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4501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docx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docx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考点考纲分析

&考试要求&

语法、修辞、逻辑是语言表达的三大块:

语法是指文字运用合乎汉语言规律;修辞是指语言表达生动;逻辑是指语言表达正确反映事理。

高考大纲规定考生要“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主要包括八种:

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需要注意的是,学习修辞方法的目的是指导语言运用,而不是仅仅辨认概念,指认文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学生应能够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是否得当,进而辨其优劣。

&考查方式&

修辞方法重在考查运用,一般从两个方面考查:

一是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辨认和理解;二是根据表达语意的需要,正确灵活地运用修辞方法,能够理解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能够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能够根据要求运用修辞方法。

后者是高考考查重点,命题时多与扩展语句、选用句式、仿用句式兼顾考查。

高考的选择题中,近几年已没有单纯的修辞题,而是放在以下题型中去考:

a、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包括修辞方法在内的写法;b、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考查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c、  语言运用题(第五大题)中,根据表达需要运用修辞方法写作(造句)。

本环节小结:

有效的复习,其前提就是要有明确的复习目标,了解理清复习目标的方法。

&系统知识备考&

八种常见修辞格的特点及运用

一.比喻

1.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格。

2.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

例如: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

例如: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

例如:

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

例如:

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⑤词的比喻义不是比喻。

修辞中的比喻,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其比喻的意义,是临时的运用。

比喻义是指通过词的基本义的比喻用法形成的已经固定下来的意义。

如“包袱”(例:

带这么重的包袱上课,注意力能集中吗?

)、“机械”(例:

这种想法太机械了。

)前者指思想上的负担,后者指拘泥死板的方式。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如下文明喻中例句本体、喻体相似点为“形状”,暗喻的为“形态”,借喻的为“性情”,博喻的为“步骤”。

4.比喻的种类

(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

甲像乙。

例如: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于”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为:

甲是乙。

例如:

a.中国人民解放军是铜墙铁壁。

b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C.虚掷光阴等于自杀。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

①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

例如:

人多主意好,柴多火焰高。

②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

例如:

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这里“我的思想感情“是本体,“潮水”是喻体);又如:

谎言打扮得再漂亮,也害怕事实的镜子。

(这里“事实”是本体,“镜子”是喻体)

③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

例如:

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雄熊罴。

(4)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

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定好计划一样。

有时博喻是以不同角度的几个比喻来描述一个本体。

例如: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前一个比喻是从荷花个体角度,写它的光泽和颜色,后一个比喻是从荷花整体的角度,写它在荷塘里的分布)

5.比喻的作用

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④化冗长为简洁。

二.借代

1.概念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

这种修辞方式。

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2.借代的种类

(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

例如: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例如:

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2)具体代抽象。

例如: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专名代泛称。

例如:

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形象代本体。

如:

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5)部分代整体。

例如: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6)结果代原因。

例如:

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捧腹”是“笑”的结果)

(7)资料代本体。

例如:

五十年间万事空,赖将白发对青铜。

(8)人名代著作。

例如:

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3.借代的作用

①以简代繁;②以实代虚;③以奇代凡;④以事代情。

4.运用借代需要注意

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

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5.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

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

①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喻体称为本体,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②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

③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则不能。

例如:

a.他们在园丁的辛勤培育下茁壮成长。

b.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例句a是比喻中的借喻,“园丁”指的是老师。

可以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而b是借代,“一针一线”代表群众利益,是部分代整体,就不能改为比喻。

三、比拟

⒈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

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人。

例如:

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2)拟物。

例如:

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又如:

我还没迈进院子,就见娟娟飞出了房门,欢笑着向我奔来。

3.比拟的作用

①色彩鲜明;②描绘形象;③表意丰富。

4.运用比拟应注意事物本身的特征。

5.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例如:

①古老的神州是一沉睡未醒的睡狮,一旦觉醒,定会横空出世。

②桥下的睡莲正沉睡未醒。

例句①是比喻,把“神州”喻为“睡狮”,相似点是力量大而沉睡。

例句②则是比拟,此处是把物当人来写,是拟人。

请再看如下例句:

