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产业结构演化路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4936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6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国产业结构演化路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德国产业结构演化路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德国产业结构演化路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德国产业结构演化路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德国产业结构演化路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国产业结构演化路线.docx

《德国产业结构演化路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产业结构演化路线.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国产业结构演化路线.docx

德国产业结构演化路线

  

 

  

德国产业结构演化路线

 

  

 

 

 

 

 

 

 

   

 

 

 

 

 

德国是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

自19世纪以来,德国实现了两次经济飞跃,进而步入世界工业强国之列。

德国属于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始于19世纪初,约比英国晚一个世纪,甚至晚于法国和美国,但德国发展速度很快,于1903年迅速超越英国,国民生产总值居欧洲之首。

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废墟中迅速恢复到战前水平。

于1990年实现统一的德国成为欧洲的超级大国,促使欧洲战后秩序从大西洋体系过渡到欧洲大陆体系并成为在更大范围内同美国、日本竞争和抗衡的经济贸易实体。

因此分析德国产业结构变迁路线,尤其是战后德国的产业结构变迁路线,对于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变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并将进一步丰富世界工业发展的研究。

战后,出于社会制度和意识斗争的需要,东西德国实行了不同的经济管理模式,两国数据的统计方式并不一致。

又由于获取民主德国数据相对较为困难,因此本文在“二战”后至德国统一阶段(1945~1990)所采用的数据完全基于联邦德国数据。

一德国产业变迁路线概况

德国在19世纪末期就形成了现代化产业结构体系。

如图6-1所示,自1890年以来,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不断下降,产业重心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第二产业在“二战”前相当发达,1960年达到战后最高水平为54.5%,之后逐年下降,至1975年,第二产业已失去了自1889年以来在三类产业中的比例中连续居首位的优势,而逐步让位给以金融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

德国第三产业十分发达,始终保持在30%以上的水平,1980年第三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充分呈现出高度发达的现代化产业结构特点。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德国经历了战后规模最大的结构调整,进入以信息产业发展为主导的后工业化发展时期。

德国农业第一产业从1990年的1.7%下降到2003年的1.1%,第二产业从38.6%下降到28.6%,第三产业从59.7%上升到70.3%。

图6-1德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

工业化的普遍规律是随着技术进步,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者逐渐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

包括农业、林业和养殖业在内的第一产业,在德国的早期时占有绝对比重,直到1850年还占69.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和科学化以及第二、三产业相对较高的收益率,导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呈现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从表6-1农村人口减少,城镇人口增加,而且大城镇人口增长迅速的数字说明了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和第二、三产业的事实。

到1913年德国工业生产高度发达的时候,从事第一产业劳动者的比例已下降到了35%,到1950年时,又降到了24.6%,及至2005年仅为2.4%。

1913~1970年期间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及比例逐渐上升并于1970年达到最高峰,为1321.8万人,占48%。

之后由于新兴的信息和服务业的发达,劳动力转向第三产业的趋势加强,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比例开始下降。

鉴于以上两个原因,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人数及比例不断增长并于1975年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第二产业的劳动人数,比重由1913年的27%,上升到49.8%。

1975年之后其比重上升趋势不减,在2005年达到67.8%(见图6-2)。

表6-11910~1950年德国人口分布

图6-2德国三次产业劳动就业构成

二德国产业结构变迁的基本轨迹

1.投入产出表的标准化

为对德国产业结构变迁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以对中国当前的产业结构转变和升级提供借鉴意义,需要对德国投入产出表进行标准化处理,具体处理如表6-2所示。

表6-2中德两国投入产出表统一部门分类

续表

2.德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过程

本章采用归因矩阵来揭示在一定时期某一部门出现的“扩张”和“收缩”现象。

设B0和Bt为矩阵标准化后所对应的基准期和比较期的列昂惕夫逆矩阵,如果存在矩阵C,使得CB0=Bt,或者:

C=BtB-10=(I-At)-1(I-A0),则称矩阵C为基准期到比较期之间产业结构变动的归因矩阵。

其中,部门i在归因矩阵中所对应的行i的和与1的大小关系反映了该部门在所研究的整个经济系统中的结构变动的情况。

如果第i行的行和大于1,表示部门i在经济系统中获得了结构性增长,反之,部门i则出现了结构性萎缩。

第i行的和值偏离1幅度越大,则说明该行业获得结构性增长或出现结构性萎缩幅度越大。

计算结果如表6-3所示,德国在1980~2006年间,尤其是1980~1995年期间产业结构在稳定中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表现为收缩、扩张系数在“1”上下大幅波动。

1980~2006年期间,农业、采掘业、轻工业、传统制造业部门呈萎缩的态势,而装备制造业、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分配性服务业则呈现结构性扩张态势。

[1]德国在1995~2006年期间产业结构的变化趋于稳定,表现为收缩扩张系数除了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外仅在“1”附近小幅振动。

表6-3德国产业部门的扩张与收缩

与此同时,中国在1987~2002年间产业结构出现了很大程度的变动,其中,1995年以来,产业结构变动有加快的趋势。

主要变动方向是农业、采掘业、轻工业等逐步萎缩,而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部门不断扩张。

