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病临床诊疗指南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1869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念珠菌病临床诊疗指南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念珠菌病临床诊疗指南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念珠菌病临床诊疗指南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念珠菌病临床诊疗指南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念珠菌病临床诊疗指南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念珠菌病临床诊疗指南教案.docx

《念珠菌病临床诊疗指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念珠菌病临床诊疗指南教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念珠菌病临床诊疗指南教案.docx

念珠菌病临床诊疗指南教案

念珠菌病临床诊疗指南

(IDSA,2009年增补版)

 

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的专家组,曾经编写了系统性念珠菌病(invasive candidiasis,也译为侵袭性念珠菌病)、粘膜念珠菌病(mucosal candidiasis)的诊疗指南,发表于2004年的《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指南提供的诊疗建议,被医务工作者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

2004年之后,数种新型抗真菌药物上市,数个念珠菌病相关的临床试验的研究报告相继发表,在既往指南的基础上,新指南在相关方面进行了增补或修改。

缩写

AmB-d:

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

LFAmBs:

两性霉素B的含脂复合制剂,包括:

L-AmB:

两性霉素B脂质体

ABLC:

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

ABCD:

两性霉素B胆固醇复合体

 

注释:

文中粒细胞缺乏病人英文原文为neutropenic patients,直译为粒细胞减少病人,但译者觉得译为粒细胞缺乏病人更为准确。

 

摘要

2004年版念珠菌病诊疗指南发表之后,念珠菌病的治疗发生了一些变化。

棘白菌素类、广谱吡咯类抗真菌药物治疗念珠菌血症、其他系统性念珠菌病、粘膜念珠菌病的临床疗效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考察,使这些疾病治疗策略发生了变化。

比较少见的系统性念珠菌病,如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骨髓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2004年以来很少有研究结果发表,相关论文主要为治疗经验、病例报道或者小样本的临床研究,其结论多只是为新的治疗策略的效果提供一些证据,这些疾病的治疗策略变化不大。

摘要部分概括了新指南的主要诊疗建议,后文会有更为详细的叙述。

念珠菌菌血症,非粒细胞缺乏病人

1.对于绝大多数成年病人,推荐给予以下初始治疗:

氟康唑,负荷剂量800mg(12mg/kg),维持剂量400mg/d(6mg/kg/d)。

或者,棘白菌素类药物(卡泊芬净,负荷剂量,70mg,维持剂量,50mg/d;米卡芬净,100mg/d;阿尼芬净,负荷剂量,200mg,维持剂量,100mg/d)(A—Ⅰ)。

对于病情严重程度为中重度的病人,或者病人近期内接受过吡咯类抗真菌药物治疗,专家更倾向于推荐使用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A-III)。

对于病情较轻,近期没有接受过吡咯类抗真菌药物治疗的病人,可以使用氟康唑治疗(A-III)。

小儿病人可以使用相同的治疗策略,但需要调整给药剂量。

2.病人接受棘白菌素类药物治疗后,如果致病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如白色念珠菌),并且病人病情趋于稳定,建议使用氟康唑替代棘白菌素类药物继续治疗(A-II)。

3.光滑念珠菌引起感染时,推荐使用棘白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B-III)。

在确定光滑念珠菌对吡咯类药物敏感之前,不推荐使用氟康唑、伏立康唑替代棘白菌素类药物继续治疗(B-III)。

如果病人初始治疗时使用氟康唑、伏立康唑,如果病人感染症状得到控制,并且随后进行的血培养为阴性结果,继续使用吡咯类药物完成治疗是合理的(B-III)。

4.近平滑念珠菌引起感染时,推荐使用氟康唑治疗(B-III)。

如果病人初始接受棘白菌素类药物治疗,病人感染症状得到控制,并且随后进行的血培养为阴性结果,继续使用棘白菌素类药物完成治疗是合理的(B-III)。

5.如果病人不能耐受其他抗真菌药物,或者其他抗真菌药物不能获得,推荐使用注射用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或者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进行治疗(A-I)。

注射用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的给药剂量是0.5—1.0mg/kg/d,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的给药剂量是3—5mg/kg/d。

病人接受两性霉素B类药物治疗后,如果致病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如白色念珠菌),并且病人病情趋于稳定,建议使用氟康唑替代两性霉素B类药物继续治疗(A-I)。

