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故事二雷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3902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8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象故事二雷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气象故事二雷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气象故事二雷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气象故事二雷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气象故事二雷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气象故事二雷鸣.docx

《气象故事二雷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象故事二雷鸣.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气象故事二雷鸣.docx

气象故事二雷鸣

气象故事

(二)(雷鸣)

气象故事

竹外桃花三二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

天气预报的来历

如今人们外出,只须收听或观看天气预报,就可以决定是否带雨具,而在过去,则要顾虑天有不测风云。

那么,气象台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天气预报是怎样诞生的呢?

1853~1856年,为争夺巴尔干半岛,沙皇俄国同英法两国爆发了克里木战争,结果沙俄战败,正是这次战争,导致了天气预报的出现。

这是一场规模巨大的海战,1854年11月14日,当双方在欧洲的黑海展开激战时,风暴突然降临,最大风速超过每秒30米,海上掀起了万丈狂澜,使英法舰队险些全军覆没。

事后,英法联军仍然心有余悸,法军作战部要求法国巴黎天文台台长勒佛里埃仔细研究这次风暴的来龙去脉。

那时还没有,勒佛里埃只有写信给各国的天文、气象工作者,向他们收集1854年11月12~16日5天内当地的天气情报。

他一共收到250封回信。

勒佛里埃根据这些资料,经过认真分析、推理和判断,查明黑海风暴来自茫茫的大西洋,自西向东横扫欧洲,出事前两天,即11月12日和13日,欧洲西部的西班牙和法国已先后受到它的影响。

勒佛里埃望着天空飘忽不定的云层,陷入了沉思:

“这次风暴从表面上看来得突然,实际上它有一个发展移动的过程。

电报已经发明了,如果当时欧洲大西洋沿岸一带设有气象站,及时把风暴的情况电告英法舰队,不就可避免惨重的损失吗?

于是,1855年3月19日,勒佛里埃在法国科学院作报告说,假如组织气象站网,用电报迅速把观测资料集中到一个地方,分析绘制成天气图,就有可能推断出未来风暴的运行路径。

勒佛里埃的独特设想,在法国乃至世界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

人们深刻认识到,准确预测天气,不仅有利于行军作战,而且对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有极大的好处。

由于社会上各方面的需要,在勒佛里埃的积极推动下,1856年,法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天气预报服务系统。

天气预报的诞生历史说明,气象条件可以影响局部战争或战役的胜败,而由于战争的需要,又推动和发展了气象事业。

那么,什么叫天气预报呢?

天气预报就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

它是根据对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研究后作出的。

如我国中央气象台的卫星云图,就是我国制造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摄取的。

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天气预报就时效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

短期天气预报(2~3天)、中期天气预报(4~9天),长期天气预报(10~15天以上)。

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地区或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阴晴雨雪、最高最低气温、风向和风力及特殊的灾害性天气。

就我国而言,气象台准确预报寒潮、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出现的位置和强度,就可以直接为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服务。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范围空前扩大,对大自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而天气预报就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

(作者简介:

晁卫华,中学二级教师,现在江西南昌市第三中学任教。

草船借箭

古今中外许多军事家都很重视气象气候知识,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诸葛亮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充分展示了诸葛亮丰富的气象知识。

三国时期,刘备与孙权联合攻打曹操。

当时东吴都督周瑜非常嫉妒诸葛亮的才能,决定用计谋置诸葛亮于死地。

有一天,周瑜对诸葛亮说:

“不久我们就要和曹军交战,水路交兵弓箭是最好的武器。

请您在十天之内监管制造10万枝箭。

”诸葛亮不以为然地说:

“10天时间太长了,会误了大事,我可在3天之内完成任务。

”周瑜以为他在说大话,暗自高兴,特意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

然后周瑜一面命令造箭的工匠到时候故意拖延时间,材料也不给准备充分,一面又让他手下人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情况。

诸葛亮见鲁肃来了就对他说:

“3天之内怎么能造得出10万枝箭啊!

请您救救我吧。

”鲁肃说:

“您自取其祸,我怎么救您?