因此,从中德产业结构变迁过程来看,两国产业结构变动的总方向是一致的,即农业、采掘业、轻工业等部门呈逐渐萎缩,而装备制造业、服务业则呈现逐渐扩张趋势。

基于德国的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预计中国产业结构将很快迎来急剧变动的时期。

三德国主导产业变迁的基本轨迹

主导产业是产值占有一定的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整个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江世银,2004)。

产业结构变动最显著的表现在主导产业群的变迁上。

1.主导产业选取的基本方法

根据主导产业选择的内在要求,我们用两大指标来确定主导产业:

一是衡量产业关联性大小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另一个是需求收入弹性指标[2]。

如果某产业i的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需求收入弹性指标均大于1,则称该产业为主导产业,如果仅被其中的某一方法选中,则选择该产业为重要产业。

由于需求收入弹性指标法需要两年或两年以上的数据,我们选择比较年度中的末尾年度作为标注来说明这一时期的结构变化,即我们研究的时间段有1980~1995年,1995~1999年,1999~2003年,2003~2006年,那么分别以1995年、1999年、2003年、2006年分别来说明以各个阶段的主导产业为代表的产业结构变化。

图6-3德国主导产业变迁图

2.德国主导产业演变的基本轨迹

1980~2006年德国主导产业变迁过程如图6-3所示。

从图中反映的情况看,德国主导产业变迁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自1980年以来的化学工业、金融业一直蝉联德国的主导产业,虽然化学工业在2003~2006年期间由于需求收入弹性指标较小被排除在主导产业之外,但化学工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在1995~1999、2003~2006年期间皆大于1,其地位仍然举足轻重。

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金属制品业分别为1999~2006、1995~2003年期间的主导产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先后为1980~1995、1999~2003年期间的主导产业,不难看出重化工业在德国产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分别为1995~2003、1980~1995、1999~2003年期间的主导产业。

第二,在德国,其他重要产业还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

第三,德国主导产业的变迁反映了德国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的过程,即重化工业、先进制造业、新兴服务业在德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一般制造业如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等则逐步退出。

四德国产业结构变迁中的组织变革

除了通过以上所分析的技术路径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外,德国也从以垄断竞争和跨国经营为代表的组织路径上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以垄断竞争为核心,快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垄断竞争就是经济主体依靠资源、资金、技术、人力资本等方面的竞争优势,通过扩大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来获取超额利润的竞争方式。

激烈的垄断竞争促使经济主体加快人力资本投资和技术开发以实现更有利的市场地位和超额利润,这将进一步刺激该行业的投资和扩张,进而带动相关联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整个经济系统的优化。

2.以跨国经营为动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跨国经营不仅在数量和质量上扩大了市场容量,也可以使企业在资源、技术结构方面得到优化。

德国积极倡导欧洲一体化的目的便在于在较大区域内为本国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

2000年世界500强企业中,竞争实力超强的跨国公司占压倒性优势,其中德国34家,位列第四。

3.将产业结构政策制度化,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制度环境和助力

由于德国实行社会市场经济制度,所以德国在同美国一样强调市场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和自由竞争、大力推进资本集中以实现垄断竞争的同时,还采用法律手段协调垄断资本与国家目标之间的关系。

德国政府先后制定了《经济稳定与增长促进法》和《部门和地区结构政策基本原则》,用法律的形式保证政府的经济政策长期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

这样,德国的产业结构政策进一步得到规范化和制度化,为长期内产业逐步升级换代和持续推行产业政策提供了最重要的保障。

五若干启示

(1)德国的产业结构变迁在反映了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同时,也启示我们全球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此外,一国的资源禀赋优势及传统技术优势导致的路径依赖对该国的产业结构的形成发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德国的煤炭资源之于化学工业。

(2)德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更高,工业化进程领先于中国。

制造业在中国、德国的地位都举足轻重,但德国的第三产业比重比中国高很多,中国的农业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德国可以忽略不计。

(3)中国与德国所处工业化阶段的不同,为中德两国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提供了巨大舞台。

除了通过贸易方式使两国的比较优势产业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之外,如中国的纺织业,德国的化学工业、服务业,还可通过产业间和产业内的经济技术合作促使我国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

产业间如中国的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德国的金属制品业,产业内如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4)积极参与垄断竞争获取超额利润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途径。

在全球化背景下,微观主体可以参与垄断竞争和跨国经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培育垄断竞争优势,获取超额利润,支持国内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5)加强立法和改进立法程序,以法律手段保证产业政策的实施。

随着企业竞争力的增强,直接的行政干预逐渐弱化,产业政策由区别对待转向针对整个产业系统的一般性政策。

当前我国急需加快产业政策立法,对产业政策的制定、产业政策的实施、产业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以及监督部门监督检查方式等一系列问题以法律形式加以确定,使产业发展步入法治化轨道。

(6)培育产业政策实施环境,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政策是否能有效实施,除了产业政策本身的因素外,与产业政策的外部环境密切相关。

国内政治能否长期保持稳定,政府能否与企业、行业协会等保持长期合作和有效协调,市场机制是否发育充分以与产业政策相得益彰,政府政治是否清廉,办事是否高效率等都为能否有效推行产业政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软件基础。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