(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攻暂且围着算了。

(徐海东《奠基礼》)

(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老舍《骆驼祥子》)

(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杨朔《金字塔夜月》)

(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

(臧克家《胜利的狂飚》)

(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

(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

例(3)“月亮”、“星星”本非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

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

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

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

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诲。

”(袁鹰《十月长安街》)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又如“我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鲁迅(故乡))这是借蝓,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

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

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高尔基《海燕》)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比喻和比拟虽然是两种容易混淆的修辞格,但只要我们把握了区分两者的要领,就会一目了然。

[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分析:

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

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抽象的,具有鲜明性。

例如:

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

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外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

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

即便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可以区分的。

四、夸张

1.概念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2.种类

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难、深……”的夸张形式。

例如: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如:

a.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

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如:

农民们都说:

“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例如:

还没端酒杯,就醉了。

3.夸张的作用

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②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③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4.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下面运用的夸张就不合事理:

同志们,你们看,我们的力量大如天,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五、对偶

1.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2.对偶的种类

(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例如:

c.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

d.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e.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F.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g.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根据上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

严式对偶要求上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

如例句a、b。

宽式对偶只要达到严式对偶五项要求的一部分就可以,不很严格,如例句c。

d。

e.f.g.

3.对偶的结构

(1)成分对偶。

例如:

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2)句子对偶。

例如: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对偶的作用

①便于吟诵,易于记忆;②用于诗词,有音乐美;③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六、排比

1.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2.排比的种类

(1)成分排比。

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

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

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

音乐家的灵感常成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的灵感常成为优美的辞章,画家的灵感常成为完美的构图,一般人的灵感常成为霎时的喜悦。

又如: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

例如:

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

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

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4)复句排比。

例如:

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

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

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

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像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3.排比的作用

①内容集中,增强气势;②叙事透辟,条分缕析;③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1、对称性与平列式。

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

对偶必须对称。

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

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七、设问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的修辞方式。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

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例如:

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

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八、反问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

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

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难道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省委追认才能满足么?

(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用否定方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应该注意的是,在特定情况下,上面所说的一般原则可能不适用。

比如一个人闯了红灯,差一点出了事故,司机说了一句:

“你不要命啦?

”司机决不是对这个人“要命”产生疑问,也不是以否定形式表达“你要命”,只是一种责备罢了。

所以,不可拘泥。

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分析:

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

例如:

“现在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从落后转化为先进了,还要不要学呢?

那个时候,外国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好东西,我们仍然要向人家学习。

这有什么不好呢?

”这几句话中,既用了设问(前一问),又用了反问(后一问)。

[补充]九、互文

“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来讲有两种表现形式:

其一是有时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

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一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

掌握了它,有时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

又如“求全责备”这一短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求”的意思。

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其二是有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

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这是其在结构上的特点。

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呼应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 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

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

“迢迢”“皎皎”互补见义。

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

”,并非牵牛星只遥远而不明亮,也并非织女星只明亮而不遥远。

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

如只从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其要表达的内容,并且有时会令人进入迷宫百思而不得其解。

下面结合常见的一些诗文来具体谈一谈互文的具体应用。

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江上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

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⑵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木兰诗》)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

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

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以表达木兰对久别的家庭的喜爱。

不然既开的是东阁门,怎么会坐西阁床呢?

⑶当窗理云鬓,对镜帖黄花。

(同上)其中“当窗”与“对镜”为互文。

当窗以取亮,对镜以整容。

全句是说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云鬓并帖上黄花。

并非“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亦并非“帖黄花”只对镜而不当窗。

⑷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同上)其中“扑朔”与“迷离”互补见义。

即雄兔与雌兔均有“脚扑朔”、“眼迷离”的习性,是难以区分雄雌的,以喻木兰已女扮男装,言谈举止与男子无二,又在“关山度若飞”的征旅之中,就更不易被认出是女性了。

并非象有些教参上说的“扑朔者为雄,迷离者为雌”,如那样,“扑朔迷离”这一成语将无法解释。

⑸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

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并非日月只运行而不灿烂,也并非星汉只灿烂而不运行。

为了节省文字,类似的句子就不一一分析了。

⑹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饮西湖初晴雨后》)这类互文中还有当句互文,即上半句的词语与下半句的词语互相补充才是其原意。

