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自考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1993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整理自考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最新整理自考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最新整理自考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最新整理自考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最新整理自考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整理自考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docx

《最新整理自考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整理自考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整理自考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docx

最新整理自考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

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资料

题型及分数分布

单选题(10分)、多选题(20分)、填空题(5分)、名词解释(20分)、简答题(25分)、论述题(20分)

第一章导论

1.宏观劳动力配置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自然规律;

(2)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经济规律;P2

2.与劳动经济学其他科目相比较,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的特殊性有哪些?

(1)影响和决定宏观劳动力配置的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2)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研究要考虑到两个方面:

一是从经济和制度的角度来研究劳动力资源在宏观层面上的配置,从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公的角度研究其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二是根据消费需求决定生产;

(3)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特殊性还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

(4)社会性;

(5)经济性;

(6)变动性与相对稳定性。

P4-5

3.系统:

由若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相第作用的要素所构成,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集合体。

P6

4、从宏观劳动力配置的角度看,系统科学方法论具有以下特征:

(1)综合性;

(2)整体性;

(3)定量性;

(4)最优化。

P6

5.实证分析方法:

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分析方法认为人的行为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产生的,前提变了,行为也随之变了。

P7

6.规范分析方法:

用一定的价值马去评价经济主体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好坏、制度和政策效率高低,它所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P7

7.宏观劳动力配置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研究通过何种方式或机制将社会劳动力资源有效地配置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

(2)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抽需要的劳动量问题,实际上是研究劳动力的社会分工问题。

(3)研究劳动力在不同的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方式,即研究市场机制是如何作用于劳动力的配置,也是劳动力配置系统极为重要的内容。

(4)研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时期,劳动力配置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5)研究城乡间劳动力流动机制及其特点。

(6)研究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配置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P7-8

第二章宏观劳动力配置原理

1.劳动力:

这一概念通常有三种解释:

一是指一的劳动能力;二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即劳动者;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即社会劳动力。

P9

2.劳动力资源:

也称人力资源、劳动资源,它是指一定范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点上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称。

P10

3.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能动性;

(2)具有资本和自然资源的双重属性。

(3)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两重性;

(4)具有时效性。

P10-11

4.资源配置:

就是社会如何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按照一定的方式或依靠某种机制,合理地分配到不同的部门、地区以及企业,使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达到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财富增长的目的。

P12

5.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按重要性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依次是: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现实需要。

P15

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和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的优化结合关键在于劳动力的个个所有,其重要原因在于:

(1)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生产的基本要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过程。

因此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对于提高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2)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是劳动力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前提;

(3)劳动力的个人所有体现了价值规律的客观作用。

P17-18

7.影响和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众多,但是可以将这些因素归纳为三大类:

物质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

P21

8.影响劳动生产率的物质技术因素主要有:

(1)劳动手段;

(2)能源;

(3)劳动对象;

(4)生产工艺;

(5)生产力布局。

P21

9.影响劳动生产率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

(1)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

(2)劳动者的劳动态度;

(3)劳动组织;

(4)劳动条件;

(5)劳动者的生活条件。

P21-22

10.在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中,制度作为研究的对象,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点:

(1)制度与人的动机、行为有着内的联系;

(2)制度具有“公共品”的特点;

(3)制度与组织不同,制度是一种规则,而组织是参与这种规则活动的角色。

P23-24

11.产权结构通常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排他性、可转让性和强制性。

P25

12.目前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制度包括:

户籍制度、工资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等。

P27

13.判断社会劳动力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的标准:

(1)劳动力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

(2)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是否得到节约;

(3)自然资源是否得到较充分的开发利用;

(4)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

(5)劳动生产率是否得到提高。

P29

第三章我国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的历史变革

1.传统体制下人力资源“统包统配”的配置方式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如下:

(1)对全社会范围内的劳动力资源实行统包统配。

(2)单一化的企业用工形式。

(3)对劳动力的统一调配和调剂。

(4)低工资、高福利的僵化工资制度;

(5)劳动力配置的城乡分割;

(6)劳动力几乎没有流动的自由;

(7)农村劳动力被户籍制度束缚在土地上,不能够自由流动。

P31—32

2.传统的劳动力配置方式通过哪些制度来实现计划配置的?

