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课外古诗词复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1940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下课外古诗词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七下课外古诗词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七下课外古诗词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七下课外古诗词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七下课外古诗词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下课外古诗词复习.docx

《七下课外古诗词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下课外古诗词复习.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下课外古诗词复习.docx

七下课外古诗词复习

课外古诗词背诵

1.山中杂诗

吴均

背景简介

吴均(469~520),字叔庠,梁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初任吴兴太守柳恽主簿,历官建安王记室、国侍郎、奉朝请等官,因私撰《齐春秋》免官。

作诗清拔有古气,有人学仿他的诗风,世称“吴均体”。

本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它描写了山中幽居的景象,同时表现诗人闲适的心情,刻画自然而传神,是吴均山水诗代表作之一。

山际见来烟,山际: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际:

边际。

○以“见”写存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现,灵动了景色,增添了人气。

竹中窥落日。

窥:

从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窥”呼应了前一句的

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见”,生动地再现了夕阳余晖疏朗地洒落竹林的情景。

鸟向檐上飞,向:

从,在。

檐:

屋檐。

○用“向”不用“于”,借词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的多义性所带来的暗示,激活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诗

意的表达。

云从窗里出。

○这正是山居不可思议的神奇景象。

本有的突兀感在前

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三个诗句的铺垫下,自然熨帖,不露半点神来的痕迹。

赏析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

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

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

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沈德潜说此诗:

“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意谓这首小诗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

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

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

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这四句小诗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观察角度的选择得当。

“烟”是由“山际”所见,“落日”是由竹中所见,“鸟”在檐上,“云”从窗出,这样,就不同与寻常的写山岚、落日、鸟和云,而带上了诗人山居所见的主观色彩,并有了典型的意义。

就象是摄影,摄取同一物象,却各人有各人的角度。

而一帧成功的作品,总是能取新颖巧妙的角度,摄出景物的特征与情趣,吴均的摹山范水也正是如此。

2.竹里馆

王维

背景简介

选自《王右丞集笺注》卷十三。

作者王维(701-760),唐代诗人。

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此诗是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

辋川在今陕西蓝田西南,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王维曾置别业于此。

《新唐书。

文艺传中。

王维》:

“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罔、竹里馆、柳浪、辛夷坞,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竹里馆是王维赋诗弹琴之处,本诗写于此,故以馆名命诗。

独坐幽篁里,幽篁(huáng):

幽深的竹林。

篁:

竹丛;竹林。

○虽仅客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观描绘诗人置身于竹林,然已隐露心情之怡然。

弹琴复长啸。

长啸xiào:

嘬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类似

一边弹着琴一边放肆地吹着悠长清越的口哨。

于打口哨。

○琴声与啸声,既衬出林子的幽静,又呈现出诗人快乐惬意时不俗的生命姿态。

深林人不知,深林:

幽深、茂密的树林。

此指“幽篁”。

○不知深

幽深茂密的竹林无人知晓,林有此佳处,更不知深处佳境的诗人孤寂的心境。

读出他对深深竹林外世界的惦念与张望吗?

明月来相照。

相:

偏指动作“照”的对象,此处表自称。

唯有天上皎洁的月亮映照着我,殷勤地来相伴。

○明月的映照与相伴颇有“对影成三人”的意味,是否也映照出诗人内心所怀着的渴望被世俗理解而不能的孤独与寂寞呢?

赏析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王维诗歌的一个鲜明特色。

而这个特色在每一首具体的诗歌中就表现为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的特点。

本诗写眼前景物时只用了六个字组成的三个词:

“幽篁”、“深林”、“明月”。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有六个字组成的三个词:

“独坐”、“弹琴”‘“长啸”,完全是素描,没有任何着意的描写。

逐字逐句分析,三句诗平平无奇,但是三句诗与第四句“明月来相照”合起来,却浑然天成一幅清幽绝俗的图画,其中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艺术魅力。

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中的。

就画景而言,这清幽绝俗的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就意境而言,空明澄净的月夜幽林分明是尘世受伤者的避难之所,安闲自得的表象下是对林外世界难以泯灭的渴望。