”诸葛亮乘机说:

“请您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要士兵30人,船上都用青布罩着,每船扎满草人,分立两边。

我自有安排,包管第三天有10万枝箭。

不过您不能让周瑜知道件事,否则我的计谋就失败了。

”鲁肃答应了诸葛亮的要求,却猜不透他的用意,回报周瑜也没提借船的事,只是说诸葛亮不用箭竹、翎毛、胶漆这些东西,他自有安排。

周瑜很是疑惑。

再说鲁肃私下准备了快船20只,并按诸葛亮的要求在船上扎了草人,等候调用。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的动静,第二天也没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分,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和他一同乘船取箭。

那一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重,面对面看不清人,那扎满草人的20只船已用长绳索连在一起,径直向北岸曹操军营进发。

到五更时候已离曹军水寨不远。

诸葛亮命令船队头西尾东一字排开,让士兵擂鼓呐喊。

诸葛亮笑着安慰鲁肃说:

“雾这么大,我料定曹操不敢出兵。

我们只管喝酒就是了,待雾散了就回去。

”果然,曹操接到报信后说:

“大雾迷江,敌军突然来临,一定有埋伏,千万不要轻举妄动,命令弓箭手用乱箭射退敌人。

”于是曹军1万多名弓箭手一齐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

诸葛亮看到草人一侧已扎满箭枝,便命令船队掉头,头东尾西,逼近曹军,让船的另一侧接受箭射,同时继续擂鼓呐喊。

待到日高雾散,20只船两边的草人上扎满了箭枝。

诸葛亮命令赶紧收船回营,并让士兵齐声高喊:

“感谢曹丞相送箭!

”等曹操发觉上当,欲发兵时已经追赶不上诸葛亮了。

诸葛亮乘着大雾用草船“借”来了10万多枝箭,鲁肃佩服得五体投地。

诸葛亮笑着说:

“我在3天前就算定今天会有大雾,因而敢认3天之限。

周瑜怎么能害得到我呢?

诸葛亮是如何算定这场大雾会在3天后出现的呢?

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空气水平能见度变小的物理现象,雾的形成过程就是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凝结的过程。

形成雾的基本条件是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充沛,使水汽发生凝结的冷却过程和凝结核的存在,同时要求风力微弱,大气层较稳定。

诸葛亮接受命令时,正处在晴朗少云的深秋季节,日温差大,夜间气温下降很多,空气极易达到过饱和而使多余水汽凝结,长江又为大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

诸葛亮见那几天天气单调,少有变化,风力微弱,凭着他对天气变化的规律性认识,他料定三日之后会出现大雾,因为完全俱备了形成大雾的条件。

“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是军事家必备的素质,诸葛亮以其丰富的气象气候知识,化险为夷,躲过了别人的陷害,也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佳话。

(作者简介:

张小梦,中学二级教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现在安徽当涂县石桥中学任教。

巧借东风

三国时期,曹操统一北方后,声威大振,便亲率80万大军南下,屯扎于长江北岸乌林地区,准备和东吴一决高低。

当时周瑜统领5万吴军,驻扎在长江南岸的赤壁地区,两军隔江对峙,大战一触即发。

由于兵力悬殊,难于抗衡,周瑜便决定用火攻对付曹军。

为此,他先诱蒋干盗书,借刀杀人,又命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再令黄盖诈降施“苦肉计”。

可谓用心良苦,万事俱备。

这天,周瑜躇踌满志地到各营寨视察,狂风大作,一根旗杆被风吹断,刮起的旗角抽打在他的脸上。

周瑜猛然想起一桩心事,大叫一声,仰翻在地,口吐鲜血,昏了过去。

怎么啦?

原来,周瑜打算让黄盖假投降,靠近曹军的船队后,点着装满油草的战船,引燃曹操的船队。

这样,曹操军队就会不攻自破。

没想到,刮起了西北风,曹操驻扎在江北,周瑜在江南,西北风一刮,根本就烧不到曹操。

所以,周瑜一着急,便昏过去了。

鲁肃见周瑜病倒,心里着急,便来找诸葛亮商量。

诸葛亮迈步跨进周瑜大帐,高声说:

“几天不见,都督的身体怎么病了?

”其实是明知故问。

周瑜叹道:

“嗨!

人有旦夕祸福啊。

”诸葛亮笑着说:

“应该是天有不测风云吧!

”周瑜一惊,然后假装呻吟起来。

诸葛亮说:

“都督的病是气血淤积所至。

必须先理顺气血,方能除病。

”周瑜赶忙问:

“您看吃什么药好呢?

”诸葛亮笑着回答:

“我有一个药方,都督用后一定会气顺的。

”于是诸葛亮拿过纸笔,在纸上写了几个字递给周瑜,说:

“这就是都督的病源啊!

