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2326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美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美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美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美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教案.docx

《美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学教案.docx

美学教案

教案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

《美学概论》

院、部、中心)系(

系、实验室教研室()

对外汉语教研室

级课授班

专业限选课

师教讲主

称职

讲师

程课类别

限选课

学分

2

学时

32学时

讲课:

32学时实验:

0学时其他:

0学时

要基参本考教资材料和主

基本教材:

《美学原理》,杨辛、甘霖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哲学美学导论》,彭富春著,人民出版社,2005年;《当代美学

原理》,陈望衡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美学教程》,张玉能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美学概论》,王朝闻主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美学是什么》,周宪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美学十五讲》,凌继尧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谈美》,朱光潜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美的历程》,李泽厚著,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华夏美学》,李泽厚著,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

《美学概论》课程是为我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限定选修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本课程向学生介绍美的本质、特征和根源,以及各种形态的美的特征、审美的心理要素、美感的各种形式,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运用正确的美学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研究美的事物,总结美的规律,按照美的规律去欣赏美、创造美,改造自然、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基本要求:

本课程向学生介绍美的本质、特征和根源,以及各种形态的美的特征、审美的心理要素、美感的各种形式,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审美创造,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思想,并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研究美的事物,总结美的规律,按照美的规律去欣赏美、创造美,改造自然、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美的本质、特征及根源,这是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主要从美的产生过程来探讨美的本质和根源。

在研究美的本质及根源的基础上再来探讨各种形态的美的特征。

第二部分研究美感,美感的本质、特征及根源,审美的心理要素及美感形态。

第三部分研究艺术美及其创造。

主要是对美学基本原理的运用,在艺术美的研究中还包括对各个部门艺术的讨论。

授课方式(请打√)

其他□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讲授□

课次

1.5

课时

3

教学内容(提纲)

方法及手段

绪论:

美学和古代美学思想简介第一章

一、什么是美学)美学的产生。

(一)美学的研究对象。

(二(为什么要学习美学。

三)四)怎样学习美学。

(二、西方美学思想简介(问题的提出。

一)唯心主义美学思想。

二)()朴素唯物主义美学思想。

(三民主主义美学思想。

)(四三、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简介()美与善。

一)(二美与艺术。

美与现实。

(三)

举例讲解

参考资料(含文献、网络资源等)

1、《美学概论》,王朝闻主编,人民出版社。

2、《大学美学》,陈荣杰主编,华东理工大

学出版社。

3、《大学美育》,仇春霖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4、《现代美学体系》,

叶朗主犏,北京大学出版社。

5、《西方美学史》,朱

光潜著,人民文学出

版社。

6、《中国美学史》,李

泽厚主编,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

教学目的、要求(可分熟练掌握、掌握、理解、熟悉、了解等层次):

熟练掌握:

掌握:

美学的研究对象。

理解: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

了解:

西方美学思想。

教学重点及难点:

西方唯心主义美学思想、朴素唯物主义美学思想和民主主义美学思想。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思考:

西方美学思想和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授课方式(请打√)

其他□讲授□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

课次

1.5

课时

3

教学内容(提纲)

方法及手段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第二章

一、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现象二、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本质的关系)“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点”。

(一)(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三、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美的对象中包含了人类一种最珍贵的特性——实践中的自由创造。

自由创造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劳动创造了美”。

四、在自由创造中美是如何产生的生产劳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有意识有目的活动。

(一)

(二)在生产物上必然打上人的意志的烙印。

)(三在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

五、从历史的发展过程看美的产生

(一)从石器的造型上看美的产生。

(二)从古代“美”的含义看美的产生。

(三)从彩陶造型和文饰看美的产生。

举例讲解

参考资料(含文献、网络资源等)

1、《美学概论》,王朝闻主编,人民出版社。

2、《大学美学》,陈荣杰主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3、《大学美育》,仇春霖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4、《现代美学体系》,叶朗主犏,北京大学出版社。

5、《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美学史》6李泽厚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教学目的、要求(可分熟练掌握、掌握、理解、熟悉、了解等层次):

熟练掌握:

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

掌握: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本质的关系。

在自由创造中美是如何产生的。

理解:

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现象。

了解:

教学重点及难点:

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现象。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本质的关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

在自由创造中美是如何产生的。

系。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本质的关系。

在自由创造中美是如何产生的?

