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单元测试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4845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5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单元测试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单元测试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单元测试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单元测试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单元测试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单元测试解析版.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单元测试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单元测试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单元测试解析版.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测试解析版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选择题

1.“……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激街巷。

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

……气旋昂,誓与列强争抗。

抖擞中华民众志,挫败掠者千夫莽。

”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要影响是(   )

A.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C.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 反映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青岛问题未及,福州交涉又起。

某国恃强凌弱,骄横蔑视公理。

一面提倡国货,一面仇物抵制。

……国民皆用国货,何惧强邻无理。

”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戊戌变法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3.“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全国国民亦必须严肃沉着,准备自卫”(蒋介石1937.7.17庐山)结合时代背景,各方对此讲话的态度错误的是(  )

A. 国民党尽管还犹豫但已经准备作战                      

B. 共产党加快了二次国共合作的步伐

C. 日本对中国施以更猛烈的军事打击                      

D. 英美各国加大了对中国的支持力度

4.《鸦片战争:

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写道,“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

”材料主要说明(    )

A. 国人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B. 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

C. 英军笼络了广东下层民众                                    

D. 清政府已完全失去人民支持

5.孙中山在赞赏中国近代史上某欢社会运动具有“民族主义”精神的同时,又批评其“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

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

这次社会运动应是(    )

A. 洋务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C. 维新变法运动                      D. 义和团运动

6.孙中山说“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

”为此孙中山采取的措施是

A. 发动护法运动                  

B. 与共产党合作                  

C. 建立黄埔军校                  

D. 发动北伐战争

7.“国民党正在准备这样的行动:

等候某一个同盟国的军队在中国大陆上驱逐日本侵略者到了某一程度时,就要发动内战。

”毛泽东的上述言论发表于(   )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8.“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

”该对联反映的是(   )

A. 西方列强的侵华暴行                                           

B. 烟草传入中国后的盛况

C. 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                                       

D. 西方列强在中国暴力殖民的情况

9.《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提到:

“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勇(炮台时),(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军(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

”这一奇怪现象突出说明(   )

A. 清政府已经失去人民支持                                    

B. 中国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C. 民众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D. 中国人民族意识的淡薄

10.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预朝廷饷银的汇况业务,1862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民间票号的资金和汇兑网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

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票号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支柱                                

B. 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运作

C. 洋务派开始控制国家金融体系                             

D. 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

11.从本质上看,两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相同点是(  )

A. 打开中国市场,谋求在华权益                             

B. 教训清政府,使其顺应外国侵略者的要求

C. 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                                    

D. 维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12.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指出,“(中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

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

A.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 中国无产阶级无任何政治权利                             

D. 中国革命也能走从城市到农村的道路

13.抗战期间,国共两党亲密合作共赴国难,其主要原因是

A. 阶级利益取得一致                                              

B. 中日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C. 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D. 百团大战显示中共力量

14.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A. 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 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 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 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15.2009年二三月间,圆明园流失的文物鼠首、兔首铜像在法国一家拍卖行被拍卖,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鼠首、兔首铜像被盗于( )

A. 鸦片战争期间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16.1896年,英商在杭州合法设厂的依据有

①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②领事裁判权的规定

③《马关条约》的有关规定④《辛丑条约》的有关规定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7.英国《泰晤士报》曾报道:

“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公使夫人的手,好几分钟没有放开。

她浑身颤抖,抽泣哽咽地说进攻使馆区是极大的错误,她后悔莫及。

”这一报道出现于( )

A. 鸦片战争之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 甲午战争之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18.中国近代某一条约规定:

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侵略者“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为被害的外国人的坟茔建立碑碣,以示“昭涤垢雪”。

这些条款反映的实质是(   )

A. 清政府角色的变化             

B. 中国主权丧失殆尽             

C. 民族矛盾缓和             

D. 阶级矛盾激化

19.有人说:

《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一个和谐社会的公平的经济制度;也有人说它是近代民主革命中一个科学的政治纲领。

你认为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它建立在落后的自然经济基础上                         

B. 它与我国正在建设的和谐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

C. 它反映了农民阶级的生活理想                             

D. 只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它就会变为现实

20.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

“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

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

”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 “要和平,争民主”

C. “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 “打倒列强,除军阀”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硝烟战火何时了,赔款知多少?

