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6课《老山界》同步测试.docx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6课《老山界》同步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6课《老山界》同步测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6课《老山界》同步测试
《老山界》同步测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我们偷了个空儿,跑到前面去。
地势渐渐更加陡起来。
我们已经超过自己的纵队,跑到“红星”纵队的尾巴上。
恰好在转弯地方发现路旁有一间房子,我们就进去歇一下。
②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③“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
”
④“请到里边坐。
”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
…………
⑤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
那女人哭起来了。
⑥她说她现在种人家的地,每年要缴特别重的租。
她说:
“广西的苛捐杂税特别重,广西军阀特别欺侮老百姓。
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
⑦她问我们饿了没有。
这正问中了我们的心事。
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
她向我们道歉,说没有多的米,也没有大锅,要不就多煮些给部队吃。
我们给她钱,她不要。
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
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
⑧自己的队伍来了,我们烧了些水给大家喝。
一路前进,天黑了才到山脚,果然有许多竹林。
⑨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
⑩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
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
⑪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
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⑫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1.作者说:
“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难”在哪里。
2.联系上下文,半夜里,红军战士为何会“忽然醒来”?
为何“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这说明了什么?
;
3.“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中的“缀”能否换成“挂”?
为什么?
4.请从内容、写作手法、语言等方面任选一个给第十二段写一个批注。
(可就整段批注,也可就局部批注)
【答案】
1.①老百姓对红军不够了解:
“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
②人又累又饿:
“粮食缺乏”“实在太疲倦”。
③山高路险,条件艰苦:
“更加陡起来”“绝壁”“寒气逼人,刺入肌骨”。
2.“忽然醒来”是因为夜里山上太冷被冻醒。
“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是因为实在太疲倦。
睡去又醒来又睡去,说明了红军战土行军的辛苦。
3.不能。
“缀”有点缀装饰之意,更符合语境,比“挂”更生动,更富有美感,写出了当时黑夜天空繁星闪烁的美丽,衬托出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
4.内容:
这一段写了夜宿峭壁的情形和感受。
写作手法:
运用以动衬静的写法,突出了深夜的宁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峰”比作“巨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高峻陡峭。
语言:
准确生动,如“刺人”“矗立”“包围”等词的运用富有感染力。
(任选一个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理解。
根据第②段“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可知困难是老百姓对红军不够理解;第⑦段“前面粮食缺乏”可知困难是人又累又饿;第⑨段“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第十段“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第十二段“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
”可知困难是山高路险。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理解。
此题不难,根据题目要求找到相关的段落,第一问根据第十二段“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可知是夜里山上寒冷,战士们被冻醒了;第二问根据第十二段“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衬托出红军战土行军的辛苦与不易。
3.考查对词语的替换。
解答此题先要写出原词的表达效果,再写替换后词语的表达效果,替换词语没有原词的表达效果好。
“缀”字有装饰的意思,“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比“挂”的程度深。
换成“挂”字就达不到这种表达的效果。
4.考查赏析文段。
从内容、写作手法、语言等方面任选一个写一个批注即可。
如从语言上,“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
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非常形象地写出山景之美,表现红军战士的乐观情怀。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感受老山界
①我是在今年早春时节走进老山界的,虽说我的家乡也属于老山界地区,上中学时又读过陆定一的名篇《老山界》,知道此山是红军长征时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可真正与老山界零距离接触,平生还是第一次。
所以,当我随“红军长征路线考察组”夜宿老山界脚下的岔岭村时,兴奋得一夜难眠。
②第二天早上出发时,岔岭瑶寨雾气弥漫,天空还不时下着小雨。
向导告诉我们,上山的小路已经罕有人走,杂草灌木丛生,雨天攀登,不但会湿衣裤,把人冻病,而且极易迷路,因此建议我们乘车先进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再走红军当年下坡时走的那段路。
③一辆农用车载着我们一行人开始在螺旋上升的公路上爬行。
车外浓雾弥漫,目力所及,只看得见路边的青草绿叶。
汽车穿行于云蒸霞蔚之中,如历仙境。
令人惊奇的是,山中的山茶花已经星星点点,迎风绽放了。
车行数小时后停下来,向导带我们去瞻仰红军长征纪念碑、亭。
碑面刻有陆定一的题词:
“老山界集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庐山之幽、峨眉之秀”,并镌有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简介。
立于碑前,翘首远眺,身后青山迷蒙,似无尽头,前边峰峦叠翠,连绵无穷。
神秘肃穆之情在心底愈发浓郁起来......