”周瑜接过纸条一看,大惊,不禁内心感叹:

“诸葛亮真是神人,早就知道了我的心事。

早知这样,不如把实情告诉他。

诸葛亮写了什么?

纸条上只有16个字:

“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没有东南风,周瑜的计策再好也用不上,这就是周瑜的病源。

诸葛亮说:

“我虽才能不高,但却遇到过仙人,经他指点,学会了一点巫术,可以呼风唤雨。

都督想要东南风,可以在南屏山上建一座祭台,我到坛上作法,借它三天三夜的东南风,帮助都督打仗,您看怎么样?

”周瑜急忙说:

“不要说三天三夜,就是一夜的大风也足够了。

只是时间紧迫,不要再拖延了。

”诸葛亮说:

“那好,明天我就去祭风,后天借来。

怎么样?

”周瑜一听,高兴得跳起来,立即派人修建祭风台,他的病完全好了。

后天将至,夜里三更果然刮起了东南风,于是周瑜立刻发兵,一场历史有名的赤壁大战,拉开了帷幕,最后以孙刘联军的胜利而告终。

诸葛亮真的会巫术吗?

哪能呢,巫术都是骗人的东西。

诸葛亮说能“借”来东风,那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历法。

严冬时节,刮得尽是西北风,而后天恰是农历冬至日,“冬至一阳生”,春气开始上来了,十有八九要刮东南风。

那他为什么要假借巫术骗周瑜呢,这就看出诸葛亮比别人多一个心眼儿了。

南屏山,紧靠江边,远离周瑜大营,他是防着周瑜事后加害他,早就想好了退路。

等周瑜派兵包围祭风台来抓诸葛亮时,诸葛亮早已登上准备好的小船,离开周瑜的防地,找刘备去了。

(作者简介:

张燕,中学一级教师,毕业于武汉师范学院地理系,现在武汉市长航集团总公司子弟中学任教。

火烧葫芦谷

公元234年春天,诸葛亮带兵35万驻扎于祁山,司马懿调集40万兵马,在长安以西渭水一带摆开阵势,准备与诸葛亮决战。

诸葛亮一边布置部下储运粮草,一边亲自去察看地形。

当他在渭河以南发现葫芦谷这一特殊地形时,心中无比喜悦,立刻想好一条妙计。

葫芦谷地处两山之间,地势低洼,入口处狭窄,每次只能一人一马通过,而谷内却能容纳1000多人。

此地正是设防歼敌的绝妙地带。

于是,诸葛亮叫士兵们把干柴、硫磺、火药等堆藏在谷中,同时在谷地两边高山上埋伏着数千名精兵。

然后,诸葛亮安排大将魏延诱敌深入。

当司马懿等人追进葫芦谷中,只听一声炮响,山上的士兵投下无数的木头、石块堵塞了谷口,与此同时,也丢下无数根火把,引燃了谷内的干柴。

霎那间,葫芦谷硝烟弥漫,火海一片。

司马懿抱着司马师、司马昭大哭道:

“我们父子都要死在这里了。

”正在这时,忽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接着就下起大雨,浇灭了熊熊的烈火。

司马懿喜上眉梢,连忙说道:

“天不亡我,现在不杀出去,还待何时!

”说时迟,那时快,他们父子带兵奋力冲杀,突破重围。

诸葛亮在山上看到这一切,不禁长叹一声说: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诸葛亮本打算设计将魏军司马懿等烧死在葫芦谷,然而事与愿违。

这果真是老天爷的安排吗?

不是。

这是当时多方面的地理因素与地理环境对天气影响的结果。

葫芦谷谷地入口窄、腹地阔,两边高、中部低,这种地形不利于空气流通。

一旦谷内起火,气温开始升高,贴近地面的空气迅速受热膨胀上升,上层及周围冷空气则收缩下沉,形成强烈对流的山谷风,因此出现了狂风大作的现象。

当谷底大量热气流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空气中的水汽又因气温降低而凝结成云雾,再加上柴草燃烧所产生的大量烟尘随空气上升到天空后,又为水气凝结提供了理想的凝结核,从而加速了水汽的凝聚。

这些云雾中的小水滴互相碰撞合并,体积就会逐渐变大,最终导致大雨倾盆的局面,浇灭了葫芦谷的大火,司马懿才得以脱险。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诸葛亮这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所设的“火烧葫芦谷”一计毕竟是失算了,他万万没有料到是山谷风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而使他功败垂成。

可见,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官,不仅要了解战地的地形状况,而且要善于预测一定的地理要素可能会产生的地理现象,从而得出万无一失的判断。

如果说,诸葛亮当时考虑到葫芦谷起火后会产生山谷风而降雨,那么,司马懿还能死里逃生吗?

