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南山区科学技术发展与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docx
《深圳市南山区科学技术发展与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市南山区科学技术发展与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圳市南山区科学技术发展与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
深圳市南山区科学技术发展与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
时间:
2012-07-24
深圳市南山区科学技术发展与信息化建设
“十二五”规划
南山区科技局
2010年11月30日
目录
前 言...4
第一章 南山区科技发展的现状与形势...5
一、“十一五”科技发展回顾...5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9
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0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12
一、指导思想...12
二、基本原则...12
三、发展战略与目标...13
第三章 主要任务...17
一、推进“大沙河深港创新走廊”建设,优化创新空间布局...17
二、推进南山“大孵化器”建设,强化创新成果转化...19
三、推进科技创新产业联盟建设,整合产业创新资源...20
四、实施六大科技工程,激活创新关键要素...21
五、立足优势,打造重点产业与核心技术创新高地...29
第四章 保障措施...33
一、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33
二、稳步增加科技投入...33
三、稳步推进各项创新制度改革...34
四、扩大科技合作与交流...35
五、加强科技金融建设...36
六、健全创新人才服务体系...37
七、营造创新的社会氛围...38
前 言
《南山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是南山区“十二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二五”期间全区科技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制定和组织实施《南山区“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幅提升南山区科技创新能力,转变南山区经济发展方式,打造国家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城区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有: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圳市科技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深圳市南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和《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方案》。
第一章 南山区科技发展的现状与形势
“十一五”期间,在南山区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科技发展新理念,探索科技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区内知识资本与人力资本的主导优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圆满完成了科技“十一五”规划所制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为“十二五”期间的规划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十一五”科技发展回顾
(一)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主要科技指标稳步提升。
到2009年末,南山区累计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76家,占全市认定总量的45.5%;认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155家,占全市的37.4%。
全年专利申请量达15467件,其中发明专利9729件。
2009年南山区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413.36亿元,占全市的28.4%。
数字文化、数字电视、医疗器械、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等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迅猛发展,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高新技术产业稳健发展,产业结构更趋优化。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二、三产业比重优化为6∶4,第三产业增长13.5%,软件、生物医药、光机电等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持续上升。
目前南山区已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等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技术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增强。
南山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其中,高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优势尤为明显。
以“高交会”为契机,政府、企业共同推动高新技术成果的市场转化,仅2009年“高交会”和“文博会”成交项目101个,成交金额共计145.9亿元。
此外,每年还有大量的海外科技成果在南山区进行交易和转化。
——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十一五”期间,南山区信息化建设按照“应用主导、资源共享”的方针,重点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应用系统。
建成了包括政务内网、政务外网、教育网、卫生网和社区网在内的全区信息化光纤网,为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打下了物理基础;完成了全区电子政务平台、社区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教育信息网、卫生信息网已初具规模;建成包括计划、教育、科技、、财政、民政、卫生、计生、审计、统计等一批应用系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完善
——区域创新战略初具雏形。
“大沙河创新走廊”已正式纳入深圳市总体规划,沿大沙河形成的科技创新带已初具雏形,区域创新战略迈出重要一步。
大沙河创新走廊计划集中的大部分的高端创新资源,将建设成为产学研结合、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知识服务业发达、文化创意产业繁荣、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的“深港创新圈”先锋城区的核心功能区。
——区域创新资源整合取得进展。
“十一五”期间,南山区努力发挥高校、科研院所集中的区域知识优势,努力引进科技并积极整合创新资源。
积极鼓励与支持开展多层次产学研合作,使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更加紧密,新的科技成果源源不断地进入市场。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趋突出。
南山区目前已聚集了深圳市约80%的创新资源。
