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能力第2章海洋测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5673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绘能力第2章海洋测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测绘能力第2章海洋测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测绘能力第2章海洋测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测绘能力第2章海洋测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测绘能力第2章海洋测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测绘能力第2章海洋测绘.docx

《测绘能力第2章海洋测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绘能力第2章海洋测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测绘能力第2章海洋测绘.docx

测绘能力第2章海洋测绘

测绘能力第2章海洋测绘

第一节海洋测绘的基础

海洋测绘的概念(p53)

海洋测量的主要对象是海洋。

同陆地测量相比,海洋测量在基本理论、技术方法和测量仪器设备等方面具有许多独自的特点。

第一,测量工作的实时性。

海洋测量的工作环境一般在起伏不平的海上,大多为动态测量,无法重复观测,精密测量施测难度较大,无法达到陆地测量的精度水平。

第二,海底地形地貌的不可视性。

测量人员不能通过肉眼观测到海底,海底探测一般采用超声波等仪器进行探测,无法达到陆地测量的完整性。

第三,测量基准的变化性。

海洋测量采用的深度基准面具有区域性,无法像陆地测量那样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统一。

第四,测量内容的综合性。

海洋测量工作需要同时完成多种观测项目,需要多种仪器设备配合施测,与陆地测量相比,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任务(p53)

海洋测绘通过对海面水体和海底进行全方位、多要素的综合测量,获取包括大气(气温、风、雨、云、雾等)、水文(海水温度、盐度、密度、潮汐、波浪、海流等)以及海底地形、地貌、底质、重力、磁力等各种信息和数据,并绘制成不同目的和用途的专题图件,为航海、国防建设、海洋开发和海洋研究服务。

根据海洋测绘的目的,可把海洋测绘任务划分为科学性任务和实用性任务两大类。

分类(p53)

海洋测绘属于测绘学中的二级学科,包括海洋大地测量、海洋重力测量、海洋磁力测量、海洋跃层测量、海洋声速测量、海道测量、海底地形测量、海图制图、海洋工程测量等。

海洋测绘是由海道测量开始的,现在已逐步发展到海洋大地测量、海底地形测量和许多海洋专题测量。

海道测量在所有海洋测量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为保证船舶航行安全为目的而对海洋水体和水下地形进行的测量和调查工作,有些国家还把它和江河湖泊的测量统称为水道测量或航道测量。

测量获得的水区各种资料,可用于编制航海图等。

根据测量内容,海道测量包括控制测量、岸线地形测量、水深测量、扫海测量、海洋底质探测、海洋水文观测、助航标志的测定以及海区资料调查等。

根据测区距海岸的远近、水下地形的复杂状况和制图的要求,海道测量通常又可分港湾测量、沿岸测量、近海测量和远海测量等四类。

基准(p54)

海洋测绘基准是指测量数据所依靠的基本框架,包括起始数据、起算面的时空位置及相关参量,包括大地(测量)基准、高程基准、深度基准和重力基准等。

海洋测绘根据测绘目的不同,平面控制也可采用不同的基准。

海道测量的平面基准通常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投影通常采用高斯一克吕格投影和墨卡托投影两种投影方式。

我国的垂直基准分为陆地高程基准和深度基准两部分。

陆地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对于远离大陆的岛礁,其高程基准可采用当地平均海面。

深度基准采用理论最低潮面。

定位(p54)

海洋定位是海洋测绘和海洋工程的基础。

海洋定位主要有天文定位、光学定位、无线电定位、卫星定位和水声定位等手段。

1、天文和光学定位

光学定位是借助关学仪器,如经纬仪、六分仪、全站仪等实施海上定位,主要有前方交会法、后方交会法、侧方交会法和极坐标法等。

2、无线电定位

无线电定位多采用圆一圆定位或双曲线定位方式。

3、卫星定位

卫星定位属于空基无线电定位方式,为目前海上定位的主要手段。

卫星定位系统主要包括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GIONASS)、我国的北斗定位系统以及欧洲的伽利略

(Galileo)定位系统。

4、水声定位

测深(p54)

海洋测深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有测深杆、测深锤(水铊)、回声测深仪、多波束测深系统、机载激光测深等。

要素(p55)

