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指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2578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1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1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1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1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指南.docx

《1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指南.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指南.docx

1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指南

2016年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指南

(一)专业建设类

(二)课程建设类

5.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9

(三)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类

(四)实验实训平台建设类

(五)卓越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类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一、建设目标

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旨在充分发挥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等,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通过自主设计建设方案,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形成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的专业点,引领示范本校其他专业或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的改革建设。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支持的专业领域主要包括:

国家战略需求与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紧缺人才专业;参与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相关专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相关专业;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的相关专业及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

二、建设内容

1.专业标准建设。

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课程标准、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形成系统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制定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基地、教学实验中心、创新创业基地等建设标准,形成系统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标准

2.教学团队建设。

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建设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健全的团队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特别要有健全的中青年教师培训机制。

3.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要瞄准专业发展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

要加强协同开发,促进开放共享,形成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优质教学资源。

4.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式,依托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手段,产生一批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成果。

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

5.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倡导自选性、协作性实验。

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鼓励高水平教师承担实践教学。

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

6.教学管理改革。

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形成有利于支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有利于教学团队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

建立健全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鼓励在专业建设的重要领域进行探索实验。

三、申报范围与条件

1.申报专业必须满足“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建设内容要求,符合本校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已纳入本校专业建设规划并进行重点建设,成效良好。

2.具有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较为完备的教学条件,在同类专业领域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明显的优势,毕业生社会声誉好。

3.改革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方案科学可行,管理有保障,成效可测量,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

有调动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政策和措施。

4.专业建设能密切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在与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合作育人方面有健全的体制机制。

特色(品牌)专业

一、建设目标

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推动高校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高度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定位高度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符合,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打造安徽人才培养品牌。

二、建设内容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加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研究,形成有效机制,吸引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2.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新教材建设。

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

有较高外语要求的本科专业,要加强国外优秀教材的引进和使用,大力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

3.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

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4.改革实践教学,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要建立学生到工厂、企业、农村、社会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实践实习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

要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

5.通过改革和建设,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并集成取得的有效经验和实践效果,形成该专业建设内容的相关参考规范,发挥推广和示范的作用,打造安徽质量品牌升级工程中的教育品牌。

三、申报条件与要求

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点原则上应为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内的本专科专业,本科也可为二级本科专业类。

已是国家第一类、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省级本科、高职高专教改示范专业不再申报。

省教育厅对省级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点进行结构调控。

各校申报的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点要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以及所服务区域或行业的支柱产业发展要求,在全省相同专业领域具有一定优势。

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利于优化全省高校学科专业布局的专业优先立项。

精品开放课程

一、建设目标

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资源共享课与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

建设省级精品开放课程,旨在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主流文化、宣传科学理论,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二、建设内容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

其建设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基本覆盖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为目标,通过共享系统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

其建设以高等学校为主体,以名师名课为基础,以选题、内容、效果及社会认可度为课程遴选依据,通过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个性和人格魅力,着力体现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生动性和新颖性。

三、申报范围与条件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1.申报课程必须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课程、高职高专课程。

本科院校申报的课程原则上要求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或量大面广的专业课,在高等学校已连续开设3年以上;课程负责人为本校专职教师,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

高职高专、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申报的课程,要兼顾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与专业课。

课程负责人要以本校专任教师为主,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

2.申报课程应建有网站。

课程网站至少提供有该课程最新的申报表、课程简介、教师队伍、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作业习题、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指导、指定教材、参考文献目录、每位主讲教师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鼓励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参评)、同行专家及学生评价。

3.课程申报负责人要承诺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引用的课程资源要注明来源,上网内容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4.为加大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力度,课程申报高校要为申报课程提供建设经费,申报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后,要保证课程网站畅通,在5年内免费开放课程资源,并不断更新上网内容,逐年增加上网的授课录像,在2至3年内实现全程授课录像上网。

(二)精品视频公开课程

1.课程的主讲教师应为学校正式聘用教师,并长期从事该门课程相关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的学术造诣。