遗憾的是读者笑话往往止步于画景,忽略了旷达闲适的表情下所奔涌着的地火与热流。

本诗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

语言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

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相辅相成的作用。

再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与长啸,既以声响托出环境的静寂,又从举止折射出人物矛盾复杂且难以言表的心境。

本诗末句写到明月来相照,起到了点破暗夜的作用,同时,也照应了上句的“人不知。

”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都为诗人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感提供了绝好的道具,在安排上可谓妙手天成。

3.峨眉山月歌

李白

背景简介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

(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药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磷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

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J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半轮秋:

半圆的秋月。

平羌:

即平羌江,在峨眉山东北。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圆的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晶亮的月影。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发:

出发。

清溪、渝州均为地名。

]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

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赏析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质朴,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说明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季。

“秋”字为入韵倒置句末。

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正应了秋高气爽,月色皎洁的自然规律,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进入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平羌江在峨眉山的东北,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眠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般来说无论河水怎样流动,“水中月”也不会随之流走,月随水流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观月者也顺水而去。

因此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示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第三句中人出现了,他正连夜从清溪骚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一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歌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旅行图。

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没有更具体的景物刻划;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明晰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

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

凡咏月处,都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一般来说,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

二十八字中地名就有五个占了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绝无仅有的。

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

诗境中处处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处处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将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此外,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

“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以地名限制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不同。

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4.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背景简介(略)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洛城:

洛阳。

玉笛:

形容笛的精美。

]

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的家中飘出?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折柳:

指《折杨柳》曲调,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扬柳》曲,能不勾起思乡之情吗?

赏析

洛城就是现在的洛阳,在唐代称为东都。

一个春天的夜晚,诗人客居在这里。

夜深人静,喧嚣的都市归于沉寂。

忽然间,不知何处传来凄清婉转的笛声,在春风中氤氲开来,弥漫了整个洛城。

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

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

《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在这样一个春夜,耳边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的曲子,诗人不禁油然而生故园之思。

推己及人,诗人想:

那些跟他一样在外漂泊的游子,又有谁能不动情呢?

这首诗中,《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

中国古诗词中,折杨柳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置身在这种文化习俗中的人,便自然而然地被它唤起家园故人之思。

5.逢入京使

岑参

背景简介

岑参(约714——770年),唐代诗人,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曾随军到安西、武威等地,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

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擅长于七言歌行。

由于从军多年,对边塞生活有深刻体验。

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

本诗选自《岑嘉州诗》,作于天宝八年(749年)诗人赴安西(现新疆库车一带)途中,表达了作者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故园:

指在长安的自己的家。

东望:

向东望去。

○写眼前的实景,景中已含情。

故园东望路漫漫,

离开长安已好多天了,回头东望,

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龙钟:

流泪的样子,这里是

沾湿的意思。

○强调自己思念亲人的激情,

为下文捎书作铺垫。

双袖龙钟泪不干。

思念远方的亲人,禁不住泪水潸然而下,

擦拭的双袖全都湿透了。

 

○写出了行者匆匆的形态,透露着些许的遗憾。

马上相逢无纸笔,

骑在马上与回京办事的驿使相遇,

一时没有纸笔,无法写信。

 

凭:

托。

传语:

捎口信。

○有纸笔也得“凭”,可见无纸笔的“凭”还有任由的意思。

所以这一诗句既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与豁达的性情,又表达了某种程度的无奈。

凭君传语报平安。

托您给家中捎个口信,

就说我一切安好。

 

[赏析]

天宝八年,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途中,偶尔与一位入京办事的驿使相遇,就托他捎个口信回家报平安。

这首诗就写当时相逢的情景。

诗的前两句说:

东望我的故乡,道路遥远望不到头,两袖都被泪水沾湿了。

诗人已离开长安好多天了,长路漫漫,思念亲人、故园的心情也越来越强烈。

“龙钟”、“泪不干”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诗的后两句正面写相逢的场景: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顾不上写信了,就请您给我捎个口信回家报平安吧。

