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地理作业.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1976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聚落地理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聚落地理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聚落地理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聚落地理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聚落地理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聚落地理作业.docx

《聚落地理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聚落地理作业.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聚落地理作业.docx

聚落地理作业

关于贵州聚落的保护与发展的研究与探讨

------以青岩古镇、黔北民居、肇兴侗寨、西江苗寨为例姓名:

余小庆学号101001010059年级及专业:

2010级地理科学指导老师:

但文红老师

第一篇简介

青岩古镇

初冬时节,黔中大地阳光明媚,距贵阳市中心29公里处的古镇青岩,在青砖苍松掩映之下,显得厚重而洗练。

青岩镇曾是明清时期集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军事文化为一体的商贸重镇,是贵州省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文化古城,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仅有6平方公里的青岩古城虽历经沧桑却向人们展示出一幅明清时期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古城极富南方山寨城堡特色,以城墙为界,先后建有九寺、八庙、五阁、二祠、一宫、一院等37座寺宇祠观。

在这里,几大宗教共存,寺庙建筑具有浓郁的明清贵州古建筑传统风格,小青瓦二重檐,各殿宇、戏楼的额枋、撑拱、垂柱精雕细刻,多有精美的浮雕图案。

古镇原东西南北共有牌楼八座。

民居广泛使用石材木材修建,多为传统四合院,大门多种多样,是贵州式的垂花门形式,小腰门,檐口装修华丽,额枋、龙门雀替、垂柱均为透空雕花饰,寓意富贵吉祥的图腾纹样。

镇的南街及北街,贯穿镇的南北,为当年的主要商业街,临街多为二层二重檐石木结构楼房,屋面用桃枋出檐甚长,底层商店,用石板作柜台,上装铺板,是典型的古镇商店格局。

现尚保存许多当年的店铺门面,老的招牌还有遗存,古风依然。

丰衣足食的青岩镇民,喜爱文娱生活,形成古镇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逢年过节或祭祀活动都有文娱演出,或花灯、川剧、京剧或地方文琴戏、唱书等。

作为一座有着丰厚历史的古镇,青岩历史上即有过府学、州学,并设有青岩书院,培育出大量文人学士。

科举时代,青岩出了秀才、举人50余人,还出了一个状元。

其中著名的有:

被康熙皇帝称为当朝两大诗家之一、曾参加编修《康熙字典》的诗人周渔璜;有殿试一甲第一名大魁天下的状元赵以炯,赵以炯一门出进士五人,震惊全国,改变了国人“贵州无人才”的偏见。

2000年起,贵阳市投入大量资金,加上民间资金投入,开始先后对慈云寺,寿佛寺,迎祥寺,南、北城楼,南、北街道等12个项目进行了抢救性恢复建设,改造了民居、道路、城墙、鼓楼等部分基础设施。

现在到了青岩你会发现,这里传统的状元府、民居、围墙等色调统一,有着令人驻足停留的风格,用平毛石垒砌成的围墙,以石板铺就的蜿蜒小巷,活脱脱是一座风貌特别的石头城;沿小巷次第开着的小商铺,透着一股宁静恬淡之气;鸡辣椒、玫瑰糖、猪脚等风味小吃,也能勾起人无限食欲。

这一派古朴之中,青岩也有着属于自己的时尚:

木质装潢的咖啡店里,前卫的年轻人会为你送上一杯现磨的香浓咖啡,他们轻柔的语调和灵动的服务,显示着现代与传统的和谐。

旅游带动发展,给群众带来了经济收益。

古镇的修复,给了青岩崛起的物质条件,为古镇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使城镇居民得到了实惠,2000年时,居民年收入只有1500元,现在已远远高于贵阳市民的年收入。

青岩由以农业为主的农村集镇转变成为以三产占主体的文化旅游城镇。

黔北民居

在遵义,随着“四在农家”的创建,一个又一个乡村的房屋变成了黔北民居,整个遵义老城,当地政府亦按黔北民居风格进行了包装。

一旦披上了黔北民居的外衣,钢筋水泥的房屋便生动起来,别具韵味。

这些,皆因黔北古建筑的魅力和人们对它的认同。

似乎,厌倦了高楼大厦,人们更愿返璞归真,古建筑于是又焕发青春。

县县皆有古建筑。

陈公祠,位于遵义县尚稽镇,修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卧龙寺,位于绥阳郑场镇万里水库旁,背靠卧龙山,距县城14公里,该寺始建于公元766-767年间,至今有1200多年历史,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不独指民居,具有相当历史的桥梁、寺庙,亦称古建筑。