全区共拥有40多家国家、省市级企业工程中心,占全市的70%以上;拥有约30家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占全市的60%。
这些企业工程中心、技术中心以及实验室的建设,凸现了南山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企业孵化体系不断完善。
南山区建成了全国第一个知识服务业孵化器,已有7家港方企业进驻了“深港创新圈”企业孵化器,此外,还建立了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网络增值服务等6家产学研联盟。
初步建成了以创业中心、产业化基地、企业孵化器、院校孵化器及其他孵化服务机构组成的企业孵化网络。
——高新技术产业链体系成型。
区内逐步形成了软件和信息服务、新材料及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服务业等几大特色产业。
“十一五”期间,南山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逐步形成了从移动通讯、程控交换到光纤光端、网络设备的通讯产业群,从配件、部件到整机的计算机产业群,从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到系统集成软件的软件产业群,从检验试剂、基因疫苗、基因药物到医疗器械的医药产业群。
这些产业群不但完善了南山区产业链的发展,也带动了南山区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科技环境不断优化
——科研投入逐年增加。
“十一五”期间,南山区积极完善科技资金投入机制,改革有关资金管理办法与规程,努力提高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率。
区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总金额逐年增加。
科技资金较“十五”末年年均递增2.5%。
重点扶持进行技术研究开发的中小创新型科技企业。
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充分带动了全社会研发投入。
——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南山区深入贯彻国家、省、市关于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形成了良好的自主创新政策环境。
——制度环境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南山区政府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引导和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进一步完善了公共技术平台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并注重有效使用和发挥市区两级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技术平台资源,形成了企业、实验室和政府三方多赢的局面。
——科普和知识产权环境。
认真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公众科学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南山区的科普环境得到较大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扎实推进,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力度不断增强,知识产权服务措施切实有力,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意识有较大的提高。
——人才环境。
“十一五”期间,南山区加强人才环境建设,推动人才落地工程。
落实人才工作专项经费3000万元,建设区人才公寓,向高层次人才提供保障性住房400多套。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学研合作水平有待提高。
南山区目前的产学研合作水平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加快产学研合作对于建设创新南山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产业空间落实计划过于缓慢。
旧城改造方面有待提升,可考虑加速其进程,以保障后续工程的顺利实施。
——在某些重点产业领域,重点行业内企业的核心、关键技术掌握仍旧不足。
科技创新体系亟需完善。
——科技资金引导力度有待提高。
落实资金引导的方向与力度,并有效有力的对核心关键领域起到推进作用。
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国务院“十一五”期间颁布实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使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而全国首个创新型试点城市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先后确立,使深圳成为全国创新的中心阵地。
科技创新首次作为引领特区发展的重要战略,南山区作为深圳市科技资源最密集的城区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要求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在此背景下,市委、市政府将南山区发展目标定位为产业结构最优化城区,王荣同志提出南山“打造国家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城区”,深圳市的战略定位表明南山科技发展面临重大的历史机遇。
——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批准《深圳市大沙河创新走廊总体规划》为南山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大沙河流域具有科技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集中,高端创新人才相对聚集的优势,“十二五”期间对西丽、桃源街道办的8.5平方公里的旧工业区、旧商业区、旧住宅区和城中村的改造,为搭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服务平台,建设中小型创新企业总部及研发基地,创新人才安居提供了宽阔的空间。
——深圳的发展中心在西移,西部通道开通使南山与香港的接驳更加顺畅,南山的前海片区作为粤港澳和珠三角地区的关键节点,将成为珠三角地区新一轮改革发展一个新的亮点;大沙河深港创新走廊纳入深圳市规划,进一步拓展南山发展空间。
——特区扩大为南山科技发展带来挑战。
特区扩大使南山科技发展面临土地资源比较优势不足和科技人才竞争更加激烈两大重要挑战。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以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推进科技进步为导向,充分发挥南山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技术创新资源集中区、“深港创新圈”先锋城区的产业、资源、区位三大优势,以前海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大沙河创新走廊以及南方科技大学建设为契机,以创新发展方式,汇集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构建高效创新平台为重点,全面提升南山自主创新能力及创新辐射能力,以此促进南山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将南山建设成为国家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城区、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创建和谐社会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坚持重点产业主导与核心技术引领。