海边五口又通商,货运往来英佬把家当。

江山万里应犹在,只是边疆改。

问君港岛可曾留?

对此只抛泪眼也无谋。

材料二: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邱逢甲《春愁》

材料三:

辛酸一九零一年,八寇强迫条约签。

战火殃及到内地,国土步步被沦陷。

不准反帝炮台亡,四亿多两作赔款。

使馆界划东交巷,驻军北京山海关。

主权严重被剥夺,中国社会陷深渊。

材料一,二,三的三首诗分别针对哪些战争和不平等条约而作?

结合这三首诗,分析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22.中国近代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积极领导和参与民主革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加以实践。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

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

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

——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材料三: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

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

(1)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分配土地的办法。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办法体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在民族方面的革命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田分地”是哪一重大行动?

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探索出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23.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新月异,枪炮皆新式,摧坚命中足备御侮之用,正可及锋而试,勋臣宿将身经百战叱咤生风,指挥若定,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快薄海之人心,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

——《申报》1894年7月9日

材料二:

中国和日本分别代表着封闭与开化两股势力,西方国家自然会更帝近日本。

如果日本有最终战胜的机会,西方都应该放弃干涉的动议,然而中国的最终战胜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而如果西方不立即阻止这场战争,最终的结果必将是日本战败后丧失独立,继而日本也会加入中国,充满忌恨地把西方的“洋鬼佬”赶出国门。

如果出于猜忌,欧洲列强不愿出兵干预,美国应该挺身而出,虽然这与美国奉行的门罗主又相违背,但事态的特珠性应该让美国考虑暂时放弃原则。

为了不对全球贸易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冲突必须停止。

——1994年8月12日英国《每日新闻报》

材料三:

1898年7月16日《伦敦新闻画报》日本撤离威海卫,三囡子将军为大英帝国和大清帝国举杯(日本人撤离威海卫后仅一天,英国海军就向清朝强行租借)

——摘编自《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

材料四:

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路近废省,可多遣,去年近,易考察。

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

西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

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每仿形,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

(1)分析材料一,二对中日战争的形势做了怎样的预侧?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和西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预测?

指出西方的预测对中国会产生什么影响?

(2)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浮雕镌刻着170多个人物形象,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28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

材料二:

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不是如何实现现代化,而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而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请回答:

(1)写出材料一中四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

(2)指出材料一中图2、图4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

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产品业已增加了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尚待确立,新部署尚待进行。

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的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将更能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1854年2月13日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材料二务须让西方列强进入中华帝国的北方口岸和首都,马戛尔尼那时的岁月已经远去,如今要与天子本人,而不是地方代表,要在朝廷宫中,而不是在总督府等衙门,继续商谈已从帝国南部或中部重镇开始的关系。

——高第《中国与西方列强关系史》第二卷

(1)材料一中英国人对鸦片战争的结果表示了什么态度?

材料中哪一句话最能反映英国要求“修约”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思考:

继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进一步影响有哪些?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

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

材料二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

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清帝逊位诏书》

材料三法学教授高全喜谈道:

“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

——《立宪时刻》

(1)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并分析造成“孙中山之革命”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帝逊位诏书》颁布的意义。

(3)有人将《清帝逊位诏书》看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论断的?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分析】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与五四运动无关,排除A项;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排除B;

根据材料“学生、民众和工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各阶层联合反对列强侵略的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项符合题意;

D项表述与材料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的能力,题目较简单。

根据材料信息可判断是五四运动,再结合相关知识即可。

2.【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

根据材料信息“青岛问题”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五四爱国运动,D项说法正确;A、B、C项说法与题意不符,可以排除。

