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5624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docx

《七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docx

七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七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2020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觉。

(1)人体具有多种感觉器官,能够感受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

如温度、气味、颜色、

声音,等等。

(2)人的感觉器官包括:

眼、耳、舌、鼻及皮肤等。

人类具有不同的感觉器官,所以能够感受外界环境的不同刺激,并产生不同的感觉。

各种生物也有自己的感觉器官,这对于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

(3)生物的感觉器官能够感受不同刺激的原因在于:

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激的原因在于:

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受器。

2.皮肤的感觉功能。

(1)皮肤是人体的感觉器官,它具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多种感觉功能。

(2)冷、热觉:

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化。

(3)触觉:

感觉外界物体与人体的触碰以及强弱水准。

(4)痛觉:

是触觉的过强反应,痛觉能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它对人的健康生活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水准是不同的。

3.嗅觉的形成过程。

环境中物质的气味刺激鼻腔中的嗅神经末梢(嗅觉感

受器),嗅神经将物质的气

味刺激传到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从而形成嗅觉。

嗅觉特点:

嗅疲劳;嗅适合;嗅觉敏感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

同。

4.舌和味觉。

(1)舌具有味觉功能,能够感知酸、甜、苦、咸等各种味道。

舌感觉的过程是:

舌乳

头一味蕾一味觉细胞。

(2)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等各种刺激的敏感水准不同:

对苦味最敏感的区

域是舌根,甜味是舌尖,酸味在舌两侧的中间部位,咸味则在舌两侧的前部。

(3)味觉感受器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

产生的感觉;味觉、嗅觉等各种感觉密切相关。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

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和气体。

传播形式:

声波。

传播速度: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传播介质相关。

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

快;声音在固态物质中传播得最快,液态其次,气态最慢。

在空气中

(150C,传播速度

为340m/s。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实质:

把声源的振动传播出去。

遇到障碍物,声波将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第三节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功能

外耳廓收集声波

耳外耳道声波进入外耳道后撞击鼓膜

结构功能

鼓膜产生振动

鼓室与咽鼓管连通

听小骨骨性传导、放大振动内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把振动转化为声音信号耳前庭内有位觉感受器

半规管内有位觉感受器

2.听觉的基本知识。

(1)听觉的形成:

声波通过耳廓一外耳道一鼓膜一听小骨一耳蜗一听神经一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听觉的减弱与丧失:

人的听觉与人的年龄相关,年龄越大,听觉水平越弱,直到丧失。

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或发生障碍会造成传导性耳聋;耳蜗、听觉中枢和与听觉有

关的神经损伤会造成神经性耳聋。

(3)人的听觉:

人类的听觉水平是有一定限度的,能够听到频率在20赫到

20000赫之间的声音。

据此,人们将低于20赫的声音称为次声,超过20000赫的声音称为超声。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其单位为赫兹。

不同的动物,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不同。

3.声音的三个特性。

音调:

我们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

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强弱叫响度。

距离声源越近,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声音的响度用分贝来表示,分贝是声音大小的单位。

音色:

曾叫音品,是人们对声音质的感觉。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以及发声的方法等相关。

4.噪声。

狭义上讲凡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均属于噪声;从声波对人的干扰讲,凡是环境中不需要的声音都可判定为噪声。

预防噪声:

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耳朵处减弱。

第四节光和颜色

1.光源。

正在发光的物体。

2.光传播的特点。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固体、液体、气体)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传播速度:

在真空中最快,空气中次之,水中最慢;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X1阡米/秒。

3.光的色散。

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组成。

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

(其他色光被

吸收)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

(其他色光被吸收)

白色物体可反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物体则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4.光线。

在科学上,人们往往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路线与方向,称为光线,其中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1.光的反射。

(1)定义:

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的物质时,光会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发生传播方向的改变,从而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的现象。

(2)特点

——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分类:

根据反射面的情况不同,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漫反射使我们从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物体。

光在反射时光路可逆。

(4)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

像和物等大,像和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生活中的应用:

一是成像,二是改变光路。

2.光的折射。

(1)定义:

光从一种透明介质射向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特点——折射定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

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人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当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或减小。

第六节眼和视觉

1.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对光线有汇聚作用老花镜放大镜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近视镜

2.焦点和焦距。

(1)主光轴:

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连线。

(2)光心:

位于透镜的中心,光通过它时传播方向不变。

(3)焦点:

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汇聚在一点,这个点叫焦点(F)。

凸透镜有2个焦点。

(4)焦距: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5)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3.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物距U像距V像的性质(倒立或正立实像或虚象放大或缩小)应用(P24)

