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精品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4357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精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精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精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精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精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精品教案.docx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精品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精品教案.docx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精品教案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

陶渊明以洗炼的笔墨虚构了一个没有尘世纷争的世外桃源,《桃花源记》具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初二年级学生文言知识积累有限,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笔者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2.学习运用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

3.感悟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

1.归纳文言字词和句式。

2.感悟文章主旨。

教具准备:

多媒体及课件。

教学过程:

自主

研读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

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

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板书课题及作者)

2.展示目标:

教者用小黑板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加深印象。

二、检查预习,展示自我

1.走近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是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2.了解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

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

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3.重要虚词

(1)见渔人,乃大惊:

于是,就

(2)乃不知有汉:

竟然

(1)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欲穷其林:

(2)其中往来种作:

代词,代桃花源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自己的

4.多词一义

(1)缘溪行、便扶向路:

沿着,顺着

(2)便要(yāo)还家、延至其家:

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具:

具答之、:

(4)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

于是,就

5.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

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妻子(古义:

妻子和儿女;今义:

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绝境(古义: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

没有出路的境地)

水源(古义:

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

指人们饮用的水)

鲜美(古义:

鲜嫩美丽;今义:

指食物新鲜美味)

交通(古义:

交错相通;今义:

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

不值得、不必;今义:

不够"注:

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挂齿")

间隔(古义:

隔绝;今义:

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

整齐的样子;今义:

形容很像)

缘(古义:

沿着;今义:

缘故,缘分)

津(古义:

渡口。

指访求、探求的意思。

今义:

唾液)

外人(古义:

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

指没有亲友关系的人)

如此(古义:

像这样;今义:

这样)

仿佛(古义:

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

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

土地开阔;今义:

乐观,畅快多形容性格)

扶(古义:

沿、顺着;今义:

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

做标记;今义:

志气,志向)

延(古义:

邀请;今义:

延伸,延长)

悉(古义:

全,都;今义:

熟悉)

咸(古义:

全,都;今义:

一种味道)

既(古义:

已经;今义:

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

随即,不久;今义:

寻找)

向(古义:

以前的,旧的;今义:

方向,对…)

果(古义:

实现;今义:

果实,结果)

6.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

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

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

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

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果(未果):

名词作动词,实现

7.一词多义

寻:

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

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离开。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

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

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

与所连用,译为:

所做的标记。

之:

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③处处志之(音节助词,无意)④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éi,介词,对,向)

遂:

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向:

①寻向所志(原来)②眈眈相向(对着)

得:

①便得一山(看见)②得其船(找到)

闻:

①鸡犬相闻(听见)②闻有此人(听说)

穷:

①欲穷其林(尽,穷尽)②穷冬烈风(深)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贫穷)

属: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②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③属(zhǔ)引凄异(连续④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其:

(1)欲穷其林:

(2)其中往来种作:

代词,代桃花源(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自己的

8.同义词

都——

(1)悉:

悉如外人

(2)皆:

皆叹惋(3)咸:

咸来问讯(4)并:

并怡然自乐

详细——(5)具:

具答之

沿着------

(1)缘:

缘溪行2)扶:

便扶向路

邀请——

(1)要:

便要还家

(2)延: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9.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志”通“记”,做标记

“缘”通“沿”,沿着。

“具”通“俱”,完全,详尽。

10.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

8.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11.文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

三、熟读课文,质疑探究

1、读课文、思考,本文线索是什么?

(渔人行踪。

即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事的。

)(灯片)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1、2段,思考:

1.渔人看到的桃花林是怎样的?

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写桃花林的奇异是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

)其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有哪些?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小结:

第一节,写渔人无意间发现桃花源的入口。

2、谁能说说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生答: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人。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渔人从小口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这里的人生活得好吗?

何以见得?

(找描写桃花源人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小结:

第二节: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6.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

说明了什么?

——“大惊”是什么意思?

(非常吃惊)写出了桃花源人见到渔人到来非常惊异。

说明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

7、桃花源中的人是怎样对待渔人的?

表现了桃花源人的什么特点?

可见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8.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9.探讨:

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会说些什么?

(应说的是秦末几百年以来战乱的历史。

灯片)桃源人听后,叹惋什么?

(为桃花源外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5.渔人离开时,为什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三节:

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二部分(2-3)写渔人进入、作客桃花源的经过。

1.渔人离开是时为何要作记号,而且还带人来寻找呢?

2.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这一段与前文哪句话相呼应?

(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第四节:

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

合作

探究

1.讨论:

文中所描绘的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吗?

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充满了种种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

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2、学生总结,老师适当订正:

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

   

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3、《桃花源记》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也都有自己向往的“桃花源”请简要说说你心目中的“桃花源”

(1.我心中的桃花源没有强权争霸,没有战争硝烟,没有核武威慑,世界和平大同。

2.我心中的桃花源人人平等,互敬互爱,远离贫穷,衣食无忧,老有所养,孤有所托。

3.我心中的桃花源森林繁茂,草场葱绿,天空澄碧溪水清澈,鸟儿欣舞虫儿欢唱,人与自然和谐共荣。

……)

拓展提升

四、课堂小结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

多少年过去了,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我们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五、作业

小练笔:

发挥想象写一篇小作文:

假如我找到了桃花源……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