(1)劳动力行政调配制度;

(2)统包统配制度。

P33-34

3.传统体制下调配劳动力的形式有成套调配、成批调配、零星调配、临时借调等。

P33

4.劳动力行政调配制度是:

国家有关行政机构和企业主管部门,根据生产建设需要,运用行政手段对在职的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之间进行分配和调动的制度。

P33

5.统包统配制度:

是对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员由国家统一进行安置的劳动制度。

P34

6.传统劳动力配置方式的弊端:

(1)导致用人单位人浮于事和企业富余人员的产生;

(2)劳动效率低下。

(3)阻碍了劳动者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P37

7.劳动力计划配置的特点有:

(1)劳动力不表现为商品;

(2)劳动力要素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由计划部门统一安排,企业和个人都没有权利进行分配;

(3)工资不能起到调节供求关系的作用,只是与粮食、布匹等票证配合使用作为取得消费品的凭证。

P38

8.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镇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的特征:

(1)劳动力配置体制的二元结构;

(2)工资收入调节双轨运行;

(3)城乡劳动力配置的户籍壁垒;

(4)劳动力产业分布特征;

(5)城市化与劳动力配置。

P42-45

9.我国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存在的原因

(1)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劳动力退出障碍互为因果;

(2)体制内劳动力配置者的既得利益刚性;

(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严重滞后;

(4)劳动力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都严重失衡。

P45-47

10.劳动力市场的三大要素——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价格之间的运行和相互作用,发挥着对劳动力进行宏观和微观配置的作用。

P49

11.国有部门企业表现出与其体制的固有特点相适应的内部职工群体的共同品质特征。

这些特征主要包括:

(1)职工工作岗位相对长期固定但职工专业技能差,业务能力主要来自连续的经验积累,因而工作年限一直是职工收入分配的重要指标;

(2)职工工资水平低且刚性化,结果导致该部门劳动力再生产主要依靠企业福利来维持;

(3)职工对计划环境的逐步适应过程同时表现为职工对企业的依附的加深过程和对市场风险的厌恶的累积过程。

P52

第四章劳动力流动与配置

1.劳动力流动:

也称劳动力迁移或经济活动人口的迁移,一般具有双重含义即地域性迁移和行业性迁移。

概括地说,劳动力流动指劳动者以寻求新的就业机会为主要动机而产生的移动。

通俗地讲,劳动力流动就是劳动力因变换工作岗位、职业或工作区域而产生的移动。

P58

2.劳动力流动可分为以下类型:

(1)岗位之间的流动;

(2)职业之间的流动;

(3)单位之间的流动;

(4)产业之间的流动;

(5)地区之间的流动;

(6)国际间的流动。

P59

3.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的特征是:

(1)如果用国民生产总值的国际价值作为社会福利的计量尺度,那么市场上的乡村工资与租金能够正确计量劳动与资本的社会机会成本。

(2)即使存在扭曲的劳动力市场,也没有贫困化增长的可能性。

(3)资本(劳动)的增加将增加资本(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量。

P66

4.托达罗认为,传统部门吸收农村劳动力具有以下利益:

(1)城镇传统部门的经济剩余有利于城镇经济的发展;

(2)传统部门比现代部门所需要的就业成本少得多,有利于在资本短缺情总工下发展;

(3)该部门能廉价培训劳动力,因而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形成方式;

(4)该部门所吸收的是现代部门所不愿吸收的大量半熟练和不熟练劳动力;

(5)该部门更易于利用适度技术开发本地资源;

(6)该部门能促进废物利用;

