。

《核舟记》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甫”(fǔ)通“父”,男子美称《核舟记》

20、左手倚一衡木“衡”(héng)同“横”《核舟记》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jiǎn)通“拣”,挑选《核舟记》

2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jǔ)通“举”,举荐。

《大道之行也》

23、矜、寡、孤、独“矜”(guān)通“鳏”。

老而无妻之人。

《大道之行也》

24、荡胸生曾云“曾”(céng)通“层”《望岳》

2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quē)通“缺”,缺口。

《三峡》

26、焜(kūn)黄华叶衰华,通“花”。

《长歌行·汉乐府》

八年级(下册)

27、蝉则千转不穷“转”(zhuǎn)通“啭”,鸟叫声。

《与朱元思书》

28、窥谷忘反“反”(fǎn)通“返”,返回。

《与朱元思书》

2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ì)通“饲”,饲养,喂养。

《马说》

30、才美不外见“见”(xiàn)通“现”,出现,表现。

《马说》

31、食之不能尽其材“材”(cái)通“才”,才能。

《马说》

32、其真无马邪“邪”(yé)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马说》

33、四支僵劲不能动“支”(zhī)通“肢”,四肢。

《送东阳马生序》

34、同舍生皆被绮绣“被”(pī)通“披”,此处是穿的意思。

《送东阳马生序》

35、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jù)通“俱”,全,皆。

《岳阳楼记》

36、属予作文以记之“属”(zhǔ)通“嘱”,嘱托。

《岳阳楼记》

37、玉盘珍羞直万钱“羞”(xiū)同“馐”,美味的食物。

《行路难》

38、玉盘珍羞直万钱“直”(zhí)同“值”,价值。

《行路难》

39、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览通“揽”,摘取。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九年级(上册)

40、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适”(zhé)通“谪”,此处是发配。

《陈涉世家》

41、为天下唱“唱”(chàng)通“倡”,首发、倡导。

《陈涉世家》

42、固以怪之矣“以”(yǐ)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

43、将军身被坚执锐“被”(pī)通“披”,此处是穿的意思。

《陈涉世家》

44、故不错意也“错”(cuò)

通“措”,置。

《唐睢不辱使命》

45、仓鹰击于地上“仓”(cāng)通“苍”,灰色。

《唐睢不辱使命》

46、欲信大义于天下“信”(shēn)通“伸”,伸张。

《隆中对》

47、自董卓已来“已”(yǐ)通“以”《隆中对》

48、是以先帝简拔以“简”(jiǎn)通“拣”,挑选。

《出师表》

49、必能裨补阙漏“阙”(qūe)通“缺”,缺漏。

《出师表》

50、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陇同“垄”。

《观刈麦》

51、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著,同“着”。

《卜算子咏梅》

九年级(下册)

52、公输盘不说“说”(yuè)通“悦”,高兴。

《公输》

53、子墨子九距之“距”(jù)通“拒”,抗拒、抵抗。

《公输》

54、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yù)通“御”,抵挡。

《公输》

55、公输盘诎“诎”(qū)通“屈”,意思是理屈。

《公输》

56、亲戚畔之“畔”(pàn)通“叛”,背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7、曾益其所不能“曾”(cēng)通“增”,增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8、困于心,衡于虑“衡”(héng)通“横”,梗塞,不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9、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辅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0、故患有所不

辟也“辟”(bì)通“避”,躲避。

《鱼我所欲也》

6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biàn)通“辨”,辨别。

《鱼我所欲也》

6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dé)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语气助词。

《鱼我所欲也》

6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助词。

《鱼我所欲也》

64、乡为身死而不受“乡”(xiāng)通“向”,从前。

《鱼我所欲也》

65、小惠未徧“徧”(biàn)通“遍”,遍及,普遍。

《曹刿论战》

66、始一反焉“反”(fǎn)通“返”,返回。

《愚公移山》

67、汝之不惠“惠”(huì)通“慧”,聪明。

《愚公移山》

6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wú)通“无”,没有。

《愚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