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4906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1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1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1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1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阅读.docx

《1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阅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阅读.docx

1阅读

阅读∙悦读

【开篇寄语】

《大学》开篇首句即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说明读书能够使人明辨是非,能够让我们活得更明白,只有读书能够改善世风,改变一个时代。

因此,我们有何理由不去“阅读”!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阅读”一词似乎被一个谐音的新词“悦读”所取代。

一些报刊、网站甚至微信公众号都将阅读专栏演变成了“悦读”栏目。

“悦读”的流行,一语双关,既体现了编辑们的读者情怀,也反映了现代读者对阅读的一种新期待:

阅读应是一种快乐的高雅行为,既要用快乐的心情去阅读,又要从中读出快乐的滋味来。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用一种虔诚而愉快的心情去阅读,并争取读出一种赏心悦目的效果来,享受到读书赏文的真正之乐,让阅读变成真正意义的“悦读”。

【智解成语】

中国人是有阅读的习惯的

其实,中华民族历来推崇读书,姑且不提上流社会的士大夫阶层,乡村僻壤的农民也追求耕读传家的。

农忙时节耕耕田,获取生活产品;农闲时节读读书,提高精神修养。

这曾是中国人理想的农村家庭生活方式,所以旧时的家居牌匾或过年春联上常用到“耕读传家”这四个字。

由此看来,中国人不仅崇尚读书,而且是有阅读习惯的,即使是在艰苦的环境中也不放弃读书,至少我们的前辈曾经这样做过。

关于这一点,从一些成语典故中就能略知一二。

第一个成语:

学富五车。

这个典故出自先秦时期的一个著名思想家惠施,惠施是先秦名家学派(论说事物名与实的关系,是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善于与人“抬杠”的一派,他的理论看上去奇奇怪怪的,如“卵有毛”“鸡三足”等。

其实这个人读过很多书,知识渊博。

和他同时代的庄子曾经这样说: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庄子·天下》)意思是说,惠子这样的人有的是鬼点子,他的书有五车之多。

还有一种解释,把“方”解释成“书”,先秦时期的书是写在木板上的,所以用“方”指代书。

不管哪种解释,都是说惠子的书很多。

后来就用“学富五车”来表示一个人的知识渊博。

2014年的元宵晚会有个反响不错的相声节目,就用了“学富五车”这个名称。

惠子的知识是很渊博的,也善于辩论。

他与庄子的一段辩论很出名。

两个人站在濠水的桥上,看着水中“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庄子感慨地说:

“鱼游得自由自在,真是快乐啊!

”惠子“抬杠”的脾气上来了:

“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也不服输,反戈一击:

“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

“是,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知道鱼的快乐;同理,你不是鱼,所以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不就完了嘛!

”庄子说:

“咱再捋一遍。

你刚才问我安知鱼之乐,我现在可以明确地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这段辩论好像是庄子赢了,其实是输了。

他提议再“捋一遍”的时候,偷换了“安”的概念。

“安”作为一个疑问词,有“怎么”“在哪里”两重含义。

当庄子按照第一种含义必然理屈词穷的时候,用了第二种意义,说“你不是问我在哪里知道的吗,告诉你,我是在桥上知道的”。

这其实是诡辩。

这段故事,后人归纳为“濠梁之辩”四个字,由此可见惠子的知识与辩才。

第二个成语:

悬梁刺股。

《三字经》中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句子,所以,古今对这个成语的意义都很熟悉,即使有人将“股”理解成“屁股”,在具体使用时一般也不会用错。

但是,对这个成语的典故详细来源,或许并不是特别清楚。

这个成语是由两部分构成的——悬梁、刺股,涉及两个人,而且是不同时代的。

先说说“刺股”。

“刺股”的主人公叫苏秦,是战国时期洛阳人,据说曾向鬼谷子学习,学成之后,出游于各国,寻找能够用他的人。

他出游数载,一无所成,盘缠花尽,衣衫褴褛。

回到家中,妻子看到他的狼狈样,继续织布,不搭理他,嫂嫂也不给他做饭,父母都不和他说话。

苏秦很受刺激,于是发愤读书。

读书读困了,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致血流到脚。

就这样,一年后,苏秦再次出山,游说六国,成为当时掌控中国时局的风云人物(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