④重新登上公路之后,开始弃车步行。
向导引我们走入公路下一条小道,斜插入山谷腹地。
下山的路陡峭崎岖,人行其间,只能一溜小跑,想收住脚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林间倒是空旷,林木茂密处,地面寸草不生,只有一层厚厚的枯枝败叶,踩上去,软软的如踏棉絮。
腐殖质的特殊气息自脚下弥漫,直钻鼻肺。
白色的雾气填满山谷,成股地往上涌,又向谷底滚去,一团团,一缕缕,毫无规则可言。
脚下溪流交错,泉水汨汨;头顶百鸟乱飞,任我们扯破嗓子恐吓,亦不惊不散。
当年,红军就是沿着这条山路摆脱敌军追击的。
可惜他们经过此处时,行军心切,无心欣赏沿途风物景致,要不,那绝对是一次充满诗意的梦幻旅程。
⑤向下行进近两个小时,大伙都有些累了。
向导说,快到老山门了。
又走数十分钟,奇观果然出现,方知老山门是一道通往山外的山沟,两边是高高的土坎,夹着一条狭长的小路,土坎上长满了常青乔木,枝叶相连,一眼望去,俨然是一条绿色甬道。
走出绿色甬道,发现已经伫立于一道高高的山脊上了,眼前豁然开朗。
远眺,是无际的山野,云雾已经在我们脚下翻涌,一股凭天临风、傲视群雄的浩气骤然回荡于胸间。
⑥站在山脊回望老山门,心中突然生出一种奇妙的感觉:
老山界是不是一个偌大的母腹,老山门则是一条产道呢?
人们穿行于山之腹地,就是怀胎的孕育,冲出老山门,就是通过产道横空出世。
当年红军自这道门冲出,走上了胜利之路;今天我们从这里走出,得到的则是灵魂的净化,生命的升华。
5.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地点
感受
岔岭村
(1)
螺旋上升的公路上
(2)
(3)
神秘肃穆
(4)
奇妙
6.说说“老山界是不是一个偌大的母腹,老山门则是一条产道呢”一句的妙处。
7.如何理解“今天我们从这里走出,得到的则是灵魂的净化,生命的升华”一句的含意?
8.本文与陆定一的《老山界》都花了不少笔墨来描写老山界,请分析两文写作的侧重点和用意的不同。
【答案】
5.
(1)兴奋
(2)惊奇(3)纪念碑前(4)山脊上
6.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老山界”比作“母腹”,将“老山门”比作“产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山界和老山门地形上的特点,为下文的议论做了铺垫。
7.翻越老山界,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景色,而且感受到当年红军在此行军时的精神,内心受到感染和净化,如获新生。
8.本文主要写了游历老山界的过程及看到的景致,为了突出攀登老山界之后“得到的则是灵魂的净化,生命的升华”这一感受;《老山界》一文主要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突出了红军战士的乐观和豪情,宣扬红军长征的意义。
【解析】
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
解答此题先通读全文,然后再筛选信息。
由第一段最后一句“夜宿老山界脚下的岔岭村时,兴奋得一夜难眠。
”可提取人物感受“兴奋”;第三段的“立于碑前”可知地点“纪念碑前”;第六段的第一句“站在山脊回望老山门”可知地点是“山脊上”。
6.考查赏析句子。
赏析句子首先要明确赏析的角度,可以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或者是人物描写等角度来理解。
此句“老山界是不是一个偌大的母腹,老山门则是一条产道呢”,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老山界、老山门是本体,母腹、产道则是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山界、老山门的地形上的特点,引出下文的议论蓄势。
7.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
句子深层含义的把握,应通读全文,从老山界的自然风光和红军精神带给作者的感受两个方面作答。
这句话处在文末,升华了全文的主旨,表达作者老山界之行的真实感受。
重走长征路,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景色,还感受红军战士伟岸的身躯、高尚的情操,使作者一行明确了生命的意义、人生的追求,提升了思想境界。
8.回答本题,结合文章的写作内容和写作目的分析即可。
《老山界》一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走老山界》是一篇写在和平幸福的年代,重温老一辈革命者历尽万难、敢于献身精神。
进而明确了生命的意义、人生的追求,提升了思想境界。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跪拜乡土
刘志坚
一位友人去台湾观光,在一间茶棚里闲聊时,竟遇到了一位同村乡亲。
那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喜滋滋地问家乡情况,问他熟悉的亲人,问门前的清江水,一问一答,竟勾起了老人的思乡之情,萌发了回乡看看的念头,而且这愿望很强烈。
临别时,还即兴赋诗一首:
君自故乡来,无端惹乡愁。
门前清江水,是否至今流?
