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英才卓越月考地理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4305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英才卓越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一英才卓越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一英才卓越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一英才卓越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一英才卓越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英才卓越月考地理试题.docx

《学年高一英才卓越月考地理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英才卓越月考地理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英才卓越月考地理试题.docx

学年高一英才卓越月考地理试题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英才、卓越)10月月考地理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年10月17日北京时间7时30分,搭载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19日6时30分与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

经33天太空遨游后,于11月19日返回祖国。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距离神舟十一号飞船最近的恒星是()

A.太阳B.火星C.月球D.地球

2.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A.将要发射的神舟十一号飞船B.落在俄罗斯境内的陨石

C.正在交会对接的天宫二号实验室D.分离后的火箭,掉落在地球上

2021年2月15日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直径3米左右的自然天体(2020CD3),在一个比较稳定的轨道上环绕地球运行。

这颗小天体大约三年前被地球捕获进入地球轨道。

完成下面小题。

3.2020CD3被地球捕获前曾是一颗()

A.恒星B.卫星C.流星D.小行星

4.该天体反射的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

A.紫外区B.可见光区C.红外区D.无线电波

5.读下图,虚线箭头表示天体的运动方向,图中较低一级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

A.天体1B.天体2C.天体3D.天体4

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对第一次银河系行星数量普查做出的估计,银河系内的行星数量是一个天文数字,至少达到500亿颗,其中大约有5亿颗坐落于所谓的“金发姑娘区”,也就是适居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对“金发姑娘区”描述不正确的是

A.这一地区的星球温度适中,适宜生命存在

B.这一地区只有液态水的存在

C.这一地区宇宙环境比较安全

D.这一地区星球有适宜呼吸的大气

7.地球具有生命存在条件和其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A.液态水——地球的大气成分

B.稳定的光照——适中的日地距离

C.适宜的温度——安全的宇宙环境

D.适于生命呼吸的大气——适中的体积和质量

下图中左图为“1900~2000年太阳黑子年平均数变化示意图”,右图为“太阳及其大气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8.太阳黑子出现在()

A.①层B.②层C.③层D.太阳内部

9.下列年份中在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的可能性最大的是()

A.1957年B.1975年C.1985年D.1995年

10.关于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黑子出现在色球层

B.太阳活动的周期大约为21年

C.太阳活动强烈会产生磁暴、极光、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等

D.目前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能源主要来源于太阳活动

11.下列地区中建设光伏高速公路后,发电效能最高的是()

A.南方水乡B.西北戈壁C.青藏高原D.东南丘陵

12.下列有关太阳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地球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B.耀斑爆发释放的高能粒子产生磁暴现象

C.黑子变多时,降水趋于增加D.太阳风使地球中纬度地区多见极光景观

13.太阳辐射的主要作用是(  )

①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动力 

③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 

④太阳内部核反应的能量源泉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

14.读北半球各纬度某时太阳辐射量分布曲线图,回答问题。

此时,乙地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有()

A.太阳风B.耀斑C.黑子D.极光

15.五大连池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和“打开的火山教科书”。

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将五个火山堰塞湖连在一起,形成了五大连池。

结合五大连池(局部)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

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①圈层B.②圈层C.③圈层D.④圈层

16.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回答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

2021年06月24日10时53分在印尼班达海(南纬6.36度,东经129.24度)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210千米。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该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壳B.地幔C.外核D.内核

18.地震发生时,合理避灾的方法是()

A.躲避在高大建筑物附近B.通过电梯及时转移

C.跳楼逃生D.有序撤到空旷地带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C为生物圈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其中G为地核

C.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G

D.E、D合为岩石圈

20.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A.莫霍界面附近B.上、下地幔之间

C.古登堡界面上部附近D.内、外核之间

21.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分别出现在()

A.前寒武纪末期和古生代末期B.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C.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末期D.古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末期

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地质年代表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B.三叶虫—鱼类—恐龙