鼓励“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学术名家主讲视频公开课。

主讲教师须严格遵守法律和学术规范,注重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善于与学生互动,充分展现个人的教学个性和人格魅力,保证视频课堂的现场教学效果。

2.课程为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优质课程,注重突出本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能够充分展现我国高等教育先进的教学模式、一流的教学水平、优秀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代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水平。

大力提倡我国高水平大学开展视频公开课建设,为实现优质课程资源普及共享做出贡献。

3.课程建设重点为影响力大、受众面广的高校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及学术讲座,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类、科学技术类和社会热点类课程的建设。

课程须同时符合网络传播的特点,选题适当,内容完整,分专题呈现,凝聚精华,引人入胜。

每门课程至少5讲,每讲时长30-50分钟。

4.为保证视频公开课的质量及展示与传输效果,课程制作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有关媒体制作、传播标准和规范,符合“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修订版)”。

5.推荐选题的课程教学录像样盘(每门课程不少于30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

视频制作推荐使用标清制式,视频压缩推荐采用H.264编码方式,码流率不低于256Kbps,封装格式推荐使用MP4),或者推荐课程的全部视频光盘。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

一、建设目标

1.通过建设基于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云端开放式MOOC课程教育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文化交流合作,扩大高校社会影响力,提高优秀教师社会知名度。

2.以MOOC课程为载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探索全程在线、网络开放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信息化教学新模式,将课程跃升至深度探究、思辩、互动与实践的新高度,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二、 建设内容

1.课程基于MOOC课程特性进行建设。

MOOC是碎片化交互式学习课程,视频内容短而且模块化,按问题组织知识点,以知识点开展教学。

2.MOOC课程建设需对现有课程教学设计、单元内容、知识结构、课程资源、评价体系等进行改革,以符合网络教学习惯。

3.课程团队应加深对MOOC的理解,做好充分准备。

团队应包括主讲、在线教学人员,既确保课程学术性又考虑技术性,并充分做好网络教学设计。

人员应有配合MOOC课程建设的热情和责任感,有时间和精力投入。

4.学校要加强整合、引导教师团队以专业(类)为核心,开发一批基于MOOC的网络课程群供省内外高校学生学习,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

5.鼓励高校建设一批面向高中的、具有本校优势与特色的大学先修课程(AdvancedPlacement),供高中学生选修。

6.由安徽省数字图书馆(安徽省网络课程中心)牵头,试点开展在线课程学分校认定、认证工作,提供由相关学校认证的课程证书。

三、申报范围

申报立项建设的MOOC课程须为我省高校在职教师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

获得过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的优质课程;量大面广的通识课、基础课;教学方法灵活创新、学生学习体验和评教好的课程,并逐步过渡到以专业(类)为核心的MOOC网络课程群。

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按照安徽省数字图书馆(安徽省网络课程中心发布的文本执行)。

教学研究项目(重大教学改革项目)

一、建设目标

通过资助重大教学改革项目,引导和支持高校教师及教学管理工作者针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资助一批高质量的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积累优质教学资源,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科学研究指导改革实践,以研究成果推进教育创新,促进我省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确立。

二、建设内容

1.遴选一批能够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和实践性的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引导高校管理者、教师及教学管理工作者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全面分析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科学研判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矛盾,科学确定高等教育发展的新任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重点环节、科学研究主要领域、服务社会关键能力、文化传承核心要素,紧紧抓住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创新创业教育、治理结构及治理能力、科研体制、人事分配制度、奖励激励政策、协同创新、教师职业道德等重点内开展深度研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2.针对高校联盟和教学指导委员会自身建设需要,重点扶持联盟高校间和教学指导委员会跨校、跨区、跨专业联合开展资源共建共享、专业评估与认证、学分互认、教学研究等领域的合作。

3.为充分发挥学科和技能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学科和技能竞赛项目的管理,提升大学生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加强学科和技能竞赛项目管理的意见》(皖教秘高〔2014〕1号)、《安徽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项目管理的意见》(皖教高〔2016〕3号),承办省教育厅支持举办的A、B类学科和技能竞赛项目的单位或组织,可通过此项目申请给予承办项目的经费资助。

