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1634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6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1月22日陕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西部强省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大幅提升综合实力、阔步迈向中等发达省份的重要时期。

根据《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制定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本规划纲要,主要是理清发展思路,阐明目标任务,确定工作重点,引导全省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前进。

第一篇 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科学认识省情特点,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牢牢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开创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新局面。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环境

  一、“十一五”发展取得令人瞩目成就

“十一五”是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扎扎实实促和谐,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努力克服特大地震、雨雪冰冻、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提前一到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三秦大地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跨越式发展势头强劲,生产总值跃上万亿元台阶,为“十五”末的2.5倍,年均增长14.8%,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财政收入突破1800亿元,年均增长27.8%,总收入和支出分别是“十五”的3.4倍和3.2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62万亿元,年均增长34.4%,加快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明显提升。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粮食连年获得丰收,苹果面积、产量稳居全国第一;优势特色产业增势强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成效明显,以西安高新区为代表的各类园区成为新的增长极;一批投资过百亿、上千亿元的重大项目加快推进,23户企业销售收入过百亿;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关中、陕北、陕南发展呈现新格局,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率达到46.5%。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在交通、水利、电力、市政等领域兴建了一批多年想建的大项目,基础设施短板正在成为竞争的新优势。

“两纵五横四枢纽”铁路网基本形成,新建铁路2600公里,郑西客运专线、太中银和包西复线顺利通车;“米”字形高速公路主骨架日益完善,新增通车里程2158公里,总量位居西部第一,市市通高速目标圆满实现;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跃居全国第八、跻身世界百强行列,榆林新机场旅客吞吐量近百万人次,增幅位居全国支线机场前列;信息、电力、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引乾济石调水、采兔沟水库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相继建成,西安地铁2号线提前贯通并进入调试,新增发电装机1228万千瓦,“气化陕西”工程不断延伸。

  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一山两河”为重点的综合整治力度加大,关中、陕北县级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基本建成,陕南28个县区全部进入国家生态补偿范围,汉丹江水质保持良好,渭河干流水质明显改善。

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完成,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大,关小上大取得明显成效。

退耕还林面积稳居全国第一,巩固成果工程顺利实施,完成造林246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41.42%,设区市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连年超过300天,绿色成为三秦大地主色调。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国企、农村、科技、文化、卫生、行政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展顺利。

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一批大型国企和高新技术企业成功上市,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较好发挥。

中小企业发展步伐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占到半壁江山。

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实施,扩权强县和财政直管县试点初见成效,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任务提前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省市级文化事业单位改制全面实现。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45家世界500强企业在陕投资,外商投资企业达到4000多家,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重大突破,年进出口总额跨上百亿美元台阶。

欧亚经济论坛、西洽会、杨凌农高会等成为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

  和谐社会建设加快。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八大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5.12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陕南暴雨地质灾害重建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义务教育普九目标提前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面覆盖,最低收入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六到农家”取得明显成效,解决了125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325万人实现脱贫。

中小学“蛋奶工程”、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全面落实。

就业规模持续扩展,农民工转移转化力度加大,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7%和14.9%。

平安陕西建设深入实施,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得到提升,双拥活动蓬勃开展,工青妇等群团工作富有成效,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民族宗教和外事侨务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全省大局和谐稳定。

  实践表明,“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增长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全省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

谋发展、促和谐、奔小康成为思想主流,创业、创新、创优成为自觉行动,自我加压、不断赶超、争创一流成为共同意愿。

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经过五年努力奋斗,陕西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二、“十二五”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外部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们加快发展。

从全国看,国家坚持扩大内需方针,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把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地位,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资源转化步伐,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再实施一批区域发展规划等,为我省加快发展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

从省内看,经过多年努力,我们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陕西特色的发展路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蓄积了巨大的发展潜能,完全能够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

但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影响尚未消除,外部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各省份竞相追赶,区域竞争日益激烈。

我省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比较突出,欠发达仍然是基本省情,发展不足仍然是突出矛盾,实施赶超仍然是基本战略,加快发展仍然是主要任务。

  综合分析,未来五年我省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诸多的风险挑战。

举措得当则经济快速增长、实现新的突破、增加百姓福祉;应对失策则可能丧失机遇、经济徘徊不前、社会矛盾激增。

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对照先进寻差距,盯着排头找不足,科学判断发展方位,牢牢抓住发展机遇,准确把握发展规律,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无愧时代的使命感和立说立行的责任感,勇于担当,善于创新,敢于跨越,谱写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新篇章。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破解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三大难题,着力构建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四大产业体系,着力实施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科技创新、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深化改革开放五大任务,全面推进富民强省十大工程,建设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的西部强省,建设绿色、现代、开放、和谐、奋进的新陕西,为实现全面小康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必须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陕西所有问题的关键,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发挥优势,释放潜能,瞄准先进,实施赶超,更加自觉地推动科学发展。

