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漫谈与习作教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5156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习作漫谈与习作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习作漫谈与习作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习作漫谈与习作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习作漫谈与习作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习作漫谈与习作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习作漫谈与习作教学.docx

《习作漫谈与习作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习作漫谈与习作教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习作漫谈与习作教学.docx

习作漫谈与习作教学

习作与习作教学

刘基国

一、谈谈习作

习作就是练习写作,《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作文有不同称谓:

一二年级叫“写话”,三至六年级叫“习作”,七至九年级叫“写作”。

小学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

明确了小学生的作文性质,就不会要求过高,急于求成,就不会让所有的学生的习作向“优秀作文”看齐,拔苗助长。

习作既然叫练习写作,我们还得从写作说起。

1、写作是生活的需要,是生活的一部分。

人在社会生活中,有了观察、经验、思想、情绪,希望让人知道,对于遭遇,情思、感受,想像,发生一种兴趣,希望影响别人,人就要表达和与人沟通。

表达与沟通的方式有说话和写文章,希望影响的范围更广,保留的时间更长,就有必要写文章,胸有积蓄,不吐不快。

(表达自我,讲出自己的感受)

写作全都是有目的的。

归总来说,一是有什么要告诉别人,二是有什么要影响别人。

告诉别人,就是将自己知道的让人也知道;影响别人,就是把自己所相信的告诉别人,让别人受到感染,发生兴趣,引起行动。

无论是要告诉别人还是影响别人,就可以推知所写的必须是自己胸中的积蓄,是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所写的必须是真话、实话,不能说假话、空话。

自己都不信,又岂能有真情?

怎能影响别人?

如果人家信了你的假话、空话,岂不害了人家?

所以,真的写作,不是为写作而写作,必须是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心中的感悟和情感。

如此的写作是生活的需要,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件畅抒胸臆的有意义的快乐事情。

如果写作不是表达自己脑子里的东西,而是去外面求取,那是一件多么苦的事情。

写作的根源源于发表和交流的需要,胸有积蓄,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写作决不是无病呻吟,无中生有,是有了意思和需要才动笔的。

2、文章的内容和形式。

文章本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思或情感而作的,所以只是一种工具。

单有意思或情感,没有用文字发表出来,就只能埋藏在自己的心里,别人无从得知。

单有文字而无意思或情感,不过是文字的排列,也不能使读的人得到点什么。

意思或情感是文章的内容,文字和结构是文章的形式。

内容是否充实,这关系作者的经验、智力、修养;至于形式的好坏,那便是一种技术。

(1)文章的内容。

文章是传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给别人的东西,思想和情感就是文章的内容。

思想和情感来自哪里?

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生活充实,才会产生真实而深厚的情感来。

生活充实就是爱好广泛、阅历丰富,接触大自然,大社会时间多,有发现,有感悟,有兴趣。

大文学家无不生活充实,阅历丰富,有丰富的情感和高尚的品格,生活空虚的真文学家是没有的。

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充实到某种程度,自然要说某种的话,也自然能说某种的话,写作内容都是自己的经验,应该以自己的经验作为范围。

只把经验内的材料作为内容,不把经验范围外的事物勉强拉到笔下来,顺着这条路走,就是写作的平坦大道。

这层意思好像很平常,其实很重要。

因为写作的态度就从这边上立定下来。

这就将写作看成是极平常极严肃的事。

人人要写作,正同人人要说话一样,岂不是极寻常?

不能超出自己的经验,不能随便乱道,岂不是极严肃?

这种态度是正常的,抱着这种态度的人,写作对于他是一种有用的技能。

另外还有一种态度,把写作看作极特殊极随便的事。

极特殊的事:

“开笔”,这些材料大部分不是自己的经验,无非仿效别人的腔调,堆砌一些毫不相干的意思,简直是鹦鹉学舌,文字游戏。

写作同实际生活脱离了关系,只成为装点生活的东西。

极随便的事:

以为作文是生活中的特殊事,而且须离开自己的经验去想意思,去找材料,自己原有的经验好像不配作为意思。

似乎所谓意思、材料是一种说来好听、写来很漂亮,但不和实际生活发生联系的花言巧语。

找不到这种花言巧语,就觉得作文很难,很讨厌,离开自己的经验写作文,只求写出来动人,只求谁编的好,使人将作文看得特殊又随便的态度,使作文成为一种于人生无用的技能。

是不是只要自己的经验、思想和情感,就全部可以拿来作为内容写呢?