老人故里,已没有了亲人,但逢此盛世,三通既畅,为何不回去看看?
为了不负等待了60年的梦想,怎么也得回乡一趟。
他当即向乡人许诺,适当时候,一定回乡来看看。
不到一年,这位滞留海外的游子,真的在儿子的陪同下,回到阔别半个多世纪的家乡。
有乡亲问:
“父母不在了,又无亲人,回来看看,看什么呢?
”
老人说:
“一是回来看乡亲,乡亲就是我的父母,我的亲人。
二是回来感恩,感恩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
”
是啊,老人是在这片土地上出生的,家园不在,这方热土还在,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正是这方热土,养育了先人,养育了自己。
老人说的,字字句句,沉甸甸的。
这是他的胞衣地,这里有他父母的坟莹,虽然只是一堆黄土,却埋着父母的期盼,与自己血脉相系相迹。
这山水,这故地,这清江,甚至父母栖身之所早已散去的炊烟,都与自己脉息相系,感情相通,让他魂梦相守。
于是他对着这一方父母故地,对着这方魂牵梦绕的山水,这熟稔的土地,焚纸拈香,长恸而歌,长跪而拜。
他跪拜的是一份沉甸甸的乡情,是对乡土的挚爱,是一份溫馨的眷恋。
乡土乡情,总是难忘。
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对故乡的依赖,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乡土文化的潜质,是楔入故乡泥土深处的楔子,它成了维系乡情的脐带。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割舍不了的情怀,这种恋乡情结,与生命同在,终生守望。
跪拜故乡,就是跪拜土地。
这土地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所,你可以远离,但不可以割舍。
土地是母亲,是人民,是一切生灵的根基。
我们跪拜是一种心接地气的活法,也是一种精神,一种坚守,一种对大地母亲的感恩和对生命的感悟。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出生地,一个故乡,没有选择,这是你的命之根,生之源。
它为我们承载很多,山水的仁慈,土地的博爱,谷物的恩泽,我们世世代代,都是以鞠躬的方式,贴近它,守候它,顶礼它,让我们总是心存敬畏,皈依在它脚下。
八旬老人,千里回乡,跪拜乡土,故乡在变,但那惦念和感恩之情是不变的,一如门前清江水,一直向东,日夜长流。
正如老人“回乡有感”所吟:
白发回乡一梦中,故园已非旧时容。
只有门前清江水,涛声日夜水朝东。
9.结合全文,请说说标题“跪拜乡土”的含义。
10.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老人说的,字字句句,沉甸甸的。
11.赏析下面的语句。
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对故乡的依赖,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乡土文化的潜质,是楔入故乡泥土深处的楔子,它成了维系乡情的脐带。
12.文章开头、结尾都引用了诗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9.既是跪拜大地,又是跪拜一份沉甸甸的乡情、一份浓得化不开的挚爱、一份纯净温馨的春恋、一份永不褪色的回忆。
10.“沉甸甸”一词表现了人们听老人说回来看望乡亲和感恩土地时,心中的感动与心情的沉重。
11.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老人对故乡的依赖和眷恋,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浓厚的恋乡情结。
12.内容上:
开头的诗句引出老人的乡愁,文末的诗句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抒发了老人对故乡的春恋之情。
语言上:
引用诗句使文章语言更富有文采,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
结构上:
开头与结尾的诗句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解析】
9.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
结合本文内容来看,题目的表层含义指跪拜故乡,就是跪拜土地。
深层含义指土地是母亲,是人民,是一切生灵的根基。
我们跪拜是一种心接地气的活法,也是一种精神,一种坚守,一种对大地母亲的感恩和对生命的感悟。
跪拜的是一份沉甸甸的乡情,是对乡土的挚爱,是一份溫馨的眷恋。
10.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
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
“沉甸甸”本义指物因重量过甚而下坠的样子。
这里的含义有二:
一是老人的声音低沉,吐字较重,听起来给人沉郁之感。
二是它给说到了作者心里,引起了作者的共鸣,启发了作者的同样哀愁的乡思。
11.考查赏析句子。
赏析句子题首先要确定赏析的角度,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或者的人物描写方法等角度。
三个“是……”的短句,构成排比,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将海外游子对故乡的依赖和眷恋渲染的淋漓尽致,强烈地抒发割舍不了的情怀和恋乡情结。
12.考查对引用诗句的作用。
内容上,开头的诗句强调老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浓烈,引起下文对思乡之情的书写。
结尾的诗句点明主题、升华情感,并给人一种余韵悠长的阅读感觉,给文章增添诗意,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加深了情感的深度。
结构上,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13.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A.陆定一,江苏省无锡人,作家、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