授课方式(请打√)

其他□习题课□讲授□讨论课□实验课□

课次

2

课时

4

教学内容(提纲)

方法及手段

第三章社会美与自然美

一、社会美

(一)社会美的范围。

(二)社会美的本质:

是一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三)社会美重在内容。

1、社会美与社会实践有直接联系。

2、社会美与社会功利有紧密联系。

3、社会美与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联。

(四)社会实践的主体——人的美。

1、人体美。

①人体外形美——自然之美。

②人体形式美——修饰之美。

③风度——人体美的重要表现2、心灵美。

二、自然美

(一)自然美的产生——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

(二)自然美的各种现象及其根源。

(三)自然美重在形式。

举例讲解

参考资料(含文献、网络资源等)

,王、《美学概论》1朝版出民主闻编,人社。

,陈2、《大学美学》荣杰主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仇《大学美育》、3春霖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4、《现代美学体系》,叶朗主犏,北京大学出版社。

,《西方美学史》5、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美学史》6李泽厚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教学目的、要求(可分熟练掌握、掌握、理解、熟悉、了解等层次):

熟练掌握:

社会美的本质:

是一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掌握:

社会实践的主体——人的美。

了解:

自然的各种现象及其根源。

教学重点及难点:

社会美的本质;。

自然美的根源(本质)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如何认识社会美重在内容,自然美重在形式。

授课方式(请打√)

其他□讲授□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

课次

1.5

课时

3

教学内容(提纲)

方法及手段

第四章形式美与艺术美

一、形式美

(一)形式美——各种形式因素的有机组合。

(二)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属性。

(三)形式美的主要法则。

1、单纯齐一;2、对称与均衡;3、调和与对比;4、比例;5、节奏与韵律;6、多样统一。

二、艺术美

(一)艺术美是艺术的一种重要特性。

(二)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1、生活是艺术想象的土壤,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

2、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

3、生活推动艺术家技巧的发展。

(三)艺术美的本质。

l、客观性;2、主观性。

(四)艺术美的特殊价值。

l、艺术美能提高人们的审美价值;2、推动社会生活前进。

举例讲解

参考资料(含文献、网络资源等)

,王1、《美学概论》朝版主闻编,人民出社。

,陈《大学美学》2、荣杰主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仇、3《大学美育》春霖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4、《现代美学体系》叶朗主犏,北京大学出版社。

,《西方美学史》5、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6、《中国美学史》李泽厚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教学目的、要求(可分熟练掌握、掌握、理解、熟悉、了解等层次):

掌握:

形式美的主要法则。

艺术美是艺术的一种重要特性。

理解:

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解:

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属性。

艺术美的特殊价值。

教学重点及难点:

形式美的主要法则。

艺术美是艺术的一种重要特性。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如何理解形式美的相对独立性?

为什么说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授课方式(请打√)

其他□讲授□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

课次

2

课时

4

教学内容(提纲)

方法及手段

第五章艺术的分类和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艺术分类的原则1、从艺术内容上:

①侧重主观表现的;②偏重客观再现的。

2、艺术表现手段和表现方式:

①时间上的动态形式;②空间上的静态形式。

二、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l、实用艺术①工艺;②建筑艺术。

2、表演艺术①音乐艺术;②舞蹈艺术。

3、造型艺术①雕塑艺术;②绘画艺术。

4、综合艺术①影视;②文学。

举例讲解

参考资料(含文献、网络资源等)

,王1、《美学概论》朝版民出闻主编,人社。

,陈2、《大学美学》荣杰主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仇3、《大学美育》春霖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4、《现代美学体系》叶朗主犏,北京大学出版社。