            (作者简介:

龙配成,中学一级教师,现在安徽肥西县董岗中学任教。

智筑冰城

三国时期,曹操北定中原,于是调集兵马讨伐西凉并杀死了首领马燧。

马燧之子马超乃三国赫赫有名的虎将,发誓要报杀父之仇,于是就亲率兵马东进,迎战驻扎在渭北(今黄土高原中南部的渭河附近)的曹军。

曹操远道驱兵渭水与马超对峙,因长途跋涉,安营扎寨未稳,就屡屡被马超的西凉军打败,兵力损失惨重。

曹操为保存实力,防备马超的连连偷袭,于是命令曹军将士取渭河沙土修筑营寨大墙,但因沙土粒粗屡筑屡塌,无法筑成高大的防范寨墙,曹操因此苦恼而忧心如焚。

此时,有位当地的隐士求见曹操,献上了一条退马超的良策,他说:

“连日来渭水一带阴云密布,夜间必刮北风,倘若北风一起定会天寒地冻。

当风起之后,令士兵运土泼水到天亮,天明之时,一座坚固的冰土城就会建成。

”曹操言听拍手叫好,并依计而行,于是令士兵运土泼水,一夜之间一座白色的“冰城”营寨果然筑成。

第二天,马超率兵又前来攻打营寨,马超及部下来到“冰城”下一看,都大为震惊。

冰城险峻光滑,西凉兵久攻不下,损失也相当严重,官兵士气低落,军心开始动摇。

此时、静候在“冰城”内的曹军待机冲出营寨,一举击溃了马超的西凉军,最后得以胜利。

那么,骤冷的天气是怎样产生的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原因正是我们教学中所讲的冷锋天气现象。

曹操西伐的季节恰是农历十月的初冬之际,此时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便会经常出现恶劣的冷锋天气。

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之上的黄土高原渭水一带,每当冷锋过境时,南来的暖湿气团被迫抬升,再加上地势高峻,加剧了冷空气的强度,故而在抬升暖湿气团时造成阴云密布,气压梯度加大,出现以北风为主的大风天气,并使气温迅速下降。

而冷锋过境后,该地区又被冷气团所占据,其较高的地势,使气温进一步下降,天气骤冷,天寒地冻,在这种气象和天气条件下,极易结冰封冻。

曹操正是听取了这位隐士的良策,利用这种冷锋天气的变化,运土泼水筑成冰寨城墙,保存了实力,稳定了军心,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从而一举击溃了西凉马超。

(作者简介:

秦晋,毕业于河北省邢台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地理系,现在河北武安师范学校任教。

气球炸弹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的故事,已成千古佳话,广为流传。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位巧借西风施放气球炸弹的人却鲜为人知,这人就是日本著名的气象学家荒川秀俊。

话说1942年4月18日拂晓,美军出动了16架B—25型轰炸机对日本首府东京进行了猛烈的轰炸,东京顿时成为一片火海。

对此事日本最高司令部的官员们大为震惊且极为恼火,发誓要不惜一切代价对美国实施报复,官员们都在绞尽脑汁地思考,却苦于没有有效的报复途径。

最后日本中央气象台的气象学家荒川秀俊突发奇想,想出一妙招,那就是借助西风的力量,施放气球炸弹,于是他欣喜若狂地写了份实施报告,并呈交给首相。

报告声称,在离地面1万米的高空,有一稳定的西风带,从日本直达美国,如果有无数只高空气球吊上炸弹,那么二三天后成千上万吨的炸弹就会神不知鬼不觉地降落到美国爆炸。

这一极为新鲜的科学奇想,立即引起日本首相的极大兴趣,首相认为这比用轰炸机轰炸高明多了,当即批示,由荒川秀俊具体负责研制气球炸弹。

接到任务后,荒川秀俊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该项工作中,他觉得这是他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过了不久,由荒川秀俊设计并制造的一种新型武器——定高可控漂流式气球炸弹诞生了,随后立即进行了大批量生产,只待时机成熟,便立即腾空而起,在西风的协助下直逼美国。

1944年,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美军攻近日本本土,日本领土受到严重威胁。

此时,日本人拿出了他们的绝招,随着首相的一声命令,由荒川秀俊亲手研制的气球炸弹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几百只吊着炸弹的大气球从一个秘密的生产基地腾空而起,沿着1万米高空的西风气流浩浩荡荡地向美国飞去。