6.治疗念珠菌血症时,伏立康唑是有效的治疗药物(A-I),其给药剂量为400mg/次(6mg/kg/次),一日二次,两次。

随后200mg/次(3mg/kg/次),一日二次。

但是,与氟康唑比较,伏立康唑的优势是有限的,对于某些念珠菌病病人,如果致病微生物为克柔念珠菌、伏立康唑敏感的光滑念珠菌,考虑给予病人口服伏立康唑的降阶梯治疗(stepdown)(B-III)。

7.念珠菌血症病人,如果没有发现明确的播散感染灶,经过初始抗真菌治疗后,血培养转阴,念珠菌血症相关感染症状缓解,再给予病人2周的针对性抗真菌药物治疗(A-III)。

8.非粒细胞缺乏病人发生念珠菌血症后,如果血管内导管与感染相关,强烈建议拔除血管内留置导管(A-II)。

 

念珠菌菌血症,粒细胞缺乏病人

1.对于绝大多数病人,建议给予棘白菌素类药物或者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治疗。

给药方法为:

卡泊芬净,负荷剂量,70mg,维持剂量,50mg/d;米卡芬净,100mg/d(A-II);阿尼芬净,负荷剂量,200mg,维持剂量,100mg/d(A-III)。

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3—5mg/kg/d(A-II)。

2.对于病情较轻,近期没有接受过吡咯类抗真菌药物治疗的病人,可以使用氟康唑治疗,负荷剂量800mg(12mg/kg),维持剂量400mg/d(6mg/kg/d)(B-III)。

如果需要覆盖可能(多细胞的)真菌(mold,与酵母菌相对应的)感染时,建议使用伏立康唑进行治疗(B-III)。

3.光滑念珠菌引起感染时,推荐使用棘白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B-III)。

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也是有效治疗药物,但医生似乎不太积极使用这种药物(B-III)。

如果病人初始治疗时使用伏立康唑、氟康唑,如果病人感染症状得到控制,并且随后进行的血培养为阴性结果,继续使用吡咯类药物完成治疗是合理的(B-III)。

4.近平滑念珠菌引起感染时,推荐使用氟康唑治疗或者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进行初始治疗(B-III)。

如果病人初始接受棘白菌素类药物治疗,病人感染症状得到控制,并且随后进行的血培养为阴性结果,继续使用棘白菌素类药物完成治疗是合理的。

克柔念珠菌引起感染时,推荐使用棘白菌素类、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伏立康唑进行治疗(B-III)。

5.念珠菌血症病人,如果没有发现明确的播散感染灶,经过初始抗真菌治疗后,血培养转阴,念珠菌血症相关感染症状缓解,粒细胞减少得到纠正,再给予病人2周的针对性抗真菌药物治疗(A-III)。

6.考虑拔除病人留置的血管内导管(B-III)。

 

对怀疑发生系统念珠菌病的非粒细胞缺乏病人的经验治疗

1.非粒细胞缺乏病人怀疑发生系统性念珠菌病,治疗策略与已确诊的念珠菌病的治疗相似。

推荐给予以下初始治疗:

氟康唑,负荷剂量800mg(12mg/kg),维持剂量400mg/d(6mg/kg/d)。

或者,棘白菌素类药物(卡泊芬净,负荷剂量,70mg,维持剂量,50mg/d;米卡芬净,100mg/d;阿尼芬净,负荷剂量,200mg,维持剂量,100mg/d)(B-III)。

对于病情严重程度为中重度的病人,或者病人近期内接受过吡咯类抗真菌药物治疗,或者感染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的可能较大,推荐使用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B-III)。

2.如果病人不能耐受其他抗真菌药物,或者其他抗真菌药物不能获得,推荐使用注射用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或者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进行治疗(B-III)。

注射用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的给药剂量是0.5—1.0mg/kg/d,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的给药剂量是3—5mg/kg/d。

3.危重病人,如果存在发生系统性念珠菌病的危险,存在原因不明的发热,可以考虑给与经验性的抗真菌治疗。

根据以下因素制定给药方案:

感染危险因素,系统性念珠菌病的血清标志物,非无菌部位的病原学检查结果等(B-III)。

 

对怀疑发生系统念珠菌病的粒细胞缺乏病人的经验治疗

1.推荐用药方法为:

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3—5mg/kg/d;卡泊芬净,负荷剂量,70mg,维持剂量,50mg/d (A-I);伏立康唑, 400mg/次(6mg/kg/次),一日二次,两次。

随后200mg/次(3mg/kg/次),一日二次(B-I)。

2.氟康唑(负荷剂量800mg(12mg/kg),维持剂量400mg/d(6mg/kg/d))或者伊曲康唑(200mg/次或者3mg/kg/次,一日二次)也是可以选择的药物(B-I)。

3.注射用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但与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比较,毒性大(A-I)。

4.如果病人近期曾使用吡咯类药物预防真菌感染,如果怀疑病人已经发生系统性念珠菌病,不要再使用吡咯类药物进行经验治疗(B-II)。

 

新生儿念珠菌病的治疗

1. 推荐使用注射用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治疗新生儿播散性念珠菌病(A-II)。

如果排除泌尿系统感染,可以使用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B-II)。

氟康唑也可作为治疗药物,给药剂量为12mg/kg/d (B-II)。

抗感染的推荐疗程为3周。

2. 如果新生儿无菌体液和/或尿培养检出念珠菌属真菌,建议进行腰穿查脑脊液、散瞳查眼底(眼科医生操作)(B-III)。

如果无菌体液中持续或者反复检出念珠菌,建议做泌尿生殖系统、肝脏、脾脏的影像学检查(B-III)。

3. 如果念珠菌对氟康唑、注射用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耐药,或者病人不能耐受上述药物,可以谨慎使用棘白菌素类药物(B-III)。

4.如果血管内导管与感染相关,强烈建议拔除血管内留置导管(A-II)。

5.如果婴儿病房系统性念珠菌病发病率高,建议给予出生体重在1000g以下的新生儿氟康唑预防感染(A-I)。

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抗真菌药物耐药性变化、药物毒性反应和病人神经发育等情况(A-III)。

 

抗真菌药物预防系统性念珠菌病

适用范围:

实体脏器移植病人,ICU病人,接受化疗的粒细胞缺乏病人,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上述病人存在发生(系统性)念珠菌病的危险因素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1. 实体脏器移植病人,如果存在发生念珠菌病的高危因素,可在术后使用氟康唑(200—400mg/d)、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1—2mg/kg/d,7—14天)预防感染,推荐等级为肝移植(A-I),胰脏移植(B-II),小肠移植(B-III)。

2.成人ICU病房,如果病房系统性念珠菌病发病率高,对于存在感染高危因素的病人,推荐使用氟康唑(400mg/d或者6mg/kg/d)预防感染(B-I)。

3.化疗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病人,化疗诱导期出现粒细胞减少时,推荐使用氟康唑(400mg/d或者6mg/kg/d)(A-I)、泊沙康唑(200mg,3次/d)(A-I)、卡泊芬净(50mg/d)(B-II)预防系统性念珠菌感染。

口服伊曲康唑(200mg,2次/d(292条原始文献给药方法为200mg 静滴,2/d,2天,随后200mg/d))也是一种有效方法(A-I),但较其它药物无明显优势,且耐受性较差。

4.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粒细胞减少,感染高发期建议使用氟康唑(400mg/d或者6mg/kg/d)、泊沙康唑(200mg,3次/d)、米卡芬净(50mg/d)预防系统性念珠菌感染(A-I)。

 

前言

人类系统性(侵袭性)真菌病中,念珠菌属菌是最常见的致病真菌。

念珠菌引起的感染是多种多样的,可累及全身各个脏器,从皮肤粘膜感染直至危及生命的系统性感染。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念珠菌病的发病率逐步提高[1—5]。

促使念珠菌病发病危险因素包括:

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留置中心静脉导管,静脉营养,在ICU实施的肾替代治疗,粒细胞减少,植入人工装置,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化疗药物和免疫调节药物)[2—7]。

在美国和其它多个发达国家,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中,念珠菌是第四位常见致病微生物[5,8—10]。

系统性念珠菌病严重影响病人预后,系统性念珠菌病的归因致死率不同文献报道不同,有的报道为47%[11],有的报道认为成人为15%—25%,新生儿和儿童为10%—15%[12,13]。

