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专用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史1840年至1949年主题一19世纪后半期的社会转型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4433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1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专用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史1840年至1949年主题一19世纪后半期的社会转型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山西专用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史1840年至1949年主题一19世纪后半期的社会转型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山西专用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史1840年至1949年主题一19世纪后半期的社会转型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山西专用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史1840年至1949年主题一19世纪后半期的社会转型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山西专用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史1840年至1949年主题一19世纪后半期的社会转型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专用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史1840年至1949年主题一19世纪后半期的社会转型习题.docx

《山西专用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史1840年至1949年主题一19世纪后半期的社会转型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专用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史1840年至1949年主题一19世纪后半期的社会转型习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专用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史1840年至1949年主题一19世纪后半期的社会转型习题.docx

山西专用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史1840年至1949年主题一19世纪后半期的社会转型习题

第二单元 中国近代史(1840年至1949年)

主题一 19世纪后半期的社会转型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欧美的历史学家曾说,如果不是林则徐禁运鸦片,英国资产阶级也会找另一个借口来发动战争,这是可以断言的。

英国政府发动这次战争,除了保护鸦片走私以外,其更深层次的意图是(  )

A.变中国为其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地

B.用武力冲破清政府闭关锁国的障碍

C.同清政府建立平等互利的贸易关系

D.将先进的工业文明成果推广到中国

2.“中国皇帝陛下同意,英国臣民及家人仆从,从今以后获准居住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的城市和镇,以进行通商贸易,不受干扰和限制;统治大不列颠及各处的女王陛下,将指派监督或领事官员,驻扎上述城市和镇……”上述材料出自(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3.(2018江西,3)一个曾在中国海关任职的英国人说,上海“已经变成了无法无天的外国人们的一个真正黄金国……其中许多人都是属于这样一种类型的:

只要有利可图,那么走私犯禁,一切都不顾忌,就是行凶杀人,也在所不惜”。

这一情形开始于(  )

A.鸦片战争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4.阅读下图。

导致清朝这一时期几种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俄签订《瑷珲条约》

B.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C.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D.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

5.(2018河南,4)随着洋务运动的推进,需要解决资金、原料和运输问题,洋务派认识到,国家“必先求富而后能强”。

下列属于洋务派将这一认识付诸实践的是(  )

A.开设江南制造总局B.创建福州船政局

C.成立轮船招商局D.修筑京张铁路

6.(2018山东泰安九年级考,7)“在改革范式上,这是史上第一次输入式改革,意识形态上的破冰难乎其难。

而就其经济来说,这又是本民族从千年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惊险一跃’。

”这场改革是指(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7.(2018内蒙古呼和浩特,4)1843年,英国取得了一项特权——中国将来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英国人可以“一体均沾”。

按此规定,英国可从《马关条约》中分享的权利是(  )

A.割地B.赔款

C.办工厂D.赎辽费

8.(2018山东潍坊,7)某学者说:

“它不仅标志着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夭折,而且极大削弱了中国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是指(  )

A.《南京条约》签订B.边疆地区危机扩大

C.甲午中日战争失败D.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9.(2018河北,12)1898年,康有为40岁,梁启超25岁。

变革前,两人都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囿于表面,而且对于西方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对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见闻。

这说明(  )

A.西方列强支持维新变法

B.慈禧太后控制着政治和军事事务

C.维新派缺乏经验

D.顽固派反对变法

 

10.(2018内蒙古呼和浩特,6)下列事件与结果关联正确的是(  )

选项

事件

结果

A

1895年春,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维新变法思想开始传播

B

康、梁成立强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

C

1898年6月,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变法运动的序幕从此揭开

D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废除变法法令

维新派全面退出历史舞台

11.下列不平等条约内容中最能体现列强“以华制华”意图的是(  )

A.中英协定关税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12.(2018河北,11)某举人在光绪二十七年(注:

光绪元年为1875年)的日记中写道:

“朝廷俯从和议,而输与洋夷金四百五十兆。

山西起派八百万金,吾邑派十五万金。

”材料中的“洋夷”指(  )

A.英国殖民者B.英法联军

C.日本侵略者D.八国联军

13.(2018山东泰安九年级考,6)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深入,甲午中日战争是一个分界线,之前列强的侵华方式主要是“贸易+特权”,之后则变为了“投资+特权”。

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甲午战后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B.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

D.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14.下侧漫画“龙的挑战”,实际上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华的一次战争,其对应的是(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5.(2018山东青岛,19)中国银钱的贬值从19世纪末起变得更加严重了,38克一两的白银在1887年值1.2块鹰洋,但在15年之后却失去了其近一半的比值。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B.战争赔款剧增

C.鸦片走私严重D.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二、简答题(10分)

16.读图,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1与图2中情形分别出现于哪一年?

两幅图所涉及的不等条约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4分)

 

(2)图1与图2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共同影响?

(1分)

 

(3)图3、图4两幅连环画中反映的历史事件均与哪次侵华战争有关?

(1分)这两幅连环画中反映的事件有何联系?

(3分)

 

(4)请你为这组图片拟一个合适的主题。

(1分)

 

三、材料解析题(7分)

17.(2018河南,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8年,顽固派教训康有为说:

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

康有为应辩道:

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之地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非变不可!

