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复习大纲整理近代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5014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政治复习大纲整理近代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考研政治复习大纲整理近代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考研政治复习大纲整理近代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考研政治复习大纲整理近代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考研政治复习大纲整理近代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政治复习大纲整理近代史.docx

《考研政治复习大纲整理近代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复习大纲整理近代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政治复习大纲整理近代史.docx

考研政治复习大纲整理近代史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关键字:

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五四指示》、《中国土地法大纲》、三大战役

1、“和平、民主、团结口号”的提出。

答:

早在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时,毛泽东就提出,对蒋介石采取“洗脸”政策而不是“杀头”政策。

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2、重庆谈判的时间及内容。

答: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

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央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3、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达成的协议及其意义。

答:

(1)达成了包括政府组织、国民大会、和平建国纲领、宪法草案、军事问题等五项协议。

(2)政协达成的协议较多的吸收了中间人士的意见,虽然还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但他有利于冲破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和平建国,因而在相当程度上有利于人民。

4、达成“和平建国”的一致意见后,共产党和国民党的行动。

答:

共产党:

“练兵、减租与生产是解放区三件中心工作。

国民党:

统治方针是“先接收关内,控制华东、华北。

而后进兵关外,以便独占东北。

5、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

答: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面性的内战。

6、在内战全面爆发后,共产党的军事政策是什么?

答:

在军事上,必须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

7、中国共产党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标志。

答:

1947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

不待完全粉碎方敌人的战略进攻,不等解放军在数量上占有优势,立刻将主力打到外线去,举行全国性反共,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

8、三路大军的挺进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进攻的序幕。

答:

刘伯承、邓小平——晋冀鲁豫——大别山;

陈毅、粟裕——华东野战军——苏鲁豫皖;

陈赓、谢富治——晋冀鲁豫野战军——豫西。

三路大军互相策应,机动歼敌。

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揭开。

9、“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口号的提出。

答:

1947年10月10,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10、《五四指示的》的提出、内容及评价。

答: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

①《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②规定解决土地问题的方式一般不是无偿没收,而是通过清算和购买。

不可侵犯中农土地;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

《五四指示》表明,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战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国度。

这是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重要改变。

11、《中国土地法大纲》的提出和内容。

答:

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和提出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12、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及其形成原因。

答:

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到的人民民主运动迅速发展起来,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①国民党政府由于他的专制独裁和官员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抗战后期在大后方便已严重丧失人心。

②国民党之所以迅速失去人心,是因为它违背了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一番,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③由于横征暴敛、滥发纸币,国民党当局将全国各阶层人民至于集合和死亡边界线上,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蒋介石政府斗争。

13、学生运动的高涨。

答:

①一二·一运动,1945年底,昆明,口号:

“反对内战,争取自由”。

②一二·三〇运动,1942年12月,北京,反抗美军强暴北京女大学生。

③五·二〇运动,1947年5月,南京、北平,口号:

反饥饿、反内战。

1947年,嫌弃一次又一次学生运动,口号由“反姐、反内战”改为“反迫害”。

14、二·二八事件。

1947年2月28日,台湾省台北市发生的人民为反抗国民党当局的暴政、抗议反动军屠杀市民而举行的示威游行。

15、中国民主党派的性质

答:

中国民族党派形成时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分子。

他们所代表的不是单一阶级,而是这些阶级、阶层的人们在翻地爱过和争取民主的共同要求基础上的联合,是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

16、《对时局的意见》的发表及其意义。

答:

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沈钧儒等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著名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

这个政治声明表明,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资源的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心走人民革命的道路,用户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1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局协商格局的形成。

答:

1949年初,毛泽东提出,民主党派应“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

民主党派参加新政协并在新中国参政,标志着民主党派地位的根本变化。

18、三种政治力量以及他们提出的建国方案。

答:

①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1927年后形成为官僚资产阶级),坚持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

②民族资产阶级,建立名符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③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建国方案: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19、为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答:

①帝国主义不允许。

②坚持一党专政的国民党当局不允许。

③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使得他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区领导人民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民族资产阶级一不敢发动群众,也不能真正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而不敢建立武装。

因此,民族资产阶级只能在靠近共产党和靠近国民党中选择道路,而不能有别的道路,自残阶级共和国方案不可能行得通。

20、三大战役。

答:

按先后顺序:

辽沈、淮海、平津。

21、七届二中全会描绘的新中国的蓝图。

答:

①政权的阶级性:

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但是不仅仅农民,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

②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③两个务必: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无事实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22、《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及其内容。

答: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

①论述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

②分析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内部各阶级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③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是:

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

④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只能和任务。

⑤人民民主专政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

2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指出我国在经济工作中政策是什么?