海图要素分为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辅助要素三大类。

(1)数学要素是建立海图空间模型的数学基础,包括海图投影及与之有关的坐标网、基准面、比例尺等。

(2)地理要素是借助专门制定的海图符号系统和注记来表达的海图内容。

海图地理要素分为海域要素和陆地要素两类。

(3)辅助要素是辅助读图和用图的说明或工具性要素。

例如海图的接图表、图例、图名、出版单位、出版时间等。

种类(p55)

海图分类的方法很多,按内容可分为普通海图、专题海图和航海图三大类;按照存储形式可分为纸质海图和电子海图。

航海图按航海中的不同用途可分为海区总图、航行图和港湾图。

数学基础(p55)

一般情况下,海图的数学基础包括坐标系、投影和比例尺。

我国海图一般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国际海图一般采用1984世界大地坐标系(WGS-84)。

航海图一般采用墨卡托投影,这种投影具有等角航线为直线的特性,是海图制作所选择的主要投影。

同比例尺成套航行图以制图区域中纬为基准纬线,其余图以本图中纬为基准纬线,基准纬线取至整分或整度。

1:

2万及更大比例尺的海图,必要时亦可采用高斯一克吕格投影。

制图区域60%以上的地区纬度于75。

时,采用日晷投影。

第二节海洋测量

高程控制测量(p58)

高程控制测量的方法主要有几何水准测量、测距高程导线测量、三角高程测量、GPS高程测量等。

在有一定密度的水准高程点控制下,三角高程测量和GPS高程测量是测定控制点高程的基本方法。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可代替四等水准测量和等外水准,但三角高程网各边的垂直角应进行对向观测。

用于三角高程起算的海控点、测图点、验潮水尺零点、工作水准点及主要水准点,均应用水准联测的方法确定其高程。

用水准联测高程时,必须起测于国家等级水准点,根据所需的高程精度和测线长度决定施测等级。

进行等级水准测量时,应按相应的国家水准测量规范执行。

验潮站水准点与验潮站水尺间的联测,按等外水准测量要求施测。

利用GPS手段进行高程测量时,应对测区的高程异常进行分析。

一般在地貌比较平坦的区域,已知水准点距离不超过15km.点数不少于4个;困难地区,水准点分布合理情况下不少于3个,解算出的未知点高程在满足规范要求时可作为相应等级的水准高程(外推点除外)使用。

深度基准面的确定与传递(p58)

海洋测深的本质是确定海底表面至某一基准面的差距。

目前世界上常用的基准面为深度基准面、平均海面和海洋大地水准面。

前一种是指按潮汐性质确定的一种特定深度基准面,即狭义上的深度基准面,这也是海洋测深实际用到的基准面。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采用略最低低潮面作为深度基准面。

1956年后,我国采用理论最低潮面作为海图深度基准面。

海洋测量定位(p60)

海洋定位通常是指利用两条以上的位置线,通过图上交会或解析计算的方法求得海上某点位置的理论与方法。

海上位置线一般可分为方位位置线、角度位置线、距离位置线和距离差位置线四种。

通常可以利用两条以上相同或不同的位置线定出点位。

目前海洋定位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光学定位,无线电定位、卫星定位、水声定位。

光学定位(p60)

光学定位的方法主要有前方交会法、后方交会法、侧方交会法和极坐标法等。

1、前方交会法定位

2、后方交会法定位

后方交会法测定点位的方法通常有三标两角法、四标两角法、四标三角法等。

在后方交会中,应注意位置函数等值线之间的夹角,夹角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定位的精度。

3、侧方交会法定位

侧方交会法又称联合交会法,通常是利用在岸上控制点和测量船上同时测定方位和角度位置函数等值线的方法来确定测量船位置。

4、极坐标法定位

在岸上控制点通过测量至测量船的距离和方位角,来确定测量船位置的定位方法称为极坐标法,主要应用于沿岸海洋测量定位。

水声定位(p60)

通过声波的传播路径推求目标的坐标(位置),就是水下目标的声学定位。

用于水下目标定位的声学系统即水声定位系统,通常由船台设备和若干水下设备组成。

船台设备包括一套具有发射、接收和测距功能的控制、显示设备,以及安装在船底或船后“拖鱼”内的换能器及水听器阵。

水下设备主要是声学应答器基阵,即固定设置在海底的位置已准确测定的一组应答器阵列

水纹观测(p62)

海洋水文观测是指在某点或某一断面上观测各种水文要素,并对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和整