在遵义各县,随处可见古建筑的身影。

这些古建筑,除了单体建筑,亦不乏建筑群,如赤水丙安古镇建筑群、道真洛龙古镇建筑群、正安安场的盐号铺子等,更有不可多见的海龙囤古军事城堡。

在遵义,越边远的地方,古建筑越多。

实际上,遵义的大多数古建筑都因没有开发一直待字闺中。

多种元素交融贯通。

黔北民居,虽独具特色,但也融会贯通。

周山说,由于地域相近,受巴蜀文化影响,黔北民居揉进了巴蜀建筑的元素,而随着外来商贾的涌入,黔北民居又能看到徽派建筑的影子。

在遵义中心城区苟家井天桥附近,原有一道封火墙,其风格和造型则借鉴了江浙一带的古建筑风格。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洋文化的渗透,黔北民居又有新变化,带了点中西合璧的意味,如周西成祠、柏辉章公馆(即现在的遵义会议会址)、桐梓海校等。

中四合璧的黔北民居建筑样式,传统的黔北民居,均为木质结构,但“中西合璧”后,骨架虽为木质,但又用砖墙包围,门窗和走廊等开始呈现圆拱形,且建筑还出现了石雕、泥雕和浮雕等。

黔北民居的特色。

那么,黔北古建筑究竟是怎样的一种风格,它的特色在哪里?

单就黔北民居而言,其在注重居住舒适性的同时,兼顾了艺术性、观赏性。

传统的黔北民居,为木质结构,屋顶为坡屋顶或斜山顶。

这种建筑冬暖夏凉,唯一的缺点是,防火性较差。

黔北民居大多为四列三间,为普通老百姓居住,这样的建筑相对简约,宅院或官邸的建筑结构相对复杂一些,更有艺术品位。

以尚稽陈公祠为例,整组建筑坐东向西。

前有砖修四柱三门尖顶形牌坊,坊两侧有花墙为阁楼屏障。

门前有踏道,从坊门而进,有长廊从阁底穿过。

主阁高30米,两侧各有一座阴阳阁陪衬,均高20米;在两阴阳阁东侧,各配建厢房一栋。

主阁和阴阳阁排列在南北向基台上,主阁高耸,成为一组山字形木结构建筑。

主阁平面呈正六角形,为四层三檐六角攒尖顶结构,造型优美。

采用琉璃小青瓦。

整座建筑具有较高工艺水平,为黔北所少见。

部分黔北民居也吸收了少数民族的风格而加了吊脚,有如吊脚楼。

不过,四合院亦是黔北民居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房屋呈方形围就,中间形成天井。

多户人家聚居于四合院,关系和睦,其乐融融。

所以过去才有了“远亲不如近邻”的民言。

古建筑迎来春天。

建筑是凝固的文化,凝聚着一个时代的丰厚历史文化信息,其建筑形制、整体风貌、细部特征,是那个时代建筑文化、审美价值的集中体现。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文物古建,公众才有可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文化的变迁乃至价值。

在大力发展旅游的今天,古建筑无疑是一抹亮色。

在遵义,最成功的莫过于遵义会议会址,长征文化依托这一旧式建筑,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有力地拉动了遵义旅游。

遵义市政府与贵州省旅游局签订了《进一步促进遵义旅游业发展合作备忘录》,今后,在遵义的旅游开发项目上,省旅游局将争取国家和省等有关旅游项目资金上给予支持,从中,将帮助遵义打造习水土城、赤水丙安、大同和桐梓夜郎、务川大坪等古镇。