C.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

23.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时期及由此推断当时的环境特点可能是()

A.太古代--温暖湿润B.古生代--寒冷干燥

C.晚古生代--火山活动频繁D.中生代--森林植被茂密

24.人类出现于()

A.太古宙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25.形成该地貌的主要作用是()

A.地壳运动B.流水侵蚀作用

C.流水搬运作用D.流水堆积作用

26.该地貌的名称是()

A.冲积扇B.洪积扇C.三角洲平原D.河漫滩平原

河流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但也时常发生灾害。

图中为某河流、湖泊发展过程的四个阶段。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27.图中所示演化过程最可能出现在()

A.洞庭湖平原B.塔里木盆地C.横断山区D.云贵高原

28.图示河段,最易发生洪涝灾害的阶段是()

A.甲B.乙C.丙D.丁

读“河谷演变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29.河谷演变由先到后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①②④D.④②①③

30.河谷发育到阶段④后表现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地壳上升B.断裂下沉C.变质作用D.流水堆积

下图为河流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1.图示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A.流水侵蚀和堆积作用

B.风力搬运作用

C.流水溶蚀作用

D.风化作用

32.图乙所示地形剖面对应图甲中的()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①④

二、综合题

33.读太阳系示意图和地球、火星比较表格,完成下列问题。

(1)在A、B、C、D、E、F中,B是,属于巨行星的是,地球是,地球表面有适宜生命生存的温度,主要得益于适中的________。

(2)A、C、D、E四颗行星中能满足:

有安全的宇宙环境和稳定的光照条件的是________。

A.一颗B.两颗C.三颗D.四颗

(3)人类之所以不断地对火星进行探索是因为火星与地球有一些相似性,从表中可以看出相似性有________。

(4)根据表格简要回答:

火星不适于人类生存的原因有哪些?

34.下图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___波,B表示_______波。

A、B两种地震波在传播上的共同点是_______。

(2)图中字母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其中C表示_______界面,该界面下A波B波的速度变化是_______。

(3)图中D表示_______界面,该界面下地震波A完全_______,地震波B速度___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

这说明E处物质状态为_______态。

(4)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_______

A.①B.②C.③D.④

35.读亚热带大陆东岸某河流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A、B两处谷地与甲、乙断面的对应关系。

A:

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

(2)该河流____________资源丰富,图中显示的依据是____________。

(3)流水的侵蚀作用中,河流源头以流水____________侵蚀为主,还有____________侵蚀,在B以下的河段既有____________(侵蚀)作用,也有____________(侵蚀)作用。

(4)流水作用中,C河段以哪种作用为主?

一般会形成哪些河流地貌?

参考答案

1.A

2.C

【分析】

本题考查天体的类型和特点。

1.

太阳属于恒星,火星和地球属于行星,月球属于地球的卫星,因此距离神舟十一号飞船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故选A。

2.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为天体。

包括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将要发射的神舟十一号飞船依附在地球上,因此不属于天体,A错误;落在俄罗斯境内的陨石在地球表面,也不属于天体,B错误;正在交会对接的天宫二号实验室存在于宇宙中,因此属于天体,C正确;分离后的火箭,掉落在地球上也不属于天体,D错误。

故选C。

【点睛】

天体,是所有宇宙星体的统称。

如在太阳系中的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银河系中的恒星、星团、星云、星际物质、星系际物质等。

判断某一物质是不是天体,可以用“三看”来概括:

一是看它是不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际物质尽管用肉眼看不见,但它是天体;二是看它是不是宇宙间的物质,天体的某一部分不是天体;三是看它是不是位于地球的大气层中,位于外层空间的是天体,位于地球大气层中的不是天体。

3.D

4.B

【分析】

3.