苏秦再次经过家乡的时候,父母听说后,把家里打扫干净,道路清理整洁,组织欢迎队伍,到三十里外“热烈欢迎”。

妻子见到他,心存畏惧,不敢正面看,侧耳倾听。

嫂嫂见到他,像蛇一样趴在地上,拜谢赔罪。

苏秦问:

“嫂嫂怎么前倨后恭呢?

”嫂嫂回答道:

“因为你地位高了,钱多了。

”苏秦的时代,是一个崇尚名位富贵的“拜金”时代,所以他的家人才如此戏剧性地前后表现不一。

这个故事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文学性,不过,苏秦“刺股”的事情,成为发愤读书、勤学苦读的代名词。

另外,像“前倨后恭”这个成语也是出自这个故事。

“悬梁”的主人公叫孙敬,是东汉时期的人。

这个人勤奋好学,废寝忘食。

读书久了,怕自己睡着,于是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一头系在头发上(古人的头发是很长的)。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立即清醒,继续攻读,终于成为当时远近闻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

古代中国很重视读书,于是就有了孙敬的头悬梁、苏秦的锥刺股。

苏秦、孙敬,不同时代的两个人,为了警醒自己,发愤读书,都采取了类似“自残”的方式,这种做法当然不值得提倡,再者,一味地疲劳读书一定会影响效率的。

不过,古人重视的是这种精神,这种精神被凝练在这个成语中,一代代传播,激励着后人。

第三个成语:

凿壁偷光。

这个典故的主人公叫匡衡,是西汉末期人。

匡衡祖上世代为农,家中贫困,却酷爱读书。

家中穷,没有书,同乡有位富人家中藏书很多,匡衡就到他家去打工,不要报酬,条件是希望遍读这家藏书。

这家主人颇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匡衡家里穷,没有灯烛。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他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借此读书。

最终,匡衡成为汉代著名的经学家,位至丞相。

后人就用“凿壁偷光”这个成语形容贫寒子弟刻苦读书。

这个成语还作“凿壁借光”,“借”似乎比“偷”更文雅那么一点点。

第四个成语:

囊萤映雪。

这也是一个关于穷人读书的故事。

《三字经》中也有记载: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囊萤”的意思是“用袋子装萤火虫”,“囊”作动词用,主人公是车胤,东晋时期的人。

车胤喜欢读书,不过家中贫困,家贫缺灯油,夏日捕几十只萤火虫,置入绢内,绢是透明的,所以萤光可以透出来,他因此夜以继日地苦读。

“映雪”的主人公叫孙康,也是东晋人。

家贫无以照明,冬夜借助雪的反光,刻苦读书。

穷人家贫,夏天用萤火虫,冬天用雪,以此照明读书。

这就是“囊萤映雪”。

这两个典故在后世影响很大,传为佳话,所以后人就有效仿者。

有个读书人因为囊萤读书而闻名乡里,一位同乡对他仰慕得不得了,一大早登门去拜访。

家人却告知说出门去了。

这位同乡就纳闷了:

“哪有囊萤夜读、白天外出的呢?

”家人说:

“不为别的,还不是为了捕捉萤火虫出去了,天黑之前就能回来。

”这类似一幅漫画,讽刺那些贪图虚名、喜欢“作秀”、弄虚作假的人。

其实,也真难为这位书生。

要知道,白天捉萤火虫,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五个成语:

刮目相待。

“刮目相待”,也作“刮目相看”,“刮目”的意思是“擦亮眼睛”,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这个典故来源于三国时期的吕蒙。

孙权曾经对吕蒙说:

“你现在掌握重要事务,不读书怎么行呢。

”吕蒙道:

“军中那么多事情,哪有时间读书。

”孙权对吕蒙的借口很不满意,批评他说:

“我怎么是要求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经学博士?