遵义古建筑的开发利用,正迎来春天。

肇兴侗寨

肇兴侗寨位于黎平县南70公里处。

坐落在高山环抱的一个大异槽里,肇兴侗寨是全世界最大而又最古老的侗寨。

分上、下两寨,全寨有700余户,3000余人。

寨里有5座气势雄伟、建筑独特的鼓楼,这在侗族地区是罕见的。

肇兴侗寨侗族南部方言区较大的村察,肇兴素有“七百贯洞,千家肇洞’之称(肇兴旧称“肇洞’)。

全寨被参天古树和茂林修竹所围绕,寨内流水潆回,吊脚楼房屋、晒禾架、鱼塘和风雨桥四陈,井然有条。

寨首第一座鼓楼,高十一层,下两层为四角形,上九层为八角形。

楼的尖顶处由七个宝葫芦穿衬直插云天。

第一层正面中央,塑有“二龙抢宝”;顶层瓦瓴上,塑有“三龙飞天”,故名“五龙楼”。

层层檐角,塑有虎、豹、熊、狮、飞禽和鱼。

顶层正面下端,塑有两员武将持矛拿刀。

层层檐板,绘有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禽兽。

离这里lOO米外,又有一座鼓楼。

高九层,宫殿式楼顶。

顶层中央塑一轮光芒闪射的红日,瓦瓴两端檐角,各塑一只天鹅朝向红日。

第一层正面中央塑有二龙抢宝,各层的檐板都有雕塑和绘画。

附近,有两座鼓楼,南北相距200米。

旁有花桥,下有清流,沿河便是一排排侗家吊脚楼,甚为壮观。

寨、楼、桥、河浑然一体,掩映在绿树浓荫中。

这两座鼓楼造型和五龙楼一样,但檐角和檐板塑、绘的图象却别具一格,其中一座塑一儿童,骑着一条大红鲤鱼,居于“二龙抢宝”之上,欲奔东海;另一座是寨内最高,最大的鼓楼,有十三层,顶、底两层为四方形,上十一层为八方形,尖顶是个宝葫芦穿衬。

第二层正面檐角上,塑有珠郎和娘美这对侗族情人弹琴对歌。

寨头还有一座近年刚刚落成的鼓楼,层数虽只有七层,但各层相距较高,整体高度与其他四座相差无几。

楼下有土坪,土坪边建有一座吊脚楼式戏台,与鼓楼相对。

塑像和绘画,都是本村,本寨侗族农民艺术家所绘制。

整个楼身结构不用一钉一铆,全是杉木凿榫衔接,没有一个木楔。

大小柱枋,横穿直套,十分严密结实。

前后檐口采用人字斗拱形式,汉末至唐代的建筑多采用这种格式,侗寨留存至今。

西江苗寨

位于贵州凯里的东南,从雷山路口折向东北,位于雷公山东北面,距州府凯里39公里。

是全国最大的苗寨,有5600多人,1250多户。

所以称为“千户苗寨”。

西江,是苗语“鸡讲”的音译,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

世居者均为苗族,自称“嘎闹”。

西江苗寨位于雷山东北36千米处。

这里居住的是苗族西氏支系。

千户苗寨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

在苗寨可以享用苗家风味特色晚餐,席间接受苗家少女飞歌敬酒,在苗家吊角楼美人靠(凉台栏杆,苗家称为'美人靠')上观千户苗寨万家灯火。

还可以观赏铜鼓芦笙表演,晚上可宿苗家吊脚楼。

  西江全寨有溪沟四条,分别汇入西江。

河水自南向北环绕寨脚而过,将寨分为二:

河北面是平寨、东引、羊排;南面是水寨、乌嘎、也好、南贵。

河水灌溉沿溪的农田,流至挂丁河注入清水江。

河上有一座水泥桥,沟通南北;还有一座公路桥。

为栏杆型水泥桥,是寨内老少憩息、聚会和留客的地方。

桥边竹林青翠,桥下流水潺潺。

寨四周被枫香树、杉树和青松围绕。

  寨境内有民族活动处所五处,干南飞、干觉少为斗牛坪;平寨河滩为跑马道;干觉少上面为斗鸟处;小学门前的两个坝子是跳芦笙场。

乌嘎、东引、也冬、羊排、也好、南贵等村寨的大树下,是青年男女“游方”和对歌的场所。

  西江苗寨人民向来好客。

节日或平时,客人来到苗家,全家老少都热情接待。

主人双手捧来一碗碗香喷喷的米酒,敬给客人喝,以示对客人的欢迎。

若遇节日请酒迎客,礼节更十分隆重。

日常饮食,以酸、辣、甜等食品为主。

按季节备有酸菜、糟辣子、腌鱼、腌肉、腌笋子、腌蕨菜。

鲜鱼煮酸汤,味美可口。

每逢苗年,家家都做甜酒,煮冻鱼款待客人;还喜欢上山采摘野菜,龙爪菜(蕨菜)是苗族人民喜爱的一种野菜。

  民族服饰鲜艳夺目,花色品种多样。

女青年节日盛装,头戴银花、银梳,别簪银角,包银围布片,戴耳环,项挂三至四只花纽式银项圈;还有的着古式盛装,穿大花便衣(衣角、衣肩、衣袖都订上各式银花片)、黑绉裙,外系二十四条花带和大花围腰;手上戴三四只银手镯,全身打扮得银光闪闪。