不是,无论写什么东西,立场观点总得正确,情感得到别人的肯定,要不然,写下来的决不会是有意义的东西。

文章好不好,不是光看技巧好不好,主要看内容好不好,看作者的政治修养、理论修养、工作经验、生活经验而定,写成的东西决不会超过作者的修养水平和经验范围。

要想内容好,就必须深入实际,得到真实的经验和明确的观点,这是主要的,根本的,然后运用适当的写作技巧,才能写成好文章,比如,要想写好总结,先得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要写游泳的事情,先得有游泳的体验。

综上所述,文章所写的内容应该是作者个人的经验,是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这种经验必须从生活中来。

要写好文章,先要充实自己的生活,提炼正确,有意义的经验,将文章内容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成为生活技能的一部分。

(2)文章的形式。

有好的内容,还得学会表达。

表达出来的样式就是文章的形式,文章的形式或叫表达方式,包括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材料取舍、详略安排、开头结尾、文章顺序、描写、修辞、叙述、议论、抒情等各种手法。

文章形式的好坏,取决于写作技巧的高低。

技巧的得来,全靠练习,以为讲讲作文的技巧知识,学生就会掌握,无疑是不现实的。

就像游泳能力,非靠下水练习不可,多加练习,才能让文章写得好。

二、谈谈习作教学

1、关注习作源头,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兴趣广泛,丰富见闻。

生活是习作的源头,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才会有多样的体验和感受,习作才有内容可写,要通过班级活动,教师示范带领,名人伟人影响,家庭联合等多种途径开展多种活动,让学生参与,亲身实践。

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大社会,锻炼思维,培养情感,学生才会有丰富的题材,情感、思想的积累。

这就是为习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的学生生活圈子普遍太小,生活内容普遍单调简单,大部分的时间被学习、作业、电视、电脑占用,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实在太少,学生没有什么经验,没有什么体验,没有什么思想,所以难以写好习作。

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小事,从中锻炼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比如朱自清的名篇《背影》、鲁迅的《少年闰土》、李白的《静夜思》、李绅的《锄禾》、骆宾王的《鹅》。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等。

都从身边极其平常的小事中突出了作者深厚的思想。

所以不仅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投入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形成自己正确的思想和情感。

这不是几堂作文课就能做得到的,应该贯穿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贯穿在平常的教育倡导之中,教师的人格影响,示范带动之中,比如经常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发表自己的看法,想法,训练学生敏锐的思想。

这一点,许多的人都没有引起重视,这是习作教学长期低效的一个主要原因。

2、让学生学会观察。

从最初入学起,我们就把儿童眼前通往大自然,大社会,这个迷人世界的大门关闭了,他们再也无法倾听小溪的潺潺流水声,倾听云雀的歌唱,欣赏晚霞的瑰丽,他们再也不会使用自己的眼睛,不会使用自己的耳朵,不会使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

有人告诉他们,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是那么的浅白,远远不够别人的好,不够书上的好。

于是,没有人再珍视自己的感受,孩子们不再用自己的眼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心去想,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经验,他们只是从书本中去学习人家的描写,去感受别人如何描写的美,他们只是背诵描述这些美妙事物的枯燥乏味、苍白无力的词句。

我们逼着孩子学习书本,死背书本,从而使他们的头脑变得迟钝了。

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到校园里、花园里、公园里、果园里、河岸边、田野去,看植物、看动物,看美景、听声音,让学生确切、优美的说出他们观察到的一切,尽量用精确的词句表达事物的各种形态、颜色、声音和动态。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建立了一套写作文的制度。

从一到十年级共要写223个作文题,每个作文题都是教师教学生根据观察所得到的材料写作文。

例如,孩子们写的作文题有:

《树木的美丽秋装》、《初寒》、《春天的花》、《果园里的蜜蜂》、《夏雨》、《冬季里阳光明媚的一天》,通过这些写作活动,教会学生观察和思考。

这套制度,犹如一条线把一到十年级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贯穿起来了,形成了一个系列,形成了一个体系。

他们让孩子们思考自己所看到的东西,述说自己所想的内容。

孩子们借着观察自然现象,便即景构思,然后完成写生性的作文。

例如,教师把学生带到河岸边上,让孩子们观察太阳怎样向地平线降落,水面、田野、草地怎样染上绚烂的色彩。

教师帮助孩子们找出表达思想所需要的词汇来,帮助他们造句。

一年期间,一到四年级的每个年级,孩子们既景作文5-6篇,五到七年级,7—8篇,八到十年级,3—4篇。

教师在开始教一年级的时候,就把孩子们以后四年内要写的作文题目拟定出来了。

苏霍姆林斯基在为学生提供的233个作文题中,观察写生性质的作文题目有116个,占

他们的观察作文分为两类。

一类是艺术性的描写文,如《学校里的花》、《晚霞》,另一类是科学性的描写文,如《燕子筑巢》、《小麦是怎样抽穗的》、《蚂蚁的生活》。

这种创作活动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作文题列举一下:

一年级:

学校的果园、校舍旁边的花、当太阳没入乌云的时候、晚霞、池塘里的生物、春天的第一朵花、燕子、鸽子、麻雀是怎么飞的、黄昏、鱼缸里的小鱼……

二年级:

夏天和秋天、蓝天鸽群、刺猬准备过冬,冬天太阳缓和的时候、森林积雪下还有生命、西瓜熟了、粮食怎样变成面包、寒风、炎热的夏日、日落……

三年级:

小麦怎样抽穗、芥麦开花、日出、果园秋景、林中秋色、蜜蜂怎样劳动、春天的花、夏天的花、秋天的花、我的小狗、我的小猫……

四年级:

初秋时节、窗外寒风、夜晚降临、池塘与河流(比较)、冬季日出时的雪堆、霜是从哪里降下来的,最美的与最丑的……

五年级:

为什么遭到惩罚、夏天的造成(尼基金诗《早晨》读后)、窗外秋雨绵绵、初射的太阳照亮了什么、绯红的晚霞、透过天蓝色玻璃看世界……

六年级:

凋谢的叶子呈现什么颜色和色调、春天的溪流、丁香丛林、按库英杰的画《乌克兰的夜》作文、按佩罗夫的画《三套车》作文……

这种练习,小语室崔峦称之为素描练习。

国外作文教学十分重视素描练习,如法国让学生通过观察人的面部表情、外貌特征、以及天气、树林、道路来表现“快乐”和“忧愁”。

还就某一事物,组织小组成员进行集体素描训练,几个人依次往下写,最后整理成文。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在习作训练的初期,特别是在学生课外练笔时,提倡进行素描训练。

观察能力的培养,主要注意四点:

一是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二要培养按一定顺序观察的能力;三要培养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能力;四要养成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让学生感受到习作的快乐。

(1)学生的作文要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自己的思想。

习作就相当于说话,只是用文字写出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这是让学生感受习作快乐的重要原则。

让孩子们观察生活后,要教他们思考自己的观察到的东西,述说自己想的内容,孩子们有了内在体验,就让他们用习作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对待生活,对待人,对待周围世界的个人态度,无拘无束的想象,感受想象创造的快乐。

使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就会进入儿童的精神生活,成为一种精神上的需要,如同听音乐的要求一样,如同儿童要找人说话一样,儿童总想把他看到的、感受到的和体验到的东西尽可能完美地、鲜明地、准确的陈述出来,这种过程不是非常快乐吗?

