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docx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图 形 的 放 大 和 缩 小
江都市中闸小学 蔡李平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P38—39例1、例2、试一试、练一练、P41T1—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会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想像和推理能力,让学生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变换,进一步的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概念,规范表达。
教学准备:
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媒体出示照片(课前)师生交流:
同学们,我发现大家被那张照片吸引了,照片上这可爱的女孩认识吗?
我女儿长的象我吧?
对,我女儿长的特象他老爸。
拍过照片吧,有让你满意的吗?
可是小了点儿,怎么办?
(放大)有时我们想把那张照片贴在手机上或挂件上,又大了点儿,有什么办法?
(缩小)对于拍照片放大缩小老师可内行呢,想学吗?
今天我们就学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板书课题: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分析:
用老师一家的生活照导入并作为学习新内容的材料,贴近孩子生活,他们倍感亲切,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们的眼球,再由此引导孩子联想到自己的照片“大了点儿”、“小了点儿”,他们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到了用“放大”、“宿小”的方法解决问题,激发了同学们探究新知识,学习新本领的欲望。
]
二、探究认识,学习方法
1、教学例1(改书本例画为以上照片),媒体出示:
(1)设疑。
师:
想放大些看吗?
①师演示:
横着拖。
师生交流:
呀!
胖了,真难看,为什么?
只把长放大了。
对,这就改变了形状,人就也变形了。
师:
撤销还原,重新来。
②师演示:
竖着拉。
师生交流:
怎么样?
同样人还是变形了。
师:
怎么办?
生:
长和宽同时放大,斜着拖。
③师演示:
斜着拖(变化着,长和宽放大比例不等)。
师生交流:
你们说好了我就松手,行了吗?
能保证一点不变形吗?
[分析:
让同学们随着媒体的演示经历了三次“放大”都因“变形”而失败,由表及里,让孩子从反面看到了“不是放大”的实质,从而引导他们深入到了概念的本质层提出需探究的问题:
放大的实质是什么?
把孩子们“逼”到了,在做法上想“放”则不行,在情感上欲罢又不能的境地。
]
(2)探索方法
师:
怎样才能保证放大后的照片不变形呢?
生:
长和宽同时放大相同的倍数。
①师演示:
斜着拖((放大着,长宽放大比例不等)
师:
可恨我的手,拖不到那么精确。
师生讨论:
请数据帮忙。
②师演示:
还原照片。
师:
指导认识原来照片的高度和宽度。
生:
读数据(原来高度6cm,宽度8cm)。
师:
咱记录下原来的数据(板书以上数据)。
放大照片。
师:
你想怎样放大?
生:
高度是原来的2倍是12cm,宽度也是原来的2倍16cm(可随机回答)
师板书:
现在高度12cm,宽度16cm
[分析:
通过自主探索放大的方法,学生由形及数逐步认识放大的实质,孩子们的认识在:
“不是放大”的反作用力下走向了“是放大”。
]
(3)讨论归纳概念
①放大的概念。
a:
揭示概念。
师:
放大后照片的高度和宽度分别和原来的有什么关系?
生:
高度是原来的2倍,宽度也是原来的2倍。
师:
对,也可以说放大后的照片与原来的照片对应长的比是2:
1,对应宽的比也是2:
1。
归纳概念:
长方形照片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使得放大后的照片与原来照片对应边长的比是2:
1,我们就说把原来的长方形照片按2:
1放大。
b:
初步理解。
师:
这里的2:
1表示哪两个比?
生:
比的后项1,表示原来照片的边长,比的前项2,表示放大后照片相对应的边长。
生:
表示放大后照片与原来照片相对应边长的比是2:
1。
C:
应用理解。
师:
你还想把照片再放大些吗?
按什么标准放?
生:
按3:
1放大(可随机回答)
师:
什么意思?
生:
现在的高度和宽度分别是原来的3倍。
即高度:
6×3=18cm宽度8×3=24cm
师:
板书以上数据。
生媒体演示:
还原,输入数据。
生观察比较:
把照片放的更大了。
[分析:
帮助同学们在回顾整理放大的变化过程进一步揭示放大的本质属性,形成清晰的概念,并掌握准确的描述方法。
在讨论交流和简单应用中使学生加深对放大概念的理解。
]
②缩小的概念
a:
猜想。
师:
老师想把原来的照片按1:
2的比?
生:
“缩小”(猜词)
b:
验证。
师:
什么意思?
生讨论:
现在的高度和宽度要是原来的二分之一。
即高度由原来的6cm缩小到3cm,宽度由原来的8cm缩小到4cm。
师:
板书以上数据。
生媒体演示:
输入数据。
师生:
我们果然又获得了一张缩小了的照片!
[分析:
同学们在被“放大感应”后就一定会“产生缩小”,这时教师趁势抛出“其体”,学生便能猜出“其名”,再通过大家的讨论演示,加以验证,也一定能认识“其人”——缩小。
]
③比较概念,加深认识。
。
师:
我们刚才把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这放大和缩小的比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生讨论交流:
相同,都表示放大或缩小后照片各边边长和原来照片对应边长的比,比的前项表示现在的情况,后项表示原来的情况;不同,放大的比是前项大于后项,比值大于1,缩小的比是前项小于后项,比值小于1。
[分析:
在比较整合中找到了放大和缩小这两个概念的相同点,更突出了其区别,使认识得以深化,理解更加深刻。
]
2、教学例2
现在你能将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了吗?
(1)出示例2
①审题
师:
题目要求我们做几件事?
你打算先做什么?
生:
确定要画图形的长和宽,确定画在什么位置。
②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师:
图形放大后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缩小后呢?
