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5290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72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教师资格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点整理.docx

《教师资格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点整理.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点整理.docx

教师资格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点整理

教师资格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点整理

 

 

第一部分信息技术学科知识

第一章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

1、信息的特征?

普遍性、客观性、时效性、依附性、可传递性、可共享、可存储、可加工处理。

2、信息技术概念?

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是能扩展人类信息处理能力的技术,是能代替和延伸人的感官及大脑的信息功能的技术。

3、信息安全概念?

指信息系统(包括硬件、软件、数据、人、物理环境及基础设施)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来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最终实现业务连续性。

4、信息安全三要素?

保密性:

是指网络信息不被泄露给非授权的用户、实体或过程。

完整性:

在传输、存储信息或数据的过程中,确保信息或数据不被未授权的用户篡改或篡改后能够被迅速发现

可用性:

保证合法用户对信息和资源的使用不会被不正当的拒绝

5、获取信息的途径?

(1)利用人力直接获取信息;

(2)利用设备来获取信息;

(3)通过阅读报纸杂志获取信息;

(4)通过阅读书籍资料获取信息;

(5)从广播电视节目中获取信息;

(6)通过光盘等电子出版物获取信息;

(7)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

(8)通过遥感遥测获取信息。

6、信息获取的过程?

定位信息需要-选择信息来源-确定信息获取方法-保存信息-评价信息-反馈信息

7、信息获取的工具?

扫描仪、照相机、录音设备、摄像机、计算机

7、信息获取的原则?

主动及时原则真实性原则

准确性原则全面系统性原则

7.信息价值的判断

准确性+客观性+权威性+实效性+适用性

8、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国际互联网)概念?

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为实现信息的国际交流,同外国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相联接。

第二章信息技术课程知识

第一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及理念

9、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

基础性:

高中信息技术的基础性表现在,它是信息技术在各个学科中应用乃至全部教育活动的基础,是学生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嘘声在未来学习型社会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基础。

综合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表现在,其内容既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等技能性知识,也包括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对信息技术过程、方法与结果评价的方法,信息技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相关权利义务,道德伦理、法律法规等。

人文性:

高中信息技术的人文性表现在,课程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即表现出基本的工具价值又表现出丰富的文化价值,即既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内涵,又体现科学精神,强化人文精神。

10、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

(1)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2)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3)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4)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5)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

第二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思路

11、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体现三个特点?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课程目标;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

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

12、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选修、必修)?

(1)必修:

只有“信息技术基础”一个模块,2学分,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

(2)信息技术科目的选修部分:

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

“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作为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基础设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是作为一般信息技术应用设置的;“人工智能初步”是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设置的。

第三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14、学生的信息素养?

(1)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2)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3)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4)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15、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章信息技术教育科学知识

第一节信息技术教育的相关理论

16、信息技术教育的相关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混合学习理论+有效教学理论

17、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文献研究、反思研究、行动研究、比较研究

18、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包括?

(1)感测技术。

扩展感觉器官的功能

(2)通信技术。

扩展传导神经的功能(3)计算机和智能技术。

扩展思维器官的功能(4)控制技术。

扩展效应器官的功能。

 

4)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考虑学生先前经验、兴趣和要求。

5)设计教学目标应具有适应性,可随不同的教育和社会情景而变化

105、教学目标三大类?

1.认知领域的目标:

知识+领会(最低层次的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2.情感领域的目标:

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之+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3.动作机能领域的目标:

知觉+定向(定势)+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

107、认知领域的目标?

1)知识,是对具体事物和普通原理的回忆,对方法和过程的回忆或者对一种模式、结构或框架的回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回忆。

2)领会,是最低层次的理解,指这样的一种理解或顿悟:

个人不必把某种材料与其他材料联系起来,也不必弄清它的最充分的含义,便知道正在交流的是什么,并能够运用正在交流的这种材料或观念。

3)运用,指能将习得的材料应用于新的具体的情境,包括概念、规则、方法、规律和理论的应用。

4)分析,将材料分解成各种组成要素或组成部分,以便弄清各种概念的有关层次,或者弄清所表达的各种观念之间的关系。

5)综合,指能将部分组成新的整体,包括发表一篇内容独特的学说或文章,拟订一项操作计划或概括出一套抽象关系。

6)评价,对材料作价值判断的能力,这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108、情感领域的目标?