(2)放开手脚,自由表达。

课程标准主张:

低年级“写自己想说的话”,中年级“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高年级“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可见,课程标准从习作的内容到习作的形式,主张多一些自由、开放,少一些束缚、限制,由写自己的话到自由表达再至个性的表达,在内容、情感表达上要注意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坚持正面鼓励为主,成功是成功之母,让学生感受成功,学生才会乐于表达。

另外,在习作的内容和形式上,要以重视内容为主。

因为内容决定形式,要重视让学生将内容表达清楚,学生自然会逐渐提高表达的技巧,离开内容的“唯技巧论”是学生厌恶作文的原因之一。

(3)为学生的习作交流建立平台。

让学生的习作有交流的平台,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以下平台可以尝试。

投稿,向报刊杂志投稿,向校园广播站投稿。

编作文集(全班的、个人的)

每日美文欣赏。

每天让学生轮流朗读自己的优秀作文给全班同学听。

日记接龙。

全班一个日记本,后面写的同学必须修改与评价前一名同学的日记,再写自己身边的新鲜发生的新感受到的事,一个一个往下接龙。

规定一定的时间在全班总结和表扬。

(4)学生多写自主作文,少写命题作文。

4、习作指导要从内容入手

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动笔,拿出来就是,是很自然的。

可是作文同许多技术一样,要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必须经过充分的练习。

常用的方法是由教师命题,或命意,学生按要求从平时的积累中拣选那些与题目要求相合的拿出来,比较的不自然,处理不好,学生就不知道写什么,无内容可写,这也是学生不愿写作文,害怕写作文的原因之一,怎么解决呢?

一是教师的命题要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有东西可写。

教师出题的时候必须排除个人的偏好和成见,要根据平常对学生生活的了解,设身处地想像学生内部的意思和情感,然后选定学生能够作的,愿意作的题目给学生作。

如果这样,教师出题目就等于唤起学生作文的动机,这就好比学生心中有个经验的炮竹,教师的题目只是引信,点着引信,炮竹就会爆炸出来。

如果题目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心中没有积蓄的炮竹,无论题目的引信如何点,终是哑炮一个,这就造成学生只好东拉西扯的编和造。

二是指导要从内容入手。

以往的作文指导,公布作文题目之后,大讲写法,然后让学生扣住题目循法而作,限制过死,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作文指导要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使每个人都觉得有内容想写,跃跃欲试。

至于写法,不宜灌输,在作中指导,比较有效。

在作文指导课上,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激发兴趣,打开思路。

打开思路的最好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无拘无束地漫谈这次习作都可以写什么,进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特别想写的内容。

接下来,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围绕本次习作内容,可以写些什么。

最好有新的内容、新的角度、新的认识、如《介绍自己》可以写写双重人格的“两个我”,再如《我的父亲》、《我的母亲》一类的作文,采访与父母关系密切的人,获得第一手材料再动笔写作。

引导学生对于自己想写的材料,要先想清楚再写。

学生往往找到自己想写的材料之后,从心中找出来的个人生活经验也是笼统的,只有个大概的印象了,这就要调动学生的回忆,一点点地去复原当时的一些细节,然后作一番整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所有材料都向中心集中,用得着毫无遗漏,用不着的淘汰净尽,哪些写在前,哪些写在后,高年级要重视写作提纲的运用。

叶老说过:

作文无非是想心思。

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想出来的。

可见构思对于作文的重要性。

想心思,想什么?

不外乎想为什么写(文章主旨);写哪些,不写哪些(文章内容);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叙述顺序);怎么写(语言和表达方法)。

想的过程,就是把思想、语言、写法合在一起思考的过程,熟称“打腹稿”,想明白了,往往就能一气呵成写下来。

训练小学生“想心思”,可以指导他们拟提纲,用提纲帮助想得更清楚、更全面、更有条理。

同样的内容,高明的构思,可以出人意料,出奇制胜。

说两个绘画的例子。

宋徽宗赵佶擅长绘画,他提倡建画院,网罗绘画人才。

他往往摘取前人诗句做题目,让应考人构思作画。

一次,他出了画题是“深山藏古寺”。

应考人有的只画了深山,没画古寺;有的画了山,还画了古寺的一角;有的画了山中插着一根用作佛寺标志的旗幡……宋徽宗认为画得最好的是:

画面上有深山,山脚下有小河,河边一个小和尚正在打水,一条石径从河边通往深山之中。

这样处理,把个“藏”字演绎的淋漓尽致,给观画人留有无限想象的空间。

无独有偶,一次,老舍请齐白石用国画表现“十里清泉闻蛙鸣”的意境,但在画中不能出现“蛙鸣”。

齐白石画了一条小溪弯弯曲曲流向远方,近处水草丛中一群蝌蚪顺流而下,互相追逐。

观画人有溪流想到源头,由蝌蚪想到青蛙和蛙鸣。

多么巧妙的构思!