恒星一般具有庞大的质量和体积,能自行发光。

“在一个比较稳定的轨道上环绕地球运行”,“直径3米左右的自然天体”等信息说明2020CD3质量、体积较小,不能自行发光,因此不是恒星,A错误;“这颗小天体大约三年前被地球捕获进入地球轨道”,说明2020CD3被地球捕获前不绕转地球,因此不是卫星,B错误;流星是指运行在星际空间的流星体(通常包括宇宙尘粒和固体块等空间物质)在接近地球时,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摄动而被地球吸引,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层,并与大气摩擦燃烧所产生的光迹,C错误。

2020CD3被地球捕获说明其位于太阳系;直径3米左右说明其质量、体积较小;被行星引力中途捕获的外来小行星,其前身一般是围绕太阳运行的小行星,D正确。

故选D。

4.

太阳辐射能量分为三部分,大约50%的太阳辐射能量在可见光谱区(波长0.4~0.76微米),7%在紫外光谱区(波长<0.4微米),43%在红外光谱区,说明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

因此该天体反射的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

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5.B

【详解】

读图可知,天体2和天体4以天体1为中心作公转运动,以天体1为中心天体构成一级天体系统,图中显示,天体3环绕天体2作公转运动,以天体2为中心天体构成低一级的天体系统,因此图中较低一级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天体2,B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选B。

【点睛】

 

6.B

7.D

【分析】

6.“金发姑娘区”就是指类似于地球的适合生命形成的环境。

A.这一地区的星球距离绕转恒星距离适中,温度适宜,适宜生命存在,A项说法正确;

B.这一地区只有液态水的存在,只是生命形成条件之一,不能满足生命的形成,B项说法错误;

C.这一地区各大行星各行其道,宇宙环境比较安全,有利于生命的形成和进化,C项说法正确;

D.这一地区星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适宜呼吸的大气,适合生命形成,D项说法正确。

综合分析,B项说法符合题意。

7.根据地球具有生命存在条件的因果关系分析:

A.液态水——地球适宜的温度,A项错误;

B.稳定的光照——太阳辐射较稳定,B项错误;

C.适宜的温度——适中的日地距离,C项错误;

D.适于生命呼吸的大气——适中的体积和质量,万有引力吸附空气分子,形成大气层,D项正确。

综合分析,D项正确。

8.A

9.A

10.C

【分析】

8.

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①光球层、②色球层、③日冕层三部分,光球层上太阳活动是黑子,色球层上太阳活动是耀斑,日冕层上太阳活动为太阳风,A正确;故选A。

9.

极光属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数越多,太阳活动越明,极光现象越普遍;结合图表信息,B、C、D选项所示年份1975年、1985年、1995年的太阳黑字数量明显少于1957年的太阳黑子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

太阳黑子出现在光球层,A错误;太阳活动的周期大约为11年,B错误;太阳活动强烈会产生磁暴、极光、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等,C正确;目前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能源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D错误;故选C。

【点睛】

本题以1900~2000年太阳黑子年平均数变化示意图和太阳及其大气结构示意图为切入点,设置道试题,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1.C

【详解】

光伏高速公路发电效能最高的地区应是太阳能最为丰富的地区。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少,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加上纬度较低,因此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光伏高速公路发电效能最高,C符合题意;南方水乡和东南丘陵,气候湿润,云雨天气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太阳能不太丰富,因此不是光伏高速公路发电效能最高的,排除A、D;与青藏高原相比,西北戈壁晴天数量相似,但空气密度较大,且纬度较高,因此太阳辐射强度不如青藏高原,因此不是光伏高速公路发电效能最高的,排除B。

故选C。

【点睛】

12.B

【详解】

太阳辐射是地球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A错。

耀斑爆发释放的粒子流,引起大气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为磁暴现象,B对。

黑子数量变化与地区气候具有相关性,但不一定是黑子数目增加,降水增加,C错。

太阳风会使得高纬度地区发生极光现象,而中纬度地区不会出现,D错。

故选B。

【点睛】

13.D

【详解】

太阳辐射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①正确。

磁暴是由于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而形成的,和太阳辐射无关,②错误。

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③正确。

太阳内部在高温、高压状态下,发生核聚变反应,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是太阳内部核聚变,④错误。