U>2ff2f倒立实像放大幻灯机、投影机

夜长,且昼越来越长

春分②极昼范围由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昼最长;北极圈内全为极昼

夏半年夏至①昼长>夜长,但昼越来越短

2极昼范围由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

世界昼夜等长

北半球秋分①夜长>昼长,且夜越来越长

②极夜范围由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且纬度越高夜越长冬半年夜最长;北极圈内全为极夜

冬至①夜长>昼长,但夜越来越短

②极夜范围由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春分世界昼夜等长

(5)五带的划分:

第四节日历上的科学1.年、月、日的科学概念。

(1)人们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四季交替现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

(2)人们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产生朔望,形成“月”的概念。

(3)人们根据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了“日”的概念。

2.历法的种类。

(1)阳历:

①阳历又称为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

它是当前世界上通用的历法,所以又叫公历。

②置闰方法(闰日):

凡公元年数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但当公元年数后边是带两个“0”

的“世纪年”时,必须能被400整除的年才是闰年。

(如:

1600年是闰年,1700年、1800年、1900年皆不是闰年,2000年是闰年)③公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公历闰年多出1天安排在2月,平年2月28天,闰年就29天。

(2)阴历:

是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来制订的。

(3)阴阳历:

①兼顾月亮绕地球的运动周期和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周期而制定的历法。

阴阳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地球的公转周期,是一种“阴月阳年”式的历法。

它既能使每个年份基本符合季节变化,又使每一月份的日期与月相对应。

②置闰方法(闰月):

因为地球公转周期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

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每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3农历平年是354天,农历闰年是384天,农历闰年不闰日,而是闰月。

3.二十四节气。

(1)节气就实质来说属于阳历范畴,从天文学意义来讲,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360度,以春分点为0点,分为二十四等分点,两等分点相隔15度,时间约隔半个月。

每个等分点设有专名,含有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农作物生长情况等意义。

(2)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第五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1.地球内部结构。

地壳:

厚约0〜17km。

地幔:

厚约17〜2900km,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核:

厚约2900—6371km,分为外核和内核。

2.软流层与岩石圈。

软流层:

位于上地幔深约50〜250km的范围内,据推测是因为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产生高温异常,将岩石熔融后形成的。

这里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岩石圈: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为岩石圈。

3.火山和地震:

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形式,也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4.火山。

(1)结构:

由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组成。

(2)喷发物:

有气体、岩浆和火山灰喷发物。

(3)分类:

按活动情况可分为活火山、死活山、休眠火山。

(4)分布:

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东非火山带、大西洋海底火山带。

(5)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益处:

火山灰和火山尘可为农田提供无机肥料,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矿产,

如硫矿等。

同时火山口形成的火山湖,湖水在医疗卫生方面有较大价值。

2危害:

毁坏交通,埋没农田,引起火灾,甚至危及人类生命。

5.地震。

(1)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

①震源:

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

②震中:

震源正对着地面上的地方。

③震中距:

地面上任意一点到震中的距离。

4震源深度:

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2)分布:

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

(3)防震自救的措施。

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要慌乱,要冷静、快速地离开房屋,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下等。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

1.大陆漂移说。

地球的岩石圈被一些构造带分割成很多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持续运动之中。

2.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3.板块与地壳活动。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4.板块运动。

(1)板块张裂(生长边界)地区。

裂谷或海洋(例证:

大西洋、东非裂谷)。

(2)板块相撞(消亡边界)地区。

①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

大陆板块边缘受挤压隆起为岛弧或海岸山脉(例证:

太平洋西部的岛弧链、美洲西部的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例证:

马里亚纳海沟)。

②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

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例证:

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

第七节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1.海拔和相对高度。

海拔:

地面上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2.常见的地形。

地形类型特征

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坡度较陡

丘陵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地势起伏较小,坡度较缓平原海拔200米以下,平坦,起伏很小

高原海拔500米以上,内部相对高度小,范围大

盆地中间低,四周高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1)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高度相同。

(2)等高线密集处表示陡坡。

(3)等高线稀疏处表示缓坡。

(4)等高线重叠处表示悬崖。

(5)等高线内部呈很小的封闭曲线,并且由外向内海拔增高,表示山峰;其中内部很小的封闭曲线表示山顶。

(6)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为鞍部(即等高线突出的部位相对称的地方)。

(7)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的地方为

山谷(山谷水向中部集中)。

(8)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山脊水向两侧分流)。

(9)等高线内部呈很小的封闭曲线,并且由外向内,海拔降低,表示洼地。

4.地形的变化。

(1)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量,它能使地表起伏增大,具有阶段性。

地壳运动褶皱一隆起一高山或高原

断层一凹陷一盆地或低地

火山、地震:

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能在短时间内使局部地形发生急剧变化

(2)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于太阳能,它能使地表趋于平坦,具有广泛性和持续性。

表现形式:

风、流水、波浪、冰川作用,侵蚀——高山削低搬运

堆积——低谷填平

(3)地形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