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语方言词汇差异分析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3163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侗语方言词汇差异分析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侗语方言词汇差异分析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侗语方言词汇差异分析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侗语方言词汇差异分析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侗语方言词汇差异分析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侗语方言词汇差异分析研究.docx

《侗语方言词汇差异分析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侗语方言词汇差异分析研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侗语方言词汇差异分析研究.docx

侗语方言词汇差异分析研究

侗语方言词汇差异分析研究

【摘要】:

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侗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直到1958年才创造了以榕江车江章鲁话为标准音以侗语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的本民族拼音文字。

由于众多原因这套拼音文字在侗族地区也未能全面推广运用。

侗语由南、北两大方言和若干土语构成。

侗语在历史上因诸多原因发生演变,并形成很多的方言土语,导致方言间存在语音、词汇等方面的差异。

因为存在差异,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

本文将对侗语的方言词汇差异进行分析探讨,以利于侗文的推广运用。

【关键词】:

侗语方言词汇差异

DongdialectsanalysisofdifferencesinvocabularyGuizhouInstituteforNationalitiesofChinaNationalCultureInstitute2005MinorityLanguagesandLiterature

shichangjing

[Abstract]:

TheDongminorityisoneofourcountrynationalminorities,buttheDongminorityhasownlanguagenottohaveownwriting,hasonlythencreateduntil1958byJungkiangChejiangZhangLuHuaweistandardsoundtakeDonglanguagesouthdialectasfoundationdialectthisnationalityalphabeticwriting.BecausethemultitudinousreasonthissetofalphabeticwritinghasnotbeenabletopromotetheutilizationcomprehensivelyintheDongminorityarea.TheDonglanguagebythesouth,northtwomakespeacenaturallycertainpatoisconstitution.BecausetheDonglanguagemanyreasonshastheevolution,andformstheverymanydialectpatois,causesthedialecttohaveaspectandsoonpronunciation,glossarydifferences.Becausehasthedifference,thereforehasthenecessitytocarryontheanalysisandtheresearchtoit.ThisarticleisaimsattheDonglanguagethedialectglossarydifferencetocarryontheanalysisdiscussion,favorsDongWenthepromotedutilization.

[Keyword]:

Donglanguagedialectglossarydifference

一、侗族的分布与人口

1.1、分布

侗族是从我国古代百越的一个支系骆越中发展而来的,古代主要居住于洞庭湖西南、广西全境、贵州东南部、广东西部以及越南北部一带。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口的迁移现在我国侗族主要分布在湘、黔、桂、鄂四省(区)毗邻地带。

贵州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洲的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天柱县、锦屏县、三穗县、剑河县、镇远县和铜仁地区的玉屏侗族自治县、万山特区、石阡县。

湖南省主要分布在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会同、绥宁、城步、洞口和黔阳九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主要分布在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融安、罗城、东兰。

湖北省主要分布在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恩思、宣恩、咸丰、利川等县。

1.2、人口

侗族人口1953年有712,802人,1964年有836,123人,1982年有1,426,400人,1990年有2,508,624人。

2000年有2,960,293人,其中:

男156.66万,女139.37万;城镇人口有53万,占18%;乡村人口243.03万,占82%。

侗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贵州省的黔东南和铜仁地区,共有162.86万占55.01%;湖南省的怀化市、邵阳市有84.21万占28.45%;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柳州市、桂林市有30.31万占10.24%;有0.5万人以上的省份还有湖北(6.99占2.36%)、广东(5.59占1.89%)、浙江(1.79)、江苏(0.95)、福建(0.58)。

建国后侗族成立了一个联合自治州(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6年7月23日)、五个侗族自治县(广西三江1952年12月3日、湖南通道1954年5月7日 、新晃1956年12月5日、芷江1987年9月24日、贵州玉屏1984年11月7日)、两个联合自治县(广西龙胜1951年8月19日、湖南靖州1987年9月27日)、一个特区(贵州万山)和湖北、贵州、湖南、广西等40多个民族乡和镇。

二、侗语概况

2.1、系属

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有的语言学家又称为“侗泰语族”、“侗傣语族”、“黔台语族”,美国语言学家还认为它属“澳泰语系”。

从它的语音结构、语法结构、词汇特点、声调系统等来看,侗语与壮语、布依语、傣语、水语、毛南语、黎语等有同源关系。

2.2侗语方言土语的划分

对某一语言的探讨都离不开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侗语由于受到自然、社会等方面的作用使侗语产生许多的分支(土语),方言土语差异很大,除了词汇、语法方面存在差异外其最具语感的当属语音。