1)接受(注意),指学习者愿意注意某些特定的现象或刺激,如静听讲解、参加班级活动、意识到某问题的重要性等。

2)反应,指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反应,表示出较高的兴趣。

3)价值化,指学生将特殊的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包括接受某种价值标准、偏爱某种价值标准和某种价值作奉献。

4)组织,指学习者在遇到多种价值观念呈现的复杂情境时,将价值观组织成一个体系,对各种价值观加以比较,确定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它们的相对重要性,接受自己认为重要的价值观,形成个人的价值观体系。

5)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指个人具有长时间控制自己的行为以至发展出性格化“生活

方式”的价值体系。

109、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

1)知觉,指运用感官获得信息以指导动作。

2)定向(定势),指对稳定的活动的准备。

3)有指导的反应,指复杂动作技能学习的早期阶段,包括模仿和尝试错误。

4)机械动作,指学习反应已成习惯,能以某种熟练和自信水平完成动作。

此阶段的动作模式并不复杂。

5)复杂的外显反应,指包含复杂动作模式的熟练动作操作。

操作的熟练性以迅速、连续、精确和轻松为指标。

6)适应,指技能的高度发展水平。

学生能修正自己的动作模式以适应特殊装置或满足具体情境的需要。

7)创新,指创造新的动作模式以适合具体情境。

第二节教学目标的设计

110、行为目标的编写方法?

1)教学对象。

要明确学生为行为主体。

2)行为。

要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描述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

行为是核心要素。

3)条件。

要规定学生的行为产生的条件,也是学生完成行为时所必需的情境。

包括环境因素、人的因素、设备因素、信息因素、时间因素和问题明确性等因素。

4)标准。

要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的标准,可从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确定。

标准的陈述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测量的特点。

111、设计行为目标的优点?

1)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依据。

2)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的指标。

3)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价的依据。

4)教学目标有利于师生的交流和沟通。

112、设计行为目标的局限性?

1)行为目标的撰写比较机械、琐碎。

2)行为目标通常反映的是比较简单的、低层次的学习内容,有些内容的学习过程无法以外显行为表现出来,很难用行为目标进行设计。

3)行为目标的罗列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科的知识结构。

4)在教学之前,选明确提出具体的目标有悖于发现学习。

113、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技能。

这两个方面就是过去常说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双基”。

2)过程与方法。

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

特别强调在过程中获得和应用知识,学习和运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以及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在新课改中提及的情感是一种广义的情感,它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

114、设计三维目标的原则?

1)目标要导学化;

2)目标要问题化;

3)目标要操作化;

4)目标要操作化;

5)目标要有序化;

6)目标要一体化。

115、三维目标的描述类型?

1)结果性目标。

明确告诉学生通过学习后应到达的学习结果,描述时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

2)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

主要应用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也可用于“过程与方法”维度。

第四章信息技术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第一节教学方法概述

第二节传统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

116、传统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

1)讲授教学法;2)直观演示法3)任务驱动法4)游戏教学法5)范例教学法6)将演练教学法7)探索式教学法8)竞赛教学法

117.有效范例的基本特征?

基本型、基础性、范例性

118.范例教学的步骤?

1.掌握“个”的阶段2.掌握“类”的阶段3.理解规律阶段4.获得关于世界和生活的经验的阶段。

第三节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学方法的选择

119.决定信息技术教育方法选择的因素?

信息技术课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体验信息技术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娱乐等方面带来的变化,由此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陶冶信息素养,并在这个过程中,存进他们多种能力、个性情感的和谐发展。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是基础性的应用教育,培养意识,培养基本技能比培养本学科专才重要。

教学应当明白易懂,只有这样,学生才易接受,并牢记不忘。

同时教学应智谋,要避免学生做理所不能及的事,学生学习活动应建立在学生的个性及能力的基础上,防止学生负担过重,产生厌学情绪。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来选择。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还应考虑各个班级的发展水平和学生的个性差异。

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还要考虑到教师自己的特点。

第四节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学方法的优化

120、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学方法的优化

1.设计情景教学2.恰当运用比喻3.基于问题的讲授

4.积极开展协作5.引入游戏教学

第五节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模式

121、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原则?

1.教师是学的主导,学生是学的主体

2.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3.注意讲授和操作的关系

4.注意强化疑难解答这个环节

5.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

122、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的新教学模式?