(7)该部门有利于穷人收入的增加。

P66-67

5.乔根森劳动力流动模型的主要观点有:

(1)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根本原因在于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需求拉动的结果;

(2)乔根森否认农业部门存在边际生产率为零和低于实际工资的劳动力的存在;

(3)农业剩余是指农业部门产品的增长高于人口的增长,即人均粮食增长率大于人口增长率;(4)在农业人口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中,工资水平并非固定,而是不断上升的,不但工业部门为了吸引农业劳动力要提供高于农业部汴的工资水平,而且农业部门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工资也是不断上升的。

P67-68

6.乔根森模型的假设是:

(1)经济系统分为现代部门和落后部门;

(2)落后部门的发展取决于劳动和圭地,土地供给固定,且边际报酬递减,不存在资本积累;

(3)现代部门的发展取决于资本和劳动,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工资和利润绝对额均呈上升趋势,但相对比重不变;

(4)两个部门的产出随时间而自动增长,这是技术进步的结果。

P68

7.劳动者要实现就业转换,完成劳动力流动,必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形成劳动力流动的成本,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成本:

(1)直接成本;

(2)机会成本;

(3)心理成本;(重点看)

(4)风险成本。

P69-70

8.劳动力个人流动的收益主要有:

(1)直接收益;

(2)间接收益;

(3)心理收益。

P72

9.劳动力流动的决策模型是:

劳动力流动的真正动力源自流动所带的经济净收益(非物质性满足)的组合,这种组合可以称为流动的净效用。

当流动的净效用为正时,流动是合理的和理性的。

P72

10.劳动力流动的经济效益有:

(1)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2)加速工业化的城市化进程;

(3)流动劳动力输出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4)有利于劳动力要素比较利益的提高;

(5)加速产业分工和技术的转移;

(6)劳动力输出的产业扩张效应。

P73-75

11.流动人口对流出地的影响表现为:

(1)在农村人口结构上可能会不利于农业生产;

(2)农村外流劳动力的兼业性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3)农村劳动力外流使农村支付较高的社会成本。

P77-78

12.阅读第四节(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特征)整节的内容。

P79-89

13.劳动力流动的特点有:

(1)劳动力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2)以寻求就业机会为主;

(3)以非农产业为主;

(4)年龄特征上表现为跨省流动人口在各职业中的平均年龄都较省内流动人口和未流动人口高;

(5)受教育水平明显高于未流动就业人口。

P80-89

第五章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方式

1.劳动力资源在城乡间的配置主要是受城乡间产业分工以逐步形成当时国家政策的影响,农村劳动力主要配置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P91

2.从配置方式上看,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根据劳动力资源配置手段和方式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1949年-1957年,以市场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

(2)1957-1978年,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

(3)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劳动力市场逐步得到发展。

P91-92

3.城乡间、地区间、产业间的收入差距是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动机。

P92

4.阅读第二节(城乡劳动力配置现状)全节。

P92-99

5.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从经济单位注册登记类型来看,城乡劳动力的就业渠道越来越宽。

城镇中以国有单位为主的单一就业渠道,逐渐转变为多元化就业的格局;从就业规模上看,改革开放以后在国有经济单位、城镇集体单位中就业的人数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对就业的贡献越来越大。

P96

6.阅读第三节(户籍制度对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影响)全节。

P100-101

7.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20多年时间,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既是不合法的,又是成本高昂的。

偶尔也有农村劳动力外出,但规模和范围都十分有限,并被视为非法,称作“盲目流动人口”。

P101

8.阅读第四节(城乡间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全节。

9.城乡间劳动资源配置的变化趋势有以下特点:

(1)农村劳动力继续向城镇转移;

(2)劳动力资源继续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

(3)劳动力资源继续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4)劳动力资源继续流向经济收入高的行业和单位。

P102

第六章产业结构与劳动力配置

1.根据经济发展的一般经验,产业结构的演变有其内在的逻辑演进序列,首先是以种植业为主导的第一产业向以制造业、建筑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过渡,随后以运输、通信、金融、房地产和公共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将超过第二产业。