这两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诗句既表达了他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韵味淳厚隽永。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在平易中显出丰富的诗韵,故能深入人心、脍炙人口。

6.滁州西涧

韦应物

背景简介

韦应物(737—约792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唐代诗人,曾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或韦苏州。

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也有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之作,语言通俗易懂。

此诗选自《韦苏州集》,写春游滁州西涧所见到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的心情,是山水诗中的佳作。

独怜幽草涧边生怜:

爱。

幽:

深处。

我独爱生长于(深谷)溪涧边的青青幽草,○强调对自甘寂寞小草的怜爱。

上有黄鹂深树鸣。

深树:

树阴深处。

涧水上头茂密的树丛深处,时时传来黄莺的叫声。

○诗人不太理会居高鸣叫的有着

动听嗓音的黄鹂。

春潮带雨晚来急,带:

夹杂着。

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渲染了水急,更衬出人急,与下句渡舟闲置作强烈对比。

建议译为:

春天的潮水加上晚来的大雨,溪流中的水势更加湍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野渡:

郊野的渡口。

自横:

自由自在地浮泊。

郊野的渡口空无一人,○欲渡无船,本当着急之时却透露着诗意的悠闲,这

只有空空的渡船自在地漂浮着。

是为什么呢?

诗情画意令人击节赞叹。

[赏析]宜就诗解诗,若要分明地说出诗中所寄托的内容,得有相关背景的恰到好处的揭示。

这是一首写山水春景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诗的前两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涧边小草,却把在高处婉转鸣叫的黄莺置于陪衬的位置。

小草喻安贫守节的清高之士,高唱的黄鹂则是谄媚之徒(能直接这样说吗?

还是得有个过度),这就鲜明地表露出作者恬淡的胸襟。

后两句则描绘了在晚潮春雨交加的时刻,渡船却被闲置一旁,无人问津的景象。

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作者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本诗寓情于景,十分含蓄隽永而耐人寻味。

诗的末句“野渡无人舟自横”,诗情画意并茂,历来为人们所赞赏。

7.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背景简介

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

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赏识,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

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

这时,遭受了八年安史之乱的唐朝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转入衰落,他们二人的晚景也十分凄凉,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李龟年流落江南。

在这种情况下的会见,自然触发了杜甫胸中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歌声。

[岐王:

李范,唐玄宗的弟弟,喜好文艺。

崔九:

秘书监崔涤。

]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如今正是江南一派大好风光的时候;没想到,在这落花时节,能与你重逢。

[○传诵名句。

“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既见欣喜之情,又蕴无限之感慨。

]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

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了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全诗情韵深厚,内蕴丰富,举重若轻,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前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却在迭唱和咏叹中,蕴含着深沉的感情,流露出对往昔盛世的无限眷恋。

后两句虽置身风景秀丽的江南,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

“落花时节”这四个字像是即景书事,又像是别有寓托,使人联想到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

但诗人写到这里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

尽管诗中没有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读者却不难感受到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

确实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

8.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背景简介

  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

天宝进士,曾任转运使判官等。

因个性刚直而冒犯皇上,两度迁谪,贬为随州刺史。

他是中唐前期以山水诗著名的诗人,其诗风格温雅流畅,冠绝于当世,誉为“五言长城”。

有《刘随州集》。

这首五绝,是诗人送别僧人灵澈时所作。

灵澈上人是当时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今浙江绍兴)人。

上人,是对僧人的尊称。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

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地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苍翠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晚钟的声音。

[苍苍:

深青色。

这里指葱笼的树色。

竹林寺:

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云游歇宿的寺院。

杳杳(yǎo):

深远的样子。

]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灵澈背着斗笠,披着夕阳的余辉,独自向青山走去,越走越远。

[荷笠:

背着斗笠。

荷:

负。

此写行僧形象。

青山独归:

即独归青山。

○此处写灵澈辞别归去的情景。

炼字精确,“带”字用得极妙。

语句倒装,人远山亦远,特别有韵味。

]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抒发了对灵澈的深情厚谊,表现了诗僧灵澈的清寂风度,也寄托着自己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