理的工作。

主要观测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含沙量、化学成分、潮汐、潮流、波浪、声速等要素,为编辑出版航海图、海洋水文气象预报、海洋工程设计以及海岸变迁和泥沙淤积等海洋科学研究提供资料。

考虑海洋测绘的实际需要,主要介绍潮汐、潮流、声速等主要海洋水文要素及其观测方法。

潮汐调和分析(p63)

根据物理学原理,任何一种周期性的运动都可以由许多简谐振动组成。

潮汐变化也是一种非常近似的周期性运动,因而也可以分解为许多固定频率的分潮波,进而求解分潮的调和常数(振幅、迟角),这种分析潮汐的方法称为潮汐调和分析。

潮汐调和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计算分潮调和常数。

调和常数在计算平均海平面的时候可以用来消除潮汐的影响,研究海平面变化。

另外它还可以应用于计算理论最低潮面、天文最高和最低潮面以及描述潮汐特征的潮汐非调和常数、开展潮汐预报等

潮流观测(p66)

验流点一般选择在锚地、港口和航道人口及转弯处、水道或因地形条件影响流向流速改变的地段,观测内容包括流速和流向。

为更好地分离潮流,应在风浪较小的情况下进行海流观测,验流期间应对潮汐和气象情况进行同步观测。

潮流观测实施前,应详细了解测区潮流性质,确定潮流观测时间长度,半日潮港验流一般应持续13小时以上,日潮港验流一般应持续25小时以上。

另外,不同的应用目的对潮流观测方法和手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1)《海道测量规范》(GB12327-1998)规定:

半日潮港海区,验流(潮流)时间应选择在农历初一、初二、初三或十六、十七、十八。

日潮港海区选择在月赤纬最大的前后回归潮期间进行,也可以从潮汐表中选取最大潮日期进行。

往复流验流必须测出景大涨、落潮流的流速、流向及时间,说明转流时间与高低潮潮时的关系(如高潮后1h15min开始转为落潮流)。

验流定位的计时精确到秒,流速精确到0.1节,流向精确到0.5°。

(2)《海港水文规范》(JTJ213-98)规定:

当采用准调和分析方法时,海流连续观测次数应不少于3次,分别选择大、中、小潮日期进行。

在一般的潮流分析中,可采用一次或两次海流观测资料,一次海流观测应在大潮日期进行,两次海流观测应分别在大潮、小潮日期进行。

每次海流观测应持续25小时以上。

当分析如风海流或波流等其他类型的海流时,应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气象状况下进行观测;当分析河口区的径流时,应选择在枯水期和洪水期分别进行观测。

水深测量(p66)

水深测量的主要技术方法有单波束与多波束回声测深及机载激光测深等。

水深测量主要工作流程包括水深数据采集、水深数据处理、水深成果质量检查、水深图输出等。

 投影法(p69)

多波束系统采集的水深数据是三维的,对测线数据进行编辑时,首先必须把水深数据投影到平面中去,然后才能进行编辑工作。

投影方法主要有三种:

沿测线前进方向投影、正交测线方向投影、垂直正投影。

测线前进方向投影,就是把水深点投影到与测线正交的平面上。

正交测线方向投影是以时间为横轴,水深为纵轴,在编辑界面上水深数据是以一个个波束的形式显示的。

垂直正投影是把测深数据按经、纬度坐标位置投影到水平面上。

在海底地形变化极其复杂的海区,需要在垂直正投影方式下进行进一步的编辑。

机载激光测深(p69)

机载激光海洋测深技术是一种近二三十年快速发展起来的海洋测深技术。

激光作为一种新型的探测光源,具有单色性高、方向性强、相干性好、强度大等特点。

利用绿光或蓝绿光易穿透海水,而红外光不易穿透海水的特点,用光激射器、光接收机、微机控制、采集、显示、存储及辅助设备组成机载激光测深系统。

在飞机平台上安装光激射器向海面发射两种不同波长的激光,一种为波长1064mμm的脉冲红外光,另一种为波长532mμm的绿光。

红外光被海面完全反射和散射,而绿光则能够透射至海水中,经水体散射、海底反射和光接收器分别接收这些反射光,组成探测回波信号波形,探测并数字化处理回波信号(对每一个测深点,可获得一个激光波形,其上有两个与海面和海底相应的光波脉冲强度顶点,获取两顶点接收到回波脉冲时的时间和时间差),就可以得到机高和水深数据信息。