本题答案为D。

3.【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从材料的信息可以得出“七七事变”之后,蒋介石有准备抗击日本侵略的决心,故A项正确;正因为蒋介石有抗战的决心所以共产党加快了二次国共合作的步伐,B项正确;七七事变是日军全面侵华的标志,之后日本对中国施以更猛烈的军事打击,C项正确;D项错误,英美各国加大了对中国的支持力度应该是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后。

所以本题答案选D项。

【点评】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抗日战争

4.【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材料中“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可以看出当地居民对外来侵略比较冷漠、茫然。

A、D两项中“一无所知”“完全失去”的说法过于绝对;C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因此选B项。

【点评】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影响

5.【答案】B

【解析】【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均和建立封建王朝无关,而太平天国运动所建立的政权社等级森严的,其实也不过是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点评】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评论

6.【答案】B

【解析】【分析】“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

”其中新鲜血液指的是共产党,确立三大政策后,国民党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

故此题应选B项

7.【答案】C

【解析】【分析】由“有很多迹象表明,他们早已准备,尤其现在正在准备这样的行动:

等候某一个同盟国的军队在中国大陆上驱逐日本侵略者到了某一程度时,他们就要发动内战”并结合所学可判断这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的能力,难度一般。

根据材料中“就要发动内战”,可知是解放战争爆发之前。

根据“驱逐日本侵略者到了某一程度”可知,抗战尚未胜利。

8.【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中反映的是中国人吸食鸦片所带来的危害,与“暴行”无关,故A项排除;

从“竹枪”、“铜灯”的物件,以及“未闻枪声震天”、“不见烟火冲天”的景象,可知反映的是近代中国人民吸食鸦片所带来的危害,故C项正确;

材料中反映的是“鸦片”,而非“烟草”,故B项排除;

“西方列强在中国暴力殖民的情况”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试题考查的是鸦片在中国的危害,解答本题关键是了解题干材料的意思,即反映的是什么历史现象。

9.【答案】D

【解析】【分析】料中引文“(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说明了民众对鸦片战D争的漠视态度,反映出清政府统治下民众的民族意识淡薄,民族观念不强,故D项正确;

B项表述有误,当时民族矛盾尖锐

AC表述正确,但与材料无关。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是关键信息。

10.【答案】B

【解析】【分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的时间1862年可知此时期太平天国运动进入到后期防御阶段,政府允许民间票号的汇兑是为了解决政府的财政问题,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题干中不能看出票号是政府的支柱,排除A项;C项与题意无关;D项在题干中没有反映,排除。

11.【答案】A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本质”、“原因的相同点”。

结合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可知,列强武力侵华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就是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故选A。

12.【答案】B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表明毛泽东主张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故B项正确。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无产阶级无任何政治权利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A,C项错误。

中国革命也能走从城市到农村的道路与题干中“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不符,故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3.【答案】B

【解析】【分析】抗战期间,国共两党亲密合作、共赴国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主要是由于日本侵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阶级矛盾退居次要地位,因此选B。

【点评】在中华民族处在亡国灭种危机之中形势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便成为历史的必然。

这促使国共两党由内战对抗开始走上合作抗战。

14.【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辛亥革命对中国影响深远,A是辛亥革命最突出的贡献,B说法错误,不是“确立”而是“建立”民主共和制度,CD两项说法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人民没有获得充分的民主权利,更未结束帝国列强在中国的统治,所以答案选A项。

15.【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劫夺了圆明园大量珍宝后纵火焚烧了圆明园,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遗忘的滔天大罪,故答案选B项,ACD三项时间上与圆明园被劫夺的时间不符。

【点评】关于对八国联军侵华与火烧圆明园事件之间的关系,许多学生对此存有误解,其实关于火烧圆明园这一事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事件,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首次火烧了圆明园,当然八国联军侵华之时又再次焚烧了已遭极大破坏的圆明园。

16.【答案】B

【解析】【分析】1895年《马关条约》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援引“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其他列强可以享受这一特权,故B项正确。

而领事裁判权破坏的是中国的司法主权,《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因此②④错误。

【点评】《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马关条约》中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