全诗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朴素秀美,意境闲淡,一反送别感伤之态,成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夕阳残照,山林苍苍,古寺幽幽,钟声杳杳,青山远卧;荷笠灵澈,独归青山,愈行愈远。

景物远近搭配协调,为诗人的送别创造了独特苍茫幽远的意境。

前两句“苍苍”和“杳杳”相对,叠字手法的运用使读者体验到寺院的幽深和晚钟的悠远。

后两句中“带”字似见斜阳随灵澈的身影移动,紧随而不舍。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全诗结构精巧:

首句有“苍苍”,末句即以“青山”相对,点出寺在山林;二句有“晚”,三句即以“斜阳”相联;而前两句中寺院钟声的描写,末句又有“归”字相锁合。

诗歌内容回环复沓,首尾相顾,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9.约客

赵师秀

背景简介

赵师秀,字柴芝,号灵秀,南宋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诗以清苦为主,与徐照、翁卷、徐玑并称“永嘉四灵”。

有《清苑斋集》。

与人约会而久侯不至,难免焦躁不安,这大概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经验,以此入诗,往往难以写得蕴藉有味。

而赵师秀的这首小诗,却将此种情致描绘得清雅有致,余味悠长。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江南的梅雨季节雨水连绵不断,长满

了青草的池塘中蛙声连连。

有约不来过放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与客有约,但过了夜半客人还未前来,

(我)闲适地围棋子敲着棋盘使灯花落下。

[赏析]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描绘的是江南初夏之夜的寻常景致,但这决不是计人信笔拈来的泛泛之语,而是一个孤寂者深夜侯客不至的独特感受。

雨声、蛙声为什么显得如此清晰而绵长?

原来,他静候的是友人如约而至如叩门声,然而久侯不至,入耳的却是潺潺雨声与无尽蛙声,夜越深就越发显得清晰。

“有约不来过夜半”,这一句方才点明了诗题,也使上两句的景物有了着落,夜深却依旧不寐,足见诗人期待之深之久。

读诗至此,似乎将期客不至的情形写尽,然而未句的一个小小垫衬,却令全诗大为生色。

“闲敲棋子落灯花”,这句只描绘了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诗人焦躁而期望的心情刻画得细致入微。

人在孤寂焦急的时候,往往会下意识地做一种单调机械的动作,而在于诗人就表现为“闲敲棋子”。

落灯花固然是敲棋所致,但也委婉地表达了灯芯久燃,期客时长的情形,诗人怅惆失落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10.论诗

赵翼

背景简介

选自《瓯北诗集》。

赵翼,字云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今江苏武进县)人。

清代史学家,文学家。

他长于史学,论诗与袁枚相近,主张“争新”和独创,力反模拟。

他的诗具有冲口而出,清晰流畅的特点,有时含带含蓄与诙谐。

有《瓯北诗钞》,《瓯北诗话》等。

清代的复古风气相当盛行,针对这种以古为是的盲目崇古论调,诗人写了《论诗》五首,这是其中流传得最广的一首。

[原文泽注]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李白杜甫的诗篇在民间千古流传,到

了现在已觉得不太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人间每朝每代都有有才华的诗人出现,

以各自的风格统领诗坛数白年。

[赏析]

李白、杜甫毫无疑问是唐代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最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篇历代传诵,万古流传。

然而,清代诗人赵翼却不这么认为。

诗歌的头两句,可谓一鸣惊人,语惊四座。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社会在前进,时代亦在变化,在斗转星移之间,如若一味尊崇古人,顶礼膜拜,那就只能落入迷信的窠臼中而不能自拔。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诗人认为:

历史在前进,诗歌也将随之变化,没有亘古不变的诗风,也没有永恒不改作诗原则与手法。

如果一味去迷信,去模仿,反而会令诗歌僵死!

而只有那些适应时代,用自己的思想与风格吟唱出来的诗篇,方可成为统领诗坛的经典之作。

清代的复古风气相当盛行,针对这种以古为是的盲目崇古论调,诗人提出的这种论调,看似骇世惊俗,实际上并不深奥玄妙,只是就世而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