,5《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美学史》、6李泽厚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教学目的、要求(可分熟练掌握、掌握、理解、熟悉、了解等层次):

熟练掌握:

艺术分类的原则。

掌握:

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理解:

解:

教学重点及难点:

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期中作业:

分析建筑艺术(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授课方式(请打√)

其他□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讲授□

课次

1.5

课时

3

教学内容(提纲)

方法及手段

第六章意境、传神、优美、崇高一、什么是意境是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情与景的统一,意境是意与境的结合,景物、生活现实相互交融所形成的一种有艺术感染力的氛围。

二、什么是传神传神是指文艺作品通过艺术形象传达出对象的内在的精神气质。

三、什么是优美、优美就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处于相对统一的宁静、柔和的状l态2、优美的表现特征:

清秀、柔媚、娇小、纤巧、精致、幽静、淡雅四、什么是崇高1、崇高就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处于矛盾的激化状态。

2、崇高的表现特征:

粗犷、激荡、刚健、雄壮、豪放、浓烈等。

五、关于崇高的哲学思考六、崇高的表现

举例讲解

参考资料(含文献、网络资源等)

1、《美学概论》,王朝闻主编,人民出版社。

2、《大学美学》,陈荣

杰主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3、《大学美育》,仇春霖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4、《现代美学体系》,叶朗主犏,北京大学出版社。

5、《西方美学史》,朱

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6、《中国美学史》,李

泽厚主编,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

教学目的、要求(可分熟练掌握、掌握、理解、熟悉、了解等层次):

熟练掌握:

意境和传神的内涵;优美的表现特征。

崇高的表现特征。

掌握:

优美和崇高的含义。

理解:

崇高在自然界、社会生活、艺术中的表现。

解:

中国古代和西方关于崇高的不同认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

意境和传神的内涵。

优美和崇高的含义。

优美和崇高的不同表现特征。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谈谈对意境和传神的理解。

2、优美和崇高的不同表现特征。

授课方式(请打√)

其他□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讲授□

课次

1.5

课时

3

教学内容(提纲)

方法及手段

第七章悲剧与喜剧一、什么是悲剧二、悲剧的本质、悲剧的研究范围。

1、悲剧的本质。

2三、悲剧的类型;1、英雄悲剧(命运悲剧)2、性格悲剧;3、社会悲剧(小人物悲剧)。

三、什么是喜剧四、喜剧艺术特征——“寓庄于谐”、在倒错中显真实。

l、夸张。

2

举例讲解

参考资料(含文献、网络资源等)

1、《美学概论》,王朝闻主编,人民出版社。

2、《大学美学》,陈荣杰主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3、《大学美育》,仇春霖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4、《现代美学体系》,叶朗主犏,北京大学出版社。

5、《西方美学史》,朱

光潜著,人民文学出

版社。

6、《中国美学史》,李

泽厚主编,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

教学目的、要求(可分熟练掌握、掌握、理解、熟悉、了解等层次):

熟练掌握:

掌握:

悲剧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悲剧观。

理解:

喜剧和喜剧艺术。

解:

教学重点及难点:

悲剧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悲剧观。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如何理解马克思“世界历史形成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这句话?

授课方式(请打√)

其他□实验课□习题课□讲授□讨论课□

课次

1.5

课时

3

教学内容(提纲)

方法及手段

第八章美感

一、美感的概念1、狭义的美感是指审美主体在接触到某一审美对象时所引起的具体感受,亦称审美感受。

、广义的美感,足指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包括审美2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体验、理想、观念等所共同组成的意识系统。

二、美感的社会根源三、美感的形式特征1、美感认识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2、美感认识中具有明显的情感体验的特征。

3、想象在美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美感认识中具有社会功利因素。

四、美感的个性与共性五、美感判断的客观标准

举例讲解

参考资料(含文献、网络资源等)