侗语方言的划分主要是根据词汇的异同和某些具有特征的语法现象并参考语音特点来划分的。

如:

这是我的书

南部方言

书这是书我

北部方言

本书这是我的书

而土语的划分则主要是根据语音上的差别。

如:

南部有“、'等不同的读音。

北部有、、等不同的读音。

2.3南北各方言土语

侗语各方言土语的划分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上世纪50年代,当时由国家组织有关人员对侗语进行了普查,在此普查的基础上,经过分析与综合比较,对侗语的方言土语进行了初步的划分。

把侗语划分为南北两个方言,每个方言内各包括三个土语。

南部方言:

第一土语:

榕江、通道、龙胜、三江(独洞)、锦屏(启蒙)。

第二土语:

黎平、从江、三江(和里)。

第三土语:

融水、镇远。

北部方言:

第一土语:

天柱(石洞)、三穗、剑河。

第二土语:

天柱(注溪)、新晃

第三土语:

锦屏(大同)、靖县。

第二时期是80年代,相关学者、专家又一次的对各地侗语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和重点复查。

在上次普查的基础上再加上这次的复查,经过系统的比较分析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对侗语的方言土语作了适当的调整。

石林先生在《侗台语比较研究》一书中的“侗语方言土语的划分应作适当调整”一文中提出,应根据韵尾-的有无对原来划分的侗语方言土语进行适当的调整,这种调整是恰当的,如下:

南部方言:

第一土语:

榕江、通道、龙胜、三江(独洞)、靖州(新厂乡哨团村等)。

第二土语:

黎平、从江、融安、三江(和里)、融水(中寨、大年、安太)、罗城(那冷)。

第三土语:

融水(大荣、汪洞、杆洞)。

北部方言:

第一土语:

天柱高酿区、剑河、三穗、锦屏九寨区。

第二土语:

锦屏三江区(大部分)、靖州(新街等)、会同。

第三土语:

天柱邦洞区、新晃、芷江、玉屏、万山、靖州(坳上木桐寨)。

第四土语:

锦屏启蒙区。

第五土语:

镇远报京。

三、侗语南部方言土语的词汇差异

3.1、南部方言土语词汇差异

3.1.1、南部方言各土语词汇异同的百分比

根据《侗族的语言情况和文字问题科学讨论会刊》统计,侗语南部方言各土语区之间的同源词达到92%,仅有8%的词汇有所差异。

3.1.2、南部方言各土语词汇的差异

南部各方言土语间的人们一般可以相互交流,但各土语在语音上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一特点也正是划分土语的主要依据。

如下举一些南部各方言土语间意义相同但语音完全不相同的词:

“蛋”“、、。

“鱼”“、、。

水蒸气’ju、、'。

桌子、、。

野鸡、、。

有、、。

看、、。

吃、。

浸泡、。

逃、。

大、。

小、、。

假、。

3.2、侗语南部方言土语词汇差异的成因

据调查,侗语南部方言各土语区的词汇大同小异,专有名词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有差异的只是一小部分的普通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虽说同源词的比例非常高,但也有一定量的差别,而因为这一方言土语语音上的差别导致土语词汇上的差异的原因,由上面所举的系列词里看,我认为原因主要表现在该方言语音的演变与发展。

语言本身就是运动与发展着的,语音、词汇都作为语言的基本要素也随之发展而发展。

侗语南部方言下所生成的次方言即各土语之间在地理位置上主要分布在黎平、从江、榕江、广西三江以及湖南靖县的毗邻地带,三大土语之间其语音具有各自显著特征,具体又表现为调值的差异,第一土语有9个调除了三江程阳侗话有8个,因为它的第6调并入3调;第二土语只有6个调,其阴类调没有再分化;第三土语也有9个调,其阴上没有分化但阳去因送气声母的出现也分化出一个送气调,这一点也是侗语其他侗语所没有的特点。

各土语调类与调值如下:

表格1

1

1’

2

3

3'

4

5

5'

6

6'

7

7'

9

9'

8

10

第一土语区(章鲁)

55

35

22

323

13

31

53

343

33

/

55

35

323

13

22

31

第二土语区(岩洞)

31

31

121

55

55

13

51

51

22

/

42

42

55

55

12

13

第三土语区(大荣)

44

34

13

323

323

21

45

24

53

453

55

24

33

33

13

21

除此外,在声母方面三个土语也各具特色。

第一土语只有塞音声母才分送气与不送气两套,其余声母都没有送气的。

而第二土语几乎所有的声母都分送气与不送气两套。

第三土语却有其它点所没有的浊塞音声母-、、-和舌面塞音声母-、边擦音声母-。

导致侗语同一方言下产生具有地方性特点的土语,我认为侗族地区过去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各地区的人来往减少,久而久之,在一些地区内语言中出现新的成分,不容易传播到别的地方去,还有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及社会的发展变化,其语言中借入或产生新的语言成份。