P106

2.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对于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的作用有:

(1)产业结构整体有机构成的高级化过程可以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2)产业结构转向合理化可以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3)产业结构跃迁有利于经济发展,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P106-107

3.劳动力配置对产业结构的推动作用有:

(1)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引起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如劳动力价格的提高、资本价格的下降等。

(2)就业结构的变化将引起劳动者收入结构的变化,最终将改变先前的社会需求结构,并引起消费结构和总量的改变,使消费表现出质量的提高,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特点和趋势,最终将导致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P108

4.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的特征具体有:

(1)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打破了原有的就业结构,导致劳动力从需失衡,并产生结构性失业现象;

(2)产业结构调整的范围扩大,升级速度加快;

(3)各产业间能相到补充配套、协调发展,出现资源供给不足或产品过量时,能通过进出口贸易来进行补充调节;

(4)能吸收先进技能,有利于技术进步;

(5)在保证技术进步的前提下吸收较多的就业人口;

(6)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

P111

5.改革开放后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

(1)由传统的农业国转变为门类齐全、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

(2)由偏重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发展转变为三次产业全面发展;

(3)由“重重工业、轻轻工业”转变为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4)农业内部结构由片面强调“以粮为纲”转变为农林牧渔全面发展;

(5)由忽视甚至限制服务业发展转变到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P116

6.改革开放前,在当时特定的外部经济条件下,通过农业税和剪刀差吸收农业剩余成为重工业发展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

P117

7.决定和影响产业间劳动力配置的因素较为复杂,有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其他政治因素等。

P135

8.改革开放以来,从我国市场化程度来看,第二、第三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市场化的成分较高,受市场供求的影响最大,其对劳动力的供求、工资的决定等都是受市场供求影响。

P151-152

9.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不利于劳动力合理配置的问题有:

(1)低下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制约了农业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2)工业生产结构单一,技术水平较低,制约了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3)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内部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合理阻碍了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的转移;

(4)行业协调管理不力,地区产业结构雷同不利于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P155-156

10.促进就业结构优化的途径有:

(1)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

(2)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

(3)消除制度性壁垒,完善劳动力市场;

(4)加大教育培训投资,提高劳动力素质;

(5)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防范社会风险。

P157-159

10.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科技进步相关的新兴产业;

(2)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

(3)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

P157

第七章农业劳动力资源配置

1.劳动力资源在农业部门的配置既受劳动力资源自然属性的制约,也受其经济属性的制约。

从劳动力派重需求的性质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的自然属性来看,农业劳动力的规模原则上由社会成员对农产品需求的数量和结构决定。

P163

2.在世界主要地区的农业劳动力的变动看,农业部门劳动力数量的变动总体上趋势是从相对数量的变动到绝对数量的下降过程。

P16。

-164

3.决定农业劳动力配置的因素:

农业部门劳动力数量的变动,主要是受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及其提高速率、城乡居民的农产品消费水平及其增长率、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率、农业收入与非农收入差距、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状况、人均收入水平以及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具体如下:

(1)农业劳动生产率;

(2)社会总人口规模结构;

(3)工资及收入水平;

(4)农产品消费水平提高的变动;

(5)工业化进程;

(6)农产品贸易;

(7)农业政策;

(8)社会因素。

P164-166

4.社会对农业发展的需要有两个基本内容:

一是需要其所提供的农产品,二是需要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土地等资源。

P164

5.农业劳动生产率对社会劳动力资源在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间的配置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也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所证实。

P164

6.农业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社会劳动力首先要满足农业部门的需要,而农业部门的规模首先是由社会总人口的规模和结构所决定的。

P165

7.工资及收入水平是影响劳动力选择就业的主要因素。

P165

8.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和结构变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总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2)农业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

(3)农产品贸易不断增长,农业产业内部劳动力结构不断高速;