成年住院病人,如果发生系统性念珠菌病,治疗费用将增加40000美元左右[1,13]。

本指南中,将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 非粒细胞缺乏病人念珠菌血症的治疗

2. 粒细胞缺乏病人念珠菌血症的治疗

3. 非粒细胞缺乏病人怀疑发生系统性念珠菌病时的经验治疗

4. 粒细胞缺乏病人怀疑发生系统性念珠菌病时的经验治疗

5. 念珠菌泌尿系感染的治疗

6.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治疗

7. 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的治疗

8. 念珠菌骨关节感染的治疗

9. 成人念珠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

10. 念珠菌性眼内炎的治疗

11. 心血管系统念珠菌感染的治疗

12. 新生儿念珠菌病的治疗

13. 呼吸道分泌物念珠菌培养阳性的临床意义

14. 非生殖道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的治疗

15. 实体脏器移植病人、ICU病人、肿瘤病人化疗时、造血干细胞病人存在发生念珠菌病的危险因素时,是否应该给予抗真菌药物预防感染?

 

诊疗指南的特点

诊疗指南是一系统编写的文书,可协助医务人员和患者在面对具体临床问题时作出适宜的决定[14]。

良好的指南应该具备以下属性:

有效性,可靠性,可重复性,临床实用,使用灵活,透明,多学科合作,论据综述,参考文献科学详尽等。

编写过程、方法的概况

    在2004年指南基础上,专家组通过PubMed检索了2004年以来发表的英文文献,进行分析综述,对旧指南进行增补。

(P506,略)

文献综述

抗真菌药物的药理学知识

通过全身用药可治疗念珠菌病的抗真菌药物包括四大类:

多烯类(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AmB-d),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ABLC),两性霉素B胆固醇复合体(ABCD),三唑类(或者吡咯类,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阿尼芬净,米卡芬净)和氟胞嘧啶。

在介绍药物治疗方法前,有必要先回顾一下抗真菌药物的药理学知识。

两性霉素B制剂

    两性霉素B制剂的临床经验多来源于其去氧胆酸盐(AmB-d)。

用于临床的两性霉素B的含脂复合制剂(LFAmBs)包括:

ABLC、ABCD和L-AmB,它们具有与AmB-d相同的抗真菌谱,但药理学特征、不良反应发生率却各不相同,不同制剂之间不可随意替换。

本文论及两性霉素B时,如果没有特别指出剂量或者制剂,即表示各种制剂均可使用。

对于多数系统性念珠菌病,AmB-d的常用剂量是0.5—0.7mg/kg/d,如果致病念珠菌对AmB-d不十分敏感时,如光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引起的感染,AmB-d的给药剂量应考虑增至1mg/kg/d。

治疗系统性念珠菌病时,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的常用剂量是3—5mg/kg/d[16,17]。

AmB-d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中,肾毒性是最为常见的,接近50%的病人在用药后会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18]。

LFAmBs较AmB-d昂贵,肾毒性较低[19—21],静脉滴注时仍然会发生输液给药相关的毒性反应。

LFAmBs的不同品种中,L-AmB对肾脏的毒性最低[21]。

LFAmBs不同品种在药代动力学、毒性方面的差异对疗效的影响,目前尚无临床试验进行比较研究。

对于不同的念珠菌病,目前我们还不能确定哪种LFAmBs的疗效优于AmB-d。

LFAmBs的药理学特点,使其能够减轻两性霉素B对肾脏的毒性作用,具有一定保护作用,但从理论上推猜测,该类制剂难以将活性成分输送至肾脏感染部位[22]。

限于当前研究状况,除泌尿系念珠菌病外,我们不能确定在那种情况下不能使用LFAmBs。

动物实验发现,L-AmB在CNS的药动学、治疗学参数具有相对优势[23]。

临床研究结果证实,AmB-d引起肾毒性时,病人死亡率增加6.6倍(6.6fold),所以当病人具有发生肾毒性的高危因素时,很多医生选择LFAmBs进行初始治疗[24]。

三唑类药物(吡咯类药物)

对于多数念珠菌属菌株,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具有相似的抗真菌活性[25,26]。

这类药物对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活性稍差。

本类药物对P450酶系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因此,医生在使用此类药物前后均应仔细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对其它治疗药物的影响,必要时作出调整。