这样各地区原来使用的相同的语言,随时间的推移,共同点逐渐减少,不同点慢慢增多,一步一步走向各地相对独立的发展轨道,于是共同语在不同的地区开始形成变体,即方言土语。

另一方面是侗族与周围民族之间的语言接触,土语之间最为明显的差别表现在语音和词汇的差异上,这是语言语言之间相互接触的结果,即是同一种统一的语言,在地里上的交叉加上与临近民族语言的接触,从而使语言发生演变。

侗族与很多的民族都是临近的,除了与苗族、水族、土家等族外,侗语深受影响的当属汉语,侗语里借汉的成分占有相当比重,有的地方在保留有固有词汇的基础上新词也大量产生,而有的地方并没有新词的产生,可见深居侗族内部的地方其语言受汉语影响较小,在“纯度”上要高于周围分布有其它民族的侗族地区,而在语言的发达程度上往往周围分布有其它民族的侗族地区会明显的高于深居侗族内部的地方,这样语言的流通领域也促使方言土语的形成。

四、侗语北部方言的词汇差异

4.1、侗语北部方言词汇的差异

4.1.1、侗语北部方言各土语词汇异同的百分比

根据《侗族的语言情况和文字问题科学讨论会刊》统计,侗语北部方言内部虽然差别较南部方言内部大,但各土语区之间的同源词也达到80%,有20%的词汇有所差异。

4.1.2、北部方言各土语词汇的差异

侗语分南北两大方言,两大方言之间存在各方面差异的同时,其南北各土语之间也存在诸多差别,北部各土语间在词汇、语音和语法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就词汇差异来说如:

“父亲”“、

“母亲”“、、、

“拿”“、、

“丢”、、

“小”“、

“旧”“、

“个”“wu、、、

“只”、

“二”“、

“熟”“、

“丑”“、、

“挖”“、、

“剥”“、、

4.2、北部方言各土语词汇差异的成因

侗语北部方言各土语间词汇的差异比例要比南部高些,北部侗语与南部侗语之间横垣着一条汉语、苗语的自然隔离带,地理的隔绝使两者之间的往来较少,这样北部侗语随着北部侗族的发展而发展,方言形成以后,它的发展前途主要是根据社会发展的条件而定,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也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服务的,当如果社会继续处于不完全的分化状态,那么,方言一方面保持自己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服从所属语言的发展趋势,继续作为方言而存在。

如果一个社会从不完全的分化状态而发展成为互相独立的社会,那么,原来的方言也就不断地扩大它的不同点。

侗语也是这样,北部侗族的发展成为一个较为相对独立团体后就逐渐脱离南部侗族走上自己的发展道路,由于时间及空间的差异导致北部侗族地区脱离的步伐也不完全一致,最终发展成为有自己地方特色的道路,但从属于北部侗语这一点不会改变,其发展轨迹也不会过于偏离侗语发展这一总轨道,各地新词的产生都是为了本地发展的需要。

或许是一种新的事物的出现而需要一种符号去定义,而对同一事物各地对其的定义也不同就导致方言土语词汇差异的产生;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就会产生不同的词;词汇的发展演变在一地保留有原始的旧词,而另一地却发生变异或是消亡,旧词的消亡与新词的不断产生,久而久之,词汇就形成地域性的差别,最终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词汇系统,时间越久其分化就越严重,地方性就越明显,不同词汇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方言土语的词汇差异。

北部方言土语词汇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北部侗族社会分化的结果。

下表为北部各土语区声调调值图:

表格2

1

L

1’

P

2

C

3

S

3’

T

4

X

5

V

5’

K

6

H

7

L

7’

P

9

S

9’

T

8

X

10

X

第一土语

(高坝)

45

11

22

33

13

31

55

24

44

55

24

33

13

13

31

第二土语

(秀洞)

13

22

42

323

23

212

45

24

44

55

24

33

23

31

23

第三土语

(李树)

55

13

13

33

33

22

53

24

31

55

55

33

31

33

22

第四土语

(者楼)

45

213

412

33

33

31

55

343

43

55

343

43

43

31

31

第五土语

(报京)