只不过是要你涉猎一下历史罢了。

你说你忙,能有我忙吗?

我还天天读书呢!

”孙权噼里啪啦一顿臭批,于是吕蒙开始读书,并且像模像样,学问知识突飞猛进。

后来,鲁肃与吕蒙议论国事的时候,非常吃惊:

“我从前认为兄长不过一介武夫,没想今日所论,学识渊博,不是从前那个阿蒙了。

”吕蒙说:

“读书人分别了几日后,就应当用新眼光重新看待他啊!

”这段历史故事,不仅产生了“刮目相看”这个成语,还产生了另外一个成语“吴下阿蒙”,用来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当然,关于古代读书的成语,数不胜数,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

列举这些,只是想说,中国古代的人是很崇尚读书的,不管是思想家,还是军事家,不管是一贫如洗的百姓,还是一国之君,都把读书当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北宋的第二个皇帝宋太宗也是个“读书种子”,他日理万机之余,仍坚持每天读书三卷,如果有事情耽误了,必定会找时间补上。

大臣见他如此辛苦,劝说他没有必要如此。

宋太宗说:

“开卷有益,朕不觉得辛苦。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当然,有人喜欢辩论,说开卷未必有益,读书也能学坏。

这不可否认。

退一步讲,开卷有益有害,那不开卷绝对没有什么好处。

尽管有一些没读多少书的人成功了,并且一再宣称成功与读书没有任何关系,这些人在社会上有影响力,所以在相当程度上也是“读书无用论”的鼓吹者,他们为中国人前面加上“不读书”三个字的定语贡献了力量。

阅读指导:

请根据故事积累成语,并整理到笔记本上。

【诗情文意】

一、诗情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①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②。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③。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④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⑤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⑦。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⑧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注释:

①滟(yàn)滟:

波光闪动的光彩。

②芳甸(diàn):

遍生花草的原野。

霰(xiàn):

雪珠,小冰粒。

③流霜:

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

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汀(tīng):

沙滩。

④青枫浦:

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

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

水边。

⑤离人:

此处指思妇。

⑥玉户:

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⑦文:

同“纹”。

⑧潇湘:

湘江与潇水 

【赏析】

  这首诗以写月作起,以写月落结,把从天上到地下这样寥廓的空间,从明月、江流、青枫、白云到水纹、落花、海雾等等众多的景物,以及客子、思妇种种细腻的感情,通过环环紧扣、连绵不断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

由春江引出海,由海引出明月,又由江流明月引出花林,引出人物,转情换意,前后呼应,若断若续,使诗歌既完美严密,又有反复咏叹的艺术效果。

 

  前半部重在写景,是写实,但如“何处春江无月明”、“空里流霜不觉飞”等句子,同时也体现了人物的想象和感觉。

后半部重在抒情,这情是在景的基础上产生的,如长江流水、青枫白云、帘卷不去、拂砧还来等句,景中亦自有情,结尾一句,更是情景交融的名句。

全篇有情有景,亦情亦景,情景交织成有机整体。

 

  诗歌写了许多色彩鲜明的形象,如皎月、白沙、白云、青枫等等,这些景物共同造成了柔和静谧的诗境,这种意境与所抒发的绵邈深挚的情感,十分和谐统一。

 

  诗歌每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间,韵律婉转悠扬。

为了与缠绵的感情相适应,语言采用了一些顶针连环句式,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

一唱三叹,情味无穷。

对偶句的使用如“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等等。

句中平仄的讲求如“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平仄变换与律诗相同,使诗歌语言既抑扬顿挫,又清新流畅。

二、文意(链接高考) 

《沁园春·长沙》

1.描写远望之景的句子: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2.描写如火枫林,寄寓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表现出对革命乐观主义的句子: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3.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面描写的句子: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4.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表现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的句子: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5.万类霜天竞自由,总结概括了湘江畔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6.表现革命者力量强大的句子: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特点)

7.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

粪土当年万户侯。

8.以设问结尾,巧妙运用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并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句子: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9.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年轻人要起到中流砥柱作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巧妙地借用“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两句表现了这样的图景。

10.写江上景物的句子是: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11.高度概括“同学少年”经历的革命岁月的句子: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雨巷》

1.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的诗句: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2.描写姑娘向我走近时眼神的诗句: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3.描写姑娘飘过时的诗句: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4.描写姑娘消失在雨的哀曲里神态的诗句: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5.丁香姑娘与我擦肩而过后,我目送她渐渐远去的情景的句子: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6.行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诗人希望遇到一个怎样的姑娘?

