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经济成为安徽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2334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公经济成为安徽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非公经济成为安徽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非公经济成为安徽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非公经济成为安徽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非公经济成为安徽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非公经济成为安徽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docx

《非公经济成为安徽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公经济成为安徽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非公经济成为安徽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docx

非公经济成为安徽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非公经济成为安徽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

 

地点:

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

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一、安徽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安徽省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已占据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是当前安徽省加快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1、企业主体多元化,企业集团涌现。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进一步调整,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呈现多元化格局。

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注册个体工商户112.5万家,实有资金201亿元;私营企业14.5万家,注册资金1876.5亿元;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275家,注册资金63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2637家,注册资金140.3亿美元。

同时,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非公有制企业和企业集团脱颖而出。

2007年底,全省186家企业集团中,私人及港澳台商控股企业集团达104家,占55.9%。

其中,私人控股企业集团共102家。

2、品牌和创新意识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

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通过创建品牌和科技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

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省非公有制企业拥有5件“中国驰名商标”、591件“省著名商标”和585件专利。

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安徽省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领先技术水平的高新技术企业,科大汛飞、美亚光电、安科生物等企业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知名度。

以工业企业为例,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为9.6%,比国有企业高6.1个百分点;298家非公有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R&D活动的企业占52%,比上年提高9.3个百分点;共申请专利248项,比上年增长23.4%。

3、发展速度加快,增幅领先全省。

近年来,全省各地紧紧抓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强化和落实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各项措施,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按可比价计算,2007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18.8%,增幅比GDP高4.9个百分点(见表1)。

分经济成分看,个体私营经济、港澳台经济和外商经济增加值分别增长18.7%、22.2%和19.1%,增幅分别比GDP高4.8、8.3和5.2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12.7%,增幅比全省高9.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25%,比全省高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8%,比全省高0.6个百分点。

随着安徽省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深入以及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港澳台和外商经济迅猛发展,成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为整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表12007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及其对全省经济的贡献

4、经济总量扩大,占全省份额提高。

2007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856.6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52.4%,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8.5%,拉动全省经济增长9.5个百分点,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新的增长点。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97亿元,占全省33.1%,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第二产业增加值1999.8亿元,占全省60.8%,贡献率为45%;第三产业增加值1459.8亿元,占全省50.8%,贡献率为18.8%(见表2)。

表22007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

注:

其他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九个行业。

5、工业快速发展,主导作用增强。

近年来,随着国有工业企业改制的不断推进以及工业园区产业集群效应的逐步显现,非公有制工业迅速发展,成为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拉动力。

2007年,全省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1615.2亿元,增长29.8%,总量占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8.8%提高到41.9%,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贡献率由上年的52.1%提高到61.2%,拉动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长11.5个百分点。

6、产业集群初具规模,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有以非公有制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140个,集群内共有企业1.6万家,年销售收入1400亿元,利润总额90亿元。

在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芜湖、马鞍山、铜陵和合肥等地,众多的非公有制企业围绕关联产业,进行着专业化分工、协作和生产,初步形成了块状的产业集群。

连续两年排名全省“十强县(市)”之首的宁国市,拥有耐磨材料和汽车密封件两大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达60多亿元;当涂县基本形成了机械制造、冶金压延、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生物医药五大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工业企业1000多家,2007年实现工业产值210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全国四大电缆产业基地之一的无为县高沟镇,2007年集群实现产值142.5亿元,上交税金7亿元;天长市机械模具、家电及配套件、光电缆、医药及医疗器械、食品加工、电子元器件等六大产业集群,2007年实现工业产值近100亿元。

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迅速发展,促进了规模经济,延伸了产业链,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带动能力日益增强。

7、提供就业岗位增多,促进居民增收效果明显。

非公有制经济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不仅吸收了社会新增就业人员,也吸纳了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分流出来的再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社会稳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7年末,全省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包括单位从业人员,个体私营从业人员和自营劳动者)达854.8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的22.4%。

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由上年的1184.1元增加到1470.1元,占全年人均总收入的比重由28.7%上升到30.4%。

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大部分是依靠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业取得的。