如:

⑼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

即“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并非栗的只是深林,惊的只是层巅。

⑽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其中“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

言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

不然,主人在岸客人在船,这样举酒饯行就可笑了。

⑾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其中“烟”与“月”互补见义。

即“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

并非“笼寒水”的只是“烟”而无“月”,也并非“笼沙”的只是月而无烟。

⑿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其中“秦”与“汉”互补见义。

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

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上述当句互文只有这样理解才是其原意。

互文除上述表现形式外,凡指互文。

如:

⒀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孔雀东南飞》⒁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

⒀句中的“东西左右”凡指“四周”。

⒁句中的“十三……十六……”凡指兰芝出嫁前已具备了很好的才能与品德,不必拘泥于哪年只学了什么。

掌握了互文这种特殊的修辞方法,有时对理解文章内容是有一定好处的。

十、双关 

双关指的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几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石三鸟、一箭双雕、指桑骂槐,即言在此而意在彼。

双关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

1、谐音双关:

即利用词语的同音或近音条件构成的双关,例如:

(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2)外边树梢头的蝉儿却在枝头唱高调:

“要死哟!

要死哟!

”(茅盾《雷雨前》)

分析:

(1)利用“晴”“情”同音构成双关;例

(2)利用音近表面摹拟蝉儿的叫声,实际是用雷雨前闷热得要死来诅咒反动黑暗的统治已到了末日。

此外,汉语中的许多歇后语就是利用谐音双关构成的。

例如:

(3)老虎拉车——谁赶(敢)?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5)窗户眼吹喇叭——鸣(名)声在外。

2、语义双关:

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构成的双关。

例如:

(1)他(指陈毅)却笑着说:

“没关系!

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

”(小学语文《吃墨水》)

可是匪徒们走上几十里的大山背,他们没想到包马脚的麻袋片全烂掉在马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

(曲波《林海雪原》)

分析:

(1)用“墨水”的多义性,表面用的是本义,实际指的却是比喻义:

学问或知识。

(2)中“马脚”实际用的也是比喻义:

破绽。

辞格综合运用时有三种情况:

1.兼用—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用的是某种辞格,从另一个角度看用的又是一种辞格。

例如:

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反对党八股))

比喻、引用兼用。

2.联用———个语句中接连使用了两个以上的不同辞格。

例如: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

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科学的春天》)先引用、再排比、后拟人联用。

3.套用—一个语句,从总的来看用了某种辞格,而分解开来看,其中又包含着其它辞格。

例如:

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

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著名的山岭。

(《泰山极顶》)排比中套用反问、比喻、拟人、夸张。

高考题型样式解读分析以及备考方法

高考试题又是如何来体现这个考点的呢?

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准备。

1、通过“仿写”题型来考查修辞格的运用

【例1】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

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

(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6分)

智者的思索是深深的泉眼,从中涌出的水也许很少,但滴滴晶莹;庸者的奢谈是浅浅的沟渠,由此流过的水或许很多,却股股浑浊。

【分析】例句本体与喻体是相反相对的,且每个分句都呈转折关系,喻体表述须恰当。

语意连贯,意思完整,富有表现力。

参考答案:

a.君子的交往是飘香的清茶,淡淡的,却清新怡人;小人的勾搭是刺鼻的劣酒,浓浓的,却污浊难忍。

b.勤劳的耕耘是沉甸甸的麦穗,虽然不是金子,但粒粒饱满;懒惰者的敷衍是轻飘飘的芦絮,虽然貌似白云,但片片轻浮。

c.善良是美酒,也许酝酿的时间很长,但滴滴香淳;丑恶是浊流,也许形成的时间很短,却股股恶臭。

2、通过“嵌句”题型来考查修辞格的运用

【例2】在下面画线处填人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我骄傲,我是平凡的一员.

是的,我平凡,但却无需以你的深沉俯视我,即便我仰视什么,要看的也不是你尊贵的容颜,而是山的雄奇,天的高远;是的,我平凡,但无需以你的深刻轻视我,即便我聆听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