请用《雨巷》中的原文回答问题:

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再别康桥》

1.《再别康桥》中表现夕阳下的柳树色彩美和姿态美的两句是: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2.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再别康桥》中诗人借用对柳影的描写,表达了这种情感,这两句是: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3.《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4.诗人徐志摩要和康桥离别,又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再别康桥》中“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诗人自己的这种心情。

5.实写康河美的诗句: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6.用虚实结合、象征手法,说明梦境是美好的诗句: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7.作者轻轻离开,和康桥依依作别的诗句是: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8.作者在诗中借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两句表达对梦一般的美好回忆的追寻。

9.诗人挥手作别,悄然离开,不愿打破康桥的宁静,只想留下深情的眷恋的诗句是: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阅读指导:

学习古诗的鉴赏基本技巧,诵读古诗的情景式默写。

【古文拾趣】

原不识字

【原文】

有延①师教其子者,师至,主人曰:

“家贫,多失礼于先生,奈何!

”师曰:

“何言之谦,仆固无不可者。

”主人曰:

“蔬食,可乎?

”曰:

“可。

”主人曰:

“家无臧获②,凡洒扫庭除,启闭门户,劳先生为之,可乎?

”曰:

“可。

”曰:

“或家人妇子欲买零星杂物,屈先生一行,可乎?

”曰:

“可。

”主人曰:

“如此,幸甚!

”师曰:

“仆亦有一言,愿主人勿讶焉。

”主人问:

“何言?

”师曰:

“自愧幼时不学耳!

”主人曰:

“何言之谦。

”师曰:

“不敢欺,仆实不识一字。

【注释】①延:

请。

②臧获:

古时对奴婢的贱称。

【译文】

有个人要请一位先生教育自己的孩子。

有一天,一个人来应聘,主人说:

“我们家贫穷,可能有很多对先生失礼的地方,您看怎么样啊?

”这位先生说:

“不用这么客气,我本来就没什么计较的。

”主人说:

“吃蔬菜,可以吗?

”答:

“可以。

”主人说:

“家里也没奴婢,凡是打扫庭院,开门关门,有劳先生做,可以吗?

”答:

“行。

”主人说:

“或者家里人,妇女孩子想买零星杂物,委屈先生去跑一趟,可以吗?

”答:

“可以。

”主人说:

“如果是这样,就太好了!

”之后,先生也说:

“我也有一句话,希望主人不要惊讶。

”主人问他什么话,先生说:

“我自愧小时候没有好好学习!

”主人说:

“何必说这样谦虚的话。

”先生说:

“不敢欺骗你,我其实一字不识呀!

阅读指导:

先看原文,在心中译,后看译文,比较对照,训练语感。

识记并且整理文言知识。

【美文读吧】

内心辽阔,世界温柔

米丽宏

雨果有句话,意思是说,人的心灵,是世界上最辽阔的所在。

一颗心,辽阔在哪?

我想,辽阔在它不只是空间的,还是时间的;不只是进取的,还是回旋的;不只是立体的,还是多维的。

那里,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投射于一个人的举手投足,便呈现出了他的人格。

东汉有个高士郭泰,性明知人,曾评价黄叔度说:

“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内心沉练、宽阔如万顷碧波,可载舟船,可游鱼虾,可描山川奇秀,也可容砾石尘沙。

这样的一颗心,堪称气象魁伟。

心灵的辽阔度越高,越恢弘,人生格局就会越开阔。

三国英雄中,孙权沉稳,刘备坚韧,都不及曹操气度开阔。

建安十年,曹操大破袁谭,杀之,下令曰:

“敢有哭之者,戮及妻子。

”真是令下如山,狠辣之极。

天下大事和天下大势在前,他不会因妇人之仁,影响自己的决断,胸襟、气度,异于常人。

而曹操与袁绍对决于官渡时,袁强曹弱,形势十分不利。

后来,曹操用计大胜袁绍。

打扫战场时,曹军发现袁绍的文书中有不少朝中官员写的讨好袁绍、为自己谋退路的书信。

有人建议曹操彻查此事,并以通敌罪处理这些官员。

曹操没有点头,没有翻看这些信件,只是命人付之一炬。

曹操说,当前形势危急,我尚不能自保,何況他人?

可狠辣,也可轩豁,可严凛,亦可宽容,这是一颗心的辽阔度。

这样的心灵空间,江山大事,盛放在那,也不过盘中一撮儿青山水。

在这个世界上,世事万千,再高的人有时也需踮足,再矮的人有时也需屈身。

这一踮足一屈身之间,伸也伸得,屈也屈得,进亦进得,退亦退得。

心灵空间的开拓和延展,不过一念之间。

而心灵疆域足够辽阔,万事才可应付自如。

它能拔高一个人精神和事业的高度。

曼德拉总统在他的就职典礼上,邀请了当年看守他的三名狱卒观礼。

他说,那段牢狱岁月使他学会控制情绪,也学会处理苦难带来的痛。

他在众目睽睽之下,起立表达对这三名狱卒的敬意。

这个举动,令在场及全世界的人肃然起敬,让虐待他多年的南非白人无地自容,也展现了曼德拉非凡的气度和格局。

一个人胸襟狭仄,小风微澜也会成为他眼里的阴风浊浪。

民国大才子朱湘,天赋异禀,才情卓越,可他有一个明显的缺点,气量极小。

他就读于清华大学时,一些学生睡懒觉翘课,不按时吃早饭,有的拖到九十点钟,影响到了食堂准备午餐。

不得已之下,校方作出早餐点名的规定。

对此,学生颇有微词,但牢骚归牢骚,校规得遵守。

只有朱湘坚决不服,他故意不签到,累计多达二十七次。

他的行为在学校炸开了锅,好友劝他千万不要走极端,朱湘说:

“你们可以忍,我来清华不是接受这种不愉快的。

”学校在教育无果的情况下,决定开除他。

度量小、不容忍成为他的人格短板。

之后,学业、事业、友情、爱情均不如意,最后他以自杀潦草结束了一生。

狭仄,计较,是一种桎梏,囚禁了心灵;只有突破它,才可以跃上一个高境界,俯瞰人生。

曼德拉有一句名言:

当我走出监狱大门的时候,已把仇恨和愤怒留在了身后,否则我将会把自己一直关在监狱里面。

有的心灵狭窄到不容人,有的心灵辽阔到可撑船,可奔马。

心灵宽了、厚了,就暖了,自个儿暖和,拢一块儿暖和,抱一起更暖和。

即使外界再多么冷漠,也无法影响心灵的温度。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也许你我不能改变世界多少,但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心灵。

当内心越来越辽阔,所有的不如意,不过是大海里的一滴水。

内心辽阔,世界温柔。

阅读指导:

【名人轶事】

司马迁忍辱受宫刑,太史公据实写春秋

中国古代有两位大历史学家,一位是孔子,他写的《春秋》后来成为“儒家”必读的五经之一。

另一位就是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他所写的《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成为我国“编年史”的第一部巨著,也是后来“二十四史”的典范。

《史记》因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而且在文学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祖辈世代都担任史官,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的太史令。