对于不同的机载激光海洋测深系统,所选用的光激射器发射的红外光和蓝绿光的波长也稍有不同。

海水对不同波长的激光吸收也相差很大,其中波长为520~535mμm的蓝绿光波段被称为“海洋光学窗口”,海水对此波段的光吸收相对最弱。

另外,海表面的波浪、潮汐、水体中悬浮物的类型数量、底质的反射散射特性、入射角和强度、光接收机的时间分辨率、飞机的姿态特征等因素及它们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最大测量水深和测深精度。

机载激光系统测深能达50m,假如海水清澈则可更深。

机载激光测深系统对水下障碍物的分辨能力在短时间内不会达到侧扫声呐的水平。

目前对于2m2以上的水下障碍物的探测可信度较高,再小的物体就较难有效的探测。

由机载激光测得的航行障碍物应当用单波束回声测深仪、多波束回声测深仪或高密度机载激光系统进行探测。

可以预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载激光测量系统一定会在海岸带快速测量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测线布设(p70)

测线是测量仪器及其载体的探测路线,分为计划测线和实际测线。

水深测量测线一般布设为直线,又称测深线。

测深线分为主测深线和检查线两大类。

主测深线是实施测量的主要测量路线,检查线主要是对主测深线的测量成果质量进行检测而布设的测线。

测线布设的主要因素是测线间隔和测线方向。

测深线的间隔根据测区的水深、底质、地貌起伏状况,以及测图比例尺、测深仪器覆盖范围而定,以既满足需要又经济为原则。

对单波束测深仪而言,主测深线间隔一般采用为图上10mm,在海上养殖区域主测深线间隔可适当放宽。

多波束测深系统的主测线布设应以海底全覆盖且有足够的重叠带为原则,其检查线应当至少与所有扫描带交叉一次,以检查定位、测深和水深改正的精度,两条平行的测线外侧波束应保持至少20%的重叠。

测深线方向是测深线布设所要考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测线方向选取的优劣会直接影响测量仪器的探测质量。

选择测深线布设方向的基本原则:

有利于完善地显示海底地貌,有利于发现航行障碍物,有利于工作。

对于多波束测深,还要考虑测量载体的机动性、安全性、最小测量时间等问题。

姿态改正(p71)

测量船在勘测过程中,由于受到风浪和潮汐等因素的影响,会造成船体的纵摇、横摇和航向的变化。

为了消除船体行进中因摇晃和方位变化导致的位置误差,需要进行姿态测量和改正。

姿态测量通常分两部分:

采用惯性测量系统(IMU)测量船体的纵摇角(pitch)和横摇角(roll);采用电罗经或GPS测定船艏向的方位角(bearing)。

姿态改正实际上就是坐标系统变换,通过测量的姿态角,进行坐标轴的旋转,即可对测船姿态进行改正。

 

声速改正(p71)

对于单波束测深来说,声速误差仅影响测点的深度,在未实测声速剖面的情况下,通常在现场利用已知水深比对来对实际声速值进行改正。

对于多波束测深,通常用现场实测声速剖面采用声线跟踪对波束进行精确归位,但由于以点代面的实测声速剖面对不同区域可能存在误差,因此有时还需进行声速后处理改正。

多波束声速改正后处理方法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以改变声速剖面为思路的处理方法,它涉及对多波束折射路径的重新计算,在已知各波束的发射角和旅行时之后,运用新的更准确的声速剖面,进行各波束的入射角、旅行时向测点的空间位置的转换,其方法与实时采集声速改正的时空转换方法一致。

第二类方法为几何改正法,在无法确知声速结构时采用,通过对波束在测深横剖面上的叠加统计,用几何旋转的方法改正地形畸变,或者借助于等效声速剖面的原理以及重叠区地形一致的原理,重新对波束归位。

水位改正(p71)

为了正确地表示海底地形,需要将瞬时海面测得的深度,计算至平均海面、深度基准面起算的深度,这一归算过程称潮位改正或水位改正。

水位改正中,水位改正值的空间内插是由潮差比、潮时差与基准面偏差的空间内插而实现的。

水位改正可根据验潮站的布设及控制范围,分为单站改正、双站改正、多站改正。

1)单站改正

2)双站改正

3)多站改正

三个验潮站以上的水位改正可以看作上述几种改正之间的叠加,分别求出各项改正然后再叠加在一起,求出多个站的水位改正。

海道和海底地形测量(p73)