D正确。

故选D。

【点睛】

风能、水能本质上是太阳能。

14.D

【解析】

本题考查太阳活动。

图示乙地位于高纬,且图示反映太阳辐射量为0,即出现极夜现象,故可能有极光现象。

15.B

【详解】

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地壳、地幔、外核、内核。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般认为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因此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②圈层,B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选B。

【点睛】

16.D

【分析】

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

【详解】

据图分析,由于生物圈存在于大气圈的底部、岩石圈的上部和水圈的全部,则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D为大气圈,四个圈层中水圈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一系列环节和过程,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水循环系统。

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7.B

18.D

【分析】

17.

根据材料可知,该地震发生在印尼班达海,震源深度210千米,而海洋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左右,说明该震源发生在地幔中,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8.

地震发生时,不能躲在高大建筑物下,地震会导致建筑物坍塌,应尽快远离高大建筑物,故A错,电梯会因断电而停运,故B错,跳楼逃生会造成伤亡,故C错,快速有序地撤离到空旷地是最安全可行的,故D正确。

故选D。

19.D

20.C

【分析】

19.由图中可判断,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G为地核。

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C为水圈,A错。

内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下,包括地壳、地幔、地核,B错。

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地幔,C错。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称为岩石圈,D对。

故选D。

20.根据横波和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差异及其变化特点判断,经过莫霍界面纵波和横波的速度还都明显加快,A错。

直到古登堡界面,横波速度变小时,纵波的速度也明显下降,故在古登堡界面上部分附近地震波的速度达到最快,C对。

上、下地幔之间地震波速度仍然是增快的,B错。

内、外核之间,不存在界面影响导致地震波速度陡然变化,不存在横波,纵波的速度也没有古登堡界面上部附近快,D错。

故选C。

21.B

【详解】

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分别出现在古生代末期(二叠纪大灭绝,超过96%的地球生物灭绝)和中生代末期(白垩纪大灭绝,又称为恐龙大灭绝),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

地球一共经历过五次生物大灭绝,分别是奥陶纪大灭绝、泥盆纪大灭绝、二叠纪大灭绝、三叠纪大灭绝、白垩纪大灭绝。

22.B

23.D

24.D

【分析】

22.在太古代,海水中逐渐形成一种类似蛋白质的有机质,为最原始的生命体;元古代,除了单细胞之外,出现了藻类、海绵等低级的多细胞生物;古生代早期,出现了无脊椎动物,如三叶虫、珊瑚等,到了中后期,出现了鱼类、两栖类、蕨类植物;中生代,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恐龙、较高级的裸子植物;新生代,出现了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故由老到新的排序正确的是B,ACD错。

故选B。

23.煤是地质历史上的植物遗体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形成的,由此推断,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时期温暖湿润,森林植被茂密,属于中生代。

D对,ABC错。

故选D。

24.新生代的第三个纪,即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地质年代分期的最后一个纪。

在这个时期里,曾发生多次冰川作用,地壳与动植物等已经具有现代的样子,初期开始出现人类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因此地球上人类出现于新生代,选项D符合题意,排除A、B、C。

故选D。

25.D

26.C

【分析】

25.读图可知,图中地貌为三角洲,河口三角洲是流水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受到海水的顶托,泥沙沉积形成的,属于流水沉积地貌,D正确。

故选D。

26.读图可知,图中地貌出现在河流出海口,为流水携带的泥沙沉积作用形成,河流出海口沉积地貌为三角洲平原,C正确。

故选C。

27.A

28.B

【分析】

27.

图中河流、湖泊演化过程最可能出现在平原地区,由于河流的侧蚀作用增强,河流越来越弯曲,最后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顺取直部位径直流走,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最可能出现在洞庭湖平原,A正确;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不易出现图中所示演化过程,B错误;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地形起伏大,下切侵蚀作用强,不易出现图中所示演化过程,CD错误;故选A。

28.