二三天后,放出的第一批气球炸弹,果然在美国西部地区接二连三地降落爆炸,引起了频频大火,这不亚于美国B—25型轰炸机对东京的轰炸,此后的8个月内,日本每月释放1500枚左右的气球炸弹,累计总数达9000余枚。

这些气球炸弹不仅造成了美国的频繁大火及人员的大量伤亡,同时还使美国西部的居民们惶惶不可终日,商店关门,工厂停产,交通中断,整个社会处于瘫痪状态。

但更为严重的,还是对建在内华达州的绝密原子弹工厂构成了极为严重的威胁,如果这些气球炸弹一旦引起了原子弹工厂的爆炸,那么,正在研制的原子弹计划将会受到无法估量的破坏和损失,美国人朝思暮想的原子弹也会因此而流产。

对此,美国朝野一片惊慌,迅速组织得力人员去调查此事。

聪明的美国人几经周折,最后终于查明了气球炸弹的“老家”,原来它们是从日本的九州、四国、本岛等5处海滨放飞的。

于是美国立即制定了“日落”计划:

第一,用飞机来迎击飞来的气球炸弹,让它们在太平洋上空爆炸;第二,美国太平洋空军对日本可能释放和生产气球炸弹的地区实施轰炸;第三,全力封锁气球炸弹给美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消息,禁止新闻媒介发表任何关于气球炸弹的报道,以使日本无法知道关于气球炸弹的真实效果,动摇这一战术的信心。

后来从战犯口供证实,正是这一措施,使日本以“没有明显战果,气球可能未飘至美国,造成战争资源浪费”为由,自动取消了这一计划,而且气球炸弹的发明者荒川秀俊还遭到军方指挥官们的讽刺和非难。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

1946年,远东军事法庭把荒川秀俊押上了审判台,法庭审判官们认为荒川秀俊在二次大战中的破坏作用,远远胜于一支凶悍的作战部队,罪责难逃,死有余辜。

此时,荒川秀俊终于知道了气球炸弹的巨大“功绩”,但已无法向日本军方炫耀了。

可笑的是,诸葛亮借东风成为有功之臣,而荒川秀俊借西风却成为千古罪人。

看来,再聪明的人,再高明的想法,只有为正义服务,才能得到人们的赞誉,一旦为不义帮凶,只能对人类造成更大的危害。

(作者简介:

马文涛,现为山东枣庄七中初二学生。

指导教师:

刘建佩

 

晏子戏楚王

战国时期,齐国的丞相晏子奉命出使楚国。

在楚国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楚王设酒宴招待晏子,喝得正高兴、正热闹的时候,两个差役绑着一人从宴席前经过,楚王有意问:

“被绑何人,犯了什么罪?

“齐国人,犯盗窃罪”,差役回答说。

楚王盯着晏子问:

“齐国人本性善于偷盗吗?

晏子离开座位上前回答说:

“我听说:

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枸桔)。

桔子香甜可口,而枳子呢,酸苦涩嘴,桔和枳仅仅叶子看上去相似罢了,果实味道却大大的不同,什么原因呢?

是气候的差异、水土不同造成的。

我国老百姓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不偷盗,现在到了您楚国就会偷盗,难道是楚国的风土人情、社会风气使老百姓沦为强盗吗?

楚王尴尬地笑着说:

“不能随便戏弄聪明能干的人,瞧,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故事中的晏子说:

“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这是由于秦岭、淮河的南北气候和水土差异所致。

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受地理位置和地形等地理因素的影响。

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地理最重要的一条分界线。

我国一月份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都从这里通过;它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是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也是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水岭及广义上南方与北方的分界地。

故事中的桔生长在南方,那里水热条件好,适合于它的生长,果实就甘甜味正。

倘若移至北方,由于水热条件差,因而果实也就苦涩干酸。

晏子思维敏捷又拥有丰富的地理知识,所以才使欲取笑他的楚王,反而自取其辱。

(作者简介:

赵晓珺,中学二级教师,毕业于江西上饶师范学校地理系,现在江西上饶六中任教。

严寒退敌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表面上玩弄狡诈的欺骗手段以掩人耳目,于1939年8月23日同苏联签定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暗中却秘密制定了突然袭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

当准备就绪,条件成熟时,德国立即撕去假面具,于1941年6月22日凌晨未经宣战,就向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