22

22

31

33

33

55

13

13

44

55

55

33

33

33

55

五、侗语南北部方言的词汇差异

5.1、侗语南北部方言词汇异同的百分比

侗语内部词汇是比较一致的,基本词汇里南北部很大一部分是相同的。

根据《侗族的语言情况和文字问题科学研讨会刊》统计,南北方言之间同源词达71.7%,大约有28.3%存在差异。

5.2、侗语南北部方言词汇的差异

侗语的方言是反应侗族各地不同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风土习俗等地方特色所特有的词,方言之间不一致的词,很多是南部各自成一片,北部又各自成一片。

例如下表:

猴子

柱子

个(人)

南部

北部

5.3、侗语南北部方言词汇差异的成因

侗语词汇由基本词汇、外来词汇和方言词汇三个系统组成。

其中,表达生产生活中最基本的事物、行为、性质等概念的基本词汇,这一部分词在南北两个方言区内读音基本上保持一致;侗族与其他周围民族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不断吸收周边民族的一些词汇以更好的完善本民族语言,在这部分外来词汇中占比重最大为汉语。

而所借用的汉语词汇中,根据其语音特点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为早期汉语借词,二为现代汉语借词;南北部方言词彼此之间几乎听不懂,差异很大,方言之间有很明显的界限。

随着社会的发展,侗族各地的词汇也得到丰富发展,其各地词汇产生的途径千差万别,导致方言词汇大量产生,南北方言之间的差异大致有一下几个方面。

5.3.1、一地是本民族的固有词,而另一地则是借用汉语。

侗语各方言土语几乎都有吸收汉语借词的现象,由于借用的范围与程度上的差异,因此出现一地是本民族的固有词汇,而另一地则是借用汉语词汇的现象,这种差异在南、北两大方言区尤其普遍。

如:

聋榕江章鲁读“lk,黎平水口读,天柱石洞读,锦屏大同读。

扫榕江章鲁读“,黎平水口读,天柱石洞读,锦屏大同读。

汤榕江车江读“,黎平尚重读,天柱石洞读。

是榕江车江读“,黎平尚重读,天柱石洞读,锦屏大同读。

5.3.2、同为汉语借词,但借词的时间和源头不同。

即此地借的是早期汉语借词,而彼地接的是现代汉语借词,借入存在时差;也有的地方的借词是借这一方面的同义词,有的有借另一方面的同义词,导致借入的来源不同。

如:

立春榕江章鲁念是早期的汉语借词;天柱石洞念,是属于现代的汉语借词。

说榕江章鲁念,来源于话;湖南通道念来源于讲;天柱石洞念来源于说。

5.3.3、都是运用本民族的固有语素,因造词的方法或运用词素的不同而引起的差异。

其中又有一下各种不同的情况:

、从某事物特点特征的不同来概括成词。

例如:

“糯米”一词,就有不同的叫法,可以称作“(好米)、可以称作(侗米)、也可以称作(蒸的米)等,而大多数地方称为(粘的米)。

这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概括词义的结果。

、运用同义词来作不同的搭配。

例如:

伯父有的地方叫,有的地方叫;小孩一词,有的称作,也可以称作;别人的孩子有的地方称作,有的地方却称作。

这里的和、和、和都是同义词。

、都是运用一样的词素来构词,但组合的次序不同,因而也会造成差异。

例如:

顽皮榕江章鲁读,而天柱石洞倒过来读;再有豆芽榕江章鲁读天柱石洞却称,等等。

、一地用专称来表示,而另一地用分析与合成的形式来表达。

例如:

洗澡一词,榕江章鲁叫,而天柱石洞称;草鞋榕江章鲁称镇远报京称,三穗款场称,等等。

、词的来源相同,但由于词义引申的不同,导致各地表达的意义也不同。

例如:

“榕江车江为叔父,锦屏启蒙意义则为接亲人;榕江车江为祖父,黎平平途话意义则是高祖,等等。

5.3.4、一地为统称,另一地则有一定的区分。

例如:

又如榕江章鲁把一般的稻草称作,把剪下来的糯谷草称为,而湖南通道县陇城话则是统称为。

5.3.5、其它不同源词。

例如:

“蝙蝠”一词,各地有各地不同的称法,榕江章鲁称“,从江贯洞称,黎平尚重称,天柱石洞称,剑河小广称,新晃中寨称镇远报京称,锦屏启蒙称,锦屏大同称,融水泗溪称。

根据上面各方面差异的分析,导致侗语两大方言之间词汇差异的原因应从侗语自身发展方面去探讨。

首先,侗语的渐变性发展。

任何一种语言的发展都是长期的、缓慢的,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没有爆发性以及突变性的发展。

侗语的发展是随着侗族社会以及中国整个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发展受到自然和社会历史因素的制约,其发展都是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