1.自主学习模式:

指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在教师的指导或信息的提示下,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觉制定并完成学习目标,获得新体验的学习活动,它是以主体性发展为本质特征,能力发展为核心的教学新模式。

2.合作学习模式:

是指学生在尽可能小的小组中展开学习活动,而且是在没有教师直接、即时管理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小组成员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地学习某些学科性材料,从而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学习模式。

3.探究学习模式:

探究学习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探究专题进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在学习中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起着引导、答疑解惑的作用。

123、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途径?

1.把握好任务驱动教学法

2.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3.注意知识的总结

4.教学中注意信息技术整合

5.力求硬件设备齐全,保证教学

第七章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节信息资源的选择与利用

124、教学资源的选择依据?

1.依据教学目标

2.依据教训内容

3.依据教学对象

4.依据教学条件

125、选择教学媒体的原则?

1.最优决策原则2.有效信息原则3.优化组合原则

126.选择教学资源的步骤?

识别出教学策略和学习活动所要求的媒体特征;

识别出学习者的特征及具体媒体支持学习者需要的能力;

识别出要求或排除具体媒体的学习环境特征;

识别出影响使用或支持具体媒体可行性的经济与组织因素

127.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1.确定教学目标。

将教学目标具体化,明确目标类型

2.列出教学活动。

列出可以预见的课堂师生活动情况

3.选择教学信息传输类型。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计划、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决定教学活动中教学信息的传输类型。

4.呈现媒体和资源列表。

选定教学信息传输类型之后,列出媒体和资源需求列表,划定媒体和资源选择的范围。

5.选择组最佳媒体和资源。

根据媒体的选择和原则,选择各个教学环节的最佳媒体资源。

第二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128、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1.讲授型课堂的教学过程设计

2.练习型课堂的教学过程设计

3.探究型课堂的教学过程设计

4.基于网络资源的探究(WebQuest)教学过程设计

5.合作型课堂的教学过程设计

129、教学过程设计方案?

包括课程标题、计划学时、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学生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教学资源和工具的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

第三部分信息技术教学实施

第一章信息技术课堂学习指导

第一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134、课堂导入的步骤?

课堂导入通常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时间一般为三五分钟;

集中注意力——激发兴趣——活跃思维——明确目的——建立联系——进入课题。

135、课堂导入的作用?

1)沟通心灵;2)活跃课前气氛;

3)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4)诱发思考;5)承上启下。

136、课堂导入的方法?

1)直接导入;2)旧知识导入;3)设疑情境导入;4)实例情境导入;5)问题情境导入;

6)游戏情境导入;7)活动导入

137、课堂导入的原则?

1)关联性;2)灵活性;3)多样性;4)趣味性

138、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讲授法的有效实施。

1)讲授要明确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内容3)有针对性的介绍和强调重点4)对重要教学内容的详细阐述。

(二)演示(演播)法的有效实施。

1)演播:

教师结合媒体播放,对新内容进行解释;2)讲解:

利用媒体讲解教学的重难点;3)设疑:

教师结合新的教学内容、媒体播放,设置疑问、制造悬念,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思考、寻求解答的状态。

(三)练习法的有效实施。

需注意:

1)要引起练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练习的自觉性。

2)明确练习的及要求。

3)练习的内容要全面,要有重难点之分。

4)遵循科学而严格的方法与步骤。

4)遵循科学而严格的方法与步骤。

5)教师要做好指导与示范工作。

(四)实验法的有效实施。

要注意:

1)明确实验的目的。

2)设计实验的目的;3)阐述实验的要求;4)说明实验注意的事项;

(五)探究法的有效实施。

1)探究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进行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而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知识。

2)探究学习适合于高级学习。

3)探究学习有一定的步骤。

4)探究学习有多种形式。

5)探究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参与者,但不能替代学生的探究学习,不是知识的讲授者。

6)探究学习一定要进行预先的教学设计,应有学习资源的支持,事先教师都应有所准备,方能确保探究学习的顺利开展。

7)探究学习一定要以发展学生的高级能力为目的。

(六)合作教学法的有效实施。

1)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主题;

2)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合作学习。

3)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4)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技巧。

5)处理好合作学习与个别学习的关系。

6)处理好合作学习与其他教学策略的关系。

7)避免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七)任务驱动法的有效实施。

1)任务设计应当恰当,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学生参与任务完成。

2)任务应在一定的任务情境中进行呈现,将任务与实际生活产生联系。

3)任务的难度要适宜,具有驱动的特点,不能过于简单或复杂。

4)对任务完成所需的资源要进行设计。

5)任务驱动学习往往是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的。

6)可为学习任务完成提供范例。

第二节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课堂练习的指导

139、课堂练习指导的地位?

