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中典型计算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5638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2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圆中典型计算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圆中典型计算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圆中典型计算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圆中典型计算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圆中典型计算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圆中典型计算题.docx

《圆中典型计算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圆中典型计算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圆中典型计算题.docx

圆中典型计算题

圆中典型计算题

 例1. 如图所示,OC为圆O的半径,M是OC的中点,弦AB⊥OC于M,如果OC=4,求AB的长。

    分析:

由于这是弦与半径互相垂直的计算问题,可联想到垂径定理的运用。

连半径可以出现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得弦AB的长。

    解法1:

(利用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

    连接OA,∵OC⊥AB于M,M为OC的中点,且OC=4

    ∴

    在Rt△AOM中

    由勾股定理,得

    ∴

    解法2:

(利用垂径定理和锐角三角函数)

    连接OA,∵OC⊥AB于M,M为OC的中点,且OC=4

    

    在Rt△AOM中,∵

    ∴∠A=30°

    ∴AM=OA·cos30°=

    ∴

   说明:

在圆中解决弦的问题时,常用到垂径定理、勾股定理或锐角三角函数等知识,经常添加的辅助线是连接半径或过圆心作已知弦的垂线,构造以半径、半弦、弦心距组成的直角三角形,然后运用垂径定理、勾股定理或锐角三角函数来求解。

 

  例2. 如图所示,在圆O中,弦AB=1.8cm,圆周角∠ACB=30°,求圆O的直径。

    分析:

此题要求直径,但图中没有直径,因此可先作出直径,构造直角三角形,并利用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将特殊角转移到直角三角形中,然后运用勾股定理或锐角三角函数等求出直径的长。

    解法1:

如图所示,作直径AD,连接BD

    ∴∠ABD=90°

    ∵∠ACB=30°

    而∠D与∠ACB所对的是同一条弧

    ∴∠D=∠ACB=30°

    在Rt△ABD中,∠ABD=90°,∠D=30°,AB=1.8cm

    ∴AD=2AB=3.6cm

    即圆O的直径为3.6cm

    或由

,得

    解法2:

如图所示,连接OA、OB

    ∵∠AOB和∠ACB分别是弧AB所对的圆心角和圆周角

    ∴∠AOB=2∠ACB=60°

    又OA=OB

    ∴△AOB是等边三角形

    ∴OA=OB=AB=1.8cm

    ∴圆O的直径为3.6cm

    说明:

要求直径可先求半径,或作出直径,构造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等求出直径的长。

 

  例3. 如图所示,△ABC内接于圆O,AE为圆O的直径,AD为△ABC的高,求证:

∠BAE=∠CAD。

    分析:

这两个角既可以看做是同一个圆的两个圆周角,又可以看做是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因此,可以添加不同的辅助线,利用圆中角的关系及三角形中角的关系来证明它们相等。

    证法1:

连接BE,如图

(1)所示

    ∵AE是圆O的直径,∴∠ABE=∠ADC=90°

∵∠E=∠C,∴∠BAE=∠CAD

(1)

    证法2:

连接EC,如图

(2)所示

    ∵AE是圆O的直径,∴∠ACE=∠ADB=90°

    ∵∠E=∠B,∴∠BAD=∠EAC

    ∴∠BAD-∠EAD=∠EAC-∠EAD

即∠BAE=∠CAD

(2)

    证法3:

如图(3)所示,过点O作ON⊥AB,交AB于M,交圆O于N

    ∴

    ∴

    ∵

,∴∠ADC=∠AMO=90°

    ∴∠BAE=∠CAD

图(3)

    说明:

(1)如果已知条件中有关于圆直径的条件,可连接圆上有关的点,以构成直径所对的圆周角,这是圆的证明与计算题中常见的一条辅助线。

    

(2)证法3中由ON⊥AB,得到

,从而得到

,即∠AOM=∠C,这是一种常用的证明角相等的方法,在证明与计算中要能灵活运用。

 

  例4. 已知:

如图所示,△ABC为等腰三角形,O是底边BC的中点,圆O与腰AB相切于点D。

    求证:

AC是圆O的切线。

    分析:

由于AC与圆O有没有交点,已知条件中并没有指出,因此要证明AC是圆O的切线,就需要过点O作AC的垂线OE(垂足是E),再证明OE是圆O的半径即可。

    证法1:

如图所示,连接OD,AO,过点O作OE⊥AC,垂足是E

    ∵AB与圆O相切于点D

    ∴OD⊥AB

    又AB=AC,OB=OC

    ∴∠BAO=∠CAO

    ∴OD=OE

    ∵OD为圆O的半径

    ∴OE为圆O的半径

    又OE⊥AC,∴AC是圆O的切线

    证法2:

连接OD,过点O作OE⊥AC,垂足是E,证明△BDO≌△CEO,得到OD=OE

    说明:

判定直线为圆的切线时,主要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①如果已知直线经过圆上一点,那么连半径,证垂直(如例5);②如果已知直线与圆是否有公共点在条件中没有给出,那么作垂直,证半径(如此例)。

 

  例5. 如图所示,△ABC中,∠C=90°,以DB为直径作半圆切AC于E点,O是圆心,若AB=10,BC=6,求AD的长。

    分析:

如图所示,连接OE,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由

,可以求得AD的长。

    解:

连接OE,∵AC与圆O相切于点E

    ∴OE⊥AC,又∠C=90°

    ∴在Rt△AOE与Rt△ABC中,有

    设OE=x,则

    ∴

    ∴

    ∴

    说明:

(1)此题也可以用三角形相似求得比例式。

(2)此题设OE=x,则

,列方程求解,化未知为已知从而建立了OE与AO的联系,这种方程思想是解决几何问题常用的一种思想方法。

 

  例6. 已知,两圆外切时,圆心距为10cm,两圆内切时,圆心距为4cm。

求两圆半径的长。

    分析:

根据两圆位置关系中,两圆的半径与圆心距之间的关系,可列出方程组求出这两个圆的半径的长。

    解:

设这两个圆的半径分别为Rcm和rcm(R>r)

    根据题意,得

    解得

    即大圆的半径为7cm,小圆的半径为3cm。

 

  例7. 如图所示,圆O1与圆O2相交于点A、B,过A点的直线分别交两圆于点C、D,点M是CD的中点,直线BM分别交两圆于点E、F。

求证:

    

(1)CE//DF;

    

(2)ME=MF

    分析:

遇到两圆相交时,可连公共弦AB,由∠B为桥梁,把∠C与∠D联系起来,从而解决问题。

    证明:

(1)如图所示,连接AB,在圆O1中,∠C=∠B

    在圆O2中,∠B=∠D,∴∠C=∠D

    ∴CE//DF

    

(2)∵∠C=∠D,CM=DM,∠CME=∠DMF

    ∴

    ∴ME=MF

 

  例8. 如图所示,AB是圆O的直径,AC是弦,D是弧BC的中点,过点D作AC的延长线的垂线DP,垂足为P,若PD=12,PC=8。

    

(1)求证:

PD是圆O的切线;

    

(2)求圆O的半径R的长。

    分析:

由AB是圆O的直径,点D是弧BC的中点,AP⊥PD,故连接BC、OD后,由垂径定理可以得到四边形PDEC为矩形(如图所示),则PD为圆O的切线可得证,再由勾股定理便可以求出圆O的半径R的长。

    

(1)证明:

连接BC、OD,相交于点E

    ∵点D是弧BC的中点,则OD⊥BC,且BE=CE

    ∵AB是圆O的直径,且AP⊥PD

    ∴∠ACB=∠APD=90°

    ∴PD//BC,∴OD⊥PD

    又OD为圆O的半径,∴PD是圆O的切线

    

(2)解:

(1)得∠BCP=∠APD=∠PDO=90°

    ∴四边形PDEC为矩形

    ∴CE=PD=12,∴BE=CE=12

    在Rt△BEO中,OE=OD-DE=OD-PC=R-8

    由勾股定理,得

,∴

    解得R=13

    ∴圆O的半径R=13

 

  例9. 如图所示,在Rt△ABC中,∠C=90°,∠A=60°,

,将△ABC绕点B旋转至△A’BC’的位置,且使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求点A移动到点A’所经过的路径的长度。

    分析:

将△ABC绕点B旋转至△A’BC’的位置,顶点A移动到点A’所经过的路径是以点B为圆心,AB长为半径,圆心角是150°的一段圆弧,如图所示,用弧长公式计算即可得出结论。

    解:

在Rt△ABC中,∠C=90°,∠A=60°,BC=

    ∴∠ABC=30°,AB=4cm

    又△A’BC’是将△ABC绕点B旋转得到的

    ∴△ABC≌△A’BC’

    ∴∠A’BC’=∠ABC=30°

    ∴∠ABA’=180°-∠A’BC’=180°-30°=150°

    ∴

    即点A移动到点A’所经过的路径长是

 

  例10. 如图所示,在Rt△ABC中,∠C=90°,∠A=30°,点O在斜边AB上,半径为2cm的圆O过点B,切AC边于点D,交BC边于点E。

求由线段CD、CE及弧DE围成的阴影部分的面积。

    分析:

这是求一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应设法转化为规则图形的面积的和或差来计算,我们可以采用割补法,如图所示,连接OD,OE,利用梯形ODCE的面积与扇形ODE的面积的差,可以求得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

连接OD,OE

    ∵AD切圆O于点D,∴OD⊥AC

    ∵∠C=90°,∴四边形ODCE是直角梯形

    过点E作EF⊥OD于F

    在Rt△ABC中

    ∵∠A=30°,∴∠B=60°

    则∠OEB=∠B=60°

    ∴∠EOD=60°,∠OEF=30°

    在Rt△OEF中,∠OEF=30°,OE=2cm

    ∴OF=1cm,

    ∴

    ∴

    即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说明:

求与圆有关的阴影部分的面积问题,常用的方法有:

“公式法”、“和差法”、“割补法”、“等积代换法”、“几何变换法”等。

主要思路是将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转化为规则图形的面积。

 

  例11. 如图所示,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BAC=90°,AB=AC=2,分别以B、C为圆心,2为半径画弧,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分析:

仔细观察图形,会发现这是两个扇形(扇形BAE与扇形CAD)重叠的一个组合图形,因此我们可以用如下方法来求解。

    解法1:

如图所示,过点A作AF⊥BC,垂足为F,则阴影部分面积=扇形BAE的面积+扇形CAD的面积-△ABC的面积。

    即

         

    解法2:

如图所示,过点A作AF⊥BC,垂足为F,以点F为旋转中心,分别将阴影ADF部分逆时针旋转90°,将阴影AEF部分顺时针旋转90°,则阴影部分面积=扇形ABC的面积-△ABC的面积。

过程略。

    解法3:

我们还可以采用代数方法,利用图形中面积的和差所隐含的等量关系来构造方程。

如图所示,设阴影部分面积为X,每一处空白部分面积为Y,因此有

    解这个方程组,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