海道测量除了获得水深、水文等基本信息外,还需要对影响船舶航行和锚泊的其他要素进行观测,包括障碍物探测、助航标志测量、底质探测、滩涂及海岸地形测量等。

助航标志测量(p75)

助航标志是指浮标、定向信标、灯塔、灯桩、导标、无线电定位系统以及其他标绘在海图上的有关航行安全的设备或标志,其作用是确定航道方向,反映航道宽度,标示航道上的水下航行障碍物,引导舰船安全航行。

1.陆上助航标志测量

1)位置测定

灯塔、灯桩、立标等助航标志应按照测图点精度要求测定其准确位置。

对测深及航海有使用价值的天然目标如海上独立岩峰、礁石、山顶独立着石等显著物标的位置测定精度可放宽一倍,两组观测值坐标互差不应超过2m。

导标、测速标等成对的标志,其中一点必须设站观测,前后导标的真方位角须由直接观测的角度算出。

2)高度测定

灯塔、灯桩的灯光中心高度从平均大潮高潮面起算,同时还应测量灯塔底部高程。

2.水上浮标测量

由于水上浮标随海流和潮汐变化,浮标的实际位置以锚为中心在一定范围内移动,所以应测定其平流时的位置和最大涨落潮时的旋回半径。

浮标的位置测定可采用在岸上交会法和测船靠近浮标直接测定两种方法。

第3节海图制图

数量特征概括(p79)

制图物体数量特征的显示,受海图用途和比例尺的限制。

随着比例尺的缩小,制图物体的数量特征在图上的显示趋向概略,这种方法即称为数量特征的概括。

数量特征概括的具体方法有分级合并、取消低等级别和用概括数字代替精确数字三类。

数量特征是分级的基础,分级的合并就是用扩大级差的方法来减少分级。

如编制航海图时,规定1:

1万图上基本等高距为5m,1:

2.5万图上为10m,1:

5万图上为20m,1:

10万图上为40m,这种随比例尺缩小,等高距扩大的方法,就是等级的合并。

取消低等级别就是规定某一数量等级以下的制图物体不予表示。

用概括数字代替精确数字就是对某些用数字表示的要素,根据海图的具体用途或比例尺,有时用概括数字代替。

如某些航海图上高程注记不注小数。

海图要素的原则(p80)

1、海岸线

海岸线形状的化简应遵循“扩大陆地、缩小海域”的原则。

有时为了突出显示某一深入陆地的小海湾,也可以将海湾适当夸大表示。

岸线性质的概括主要采取删除、夸大和转换三种方法,即删除短小的岸线性质,夸大表示特殊性质的岸线,将次要的短小岸线转换为主要性质岸线表示。

2、等深线

等深线的综合一般遵循“扩浅缩深”的原则,当等深线比较密集时,可保留最浅的等深线,将较深的等深线中断在较浅的等深线上,并保留0.2mm的间隔。

等深线的取舍原则是“取浅舍深”。

3、水深

水深注记的选取一般遵循“舍深取浅”的原则;同时也应保留适当数量的深水点,特别是狭窄航道,适当保留深水点,以显示其通航能力。

水深注记的密度(图上相邻水深注记的间距)一般为10~15mm,海底地形起伏变化较大的区域,港池、航道、锚地等重要航行区域水深间距可加密到6~10mm。

水深注记一般呈菱形分布。

4、千出滩

干出滩的制图综合包括干出滩的取舍、轮廓形状的化简、质量特征的概括以及干出水深的选取四个方面。

孤立的干出滩不得舍去,成群分布的可以相互合并。

干出滩形状的化简遵循扩大干出滩的原则。

于出滩质量特征的概括包括类型合并和质量转换,质量的转换是通过于出滩的合并来完成,软性滩可以合并转换为硬性滩,但硬性滩不能合并到软性滩中。

5、海底底质

海底底质的综合包括底质的取舍和质量的概括。

海底底质的选取,首先要保障航行安全和便于选择锚地,其次反映底质的分布特点和规律。

一般采取“取硬舍软”与“软硬兼顾”的原则,“取异舍同”,优先选取海底地貌特征点处的底质。

6、航行障碍物

主要有礁石、沉船、障碍物等,它们是船舶海上活动的主要障碍和威胁。

障碍物的制图综合主要包括选取、说明注记的表示、符号的图形转换和危险线形状的化简。

孤立的障碍物必须选取,成片的障碍物根据其危险程度选取,取高舍底、取外围舍中间、取近航道舍近岸、取稀疏处舍密集处。

7、助航标志

航标的选取按照其重要程度、地理位置等由高级向低级、由重要向次要的顺序选取,即按灯塔、无线电航标、灯船、灯柱、灯浮顺序选取

纸海图的作业流程(p81)