  西江苗族妇女自幼喜欢绣花。

有绉绣、平绣、叠绣和贴绣,龙以绉绣驰名。

绉绣是用八股、十股或十二股花线织成各色花带,然后绣上花、草、鸟、鱼、虫、兽等图案,订在衣领、衣袖、衣角、背带上,富于立体感。

西江银饰制作工艺精湛,驰名省内外。

  西江被人们誉为“芦笙的故乡”。

农历六月“吃新节”,十月苗年“芦笙节”,男女老少着节日盛装,齐集芦笙场,踏看芦笙曲起舞。

第二篇发展与保护

在几个已恢复的文物景点,我们也会看到了一些不该看到的现象:

一些展品遭到损坏,有的是人为破坏,有的是雨水浸坏,展品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对此,有人认为,保护和管理应该比修复更为重要。

在文物的保护管理上应该是法规先行,并在实际的操作中不断完善,如果等到出现问题再来制定法律,则是我们在文物保护和管理上,法治观念滞后的表现。

保护第一:

“没有保护就谈不上发展”

青岩镇镇长张波把“保护与发展”成了他的口头禅:

“没有保护就谈不上青岩的发展”。

按照“保护第一”的建设原则,青岩古镇按照保护对象的价值和级别特点,将旅游区划分为三级保护区和外围保护地带,严格限制开发行为,适当安排游赏项目,合理安排控制当地居民的生活活动,妥善保护古迹。

随着国内知名度的不断提高,省市区对青岩镇建设力度也不断加大。

2006年,为提升古镇形象,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环境,财政投入7000多万元对青岩古镇八大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修建迎宾大道、南北停车场、实施古镇亮丽工程,恢复东西城楼、西北城墙等,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古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而正在实施的街区保护和非物质文化传承项目,将对古镇的排污设施、小巷维护、古民居建筑等进行保护性改造。

旅游拓展:

开发青岩堡,让游客住下来

古镇现有设施已不能满足假日期间每天2万多游客的接待量。

“不仅要让游客在青岩吃、玩、购,还要让他们住下来,延长消费链。

”为了拓展接待能力,青岩镇借助贵阳市环城高速公路南环线建设的安置点——青岩堡,衔接古镇,拓展旅游业。

记者看到,建设中的青岩堡已初具规模,整齐划一具有民族风格的小楼、被称为“贵阳丽江”的仿古商业街、文化广场、停车场等已完成大部分建设。

“建成后的青岩堡将集吃、住、游、购为一体,形成一个新的旅游区。

”青岩人骄傲地向记者介绍。

据了解,目前已有邦臣佰瑞酒店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与花溪青岩堡旅游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邦臣佰瑞”将结合青岩堡商业街的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一家高端四星级度假、旅游酒店。

而青岩堡与古镇将由古栈道连接,形成景观大道,相关规划设计也正在进行中。

青岩古镇,正成为贵阳南部地区的旅游集散地,正带动周边旅游景点快速发展。

肇兴侗寨保护陷困境

  肇兴侗寨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寨中有五座鼓楼、五个戏台和五座风雨桥。

肇兴不仅是鼓楼之乡,也是歌舞之乡。

侗族大歌、蝉歌、踩堂歌、拦路歌、琵琶歌等声调婉转悠扬,旋律优美动听。

其中,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世纪80年代之后,陆续有游客进入这个美丽的侗寨,“打花脸”等传统节目也被逐渐挖掘出来。

 2003年,民营企业贵阳世纪风华旅游投资公司进入肇兴。

按该公司的设想,肇兴侗寨整体打包,实行景区式封闭管理,门票等收入与当地分成。

到2010年,世纪风华在肇兴侗寨已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两个宾馆,修整了游览步道,平整了4个停车场,还成立了一个30人的侗族大歌表演队。

  与此同时,家庭旅馆也在肇兴侗寨兴起,到2010年,整个肇兴侗寨家庭旅馆超过100家,景区的接待能力超过10万人。

2008年,仅法国、美国、瑞士等欧美国家游客到肇兴侗寨旅游的就达3万人次以上,肇兴成为贵州乡村旅游人气最旺的地方之一。

  但好景不长。

由于一些原因,当地旅游业发展受到了影响,旅游业绩下滑。

世纪风华公司与当地政府的分歧加剧。

肇兴乡党委书记黄传文说:

“企业要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甚至会过度开发,群众也希望尽快赚到钱。

而政府的一些想法,老百姓也不认同,甚至认为政府站在企业一方。

  无论如何,村庄文化的凋零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古老的村庄文化遭到的威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如老房子的自然颓败,当地居民无力修复;推翻了原有的老建筑,大量的新建筑取而代之;公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对村庄的景观的造成最直接的破坏;土地集约化导致对民居宅基地的兼并;城市化发展进程对古村落保护构成的压力和威胁……