课堂练习是以学生练习为主要内容的课型,它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

课堂练习的主要特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利用已经掌握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已具备的技能,通过口答、讨论、操作等多种方式完成课堂练习的任务,以达到领会、巩固、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140、课堂练习指导的作用?

课堂练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智能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活动,具有“巩固技能、反馈评价、形成策略、解决问题、拓展思维”的功能。

心理学认为,练习是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是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141、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上好练习课?

1)边讲边练,及时就暴露出的普遍性的问题作出讲解。

2)教室要注意联系指导上的全面性。

3)教师要针对操作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指导。

142、课堂练习指导的意义?

1)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合理进行指导,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信息技术的价值。

2)把握教学的重点,设计有价值的、有效的课堂练习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3)教师对课堂练习要进行及时评讲,从而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节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指导

143、合作学习小组中角色分配的指导?

1)角色分工。

①角色的安排要由小组成员自己讨论决定,这样有利于激发成员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个人责任的落实。

教师可以作出必要的帮助和提醒,但不能喧宾夺主,随意分配任务。

②成员的分工既要明确并且要有一定的独立性,又不能机械地割裂、伤及整体性。

分工要明确,不能太死板。

2)任务分工小组进行合作的一个重要前提,指每个组员都承担一部分相对独立的,让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和责任真正地参与合作学习,个人任务完成的质量关系到全组任务的质量。

144、学生合作技巧的指导?

1)让学生了解合作技巧的必要性;清楚地界定这些技巧,并确定学生是否了解这些合作技巧。

2)提供集体学习机会让学生有时间讨论,并自我反省应用这些技巧的情形;

3)只有达到完全内化才能应用自如。

145、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一)建立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

相互依赖包括:

1)目标相互依赖;2)奖励相互依赖;3)角色相互依赖;4)资料相互依赖;5)身份相互依赖。

(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只是协助者,学习者是学习的主角,在教学情境中,教师要监视各小组的活动情况,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表现,并适时地介入活动,由此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协助,让小组成员间进行有效地沟通,达到有效地合作。

(三)指导学生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合作学习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合作学习必须是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合作学习,没有自主学习为基础,合作学习将是无效的或者是效率不训的。

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第二章课堂组织调控

第一节信息技术教学组织形式和策略

146、教学组织形式的分类?

按教学单位的规模:

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小班+大班+合班)

师生交往互动程度:

直接教学(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和间接教学(个别学习、伙伴学习、合作学习、广播电视教学、计算机教学)

147、信息技术教学组织策略?

(一)积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1.教学中体现师生的平等合作关系

2.教学过程中增加情感化和人性化的成分

3.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和多边性

(二)重视学习方法学习,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

1.教师应在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前提下注意总结和归纳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和一般发展规律

2.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3.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三)信息技术的教学需拉近学生生活的距离

1.适当拓展教学场所

2.适当安排课外活动

3.涉及生活化的学习内容

(四)将信息技术学习融入教学过程中

1.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内容的整合

2.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教学

148、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突发事件的处理?

(一)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

1.课堂教学中设备突然发生故障

2.学生上机操作过程中出现错误

3.课堂纪律比较糟糕4.学生差异性较大

5.面对一些抽象的概念6.教学交互占用时间较多

(二)应对偶发事件的方法策略

1.放手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2.合理运用错误时机,培养学生良好研究品质

3.查明原因,采取改进措施4.理性看待学生差异

5.通过例子,变抽象为形象

6合理交互,保证目标实现

第二节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调控方法

149、课堂调控要素?

主体:

学生+教学内容主体:

教师

明确调控目标;熟知调控客体;

掌握调控结果;运用调控手段;

150、课堂教学调控的作用

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51、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调控的方法?

(一)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

1.三维目标与学生学习

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

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

2.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

3.过程和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

(二)协调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关系

发展性目标是针对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或能力而提出的,他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课堂教学而不只是一两节课就能达成的。

基础性目标应该是学生在每阶段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