目前制作海图一般都采用计算机辅助制图,其制作流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编辑准备阶段,数据输入阶段,数据处理阶段和图形输出阶段。

(1)编辑准备阶段:

即海图总体设计。

(2)数据输入阶段:

将编图使所用的图形资料、数字资料、文字资料输入计算机的过程。

(3)数据处理阶段:

通过对数据的加工,取得新编海图的过程。

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数据预处理,包括投影、制图坐标系以及比例尺的变换,高程基准面和深度基准面的改算以及数据资料不同的数据格式的转换。

二是获取新编海图的数据处理,包括新编海图数学基础的建立,对编图数据的制图综合,图形处理、符号化以及拓扑关系的处理等。

(4)图形输出阶段:

输出方式主要有:

直接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海图;将海图数据传输给打印机,喷绘彩色海图;海图数据传输到激光照排机,输出供制版印刷用的四色(CYMK)菲林片;传送到数字式直接制版机(computer-to-plate,CTP),制成直接上机印刷的印刷版;数字式直接印刷机可直接输出彩色海图。

数学基础(p82)

1、电子海图的平面坐标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或1984世界大地坐标系(WGS-84),采用的制图资料为其他坐标系时,需要应使用坐标转换参数或控制点进行坐标转换。

2、电子海图不使用投影,空间物标中坐标以地理位置(经纬度)表示。

3、深度基准:

中国沿海采用理论最低潮面,不受潮汐影响的江河采用设计水位。

4、高程基准:

中国大陆地区一般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5、编辑比例尺:

当一个单元采用多种比例尺的制图资料且未经过综合时,须确定主编辑比例尺,并在电子海图文件头中的数据集参数字段中说明主编辑比例尺,使用编辑比例尺元物标覆盖其他比例尺区域,并使用编辑比例尺属性具体说明。

海底地形图的表示方法(p84)

1、符号法

符号法是海图上用不同形状、颜色和大小表示物体或现象的位置、性质和分布范围的方法,是海图内容要素的主要表示方法。

2、深度注记法

海洋的深度注记与陆地的高程注记相类似,也称为水深。

3、等深线法

4、明暗等深线法

明暗等深线法是海图上以不同粗细程度和不同深浅色调的等深线表示海底地貌的方法。

5、分层设色法

分层设色法也称色层法,是在不同的深度层和高度层用不同的色相、色调进行普染,以显示地面起伏形态的方法。

6、晕渲法

晕渲法是用浓淡不同的色调来显示陆地和海底的起伏形态,立体效果比较好。

缺点是在图上不能进行深度的量算,且绘制和印刷均有较高的技术要求。

7、晕滃法

8、写景法

写景法是利用透视绘画的方式表示海底地貌的一种方法。

优点是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第4节质量控制和成果归档

测量成果质量检验(p85)

测量成果质量检验内容主要包括测量仪器设备检校、平面控制、高程和潮位控制、定位、测深、障碍物探测、助航标志测量、海底地貌测量和滩涂及海岸地形测量等。

1、测量仪器设备检校

属于国家计量检定机构强制检定的仪器设备应检查是否有检定证书,且应在有效期内。

不属于强制检定的仪器设备应检查是否按有关技术标准进行了检验,并应符合要求。

2、平面控制

平面控制成果主要检查用于海洋测绘的平面控制点精度是否符合相应比例尺测图要求。

3、高程和潮位控制

潮位控制成果检验内容主要包括:

(1)水位站布设应满足测深精度要求,采用的工作水准点应与国家等级水准点联测;

(2)岸边水位站水位观测误差允许偏差应满足±2cm,海上定点站水位观测综合误差允许偏差应满足±5cm;

(3)平均海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