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docx
《浅谈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聂耳小学万琼丽
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获得学习效果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
“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可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从积极意义来说,课堂“教学”正是为了课外“自学”,“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除要求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外,还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注重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感悟和体验,掌握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途径与方法,进而内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根据新课改的教学思想,我在教学中把课堂教学作为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突破口,把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因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环境,课程是以课堂为中介作用于学生。
学生对学习生活充满兴趣,跃跃欲试,希望得到认同。
因此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承担起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训练思维的任务。
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会学”,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多方位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活跃的问题情景和指导灵活的学习方法,从而切实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那么,在平常教学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呢?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引起阅读兴趣,提高习作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学生的兴趣是阅读学习的关键。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
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特别是对学生的一些独特看法,更应该赞扬,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
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阅读就会成为令人愉快的活动,那么,如何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我认为,最好办法就是老师和学生一起读。
因为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往往想了解老师的学习经历,知道老师平时都喜欢看些什么书。
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结合学校开展的“书香校园”读书活动,我组织同学们在班级进行“书香伴我行”读书活动,在读书活动时或者其它课余时间,我一有时间就呆在教室里,把自己最喜爱的书推荐给学生,如《格言》、《课堂内外》,《意林》、《演讲与口才》等。
课余,我和我的学生们聊莎士比亚的“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聊冰心的“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聊那些读了多年也忘不了的著作文章;聊所有我知道的和学生感兴趣的书籍。
就这样影响了大批学生行动起来。
在我的带动下,抽时间读书成了班里很自然的事情,同时我也和学生们有了许多共同的话题。
我班里就有一些孩子,一到课间就往书架跟前涌,一到外面玩儿就盘腿打坐读起书来,一到讨论问题时就说那本书里怎么讲,此时,他们脸上流露出的是快乐与自信。
读书成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余活动。
当然,培养学生读书兴趣时老师要因势利导。
学生情趣不一,对课外读物的选择也不一,教师要善于引导,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与爱好区别对待,诱发其阅读兴趣,逐渐培养其阅读探求的目标。
只要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就会使学生忘掉疲劳,驱散懒散,使学生奋发。
从而把读书看作是最快乐的事情。
在兴趣浓郁的情况下,我借机开展了一系列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活动,如:
每天两人轮流进行口头作文、分小组写接力日记、阅读心得分享、同学之间进行习作点评等,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激发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
学习兴趣是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前提,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
因此,我在教学中应注重运用鲜活的事例、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直观的感悟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的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有的是让学生领略祖国的壮丽山河,有的是传授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有的是引导学生走进科学的殿堂……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我或采用生动的导入语,或用声情并茂的感情朗读,或用实物演示,或用多媒体课件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引导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上学期,我有幸上了一堂示范课《世界多美呀》,这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它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出现,借一只刚出生的小鸡的口吻,叙述了她认识世界的全过程,从中感受大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的要求,把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文导入应能充分激起孩子们的兴趣,激活孩子们的求知欲望。
上课伊始,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在孩子们面前展现一个不停地摇动着身子的鸡蛋,同时发出一连串有力的啄蛋壳的声音。
画面和声音的有机组合一下子把孩子们带到一个童话般的神奇世界,此时即使老师不问:
“这是什么声音?
”孩子们也会自问,自己去文中寻找答案了,想像的翅膀在这里展开。
这样巧妙地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入境悟情”的氛围,让他们不经意地进入课文的意境,愉快地步入学习课文的殿堂。
这就是文本教材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魅力所在吧!
透过小小的洞眼,小鸡看到的世界有多美呢?
“蓝湛湛的天空,绿茵茵的树木,碧澄澄的小河”这些对孩子们来说,要准确地理解是多么难啊!
但当这些抽象的词儿和多媒体展示的画面融合在一起时,世界的丰富多彩就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了。
这些词儿在融入大自然的一瞬间,早已赋予了它独特的魅力的顽强的生命力。
看着五彩的世界,读着这美丽的词儿,孩子们还能不陶醉吗?