司马迁38岁时(即父亲去世后三年),在丞相的竭力举荐下继任父职,为太史令。

司马迁42岁那年,汉武帝下令实行太初历,他开始着手著《史记》。

司马迁在动笔之前,对将记载的历史事件,除了掌握大量文献资料外,无不进行实地考证。

司马迁夜以继日地工作,几年以后,写出了《史记》的部分手稿。

司马迁把手稿呈给汉武帝,汉武帝先是很高兴,但翻了一下,就皱起了眉头,接着是大发雷霆。

原来司马迁在书稿中毫不避讳地记录了汉武帝的错误。

汉武帝的宠妃懿妃曾经想让司马迁为她写赋,因遭拒绝而记恨司马迁,这时便趁机进谗言:

“听说司马迁恃才自傲,自比圣人,根本不把陛下放在眼里。

”汉武帝听了,更为生气,立即召集文武大臣,问罪司马迁。

汉武帝将《史记》手稿交给大臣们传阅,大家都不敢讲话,只有一位大臣因受懿妃的指使而极力怂恿武帝严惩司马迁。

老丞相跪地为司马迁求情,御史大夫也站在丞相一边。

汉武帝无奈之下,从轻发落,让司马迁修改《史记》。

司马迁得知让他修改《史记》,无比痛苦,肝肠寸断,悲愤地想要去辞官,并说:

“不求苟活于世,但求无愧我心!

”但是,这时他又想起了在父亲灵前的誓言:

“一定要完成老人家著史的遗愿!

”于是,他决定修改手稿,并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

将汉武帝的过错分散在诸多章节中,这样就不易被发现了。

不久,汉军北伐匈奴胜利而归,汉武帝吩咐司马迁将此事记入史书。

司马迁本来只为卫青立传,但是他经过调查,发现李广威武无敌,战功显赫,却含恨而死,决定也为他立传。

有人善意地提醒司马迁:

“你这样做,只怕又会引来祸端。

”司马迁一笑了之。

司马迁正在写李广传时,一个朋友来看他,就顺手拿起刚写出的部分手稿看起来。

朋友发现,司马迁写李广打仗退敌、脱险、射虎等,写得神采飞扬,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李广的赞扬和敬佩;但后面又写李广心胸不宽,公报私仇。

于是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李广的赞扬和敬佩;但后面又写李广心胸不宽,公报私仇。

于是,朋友就问司马迁:

“你后面这样写李广,不会有损他的形象吗?

”司马迁则说道:

“我写历史,真实是第一条。

不能以个人好恶而隐匿真相。

”朋友连连点头称是。

李广传写得文采华美,汉武帝看后非常满意。

但是懿妃又无事生非,指责史稿有蔑视朝廷之嫌。

她说:

“李广如此勇猛善战、战功卓著却未得封侯,而且在战场上只让他起辅助作用,这不是批评朝廷用人不当吗?

还有他自刎而死,这不是说朝廷逼害忠良吗?

”汉武帝突然明白过来了,但是一言既出,又无法收回,只好忍气作罢。

事隔不久,朝廷得到消息:

本朝大臣李陵兵败被俘后投靠了匈奴。

汉武帝一气之下下令诛杀李陵九族。

有一武将冒死求情,汉武帝盛怒,也将其斩首。

于是,满朝文武再没有人敢为李陵说话。

汉武帝还吩咐司马迁将此事写入史书,以警后世。

司马迁四处寻访,知李家世代忠良,一心为国,李陵投降匈奴也是为了救手下士兵的性命。

司马迁又找到李陵的旧部,得到了第一手的资料。

于是,他心里有了底,毅然决定要写出真相,决不让忠良之人蒙受不白之冤。

在他的朋友中,有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又提醒他,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千万不可书生意气,不然,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

但司马迁却不改初衷。

他大义凛然地说:

“先父在世,曾谆谆教诲我,史须采实,著史须以事实为准,我也深知此理,所以,我又怎么能违背父、训泯灭良知,不让事实真相大白于天下呢?

汉武帝看了司马迁的手稿之后,脸色骤然阴沉下来,立刻下令将司马迁投入大牢,定为死罪。

老丞相得知司马迁被抓,立即向汉武帝请罪,并要求与司马迁同担罪责。

汉武帝无奈,只好应允司马迁可以用钱财或宫刑替代死罪。

老丞相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司马迁,司马迁却苦笑着说:

“钱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