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1939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docx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docx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1.社会学:

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

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

3.普遍调查:

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

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

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

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下而上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

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

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

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

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或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

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实地研究:

又称田野调查,它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2.定性分析:

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3.定量分析:

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第三章社会与文化

1.社会:

是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2.社会结构:

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3.人口:

是指特定区域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总体。

4.人口数量:

是对人口的量的规定性,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通常人口数量指的是人口规模。

5.人口质量:

也称人口素质,是对人口资源的质的规定性,包括人口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

6.自然资源:

是指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7.环境:

是指围绕在人类周围的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等因素所构成的人类生存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外界条件的总和。

8.文化:

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9.文化交流:

是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10.文化传播:

是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吸收的过程。

11.文化震惊:

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与心理上的震撼。

12.主文化:

又称主流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治集团倡导,并被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文化。

13.文化冲突:

是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

14.文化采借:

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集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

15.文化自觉性:

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对他人的文化有“识人之明”。

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1.社会化:

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2.基本社会化:

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3.继续社会化:

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

4.再社会化:

是一个人从一种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生活方式转变与适应的过程。

5.正向社会化:

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

6.反向社会化:

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称为文化反哺。

7.生物因素:

是指个人所带有的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

8.环境因素:

是指影响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全部社会环境。

9.互联网:

是指一个由各种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独立运行和管理的计算机网络组成的全球性信息系统。

10.社会实践:

是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

11.社会角色:

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12.先赋角色:

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13.自致角色:

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或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14.规定性角色:

是指其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有比较严格而明确的规定。

15.开放性角色:

是指其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没有严格而明确的规定。

16.功利性角色:

是指那些以追求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

17.表现性角色:

是指主要不是以获得经济利益和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18.人的全面发展:

是人的一切属性的全面发展。

所谓一切属性,既包括人的智力和体力,又包括人的思想、情操、道德、审美能力等等。

第五章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

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和交往形式而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2.暗示:

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肢体语言以及某些符号,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影响,使其以暗示者所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

3.模仿:

是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而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4.交换:

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

5.合作:

是指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6.竞争:

是指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争夺,它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普遍形式。

7.冲突:

是指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阻止对方意图的自觉行动。

8.调适:

是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要求,是对冲突情境加以适应的过程。

9.符号:

指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的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象征。

10.语言:

指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

11.社会网络:

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

12.强关系网络:

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人与人的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

13.弱关系网络:

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人与人关系并不紧密,也没有太多的感情维系。

14.社会资本:

指通过社会联系与社会关系所获取的资源。

第六章家庭与婚姻

1.家庭:

是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

2.婚姻:

婚姻通常是男女之间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的规定而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

3.核心家庭:

指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

4.主干家庭:

指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5.联合家庭:

指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孙(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

6.“失独”家庭:

指失去家中独生子女的家庭。

7.同性恋家庭:

指同性恋者因婚姻压力选择同性婚姻的家庭。

8.丁克家庭:

指“无孩家庭”,具有生育能力而选择不生育,除了主动不生育,也可能是主观或者客观原因而被动选择不生育人群。

9.留守家庭:

指夫妻一方在外流动打工,一方留守的“半流动”家庭以及夫妻双方都在外流动打工的“双流动”家庭。

第七章群体与组织

1.群体:

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2.初级群体:

又称作首属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

3.次级群体:

又称作次属群体,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建立起来的。

4.正式群体:

也就是社会组织。

5.非正式群体:

是在成员个人倡议的基础上建立的,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无正式组织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

6.内群体:

又称作“我群”,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是内群体。

7.外群体:

又称作“他群“,那些由他人结合而成、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群体,就属于外群体。

8.参照群体:

指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

9.大群体:

指规模较大、人数较多、人员之间较少直接互动的群体。

10.小群体:

指规模较小、成员之间能够直接互动的群体。

11.组织:

是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的结构制度化的群体。

12.科层制:

是指建立在法理型权威基础上的,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等级体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13.集体行为:

是指在缺乏确定的组织程序和制度规范条件下,很大程度上自发形成的,由许多个体参加的非制度化行为。

第八章教育、劳动与消费

1.教育:

广义教育指一切传播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知识技能经验,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