1、《美学概论》,王朝

闻主编,人民出版社。

2、《大学美学》,陈荣杰主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仇、《大学美育》3春霖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4、《现代美学体系》,叶朗主犏,北京大学出版社。

5、《西方美学史》,朱

光潜著,人民文学出

版社。

6、《中国美学史》,李

泽厚主编,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

教学目的、要求(可分熟练掌握、掌握、理解、熟悉、了解等层次):

熟练掌握:

美感的含义。

掌握:

美感的个性与共性。

理解:

美感的社会根源。

美感的形式特征。

解:

美感判断的客观标准。

教学重点及难点:

美感的含义。

美感的社会根源。

美感的个性与共性。

美感判断的客观标准。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美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美感的个性与共性有那些不同?

授课方式(请打√)

其他□习题课□讲授□讨论课□实验课□

课次

2

课时

4

教学内容(提纲)

方法及手段

科学美和美育第九章

一、科学美的概念、科学美是视觉艺术形象21、科学美是一种理性逻辑语言的形式。

、科学美具有简洁、对称、有序的抽象形式。

美的一种。

3二、科学美的存在形式、科学美反映科学研究过程的1、科学美反映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2、科学美反映在科学公式的简洁美。

4、科学美实例。

美感。

3三、科学美在创新知识中的作用、科学发现靠直觉、想象和洞察1、美学史科学家灵感的催化剂。

2、科学美教育有利于开发左右脑。

力。

3、美感在创新中的作用。

4四、科学美与艺术美的融合、形象思维与逻3、求真与求美。

2、艺术与科学的异同和融合。

1辑思维的融合。

五、科学美随科技进步而发展、纳米1、古希腊人关于黄金分割的研究。

32、宇宙的浩瀚之美。

双螺旋——生命曲线之美。

、奇妙的DNA科学实验中的艺术美。

4六、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核心是情感。

1、2、审美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举例讲解

参考资料(含文献、网络资源等)

1、《美学概论》,王朝闻主编,人民出版社。

2、《大学美学》,陈荣杰主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3、《大学美育》,仇春霖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4、《现代美学体系》,叶朗主犏,北京大学出版社。

5、《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6、《中国美学史》,李

泽厚主编,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

教学目的、要求(可分熟练掌握、掌握、理解、熟悉、了解等层次):

熟练掌握:

科学美的概念;审美教育的含义。

掌握:

科学美与艺术美的关系。

理解:

科学美在创新知识中的作用。

解:

美育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重点及难点:

科学美与艺术美的关系。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结合实际思考艺术美的内涵

授课方式(请打√)

实验课□习题课□其他□讲授□讨论课□

课次

1

课时

2

教学内容(提纲)

方法及手段

第十章做一个诗意的栖居者

一、以审美的眼光认识客观世界和人生二、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与人类精神家园的失落三、审美精神和诗意情怀的缺失三、重构审美精神和诗意情怀,做审美生存的一代新人、培养生命意识和生态人格,懂得敬畏生命、善待自然,通过人1与自然关系的重建,塑造具有生态精神的人格。

、培养超越意识和审美精神,以一种疏离价值世界的人生姿态,2去净化心灵,陶冶高尚情操,提升人生境界。

、培育栖居意识和诗性智慧,以诗意的眼光去看待人生、审视自3我,将自我生命存在融合于自然和社会之中。

举例讲解

参考资料(含文献、网络资源等)

1、《美学概论》,王朝闻主编,人民出版社。

2、《大学美学》,陈荣

杰主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3、《大学美育》,仇春霖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4、《现代美学体系》,叶朗主犏,北京大学出版社。

5、《西方美学史》,朱

光潜著,人民文学出

版社。

6、《中国美学史》,李

泽厚主编,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

教学目的、要求(可分熟练掌握、掌握、理解、熟悉、了解等层次):

熟练掌握:

如何重塑诗意的情怀

掌握: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与人类精神家园的失落的关系

理解:

如何去做一个审美时代的新人

教学重点及难点:

怎么理解“诗意的栖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