承办受省教育厅委托的学科和技能竞赛所需经费由省教育厅适当补助,其中,财务隶属关系在省教育厅的高校承办经费列入学校年度预算,其他高校承办经费暂由省教育厅列入合肥学院年度预算,由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设在合肥学院)按规定统一管理使用。

鼓励探索建立安徽特色的大学生竞技体育联盟,开展全省大学生竞技体育项目校际联赛。

三、申报条件

1.申报范围:

全省各级各类高校、高校合作联盟、教学指导委员会。

已经列入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立项的教学研究项目不再重复申报;

2.重大教改项目要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由学校研究提出重大教改的题目,且申报项目已列入校级立项研究计划,注重系统研究、整体优化、综合实践,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3.申报项目的主持人以前所承担的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已按规定程序结题,项目完成情况良好。

4.个人参加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不得超过2项(最多主持1项)。

当年申报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主持人,不得同时申报质量工程中的教学研究项目。

凡经查重超项的,涉及项目视为形式审查不合格,取消申请资格。

5.项目建设周期为2年。

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需填写《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请书》,同时通过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上申报。

6、为体现重大教改的全局性、先导性、战略性,原则上此类项目牵头人应该具备正高级职称、且具备领导和统筹整合相关教育资源的能力。

四、申报限额

本科高校申报项目数量一般不超过5项、高职专科高校不超过2项。

经批准设立的安徽省高校合作联盟、教学指导委员会可根据合作和教学改革需要推荐申报,不超过2项。

列入高校综合改革试点的高校,针对不同领域的重点、难点、突破点开展的改革研究项目,按照学校综改方案内容,经专题报告,可以适当增加项目数。

2016年是“十三五”计划的开局之年,教育厅将根据需要,设立若干重大战略问题研究项目,委托有关单位或个人进行研究。

教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

一、立项目标

通过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工作,引导全省高校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结合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和学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工作实际,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新课题、新情况、新要求,以理论指导实践,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创新,形成一批有一定深度和推广价值的教学成果,为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研究内容

教学改革研究应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和实践性。

加强对高等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战略、人才培养体制与模式、专业改革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管理与教学基本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优先资助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课程评估、专业评估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三、申报条件

1.申报范围:

全省各级各类高等院校。

已经列入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方面立项课题的不再重复申报。

2.申报的项目应具备一定的教学改革基础、环境和相应条件,在人员、财力、政策上应有相应的保证;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负责督促检查项目进展情况。

3.申报项目应为已列入校级立项研究计划的项目,这些项目既要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又要从我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出发,注重系统研究、整体优化、综合实践,要有一定的推广性。

4.申报项目的主持人以前所承担的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已按规定程序结题,项目完成情况良好。

5.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包括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各校申报的重点项目数额原则上不超过本校申报的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总数的25%。

6.申报重点项目的负责人原则上应具备高级职称。

学校领导原则上不得申报此类项目。

教学成果奖

一、奖励内容

2016年度教学成果奖仅限于符合《安徽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项目管理的意见》(皖教高〔2016〕3号)、《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加强学科和技能竞赛项目管理的意见》(皖教秘高〔2014〕1号)、《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发布安徽省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部分A、B类项目列表(2015年版)的通知》(教秘高〔2015〕127号)等文件规定,在全国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A级比赛获得国家赛事第三等级奖励以上的学校和指导教师团队,且自2014年来未获得教学成果奖励的成果的认定。

二、奖励等次和数量

申报一等奖应对应相应大赛全国最高级奖励,以此类推。

申报人需提供当时获奖等级的证明文件。

省教育厅组织评审委员会,根据申报材料的实际情况决定淘汰率。

二、申请条件

1.申请学校范围:

全省各级各类高等院校。

2.申请条件:

(1)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励的成果应为《安徽省2012年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励办法》规定的成果范围。