以深圳市重点产业、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及国际、国内重大核心技术领域为重中之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源头创新、原始创新,深化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
——坚持广聚资源与开放创新。
依托区位优势,集聚创新资源,吸纳海内外创新人才、吸引全球创新资本,积极引进国家级和国际化的创新机构、研究中心,创新发展机制,通过整合利用科技资源,加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
积极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中心。
——坚持以人为本和体制创新。
坚持科技的人本思想,营造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创新体制机制,突破人才、资金、土地等瓶颈制约,抢建为优秀的创新企业和人才提供优质配套服务的平台,营造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良好环境。
——坚持企业主体与产业优化。
要继续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和创新政府宏观引导、产学研结合、市场调控的科技创新机制,坚持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创新的产业化,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的技术创新高地,构建以自主创新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发展战略与目标
(一)发展战略
南山区“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战略概括起来就是围绕一大目标,规划“一个蓝图”、实施“三大战略”,“六大工程”,推进“八大核心技术领域创新”,将南山建设成为深港湾区的区域创新中心、国家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城区和国际知名的自主创新发源地,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一大目标:
将南山区打造成产业结构最优、科技基础最好、科技实力最强,率先建成国家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先锋城区。
——一个蓝图:
充分利用南山区地处“深港创新圈”核心地带,深圳湾高新园区、深圳大学城、蛇口工业区、华侨城等已有创新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国家启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的历史机遇,进一步集聚创新要素、优化配套环境,以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为主线,形成更趋合理的空间布局。
在广深高速公路以北片区,以留仙洞为核心,建设深港国际科学城;在塘朗山以北的桃源片区,以大学城为核心,建设“三区融合”的大学新城;在广深高速公路以南,滨海大道以北,大沙河以西,依托深圳湾高新园区,建设创新创业核心区;在大沙河以东,依托华侨城,建设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在滨海大道以南,东滨路以北,以后海为中心,建设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在东滨路以南,依托蛇口工业区,建设“智慧蛇口”——互联网、物联网和文化产业创新示范区;协助建设前海深港合作现代服务业示范区。
——三大战略:
一是“大沙河深港创新走廊”战略;三是“大孵化器”战略;二是科技创新产业联盟战略。
——六大工程:
一是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工程;二是应用技术创新工程;三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四是科技创新的环境建设工程;五是“信息化”推进工程;六是科学普及与公众科学素质提升工程。
——八大核心技术领域创新:
电子信息产业、软件产业、互联网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医疗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文化创新产业。
(二)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南山区的科技发展指标如下:
——高新技术产品规模:
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超过80%。
——科技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争取全区专利申请量年增长10%。
——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
区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区GDP的比重以年均1.6%的比例增长,到2015年达到50%。
——科技研发投入:
到2015年,区研究和开发(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逐年提高,到2015年达到6%,基本形成企业投入为先、财政投入为辅、风险投资、上市融资、创新基金等金融资本为主的多元化投入体系。
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0%。
——科技人才建设:
建立良好的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体系,到2015年,共落实人才工作专项经费1.5亿,区科技人才总量达到50万人,占人口总量的比重达到30%。
——科技平台建设:
到2015年,增建20个以上区级实验室,争取更多的市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公共技术平台及其他科技基础设施落户本区,创建5个以上省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高新技术企业:
经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800家,年均增加50家左右。
——科学普及工作:
到2015年,基本建立面向各类人群的科普工作体系;形成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多层面的科普工作者队伍;完善覆盖街道、社区、学校的科普组织网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设施有效开展科普活动;全区科普工作总量比“十一五”期间翻番。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推进“大沙河深港创新走廊”建设,优化创新空间布局
一条文化中心线:
即大沙河景观工程。
对大沙河全程疏浚、修闸,并在东岸沿河建造世界上最长(6000多米)的“大沙河文化长廊”。
三个创新核心区:
大学城科教园区、深圳湾高新园区和西丽高端产业园区。
三个创新服务区:
前海深港合作现代服务业总部基地、后海国际金融与超级总部基地和蛇口深港合作产业总部基地。
三个产业辐射区:
留仙洞产业辐射区、百旺产业辐射区和侨城北产业辐射区。
——科教新城综合配套:
南方科技大学科技产业园、长源新村、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深圳产业创新研究院、深旅西丽湖工业园改造为科教新城产业化基地和丽湖社区综合改造。
——深圳湾高新区综合配套:
大冲村综合改造、桂庙工业区改造为深圳大学科技产业园、松坪山第五工业区改造为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孵化基地、中国电子商务南方总部基地、深圳市科技中心和南航军工科技产业基地。
——大沙河生态综合治理:
大沙河生态治理和大沙河文化长廊。
——西丽CBD中心区综合改造:
金融广场、购物广场、国际商务广场、现代服务广场、科技文化广场和社区综合广场。
——平塘电子科技产业基地综合改造:
塘朗工业区改造为电子科技企业研发总部基地、平山工业园区改造为电子材料和元器件研发基地、红花岭工业区改造为电子装备研发基地和社区综合改造。
——龙珠电子商贸产业基地综合改造:
龙珠电子商贸街综合改造、光前工业区改造为移动终端研发基地、龙井工业区改造为数码产品研发基地、珠光工业区改造为移动多媒体研发基地和社区综合改造。
——曙光新兴产业孵化基地建设:
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软件研发服务中心、新能源产业孵化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基地、医疗器械产业孵化基地和深圳市科技创业大厦。
——留仙洞高新区综合配套:
港澳大学城、大中华物流园改建为港澳大学科技产业园、茶光工业区改造为科技企业总部基地、南湾工业区改造为科技创新广场、留仙洞工业区改造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业基地和社区综合改造。
——侨城北深港创新型企业总部基地改造:
侨城东部工业区改造成为深港文化创意企业总部基地、中航沙河工业区改造成为深港互联网产业基地和城建侨香北工业区改造成为深港科技企业总部基地。
——生态文化新城综合改造:
环保科技产业孵化基地、百旺工业区改造为低碳产业园区、麻磡工业区改造为新媒体城、大磡工业区改造为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西丽湖旅游文化产业基地和“水源三村”综合改造为低碳生活示范村。
二、推进南山“大孵化器”建设,强化创新成果转化
进一步推进“大孵化器”战略,深化“大孵化器”理论,孵化科技中小企业,培育创新人才,加强区内外创新成果转化,配合南山区产业主线,形成一批重要科技园区。
——打造有重点产业、有支撑力量、有发展前景的三大核心片区。
北片区以环大学城为核心区域,以大学城、先进院、深大新校区和南方科技大学为支撑力量,以集成电路、军工科技、先进装备制造、数字电视和LED为核心产业。
中部片区以高新区、马家龙为核心区域,以虚拟大学园、深圳大学、高新区管理机构为支撑力量,以电子信息、数字文化、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物流为核心产业。
南部片区以蛇口沿山路为核心区域,以总部经济、商务经济、口岸经济为支撑力量,以创意设计、高端医疗器械、嵌入式软件和机器人为核心产业。
——配合南山区产业主线,形成一批重要科技园区。
——继续推进公共技术平台与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加强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
设立专项孵化资金、创业孵化资金、风险投资引导资金等三大资金支持体系,完善融资服务、伴随投资等配套服务。
——进一步完善“大孵化器”理论,指导南山孵化器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对区内孵化器的规划和支持,到2015年科技孵化资金的体量增加两倍。
——依托现有孵化器结构和产业布局,到2015年,建立15个专业型科技孵化器。
——培育科技孵化人才。
制定孵化器人才培训计划,提升孵化器人才的专业能力,到2015年,培训1000名孵化器人才。
培育一批“投融资经理”,在企业与政府、金融机构之间牵线搭桥,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三、推进科技创新产业联盟建设,整合产业创新资源
在以政府为支撑、企业为主导的框架下,继续推进科技创新产业联盟建设,整合区内外产业创新资源,完善产业公共技术资助机制,建设产业公共平台,促进产学研等创新要素融合。
——完善现有的十二个产业联盟的运营机制,探索出一套成熟的、适合该行业的产业联盟运行机制。
鼓励产业联盟内部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联合研发,重点引进一批金融信息、商务咨询等专业服务业。
——积极推动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以及中介组织构建产业联盟,发挥产业联盟对各成员的总体协调作用,解决高技术产业发展中专业技术、目标市场和产业标准上的共性问题,以便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
——建立产业联盟定期交流机制,努力创造联盟内部和联盟之间的商业信息、技术信息共享的机会,加强其合作。
按照不同产业联盟的性质给予技术支持、市场宣传扶持、产业资源整合方式扶持等不同的扶持方式,以促进产业联盟的建立、发展和壮大。
四、实施六大科技工程,激活创新关键要素
(一)实施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工程
——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资源,帮助区内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开放式公共实验室,重点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社会公益性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提供基础设施和环境。
——调整政府扶持政策,整合政府资源,重点引导、鼓励和扶持区内优势企业通过“产学研”模式承担国家重大项目,提高产业技术共性技术、核心技术的水平,形成着眼战略型创新的“产学研”新机制,打造一批国家级别、世界级的“产学研”项目。
——大力引导、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合作,将其打造为成为建设创新南山的一面旗帜。
建立区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协调机制,着眼于科技体制的创新,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抓住深圳市大力建设“南方科技大学”、“深圳产业创新研究院”的机遇,做好区内资源整合和产业配套工作。
——吸引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来南山建立“产业化基地”,把南山打造成科技成果转移的窗口。
确定先期重点引进名单,吸引其来南山设立产业中心。
到2015年,争取全区引进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来南山成立产业中心。
(二)实施应用技术创新工程
——以技术路线图为指导,围绕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重点领域,要选择目标方向,分析核心技术产品,围绕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组织联合攻关。
整合骨干企业、公共平台、国内外研发机构和团队等力量,充分利用现有研发成果、人才力量等科技资源,按照“低成本、促合作、显效率”的原则,灵活运用自主研发、国外技术引进消化、企业间技术转移、关键技术招标等多种方式对项目的不同部分进行集成度高的联合攻关,实现关键技术的有效突破。
——大力发展作为牵引龙头和技术基础的集成电路设计和嵌入式软件产业,提升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促进其快速发展。
通过整合企业创新链,鼓励中小企业围绕整机厂需求开展有目标的配套开发创新,对产业链上、产品线上可以集成的技术企业团队和技术项目,给以明确的支持和引导,快速占领市场份额和行业技术的制高点。
——发挥专家组织、行业协会、公共平台、产业联盟等第三方社会组织的作用,促进以实现终端产品应用创新为龙头的技术创新机制建设。
建立改革后的大部制新体制下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模式,加强地区合作,整合和利用珠江三角洲区域的资源,深化与香港的合作,利用好香港的资源。
——构建服务于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区域科技金融体系。
优化投融资环境,聚集整合金融服务资源,开展科技金融创新试点。
在完善区域科技投融资体系的基础上,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搭建南山孵化企业的股权融资和产权交易平台,推进风险投资、私募基金、银行、担保机构等金融要素与创新型企业、科研机构、创新型人才等创新要素的结合与联动,构建服务于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区域科技金融体系。
——结合南山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引进专业型国家级科研机构,在市政府与国家科技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