当小鸡急切地走出去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时,一幅美丽的图画又展现在孩子们面前了,多媒体把孩子的生活带进了课堂,也在课堂中唤起了学生原有生活的积累。
活动内化理论告诉我们:
“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形式,总是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内化和构建的。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特别是语言的发展,必须在感悟积累的基础上,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运用、规范、提高,最终内化化自己的语言。
”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个美丽的、熟悉的世界,正是内化、拓展课文语言啊!
蓝湛湛的、绿茵茵的、碧澄澄的、红艳艳的、金灿灿的、黑压压的……一个更绚丽的世界深深印在孩子们的心里,这是在感受世界的同时,也为孩子们积累、运用语言创设了情境,提供了条件。
确实,教材的准确把握,多媒体辅助手段的巧妙应用,只要辅得好,用得到位,最终让我们看到的是课堂活了,孩子们乐了。
言为心声,“世界多美呀”不仅仅是小鸡眼中的世界,她更是孩子们心中的一片乐园。
三、教会学生预习方法,为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南宋朱熹说过: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
以学定教,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
因此,安排语文课前预习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布置预习后,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充其量只是读一课文,读第二遍课文就没有兴趣;或者教师提出一个要求,学生就读一遍课文。
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读的目标,更没有读的方法。
学得被动,读得无力、无味。
文章上没有留下任何预习的痕迹,说形象一点:
人走过去了,没有留下足迹,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甚至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
古人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课前预习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
它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良性行为,又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
“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
”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
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
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
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那么,怎样教给学生预习能?
我在教学中规定了预习五步走:
第一步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并划出不懂的字并查字典。
第二步找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如作者的生平、写过的作品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等。
第三步再读课文,使自己能独立把课文读熟。
第四步三读课文。
了解课文讲了什么?
第五步四读课文。
画出文中你觉得重要或优美的词语和句子,把自己的感受或理解写在旁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在预习中不仅要动口、动脑,还要动手。
他们要通过默读或朗读来了解课文内容,要自己动脑筋完成预习提示或教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
然而,我们的预习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布置预习作业之后,检查学生落实情况这一环节不够到位。
我认为,检查学生预习,不仅仅是检查学生做了没有,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
学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了学习的成果,非常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和肯定,课堂交流,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劳动成果的空间,是他们的成就感的到满足,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
在讲《诺贝尔》这一课时,我班的一名同学说,当他读到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这部分时,他感到诺贝尔是一位勇敢的人。
我对次表示认可,同时又问:
仅仅是勇敢吗?
马上有学生举手发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这一部分更能体现诺贝尔是一位热爱科学、热爱人类,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
接着,他讲述了这样认为的理由。
原来,通过查资料,他了解到诺贝尔从小热爱科学,为了研究、发明炸药,炸伤了父亲,使之成了残疾,又炸死了弟弟,但他毫不气馁,继续从事自己的研究发明。
了解到这一点,大家对他的看法非常认同,又就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诺贝尔生活的处境,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了自己所了解和学习到的关于此文的点点滴滴,我趁机提出诺贝尔奖的设立,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意见。
水到渠成,问题迎刃而解。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创设问题情景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关键在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问题是思维的载体,创设问题情景就显得十分重要。
创设问题情景首先要为学生创设敢问、敢思的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我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活跃、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积极思维。
在教学中,我注重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尤其是对某些在结构、写法上相似的文章。
如写人的文章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思想品质来提问;叙事的文章可以从事情的六要素进行提问;写景的文章可以从景物的所在地、特点提问;说明文可以从类型、名字的由来、特征、所在地等进行提问。
学生知道了提问的方法,“会问”了,学习课文时就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分析,即可消除学生的厌烦情绪,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把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
作为一名现代的教育工作者,我总是从鼓励入手,正确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敢于提问,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
我还对敢于提出与众不同问题的学生和敢从不同角度提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激发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动力。
在创设问题情景时,我还根据教学任务,按照一定的教学原则和方式,创设一系列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去思考、发现、探究。
比如学习《游园不值》和《宿新市徐公店》时,设置这样的问题:
“读了这两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巧设悬念,学生各抒己见。
通过讨论,学生基本上能够认同,这两首诗虽然是写春景,但都没有正面描写,而是从一支红杏和片片黄碟来感受春天的烂漫和春景的诱人。
从而引领我们去亲近大自然,感受春的气息。
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对乡村儿童的喜爱,对田园风光的赞美之情。
领会了诗歌寓景于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五、注重学生质疑,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说: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主动力。
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摒弃疑虑,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之一。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
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主动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
其次要巧用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
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我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提出了“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的?