乙阶段河道最为弯曲,水流速度最慢,最易发生洪涝灾害,B正确,甲丙丁阶段河道较平直,水流速度较快,不易发生洪涝灾害,ACD错误;故选B。

【点睛】

本题以某河流、湖泊发展过程的四个阶段示意图为切入点,设置道试题,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9.C

30.D

【分析】

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

29.河谷的发育应由窄到宽、由直到弯的过程,根据图示河谷形状判断,③河谷窄,河床呈V型,属于早期河谷情况,随着时间推移,河谷宽度逐渐增大,河道变弯,故河谷演变由先到后的顺序是③①②④,C正确,ABD错误。

所以本题选择C。

30.河谷发育到阶段④后,河道变宽,河流弯曲,所以水流缓慢,泥沙淤积,主要表现为流水的沉积作用,D正确。

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31.A

32.C

【分析】

本题考查河流地貌的特征。

曲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其地貌是流水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

图乙河床T岸陡,是侵蚀形成的对应的是凹岸,P岸缓,是堆积岸对应的是凸岸;①③连线符合。

31.图示可流是曲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其地貌是流水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风力搬运的是沙石,流水溶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风化作用是对岩石的破坏,图示地貌与风力搬运、流水溶蚀、风化作用无关。

选A正确。

32.图乙河床T岸陡,是侵蚀形成的对应的是凹岸,P岸缓,是堆积岸对应的是凸岸;①③连线符合;②④连线不符合凹凸岸的特征。

选C正确。

33.

(1)哈雷彗星EA日地距离

(2)D

(3)自转周期相近,赤道面与轨道面之间的交角相近

(4)大气成分以二氧化碳为主,不适于呼吸;表面平均温度低(-23℃)

【分析】

本题以图表为载体,考查太阳系结构、行星分类、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图表的能力和对主干知识的掌握情况。

【详解】

(1)读图可知,太阳系中B天体轨道面明显与天体A、C、D、E、F的轨道面不在同一平面,且轨道形状明显更扁,应是哈雷彗星。

太阳系由内向外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故D为水星,F为金星,A为地球,C为火星,E为木星。

木星和土星属于巨行星,故图中E木星属于巨行星。

由图可知,地球位于太阳系由内向外的第三颗行星,日地距离适中,表面形成适宜生命生存的温度。

(2)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图中A、C、D、E四颗行星的宇宙环境均很安全。

而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正处于壮年期,状态稳定,图中A、C、D、E四颗行星均能获得稳定的光照条件。

因此,A、B、C、D四颗行星均拥有安全的宇宙环境和稳定的光照条件,D正确。

故选D。

(3)由表可知,火星自转周期为24时37分,与地球23时56分4秒的自转周期相近;火星赤道面与轨道面之间的交角为23°59',地球赤道面与轨道面之间的交角为23°26',两者相近。

(4)由表格可知,火星的大气成分以CO2为主,缺少氧气,不适合人类呼吸;火星表面平角温度约-23℃,过低,不利于液态水的存在和生命过程的发生、发展。

34.横纵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莫霍明显增加古登堡消失突然下降液A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要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结构重点是掌握两个分界面(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以及地震波在这两个界面上波速的变化。

【详解】

(1)地震波有两种:

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根据这一特点可判断A为横波,B为纵波,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2)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

地壳、地幔、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C界面下A波B波的速度明显增加,C为莫霍界面。

(3)该界面下地震波A完全消失,地震波B速度突然下降,并继续往深处传播,根据横波和纵波的特点,说明E处物质状态为液态,故图中D表示古登堡界面。

(4)纵波波速要大于横波波速,海底油气矿藏属于液态物质,遇到此物质,横波消失,纵波先突然减小,后增大,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