(2)同一类获奖项目必须合并申报,署名和排序必须经过申报人讨论一致后签字认可,经全校公示无异议后由学校推荐。

申报材料应着重于竞赛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要对赛事进行全面总结、提炼,做到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促学,申报材料经评委评审达不到省级教学成果奖要求的,则不予授奖。

简单以赛事名称和组织情况等申报成果奖的,不予授奖。

为保证成果主要完成人信息正确无误,请学校、申报人仔细核对,保证汇总表、申报书封面与申报书中的主要完成人的人数、人名信息完全一致。

三者信息如不一致,视为形式审查不合格,不予受理。

教坛新秀

一、建设目标

组织开展教坛新秀评选工作,旨在促进师德师风建设,激发青年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引导、鼓励青年教师重视教学工作,参与教学研究,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教坛新秀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培养一批年轻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我省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二、建设内容

经过几年教坛新秀的遴选和培养,使得高校教师队伍中师德师风高尚、教学业务突出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并通过优先选派访问学者、优先资助教学改革项目、优先使用先进教育资源和设备等手段,促使这些教师在教师风范、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得到较大提升,成为师德师风的楷模,教书育人的典范,教育教学改革的开拓者和实践者。

三、申报条件

1.在高校工作3年以上,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年龄35周岁以下(1981年1月1日后出生)的教师;

2.参评教师须爱岗敬业,教风端正,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

3.参评教师为教学第一线教师,教学工作量饱满,高于所在教研室或课程组平均水平(实际授课时数不得低于每周4课时)。

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优秀。

4.任现职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教研、科研、技术服务成果。

5.近3年的教学工作中,未出现教学事故或受其它处分。

6.经过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遴选排名前列。

教学名师

一、评选范围

普通高等学校中承担本专科教学任务的专任教师。

已获得省级教学名师奖以上的教师,不再参加本届省级教学名师奖评选。

已退休的参评教师须为高校返聘教师,并由高校出具返聘证明。

民办高校聘请的已退休的参评教师须为该校任教两年以上的专任教师。

二、评选条件

(一)政治立场坚定,师德高尚;事业心强,富有创新协作精神;治学严谨,教风端正;诚信育人,为人师表。

(二)本科院校教师还须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教授职称,不大于65周岁,长期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坚持讲授基础课程。

近五年来,面向本科生年均理论教学工作量不少于100学时。

教学效果好,主讲课程在全省同领域内有较大影响,并形成独特而有效的教学风格,在省内起到示范作用,学生评价优秀。

2.因材施教,方法灵活。

课程讲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给学生以深刻的创新熏陶;积极开展教学法研究与应用,科学、合理、有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效果好,有自己研制的多媒体课件;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主持过省级重点以上级别教研项目。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做出重要贡献,获得过厅级以上奖励。

发表过高质量的教研论文或出版具有一定影响的教研专著。

自编、主编高水平、有特色、版本新的教材。

作为主要负责人或参加人承担过省级以上精品(开放)课程。

4.学术造诣高。

主持或承担过多项高级别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多,获得过厅级以上奖励。

出版多部科研专著或发表多篇高质量的科研论文,科研成果的学术意义或社会经济效益大。

5.注重教学梯队建设。

自觉指导和帮助中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授课水平,重视教学队伍建设,作为课程主持人或主讲教师对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形成本校该领域教学的地位做出重要贡献。

(三)高职高专教师还须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长期承担专科教学任务,坚持讲授基础课程。

近五年来,面向专科生年均课堂教学工作量不少于100学时。

教学效果好,主讲课程在全省同领域内有较大影响,并形成独特而有效的教学风格,在省内起到示范作用,学生评价优秀。

2.在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工作经历累计在2年以上,并取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在行业企业的技术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

在指导学生实习、专业实践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3.坚持因材施教,教学手段先进,应用得当。

积极开展教学模式的探索,教学设计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践工作的一致性;教学方法灵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开发学生潜在能力;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具有虚拟现实效果和仿真实训效果的教学环境,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4.积极进行教学条件建设特别是实训教学训练条件的建设,注重传统教学仪器设备的改造和二次开发,以及相应教学实训项目的设计和更新,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