绘画与作文道理相通,我们从中一定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学生都有答案了,习作指导也算完成任务了,剩下的就是学生自己写了。

5、让学生学会习作修改。

文章写完后,一般都需要修改,好文章往往是改成的,王安石的“春风又绿红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中的“绿”字就是先后改了几次最后才定下来的,其它的“推敲”故事大家也早就耳熟能详了。

可见修改的重要性。

修改是怎么一回事呢?

表面上看是检查文字、句子和标点,实际上是检查意思有没有表达清楚。

例如原稿上几层意思排列要调整,哪层意思要加,哪层意思要删,哪个词不恰当,哪里要加个“的”字,哪要去掉个“了”字,都是根据意思定的。

修改就是希望将自己的意思表达的更充分和明白,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对修改就不会草率从事。

修改的方法,叶圣陶建议,把稿子念几遍,通过念来发现问题,修改稿子不要光“看”,要“念”。

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在口头说说看,也可以不出声念,只在心中默默地说。

一路念下来,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

下一句跟上一句不接气啊,后一段跟前一段连得不紧密啊,词跟词的配合照应不对头啊,句子的成分多点儿或着少点儿啊,诸如此类的毛病都可以发现。

同时也很容易发现该怎么说才连贯,才合适,而这些发现正是修改的方向。

念下去觉得不顺当,顿住,那就是需要修改的地方,再念几遍,修改的办法也就来了。

指导修改,要循序渐进,具有可操作性。

低年级着重修改句子,中年级修改一段话,高年级修改整篇习作。

无论是改句、改段、改文,都要引导学生从内容、语言两方面修改,结合修改,陆续教给学生使用修改符号。

由句到篇,指导学生学会修改,最终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不主张教师大量的替学生修改作文,应该只指出有问题的地方。

然后要求学生自己修改。

6、作文讲评要重在激励。

以往的作文讲评,总的情况说上三言两语之后,读上一两篇老师欣赏的习作,大加表扬后了事。

被表扬的沾沾自喜,未被表扬的绝大多数提不起兴致。

作文两极分化现象因此越来越严重。

习作讲评重在激励。

“一个学生如果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的脑力劳动的成果,他学习的愿望就消失了。

”(苏霍姆林斯基),让学生享受成功,感受习作的快乐,这才是激发学生兴趣,保持习作动力的奥秘所在,成功是成功之母。

讲评时,既要概括全班此次作文的优点与成绩,又要充分肯定大多数同学的努力和进步。

比如,在评语中予以肯定,在展示全班作文时予以肯定,在鼓励学生自己读出认为写得好的句、段时予以肯定。

激励、表扬要面向全体,把老师真诚的赞美送给更多的学生,甚至偏爱差生。

通过讲评,使每一个学生看到成绩与进步,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更真切地懂得应当怎样写,激起对下一次习作的渴望。

讲评的一般程序是:

总评,充分肯定成绩,同时指出共性的问题:

交流,欣赏少量佳作,交流写得好的句、段、教师相机点评写法,学生相机谈习作体会——讲评也是指导,是以学生习作为例的实实在在的指导,对目标习作会产生影响;

用中等的习作或教师针对班上共性的问题编纂的短文,指导如何修改;

最后互改、自改。

7、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作文写得好的学生,一般都是爱读书的,讲到这一点,谈论的人很多,大家也相当熟悉,我简要谈谈要注意的重点之处:

(1)阅读促写

分两方面谈,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部分。

课堂阅读教学是为写作打基础、提供例子的。

课外阅读要抓好。

《课程标准》提出: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课程标准》规定了课外阅读量,一、二年级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不少于100万字。

学生读什么?

如何读?

才对作文有所帮助呢?