“老山界”是“越城岭”的土名,文题用土名,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B.《老山界)是--篇革命回忆录,文中有详有略地描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情况,体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陆定一的小说《灯光》,由衷地赞叹了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
D.红军长征由1934年10月开始,经历艰难险阻,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答案】C
【解析】
【详解】
C.有误。
小说《灯光》的作者是王愿坚,故选C。
14.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第二段两次提到“停下来”表现山路难走,也为下文写山势陡峭蓄势,留下悬念,吸引读者。
B.文章以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式,极力刻画了雷公岩的陡峭。
C.文中描写红军吃饭用“抢了一碗就吃”,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此时非常的饥饿。
D.《老山界》一文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安排的文章层次。
【答案】C
【解析】
【详解】
C.有误。
文中描写红军吃饭用“抢了一碗就吃”,主要是为了表现红军战士为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场景。
故选C。
1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鸣咽(yè)蜷曲(juǎn)道谦(qiàn)
B.惊惶(huáng)澎湃(péng)咀嚼(jué)
C.悬崖(yá)闪铄(shuò)篱笆(lí)
D.欺诲(wǔ)点缀(zhuì)酣睡(hān)
【答案】B
【解析】
【详解】
A.juǎn—quán,谦—歉;
C.铄—烁;
D.诲—侮。
故选B。
1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山界》按时间顺序真实、生动地记叙了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
B.“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
”文章开头就点出“三十里高”,说明山高峻,暗示翻越艰难。
C.《老山界》中有不少篇幅是写“我们”与瑶民攀谈的情节,这和课文的中心事件“翻越老山界”关系不大。
D.“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
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这句话既点出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背景,也含蓄地表明国民党军队里的一些官兵不愿意内战、希望抗日的心愿。
【答案】C
【解析】
【详解】
C.与瑶民攀谈的情节说明红军战士翻山时得到了瑶民的帮助,说和“翻越老山界”关系不大的观点是错误的。
故选C。
17.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悬涯宿营地酣然人梦惊涛骇浪
B.篱笆歇歇脚百练成钢苛捐杂税
C.奔驰鱼水情不可捉摸再接再励
D.景致运输员寒风凛冽层峦叠嶂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悬涯—悬崖。
B.百练成钢—百炼成钢。
C.再接再励—再接再厉。
故选D。
1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瑶民(yáo)呜咽(yè)军阀(fá)缴租(jiāo)
B.督促(dū)欺侮(wǔ)攀谈(pān)矗立(chù)
C.盛饭(chéng)峭壁(qiào)骨碌(gū)咀嚼(jiáo)
D.点缀(zhuì)澎湃(bài)疲倦(juàn)倾斜(qīng)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缴租(jiǎo)。
C.咀嚼(jué)。
D.澎湃(pài)。
故选B。
1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括号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尽管许多流行读物装扮成经典,但它们最终会被时间的水流冲走,甚至不留下任何痕迹。
②事故的教训需要汲取,引发事故的原因需要。
③行动不会结出快乐的果实,但是没有行动,所有果实无法收获。
A.试图探索也许都B.试图探求也许都
C.企图探究既然也D.企图探寻既然也
【答案】B
【解析】
【详解】
①“试图”和“企图”这两个词都有打算、计划的意思。
区别:
词性上。
“企图”为贬义词;“试图”为中性词。
这里显然不宜用贬义词,所以用“试图”。
②“探究”的对象是对已知问题的理解之类,“探索”的对象一般是真理之类。
“探寻”的对象一般是道路。
注意这里所陈述的是事故的原因,所以只能用“探求”。
③“既然”与“也”不是成套使用的关联词语,排除之。
所以自然选“也许、都”。
因此选B项。
20.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我想起红布似的高梁,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
(______________)
(2)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锲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______________)
(3)夜夜我听见马蹄奔弛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
(______________)
【答案】
(1)梁—粱
(2)锲—契(3)弛—驰
【解析】
【详解】
(1)“高粱”是一种粮食作物,“粱”应该是米字旁;
(2)“默契”指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契”的意思是“投合”,正确的字形是“契”。
(3)“奔驰”意思是车马等快速地跑,“驰”的意思是马字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