  因此,村庄的保护开发,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这就需要多重力量的集结,民间、政府、资本三者缺一不可。

但由于这三者的利益诉求常常难以一致,村庄的保护,要么陷入停滞,要么走偏了道路。

肇兴侗寨的村落保护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村落保护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因此当地政府引进了社会资本,希望通过商业运作获得利润,然后再用这笔收益来作为当地文化保护的投入资金。

  可是资本的天性是逐利,为使利润达到最大化,开发企业往往会将村庄的文化资源工具化,只求现实利益,而往往忽视了长远的发展。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指出,开发就需要赚钱,就被纳入了经济规律,加大开发力度,也就预示着加大了破坏力度。

冯骥才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例来指出这种弊端。

他说,现在的很多“非遗”,一旦进入了名录,当地政府就放心了,也就不管了,更多地被政绩化、产业化,其实这样反倒加快了这些“非遗”的消失速度。

  有专家指出,古村落的保护比保护故宫还难。

“因为农村建筑不是故宫、颐和园,它是人们生活的地方。

如果当地人了解到现代生活应该是白瓷砖、水泥地和沙发,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他们会把整个房子拆掉重建。

  在这一点上,安徽黟县宏村也曾遇到过这样的困境。

有千年历史的宏村,60%以上的建筑都是老房子。

10多年前,这里也面临着现代化冲击下的一系列问题:

部分古建筑年久失修,风雨飘摇;各种新式建筑频频出现,与徽派传统风貌格格不入;许多村民外出打工,老房子人去楼空、日渐破败……

  1997年,北京中坤集团与黟县政府合作,开发宏村古村落旅游。

在资本和政府的合力推动下,宏村中的老房子得以修葺,古村落得以保护。

2000年,宏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保住古香古色的建筑也不过是村庄文化的第一步,在建筑里生活的人们的生活方式的保护及附着于建筑的非物质文化则更重要。

在现实中,由于村庄文化被开发成旅游资源,一些老建筑是被保护了下来。

但同时也带来了另外的一些风险。

  伴随大量游客纷涌而至,许多村民在巨大商机和现实利益驱动下,改造老房子建旅馆、开餐厅,或打通沿街墙体开店摆摊,古民居保护面临新难题。

  正如专家担心的那样,一旦古村落被确定为名村名镇,就会产生经济附加值,随之而来的商业化,会导致千村一面的危险:

“无度的旅游开发,让原生态的东西退出人们的视野,而这些古村落也变成了一个旅游区,而不是一个生命。

  幸运的是,当地政府发现了问题所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如严禁在古村落内新建住宅和附属物、拆除违章建筑和违章摊点。

另外,政府还鼓励村民从事传统的木雕、砖雕、石雕等手工艺品开发,售卖当地的茶叶、梅菜烧饼、野菜等特产,按照传统习惯在溪水边浣衣、用圆匾晾晒干菜等,在展现传统生活形态的同时获取收益。

 目前宏村每年数千万元的门票收入中有33%返还给当地政府与村民。

旅游业已成为当地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宏村村民有300余户在从事与旅游相关的生意,约占整个村总人数的83%。

村民收入67%来自于旅游业。

或许,宏村寻找出路获得经济效益方面是成功的。

但被称为“开发保护样本”的宏村在村庄文化的保护并不具有推广的价值。

在村庄保护中,如果所有的村民都变成旅游行业从业人员,那么,这个村庄还算是原生态的吗?

第三篇反思

在省内外名噪一时带富一方的青岩,黔北民居,肇兴侗寨,西江苗寨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是否能处理好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这一对相克相生的矛盾让它们做到和谐持续地发展?

在解决体制带来的管理尴尬的同时如何赋予聚落更多的文化内涵?

如何解决这些“瓶颈”问题?

和谐是唯一的答案———当地人与自然、文物的和谐;管理者和古镇的和谐;游客与景点的和谐;发展经济和保护文物的和谐,青岩古镇与城市的和谐。

和谐是对文物的最好保护,只有实现了和谐有序的开发利用,做到重在保护,合理利用,才能使开发保护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统一。

显然,要想留住古村落的文化,就需要要靠人住,靠人养的,一旦原住民流失,那些年代久远的明清时期的建筑很快就不行了。

更重要的是,人口流失,民间风俗也在消失。

而文化内涵一旦消逝,整个古村落将可能真正“死”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