答:

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

24、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答:

①中国革命得到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加和支持。

②有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③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分不开。

25、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答:

毛泽东指出: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法宝。

①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②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③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

④建立人民民主专政。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关键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农村合作化运动、

国家资本主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伟大意义。

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①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暂新的姿态自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②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通知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欺凌和压迫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身了,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关键立起来了。

③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铜价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建设的其实开始到来了。

④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条件。

⑤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他可以利用国家政权凝聚和吊机全国力量,的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发展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的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生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

2、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的两个发展阶段。

答:

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的,这就是当时的各个解放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中国社会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仍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以社会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社会。

3、新民主主义社会及其基本矛盾。

答:

新民主主义社会,①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治制度;②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中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③在文化上,发展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科学、民主、大众的文化。

合作社经济——办社会主义性质——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国营经济过渡。

因此,主要的经济形式分三种:

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三种进本经济承认及与之对应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毛笋,就集中的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这就是说,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矛盾:

国际上的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4、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严重困难和紧迫问题。

答:

①能否保住人民胜利的结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②能否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③能否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④能否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5、1950年6月召开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答:

中心任务是要在三年左右的时间里,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会议制定了党在建国初期的战略策略方针:

不要四面出击。

四面出击树敌太多,造成全国紧张。

应当集中力量向国民党残余势力、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进攻。

为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着重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①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②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③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④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建国初,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三反”、“五反”政策分别指什么?

答:

三反:

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

五反:

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7、采取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

答:

①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性质)②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③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改革的道路。

8、对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步骤的认识过程。

答:

对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骤,中共中央的认识有一个从“一举”到“并举”的发展变化过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举”:

在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彻底完成、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之前不急于明确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骤。

1952年秋“并举”: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9、由“一举”到“并举”认识变化的原因。

答:

①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成,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②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即生产关系)发生了严重变化。

10、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答:

中共中央在1953年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队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当时形象的把总路线的内容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

11、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答:

①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②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而且,他对国家和过硬经济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不可避免的要想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

③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标准。

④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12、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

答:

中国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的最重要的时间就是选择了社会主义,成功的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这一历史性选择,中国共产党常在欧行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13、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及方式。

答: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把个体经济改造成集体经济,它是通过合作化实现的。

14、1951年12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工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

15、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原则和方针。

答:

①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

②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

③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

④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⑤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

16、手工业合作化的方针、组织形式、步骤。

答:

方针: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组织形式:

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社会主义性质)。

步骤:

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改造。

17、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含义。

答: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并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

18、用和平的方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

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

19、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

答:

初级形式:

在工业中有收购、加工、订购、统购、包销;在商业中有经销、代销、代购代销、公公私营。

高级形式:

公私合营。

20、在公司和营企业中,企业利润如何分配?

答:

四马分肥,即分为国家所得随、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股金红利四个部分。

2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及其意义。

答: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的确立起来了。

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重要的标志。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关键字: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大跃进、人民公社、四个现代化、文化大革命

1、八大路线的主要内容。

答:

八大路线的主要内容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和根本任务的分析结论,这也是八大最重要的历史功绩。

①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自残阶级的矛盾了,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③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④在政治建设上,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是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⑤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一个补充”的思想:

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有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2、《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

答: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3、十大关系围绕的基本方针。

答:

十大关系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

“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简洁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

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4、在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答:

①在当与非党关系上,提出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②在文艺上,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

③在中国和外国关系上,提出“向外国学习”。

5、《论十大关系》的重要意义。

答:

《论十大关》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6、《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主要内容及意义。

答: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

②关于社会主义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

还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不许区分对待。

③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中能用民主的、说服的、教育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

对于人民和政府机关的猫冬,采取民主集中还解决;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次提出并创造性的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一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7、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提出。

答: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一场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大跃进”就发动和展开了。

1958年8月,开始了人民公社运动。

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体制,其基本特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

8、国民经济的调整。

答:

1960年11月,毛泽东来时着手解决当时最为突出的农业和农村问题。

(1959-1961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毛泽东在大会上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9、“七千人大会”的召开。

答:

1962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扩大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

毛泽东在讲话汇中着重阐述了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并带头做了自我批评。

10、“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的提出。

答:

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宣布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整个国家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明确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11、“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答:

从1960年-1965年,尽管采取一系列措施,但左倾思想仍旧存在。

1962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后来更发展成为“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12、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答:

1966年5月-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他是中国共产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①发动的理论依据:

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②导火线:

姚文元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文汇报》发表。

13、1971年10月,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4、社会主义现代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答:

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15、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

答:

对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关键词:

四项基本原则、三步走、南方谈话、科学发展观、中国梦

1、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2、1978年12月邓小平发表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3、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的问题。

答:

①开始全面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②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准确的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③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④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4、十一届三中全会深远的历史意义。

答:

①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证字路线、组织路线。

②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③以这次去安徽为起点,中u哦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假设的历史新时期。

5、针对1977年-1978年出现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情况,1979年4月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

6、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确立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答:

1979年3月,邓小平阐明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8、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此的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9、科学评价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性。

答:

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过,去诶毛泽东思想的历史低位,关系到怎样开袋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

10、科学评价毛泽东思想。

答: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假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