  材料二 康有为求学之初,就特别留心中国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各种经世之学。

他到过香港、上海,看见西洋人地方行政整齐,觉得这种行政必有文化思想的背景和渊泉。

  材料三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和开设西学的书院里,出过黄兴、蔡锷等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而随之兴起的学会,为广开民智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近代中国几乎必然地会转化为政治力量;维新人士还提出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的主张,早了胡适20年,可以说,后来的许多进步主张,在戊戌维新的时候都已露出了端倪。

(1)材料一中的“祖宗之法”主要指什么?

维新派为改变“祖宗之法”所做的努力有哪些?

(3分)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康有为主张变“祖宗之法”的原因。

(2分)

 

(3)据材料三,谈谈你如何理解维新运动在社会上的“思想启蒙”作用。

(2分)

 

四、探究题(15分)

18.近代中国曾遭受过多次外敌入侵,在民族危机的时刻,各阶级、阶层也涌现出大量的抗争事件。

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页。

请结合所学完成下面的探究任务。

【据材料析问题】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欧洲资产阶级欣喜若狂,满以为打开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就能大量销售产品,获得高额利润。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他们把商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国率先提出修改条约,扩大中国市场,开辟通商口岸。

法国积极响应。

但是列强修约的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断然拒绝。

修约交涉失败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叫嚣:

“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

(1)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找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2分)

 

◎找出作案手段:

(1分)

英法:

、劫掠、签约。

 

俄国:

趁火打劫、恐吓、签约。

◎主要犯罪事实:

(2分)

英法:

俄国:

 

【据漫画说历史】

(2)漫画中反映的史实与太平天国运动哪一文献相关?

该文献颁布的时间和具体内容是什么?

(4分)

 

(3)结合漫画及所学知识评价一下这部文献。

(2分)

 

【据导图析原因】

(4)导致示意图中石达开出走的事件是什么?

从示意图中可看出太平天国运动衰败的内部原因是什么?

(2分)

 

【据史料解影响】

  史料一 太平天国运动之前,清朝的统治基础还是掌握在清朝贵族手上。

在“反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李鸿章甚至袁世凯都是受益者。

这些“汉族精英”逐渐取代“满洲贵族”的地位,成为“领导者”。

  史料二 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前,也有很多的反清起义,但基本上都是隔靴搔痒。

太平天国运动某种程度上的成功刺激了后人前仆后继地反清。

因太平天国运动而崛起的“新兵”也成为后来辛亥革命的主力。

(5)据史料一、二,概括出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2分)

答案精解精析

1.A 2.A 3.A 4.C 5.C 6.A 7.C 8.C 9.C 10.B 11.D 12.D 13.D 14.D 15.B

16.答案 

(1)1858年、1860年。

内容:

《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北京条约》规定,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2)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3)第二次鸦片战争。

圆明园被火烧后,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代言人,帝国主义怕失去清政府,积极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4)主题:

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反抗;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解析 此题借助图片材料创设情境,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联系所学,判断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联系教材基础知识,回答《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

(2)运用对比分析能力,从影响的角度说明两个条约的共同之处;(3)观察图中连环画封面内容“火烧圆明园”和“太平军痛打洋枪队”,联系所学知识,与之有关的事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进而阐述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之间的联系;(4)综合四幅图涉及的历史事件,结合教材所学,概括这一阶段的时代特征,即这组图片的主题。

17.答案 

(1)封建专制制度。

(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公车上书;创办报刊;提出和宣传变法理论;成立强学会;实施百日维新。

(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的失败;封建专制制度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障碍;康有为所受的教育和经历。

(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维新时期的学堂、学会,成为后来中国革命和改革的人才及智力摇篮;维新时期的一些思想文化主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萌芽。

(2分,每点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解析 第

(1)问,“祖宗之法”即封建专制制度;维新派的努力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即可。

(2)问考查维新变法的原因,对材料一关键信息“1898年”“时代变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得出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的失败,封建专制制度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障碍;对材料二关键信息“康有为求学之初”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得出康有为所受的教育及其经历。

第(3)问考查维新运动的作用,据材料三即可得出。

18.答案 

(1)根本原因: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1分)直接原因:

“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1分)

作案手段:

发动战争;(1分)主要犯罪事实:

火烧圆明园;(1分)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1分)

(2)《天朝田亩制度》;(1分)1853年。

(1分)

内容:

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1分)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1分)

(3)《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其理想是美好的,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早期的发展;(1分)但也暴露了农民的阶级局限性,是不可能实现的。

(1分)

(4)天京事变;(1分)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日益激化。

(1分)

(5)严重削弱了清朝贵族的实力,壮大了汉族地主力量;(1分)推动辛亥革命爆发。

(1分)

解析 本题通过丰富的情境创设,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遭受列强侵略及不懈反抗的历程。

(1)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运用概括、列举的手段回答;

(2)(3)抓住漫画中的文字信息,结合教材所学回答即可,但要注意评价该文献时,要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角度回答;(4)观察图示内容,结合教材所学答出导致石达开出走的事件,根据图示内容概括导致太平天国运动衰败的内部原因;(5)考查学生的阅读素养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注意两则史料是从不同角度对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