当时的希特勒叫嚣三个月消灭苏联,进而征服全世界。

德国纠集了190多个步兵师、3700辆坦克、5000架飞机,共570万兵力。

从西、南两个方向,在3000千米的战线上犹如“台风”一般向苏联席卷而来,短短三个月就推进到莫斯科附近。

为了实现鲸吞苏联的美梦,他进一步集中了苏德战场上1/3的步兵和2/3的机械化部队,于9月30日至10月2日分头向莫斯科城压了过来,妄图一举攻占莫斯科。

希特勒扬言要在11月7日十月革命胜利这一天亲临莫斯科红场,检阅凯旋的德军将士。

面对顽敌的嚣张气焰和重兵压境的困境,苏军统帅部的高级将官们一个个两手托腮,愁眉紧锁,整个作战部宠罩在烟雾腾腾和激烈的辩论之中。

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将军一言不发,时而翻阅案边成堆的军事情报,时而凝视墙上的军用地图。

最后,他站了起来胸有成竹地说,大家不必悲观,我们有天兵天将助战,胜利一定是我们的。

他笑容可掬,慷慨激昂地谈了自己拟定的作战方案,会议大厅里人们顿时活跃起来。

10月2日,德国人号称“台风”的军事行动开始了,几乎在同时苏联的“天兵天将”也出现了。

这支“天兵”迫使德军有的染病、有的残废、有的倒毙,坦克不能开动、大炮不能瞄准、机枪不听使唤,连步枪的枪栓也拉不开了。

整个德军陷入瘫痪,完全失去了战斗力。

这支天兵天将不是神灵也不是超人,而是莫斯科冬天的严寒。

原来,那个年轻将军是地理系的高材生,他对莫斯科地区的气候状况了如指掌。

当他详细研究了手头的气象资料后,断定当年冬天必定出奇地严寒。

德军虽武器装备精良,趾高气扬,但在精神上、物资上缺乏御寒准备,奇寒光临必将不攻自溃。

果不出所料,11月6日第一次寒潮到来,大地封冻,10日大雪,气温骤然降至零下28℃,27日再降至零下40℃,最低气温达零下50℃。

奇寒袭来,那些在温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生活惯了的德国兵,完全失去了活动的能力,那里还谈得上打仗。

纵览德国阵地,冻僵了的军士横七竖八倒卧在地,一片抽搐,一片哀号,死伤病残难以计数。

这时,苏军训练有素的西伯利亚部队,身穿白衣,手持白色武器,犹如出山的猛虎向毫无抵抗能力的敌人反击过来,不出数日,德国损兵折将达100万之多,希特勒不可战胜的神话彻底破灭了。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有力地证明了地理环境在战争中的作用。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气候条件是指挥员取胜的重要法宝。

(作者简介:

张天才,中学一级教师,现在山西大同市第十一中学任教。

诺曼底神兵

1939年9月3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德国法西斯以其闪电战迅速控制了欧洲14个国家,并企图吞并欧洲进而称霸世界。

但是,从法西斯产生之日起,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就一直顽强地进行着。

在东线,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人民顽强地抵抗德军侵略,成功地保卫了祖国。

在西线,以艾森豪威尔为总司令的盟国军队,果断地开辟了第二战场,彻底粉碎了法西斯的美梦。

二战期间有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战役,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诺曼底登陆就是其中之一,它是盟军西线开辟第二战场的前奏。

1944年6月6日凌晨2时,诺曼底登陆战正式开始。

首先盟军以3个伞兵师在德军后方空降,接着空军猛烈轰炸,而就在此时,海军装载登陆部队的潜艇,突然出现在诺曼底半岛地区。

登陆艇突然出现,令德军大吃一惊,他们怎么也没想到登陆部队来得这么快。

清晨6时半,第一批部队已登上滩头,接着,约有15.6万人在当天登陆,一举击溃了希特勒坚固的诺曼底防线。

在这次登陆战役中,盟军的伞兵和空军是怎样对德军突然袭击的,这一点我们暂且不论。

但为什么与此同时海军潜艇,能够突然出现在滩前?

这些潜艇又是怎样避开德军舰艇海上的巡逻和水下寻热系统的严密监视的呢?

原来,英美盟军在这里利用了一个重要的地理现象。

查一下年历我们就会知道:

1944年6月6日,是我国阴历闰4月16,月相上是望。

为什么不选择一个漆黑的夜晚发起登陆,而选择了这个皓月当空之夜呢?

因为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