他是怎样发愤写史记?
”等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去读课文,了解人物,感悟司马迁耗尽毕生心血用生命完成这部鸿篇巨著的精神是前无古人的。
从而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体会这位历史人物的精神所在,有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凸显了文章的主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指导学习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如《惊弓之鸟》一课,属历史故事,学生颇感兴趣。
课文第一部分我采用“问——读——找——议”的方法来学习。
先引导学生质疑,再读读课文,找一找问题的答案,对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以集体的智慧相互启发,最后让学生用画好的受伤的大雁图和同桌分角色扮演更和魏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时则倒过来,先摆图,再阅读,然后议论,练习,最后表演。
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我教给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逻辑性强的课文,用同桌引读法;描写人物的课文,用评议的方法;抒情的课文,用表情朗读法;科普类的课文,用小组知识竞赛的方法;对佳句妙言“咬文嚼字”,进行比较欣赏,体现语言文字的魅力。
我还根据这些不同的学习方法设计出相应的操作程序,把有关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步一步按程序进行学习。
七、活用教材,以读为本,自读自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活用教材”,“以读为本,自读自悟”这是新理念所折射出的新的教学法。
把“读”贯穿于整堂课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结合师生的评议,让学生与语言多次面对面的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领悟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在反复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验、感受,用自己的有声言语尽情地表达出来!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堂教学要加强朗读的训练,要把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贯穿于各个学段之中。
在课堂中,教师要注意训练学生的朗读,要把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作为训练的重点,课上要舍得花时间,要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教师朗读示范、领着学生读等形式。
最终要让学生把语文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最好是能读出感情。
例如,在玉溪市教学能手竞赛中,我校丁艳梅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上册课文《云房子》,这是苏教版第三册的一篇童话故事。
它用清新、活泼、生动的文字和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雨后天空的美丽景色:
有云的时候,云朵千姿百态,逗人喜爱;有风的时候,云朵散去,天空一碧如洗,更加洁净美丽。
本文浅显易懂,没有什么太难的地方,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朗读与观察感受云的不同形态,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
丁老师课前依据课文内容收集了许多云在天空中变化多端的形态图,课堂上,丁老师在指导学生个性化朗读文本后出示文本内容的插图,随机指导学生图文结合仔细观察并指导学生读好“傻傻地”“美美地”“高”“宽”“一点点小的”等词,让学生朗读感悟,你喜欢哪种云房子,为什么?
你能把傻的可爱的语气读出来吗?
你能把美化作声音读出来吗?
你能用读书声让大家听出楼房的高吗?
用不同的方式或方法指导读好这段话,不求整齐划一,只求学生的个性阅读,这样一来,想象的空间在学生脑海中自然生成,然后,老师与学生互动,配上优美的音乐,与学生一起边做动作边读,让学生的表现力不光体现在读书的语气上,也可以用动作来表现.这样一来,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活跃了课堂气氛,体现了低年级课堂教学的特点.下一个环节丁老师趁热打铁,大屏幕出示天空更多不同形态的云,以此调动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先观察,接着问:
如果你是小鸟,让你来当设计师你会造什么样的云房子,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画心目中的云房子,随后引导学生说说云房子,最后引出这样一个句式“我的云房子真()啊!
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这样学生在朗读文本时能够一边读文本一边在头脑中想象图画,既锻炼了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又训练了学生语言的表达,积累了词语,同时也实现由文及图的心智操作,达到了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目的。
总之“学会学习”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再加上正确的读书方法和主动质疑的探索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叶老所说的“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