一、推荐书目,

读文字书,不读图画漫画书,

推荐适合儿童阅读经典“故事书”,不要推荐读作文选之类的书(读作文选,作文杂志取代课外阅读,让学生的眼界和学识局限在同龄人的范围)

推荐读长篇的书,

推荐读经典原著,不推荐读精华本,缩减本,少儿版的书。

二、指导读书方法,

读书要重内容轻形式,阅读的意义不仅在让孩子具有良好的理解语言文字能力,还在于它能丰富孩子的心灵世界,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

一个从阅读中经历了古今中外各种社会生活,经历了漫长历史发展,倾听了众多智慧语言,分享无数思考成果的孩子,他不仅在思想上更成熟,在价值观上也更完善。

那些心灵苍白,思想空洞,没有成熟价值观的人,纵使有一肚子精彩的词句,他也没有能力摆弄出有灵魂的作品来,。

许多教师和家长都在批评孩子的作文“不深刻”,可文章中的“深刻”是一个人思路认识水平的程度。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说什么样的话,你有怎样的思想认识,就会写出怎样的文章,如果孩子从未或很少从书籍中分享前人的社会生活经验,他人的思想成果,以他小小的年纪,有什么办法能“深刻”呢?

在乎读多少不在乎记多少。

当儿童面对一本书时,如果有人向他提出了识记的要求,他就会把注意力转到识记上,而把阅读的兴趣放到次要的地位。

一旦孩子意识到读完一本书后有那么多任务等着他,他就不会再想去读书。

破坏兴趣,就是在扼杀阅读。

应该让儿童感受阅读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没有任何其他的目的。

恰是这种“没有任何其他目的”,才能让孩子喜爱读书。

文章中的一些优美段落,背会了,那也是别人的,并不等于自己就能写出这样的段落,不要急于让孩子读了一本书马上就看到这个意义,日积月累、厚积才能薄发。

(2)读写结合

练笔要延伸到阅读课上。

如读了课文的感受、启示、续编故事、仿写句子、仿写段落、仿写篇章、改写、扩写、缩写,为写景的课文拟游人须知,写导游词,编广告语,为写人记事课文增加细节描写等。

把练笔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针对生活需要练笔,为了实际需要习作。

如低年级学生“每日一句”,在家中挂块小黑板或垂下小卡片,让孩子写留言;每逢节日、家里人过生日,自制贺卡送别人;练习写观察日记、成长日记等;中年级开始写日记‘办手抄报;把对身边人的观察和看法写下来;设计提示语、广告牌、给远方熟识的、不熟识的人写信等。

高年级写表扬稿、建议书;写读书笔记;为某件事写启示、写公告;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读书,搜集资料,写成文章、简单的研究报告等。

8、教师“下水”

当我们在抱怨学生作文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想没想过,自己试过没有,自己写文章的能力又如何呢?

苏霍姆林斯基针对教作文不写文章的情况,说:

“他们教的学生不会写文章,其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自己不会写文章,学生从来没有听到过教师自己谈作文体会。

这种教师即使让他们用最完善的教法教十年,也是教不出东西来的。

”叶圣陶也认为,教作文经常动笔,十分必要。

他语重心长地说:

“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笔,或者跟学生作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

我们看看身边的其他学科,数学老师要教某个公式、法则,必先自己讲题;音乐老师教唱某首歌,必先示范唱上几遍,一句一句领唱,体育老师教前滚翻,必先讲解示范,在垫子上滚上几个来回……唯独语文老师教作文,’君子动口不动手“,这是不正常的。

经常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

教师只有“下水”多动笔写东西,才会深知作文的甘苦,才会具有实践经验,给学生的指点才会到点子上。

建议每单元教习作之前,教师自己先写一篇,再教,必能教得更好。

参考资料:

1、《怎样写作》叶圣陶

2、《语文随笔》叶圣陶

3、《文章作法》夏丐尊刘薰宇

4、《课程改革中的习作教学》崔峦

5、《关于改进作文教学的建议》崔峦

6、《帕夫雷什中学》《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苏霍姆林斯基

7、《好妈妈胜好老师》尹建莉

其中有些句段来自以上参考资料,每个句段的出处未一一列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