③独立画图
④交流方法(媒体出示)
(2)观察比较
师:
比比上面的3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生:
与原图比,大小变了,形状没变;各条边的变化都符合3:
1或1:
2这样的指定的比。
[分析:
教学中主要帮学生理清做事的步骤,放手独立思考设计方案→小组交流、讨论合理性→独立完成→评议说法,一气呵成。
给了孩子们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观察比较,让同学们充分比较发表意见。
除了以上预设的结果,孩子们可能得出:
这三个图形自身长:
宽=3:
1(1:
2),为下面学习比例作了铺垫,更感受到了放大缩小图形与原图形的内在联系,使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
其次还可能有学生发现边长的比3:
1而面积比9:
1,可让学生课后好好琢磨,为孩子们了自主探索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
]
三、试一试
1、画一画
师:
你能按要求画出它吗?
生:
画
2、全班交流画法
师:
你是怎样画的?
生:
先确定两条直角边再画。
师:
斜边有没量?
为何?
生:
讨论交流。
3、量一量
师:
三角形斜边的长度也是原来的2倍吗?
说明了什么?
生:
把一个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相对应的所有边长都按这个比放大。
因此图形放大后,大小发生变化,形状不变。
[分析:
让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体会,在讨论中加强认识:
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时,对应边长比的比值是不变的。
]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
(1)按要求画一画
(2)小组交流画法
(3)比较交流现在图形边长与原图形对应边长的关系
2、P41T1
(1)独立观察比较、分析填空
(2)全班交流想法
3、P42T2
(1)画一画
(2)比一比,议一议
把正方形放大画时有什么不同?
[分析: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认识,帮助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
]
五、总结
今天大家高兴吗?
为啥?
(学会了把图形放大或缩小,自己也可做照片了)
①原则是什么?
(大小可变,但形状不变)
②形状不变的关键是什么?
(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缩,要把所有对应边按同一个比放缩)
③媒体演示
师:
打开引入时的照片边演示边介绍(其实计算机上有个功能,斜着拖,即锁定纵横比,就会自动确定纵横等比)
计算机能帮我们实现太多的想要做的事情啦,这些都是由人编写的程序来操控的,能编写程序的人数学都很厉害的,要学好数学吧?
!
[分析:
深化对概念的认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整堂课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
总分析:
1、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图形的放大、缩小是新增内容。
“放大和缩小”与“比例”分属两个不同的学习领域,但“放大和缩小”是图形的各部分线段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直观形象地显示比例的本质内涵,把它与认识比结合起来教学,能帮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领悟比例的意义和作用。
既突出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发展,也能为以后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成反比例的量、以及图形的相似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本课的高质量的教学,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2、对教学过程的思考:
(1)重视放大、缩小的概念的形成过程:
①数形结合,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教学中以形引入,以数揭示本质;教者结合生活实际改变教本上的例1,以自己一家的生活照片为素材,让学生参与“放大”的全过程。
他们亲身经历了有虽“量变”而“质不变”的全过程。
量变中的“三变形”,单横向放大“变形”,单纵向放大“变形”,到横纵双向放大,而放大倍数不一定仍“变形”。
这些“有形”的材料丰富了“放大”的内涵,为抽象概念作了充分的物质准备。
教学中设制了“放大”和“变形”这对矛盾,并在解决这对矛盾过程中不断引出的新矛盾,大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深”之势。
学生的情绪是,对这对“有形”的矛盾“恨”之越深,解之越切。
在矛盾的一次次冲突中,在学生的积极努力下终会找到“横向放大与纵向放大的倍数要‘同一’”的解决方法。
然而又将出现用手拖动不能使横纵放大倍数相同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不得不动用‘数’”,以数来揭示本质的一页掀开了。
照片上原来高度、宽度和放大后对应高度和宽度用数据表达,是数在形中历炼和形数互熔的过程,这些数据是有形的数据,再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不断提升认识,到把原来的每条边都放大到了原来的2倍,使得放大后的照片与原来照片对应边的比都是2:
1,到抽象揭示把原来的照片按2:
1的比放大。
最后是由“数”来揭示出了“放大”这一概念的本质的。
②数形结合揭示知识的内在本质联系。
学生学习这一知识的难点之一是:
仅看比,难以区分要求将图形放大还是缩小,或者说学生很难明了并清楚地表达“一个图形是按1:
2放大,还是按2:
1放大。
”一不小心,这种含混不清,在“图形的缩小”教学后会更加明显。
教学中,还是利用照片在“有形”的缩小过程中结合“数据”的表示,并在数形比较中,逐步抽象出用数表示其本质属性。
随即又将放大和缩小的的比加以比较。
找到它们的共同特征和各自特点,在比较中使两个概念的本质属性进一步被认识,概念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由此数形结合的华章降下帷幕,而演奏者是师生,主角是孩子们!
(2)重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放大和缩小的概念中到处可体现出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师生、生生),例2的教学:
是在应用中强化对以上概念的理解,在概念的指导下学生能找到办法,但没有模仿的东西,又需教师在方法思路上稍加引导。
所以教师采用了扶放结合的方法,在教师点拔思路后,让学生自主探索设计方案,再通过小组讨论逐步合理化,在独立操作、评议讨论中使概念得到应用并得以深化。
(3)重视激发情感
①用老师一家的生活照作为材料,亲切自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创设了很不错的研究问题的人文氛围。
利用电脑,媒体演示,在word文档中直接操作,制造了“放大”“缩小”的实际环境,使孩子们很愉快,很积极地投入到探索讨论,解决问题、认识新知的过程中。
②肯定、表扬,为孩子们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氛围。
共商、民主使孩子们不断增强探究的信心。
③引导体会学习过程的快乐,收获的快乐,体会数学的价值。
如总结中,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责任感。
于2008年11月获二等奖(江苏省教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