8、创造大量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加大。

近几年,国有和集体企业缴纳税收比重逐步下降,而非公有制经济在自身蓬勃发展的同时,为财政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税收。

2007年,非公有制企业共缴纳税收220.2亿元,占全部税收的比重由上年的25.8%提高到26.6%。

其中,营业税35.7亿元,占全部营业税的26.1%;增值税109.7亿元,比重为30.6%。

安徽楚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宁国中鼎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鑫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黄山永佳(集团)有限公司等纳税总额都超过了1亿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金隆铜业有限公司以5.1亿元的纳税额,荣登“2006年度中国纳税500强”排行榜。

从发展趋势看,在以后相当长时期内,非公有制经济将是财政收入越来越重要的税源。

9、投资大幅增长,发展后劲增强。

近年来,随着安徽省投资环境的改善,非公有制企业投资日趋活跃,成为社会投资的重要来源,也是支撑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2007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公制企业投资额达1461.8亿元,比上年增长63.1%,增幅比全省高17个百分点,总量占全省投资总额的30.3%,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37.1%,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

其中,个体和私营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65亿元,比上年增长72.2%,占全省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20.5%上升到24.1%。

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吸纳了大量社会资金和外资,丰富了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优化了投资结构,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二、安徽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明确提出“两个毫不动摇”,进一步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200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2007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全民创业的意见》(皖政〔2007〕1号),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目标和实施意见,这些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但是,安徽省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1、发展水平低,与外省差距较大。

虽然各地区测算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的方法不完全一致,但是从全国范围大致可以看出,安徽省非公有制经济还处于相对较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与浙江等发达省份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即使与中部部分地区相比也存在差距。

早在2001年,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就超过50%,2004年超过70%;2007年,河南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为59%、湖南为54.4%,均高于安徽省。

2、新兴服务业涉足不多,产业结构层次低。

目前,安徽省非公有制经济几乎涉足各个行业和领域,但受市场准入、企业自身素质等条件限制,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制造业、交通运输业、贸易餐饮业等一般性竞争行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新兴服务业则涉足不多。

2007年底,全省非公有制企业中,批发零售业、工业和住宿餐饮业非公有制企业分别占51.5%、12.4%和10.8%(见表3),从业人员分别占35.4%、22.7%和7.5%;2007年,这几个行业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占该行业的比重分别达72.9%、58.7%和89.8%。

据相关部门统计,2007年底,全省非公有制企业中,从事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企业仅占0.1%,从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企业仅占1.1%,从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企业仅占1.4%,从事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的企业仅占0.4%,从事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仅占0.8%(见表3)。

2007年,全省其他服务业增加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的比重仅为28%(见表2)。

表3  全省非公有制企业行业分布情况

3、企业规模较小,实力不强。

目前,安徽省非公有制企业在整体实力方面还逊色于国有企业。

2007年底,安徽省个体户户均实有资金仅1.8万元,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仅129.5万元,而国有企业户均注册资本为196.9万元。

以工业和建筑业为例,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年户均产值达3.5亿元,而私营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仅分别为国有企业的10.2%、26.3%和66.2%。

全省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年户均产值达2亿元,而私营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仅分别为国有企业的5.8%、12.5%和36%。

截至2007年末,全省资产总计超百亿元的企业集团中,没有一家非公有制企业。

非公有制企业这种比较分散的经营模式在规模经济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很难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环境,不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

4、经济效益水平低,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例,2007年非公有制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在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率、资产贡献率以及产品销售率等方面与国有企业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见表4)。

私营企业经济效益低,与其内部管理水平低分不开。

首先,绝大多数私营企业为家族企业,在企业创建初期虽具有较高的凝聚力,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往往会出现管理效率低的问题。

其次,私营企业的发展目标大多数是短期性的,导致其内部管理尤其是用人制度和人力资源管理不规范,人才流失严重,直接影响生产力的提高。

第三,私营企业管理者缺乏科学的经营战略和多元化、国际化的视角,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第四,多数私营企业依靠资源和能源的扩张获得发展,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的粗放式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

非公有制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发展中的低效率,将会制约其发展后劲,最终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表42007年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