(4)农业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发展变化趋势。

P167-174

9.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1)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2)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城市化建设;

(4)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5)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6)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能使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进入农业领域,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打破小生产格局,提高农产品商品率;

(7)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转移将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相当于一部分剩余劳动力积累了一定的收入,他们或者向小城镇迁移,或者回乡搞规模性的农业经营,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P174-175

10.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有:

(1)生产方式的制约;

(2)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3)农业剩余劳动力素质的低下,限制了城镇非农产业对其的吸纳水平。

P176

11.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措施:

(1)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2)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

(3)深化制度革新,实现农业劳动力的彻底转移;

(4)大力发展小城镇,推进城市化进程;

(5)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6)积极发展国际劳务输出;

(7)巩固和发展乡镇企业;

(8)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P176-178

12.第三产业具有以下优点:

(1)第三产业部门资本装备水平和工资水平低,同等数额的投资可以提供和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2)第三产业部门对劳动力素质和技能要求不高,适合我国劳动力素质的现状特点;

(3)第三产业的就业稳定性强,受冲击和影响小。

P177

13.如何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1)要大力发展劳动服务中介组织,作为勾通、衔接剩余劳动力的新的就业岗位的桥梁;

(2)要建立和健全劳动力的社会调节机制,积极拓展农业劳动力的就业空间;

(3)要加强市场信息服务,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劳动力转移的有序性和组织化。

P178

第八章工业劳动力配置

1.认真阅读第一节全节的内容(工业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决定及其影响因素)

2.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资本的构成:

从物质方面看,资本是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二者的比例是由生产的技能条件决定的,叫作资本的技能构成;从价值方面看,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它们之间的比率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的价值构成和资本的技术构成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表达这种关系,把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的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P179

2.劳动力相对过剩,是在社会化生产条件下由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由经济规律所决定的客观发展趋势。

这一规律被称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规律。

所谓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和发展趋势。

P180

3.马克思指出,机器的使用之所以会引起其他部门劳动就业的增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机器生产使产量增加,从而使原料消耗随之增加,因而原料的生产部门就要扩大;

(2)机器参加了产品生产中的一个过程,会引起其他过程劳动需要的增加;

(3)机器生产使社会分工扩大,因而使社会生产部门越来越多样化,由于社会成员尤其是资产阶级增加了对奢侈品的需求,因而生产奢侈品的生产部门要增加;

(4)以机器的使用为特征的大工业创造了新的世界市场,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扩大了运输业并增加了劳动力需求;(5)在生产领域中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转移劳动力的同时,工人阶段中越来越大的部分有可能被用于非劳动生产,特别是使旧式家庭奴隶在“仆役阶级”的名称下越来越大规模地被再生产出来。

P180

4.工为平顺门的工资率成为引导劳动力资源流向的主要经济因素。

P180

5.中国工为部门劳动力当量变化的特点有:

(1)工业增长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而就业增长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2)工业就业增长弹性值下降;

(3)工业就业增长贡献率波动较大;

(4)在各次产业中,工业是吸纳能力最低的行业之一;

(5)中小企业对就业的贡献率上升。

P183-184

6.中国工业就业结构呈现以下特点:

(1)国有和集体工业结构调整和战线不断收缩,造成其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下降,其他所有制工业正逐步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

(2)工业吸纳就业能力的下降,不仅仅是个别行业就业人数减少所致,而是全行业就业能力下降造成的;

(3)传统行业喊员幅度更大,如煤炭采选业、纺织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等行业;

(4)各个行业就业增长潜力不容乐观。

P188

7.工业部门就业下降的原因:

(1)发展战略的影响;

(2)技术因素;

(3)结构调整因素;

(4)劳动力素质。

P189-190

8.重工业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1)建设周期长;

(2)发展早期的大部分设备需要从国外引进;

(3)初始的投资规模巨大。

P189

第八章第三产业劳动力配置

1.1985年我国公布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划分的标准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