2.劳动:

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变换、调整和控制自然界的活动,包括脑力活动和体力劳动。

3.福特主义:

指以泰勒制原则和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的生产劳动方式。

4.后福特主义:

指以精益生产、柔性专业化等非大规模生产方式为核心的新的资本主义积累方式及社会经济结构的生产劳动方式。

5.失业:

是指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未得到就业机会的状态。

6.失业率:

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是准确描述就业形势的关键性指标。

7.消费:

是为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和文化财富的活动。

8.炫耀性消费:

是富裕的上层阶级通过对物品的超出实用和生存所必需的浪费性、奢侈性和铺张浪费,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金钱财力和社会地位,以及这种地位所带来的荣耀、声望和名誉。

第九章社区与社区发展

1.社区:

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农村社区:

也称乡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3.城市社区:

又称都市社区,是指以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4.社区发展:

指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结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5、社区建设:

就是以人们日常居住和生活的基层社区为载体,通过社区居民自治,社区与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合作,来建立一个和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城市管理制度和社会化服务网络相适应的社区支持系统。

第十章城镇化

1.城镇化:

又称城市化、都市化,指人口和社会职能向城市或城市聚集,生产方式、文化模式和社会角色发生变化,使城乡融合的过程。

2.城市群:

是指人口规模在2500万以上和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50人的城市集聚区。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社会不平等:

广义是指社会差别,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狭义是指个人或群体间的等级差异。

2.性别:

是指男女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

3.种姓:

是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的社会等级制度。

4.种族:

又称人种,指在体制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的人群。

5.等级:

指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互相区别的群体。

6.阶层:

一是指阶级内部的层次划分,二是指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

7.社会分层:

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不均等分配。

8.社会流动:

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外一种地位或职业的变动。

第十二章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

1.偏差行为:

指在特定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差异行为。

2.社会规范:

在任何社会,都存在一套对社会成员行为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用以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的社会关系,指导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这就是社会规范。

3.偏差习性:

是指个人行为嗜好因不为社会所认可而表现出来的行为。

4.偏差心理:

是指因为心理或精神的原因导致无法进行常规的社会活动表现出来的行为。

5.偏差文化:

是指以与社会主导文化所不同的文化表现出来的行为。

6.违法行为:

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条文的行为,包括犯罪和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

7.违章行为:

是指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规章条例的行为。

8.违规行为:

是指一切违反既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行为。

9.社会控制:

是指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

10.宏观控制:

是指社会利用法律、政策、条令等手段对整个社会加以控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11.外在控制:

指利用外部社会力量促使社会成员遵从社会规范。

12.积极性控制:

指利用奖励手段来鼓励社会成员遵从社会规范,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13.消极性控制:

指利用惩罚手段来防止社会成员的偏差行为。

第十三章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

是指因个人与社会关系在社会进程中发生了障碍或社会结构与社会环境失调,造成了影响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正常生活的问题。

2.结构性社会问题:

指社会制度或政策失调诱发的社会问题。

包括腐败问题、贫困问题。

3.偏差性社会问题:

一般指个体偏离或违反一定社会行为规范造成的社会问题。

4.腐败:

是权利的滥用,即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政府和公众所赋予的权力,骗取或以其他手段为个人或某个集团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5.贫困:

是指人们在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获得基本生活资料能力的一种生存状态。

6.毒品:

指鸦片、海洛因、大麻等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能够使人上瘾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7.自然性社会问题:

就是自然灾害问题,指一种人类无法控制的力量造成的社会问题。

第十四章社会变迁

1.社会变迁:

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

2.社会进步:

是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有规律的前进运动,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进步的过程。

3.社会倒退:

是社会局部或整体,从已经达到的较高发展阶段向较低发展阶段变化的过程。

4.社会革命:

是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

5.社会改革:

是人们有意识地规划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的社会局部调整或全面改良的过程。

6.整体变迁:

是整个社会体系的变化,是各个社会要素变化合力的结果。

7.局部变迁:

是社会要素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

8.自发变迁:

指被动的参与或盲目的顺从社会变迁。

9.有计划变迁:

指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参与社会变迁。

10.社会现代化:

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先导,以工业化、城市化、知识化等为主要内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变迁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