大样本的临床试验中证实,氟康唑对念珠菌血症的治疗效果与AmB-d相当[27,28]。

氟康唑是口咽部、食管、外阴念珠菌病的标准治疗药物[29,30]。

氟康唑口服容易吸收,血药浓度相当于静脉给药时的~90%,药物吸收不受食物、胃酸pH和疾病状态影响。

本类药物中,氟康唑穿透进入脑脊液、玻璃体的能力作强,这些体液或器官中的药物浓度可达同期血药浓度的50%以上[31],所以氟康唑常被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和眼内念珠菌感染。

氟康唑尿药浓度是血药浓度的10—20倍。

系统性念珠菌病病人,使用氟康唑治疗时需要给予负荷剂量(800mg,或12mg/kg),随后给予维持剂量(400mg/d,或者6mg/kg/d)。

血清肌酐清除率<50ml/min时,需要降低(维持)剂量。

伊曲康唑常被用来治疗粘膜念珠菌病,尤其氟康唑治疗失败者[32]。

伊曲康唑治疗系统性念珠菌病的资料较少。

本品胶囊制剂和口服溶液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不同。

组胺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可减少胶囊制剂的吸收,酸性饮料(如碳酸饮料和酸果汁)可增加吸收[33]。

胶囊制剂和食物同服可增加吸收,而口服溶液在空腹服用时吸收较好[34]。

口服制剂的成人给药方法为:

200mg,3次/d,3天,随后,200mg,1—2次/d。

伏立康唑治疗粘膜和系统性念珠菌病均有效。

口服制剂主要用于降阶梯(step-down)治疗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珠菌(氟康唑耐药,伏立康唑敏感者)引起的念珠菌病。

伏立康唑在脑脊液、玻璃体内浓度高[35,36]。

伏立康唑既可口服给药也可静脉给药。

口服给药生物利用度>90%,且药物吸收不受胃酸pH影响,但食物可减少本品吸收[37]。

口服制剂的成人给药方法为:

负荷剂量400mg,2次/d,1天,随后,200mg,2次/d。

静脉制剂含有环糊精,成人给药方法为:

负荷剂量6mg/kg,1次/12hr,1天,随后,3—4mg/kg,1次/12hr。

对于明显肾功能不全的病人,静脉给药制剂的环糊精可能会在病人体内蓄积,所以病人血清肌酐清除率<50ml/min时,不推荐静脉给药[38]。

口服给药时,无需根据肾功能调整给药剂量,而与其它三唑类药物不同的是,轻中度肝功能受损病人需降低维持剂量。

相同给药剂量,不同病人的血药浓度变化范围很大,这是伏立康唑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造成的[39,40]。

伏立康唑与其它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常见,使用本品前后需要考虑是否调整其他药物的给药方法。

泊沙康唑不可用于念珠菌病的初始治疗。

泊沙康唑的体外抗念珠菌活性与伏立康唑相似,但临床研究少,除口咽部念珠菌病之外,没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将其用于治疗其他念珠菌病。

泊沙康唑目前只有口服混悬液制剂,生物利用度高,富含脂肪的食物可增加其吸收[41],但在中等剂量时,本品的吸收及可能出现饱和现象,因此,虽然本品消除半衰期很长(>24hr),本品的每日剂量还是要分开服用(200mg,4次/d,或者400mg,2次/d)。

与伊曲康唑胶囊相似,酸性胃酸环境利于本品吸收。

棘白菌素类药物

卡泊芬净、阿尼芬净、米卡芬净只有静脉注射制剂上市[42—44]。

棘白菌素类对多数念珠菌属菌的MICs值很低,包括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

较其它念珠菌属菌,棘白菌素类药物对近平滑念珠菌的体外活性较低, 理论推测该菌引起的感染,本类药物可能治疗效果较差,但在数个临床试验中,并未发现和证实这一推测[45,46]。

在对比或者非对比的临床试验中,考察了这几种药物对食管念珠菌病[47—50]、系统性念珠菌病的疗效[51—54],每个试验均证实了该类药物的肯定疗效。

所有的棘白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均很轻微,成人药代动力学参数相近,均可一日一次给药[42—44]。

本类药物在体内主要通过非酶催化的途径降解,肾功能不全或者透析治疗者均无需调整给药剂量。

卡泊芬净和米卡芬净在体内少量在肝脏代谢,两者均不是P450酶系的主要底物。

只有卡泊芬净应用于中重度肝功能障碍时需要调整剂量。

综合目前研究结论,三种药物的推荐给药方法为:

卡泊芬净,负荷剂量,70mg,维持剂量,50mg/d;阿尼芬净,负荷剂量,200mg,维持剂量,100mg/d;米卡芬净,100mg/d。

氟胞嘧啶

除克柔念珠菌外,氟胞嘧啶对其他念珠菌属菌均有抗真菌活性。

本品只有口服制剂上市。

本品半衰期较短(2.4—4.8hr),肾功能正常者,常用给药方法为25mg/kg,一日4次。

本品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为80%—90%,>90%给药剂量的药物以原型从肾脏排出[55]。

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要调整给药剂量[56]。

临床很少单一氟胞嘧啶治疗感染,通常本品联用两性霉素B治疗系统性念珠菌病,例如念珠菌性心内膜炎或者脑膜炎。

有时本品可用于治疗敏感真菌引起的泌尿系感染。

小儿给药剂量

在小儿、成人体内,抗真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是不同的,但总体来讲,小儿给药剂量的研究有限。

抗真菌药物在儿童、婴儿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点见综述[57,58]。

新生儿、成人的AmB-d药代动力学参数是相似的[59]。

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在新生儿、儿童体内的药动学研究很少。

本类制剂的Ⅰ、Ⅱ期临床试验中,ABLC用于治疗儿童肝脾念珠菌病,给药剂量为2—5mg/kg/d,发现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峰浓度均与成人值相似[17]。

有散在病例报道到使用L-AmB成功治疗新生儿念珠菌病[60]。

氟胞嘧啶的清除率与肾小球滤过率直接相关,低出生体重新生儿使用本品时,由于肾功能发育不全,可发生严重的药物蓄积[61]。

新生儿使用本品时应监测血药浓度,否则不推荐使用。

随着年龄变化,氟康唑的药动学参数发生显著变化[62—64]。

氟康唑在儿童体内迅速被清除(血浆半衰期为——14hr)。

为了获得相似的曲线下面积(原文为drug exposure),新生儿、各年龄阶段的儿童,氟康唑剂量需加倍,从成人的6mg/kg/d增至12mg/kg/d[62]。

成人氟康唑的表观分布容积为0.7L/kg,半衰期为30hr左右,相比之下,新生儿表观分布容积较大,半衰期较长[63,64]。

近期研究发现低龄小儿和新生儿的表观分布容积为1L/kg,半衰期为30—50hr[65]。

这些数据提示,一日一次给与早产儿、足月新生儿12mg/kg/d的剂量,将获得成人给予400mg/kg/d相似的曲线下面积。

如果低龄小儿血清肌酐浓度>1.2mg/dL,连续给药(12mg/kg/d)3次以上后,给药间隔可延长至48小时,直至血清肌酐浓度<1.2mg/dL。

给予婴儿、儿童的伊曲康唑口服溶液剂量达到5mg/kg/d时,估计血药浓度能够达到治疗范围[66]。

如果给予6个月—2岁小儿与成人相同公斤体重的药物剂量,血药浓度将明显低于成人。

因此儿童应该一日二次给药。

近期临床试验发现,伊曲康唑口服溶液可有效治疗HIV小儿病人的口咽部念珠菌病[67]。

儿童和成人的伏立康唑药动学参数差异很大[68]。

儿童给药剂量为3—4mg/kg/12hr时,药物在体内线性消除。

为了获得相似的血药浓度,—12岁的小儿需要给与较成人更高的给药剂量(按公斤体重计算),成人给药剂量为4mg/kg/12hr,儿童推荐给药剂量为7mg/kg/12hr。

棘白菌素类药物应用于儿童和新生儿的用药经验在逐步增多[45,69—72]。

近期对卡泊芬净应用于儿科病人的临床试验发现,按照体表面积估算给药剂量较按体重估算剂量更为准确。

如果卡泊芬净按1mg/kg的剂量给药,小儿病人的血药浓度将低于理想水平,如果按照50mg/m2的剂量给药,小儿血药浓度接近成人标准剂量(50mg/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

米卡芬净在儿童和新生儿人群中的应用研究发现,为了达到治疗浓度,儿童给药剂量应达到2—4mg/kg/d,新生儿给药剂量高达10—12mg/kg/d[73]。

2—17岁小儿的阿尼芬净给药剂量为1.5mg/kg/d[72]。

对于儿科病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