  ——必须调整结构转型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强化产业融合,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区域互动,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必须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坚持为了人、依靠人、发展人、富裕人,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坚持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扩大投资和促进消费双拉动,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

  ——必须解放思想创新发展。

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树立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敢于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用好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努力实现多元化发展和包容性增长。

第三章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实现“三个上台阶”,即经济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生态环境保护上台阶;“三个大幅提升”,即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两个明显改善”,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明显改善,社会和谐程度和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改善;“一个大跨越”,即从经济欠发达省份跨进中等发达省份行列。

  经济综合实力: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居民消费能力明显提升,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逐步增强,价格总水平控制在预期范围之内,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6%以上。

  经济结构优化:

特色优势产业带动作用显著增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3%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城乡统筹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达到57%,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协调互动,县域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55%左右。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达到43%,森林蓄积量达到4.7亿立方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县城及重点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0%,县以上城镇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以上,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得到妥善处理。

  人民生活水平:

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农村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障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全省力争转移转化农业人口600万人,城镇新增就业2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

  和谐社会建设: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同步建设,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事业投入进一步加大,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建成,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社会管理制度逐步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

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各级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和科学决策水平进一步提高。

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拓展,经济外向度明显提升,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大幅度增加,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力争有更多的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陕西。

  到2020年,生产总值再翻一番,全面实现西部强省目标,力争进入全国发达省份行列,整体进入现代化阶段,建成惠及三秦百姓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第二篇 围绕主题紧扣主线推动科学发展上水平

  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统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坚定不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集中力量突破薄弱环节,切实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第四章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坚持以发展促转变以转变谋发展

  扭住加快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注重把抓住发展机遇和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妥善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关系、维护全局利益和发挥地方积极性的关系、加快发展与调整优化结构的关系。

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从我省实际出发,充实完善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各项政策的综合运用,搞好各类生产要素的调节,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

通过坚持不懈地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保持全省经济较长时期的平稳较快发展。

  二、继续发挥投资的重要作用

  保持适度投资规模,促进投资较快增长。

优化投资结构,重点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三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区域协调发展、重大基础设施、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能源资源深度转化、优势特色产业等领域。

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加强金融机构与重大项目的对接,切实放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以更大力度吸引各方投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围绕富民强省十大工程,突出抓好“58123”项目,即5个过2000亿元、8个过1000亿元、10个过500亿元、20个过200亿元、30个过100亿元的项目。

  三、下大力气扩大消费需求

  把扩大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比重,增加对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民的补贴,增加用于社会保障的各项投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组织实施全民健康、绿色发展、信息惠民等示范应用工程,引导消费模式转换。

稳固发展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积极拓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消费。

继续做好家电、摩托车等商品下乡和农机补贴,加快农村连锁超市物流配送,拓展农村消费市场。

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四、加速科技进步和创新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引领作用,把加快发展建立在持续创新的基础上。

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突破口,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大力强化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下大力气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和规模化生产。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扶持一批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重点科研院所,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营造全社会注重创新、支持创新、有效创新的良好氛围。

第五章 强力推进富民强省

  一、坚持富民优先

  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深入实施民生工程,推动公共资源向低收入人群、困难群体、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逐步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共享式发展。

把扩大就业作为民生之本,鼓励全民创业,促进充分就业。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创造条件让群众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幸福感。

  二、加快强省步伐

  把建设西部强省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有机衔接起来。

以经济强为基础,巩固一产、提升二产、扩大三产,着力培育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以科教强为动力,实施科教强省战略,巩固科教大省地位,推动创新型区域建设,促进科教与经济深度融合。

以文化强为支撑,依托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文化创新,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构建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大幅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三、突破薄弱环节

  加快城镇化进程,把促进农业人口转移转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有效破解“三农”难题,着力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一体化。

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大幅提升经济外向度和对外开放水平。

按照非禁即入原则,降低门槛、腾出空间、强化服务,不断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

以县域工业园区为载体,立足资源禀赋,面向市场需求,有序发展资源加工型、大工业配套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促进县域金融业发展,增强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

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建立有效的组织保障体系,及时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加强项目策划,做到投产达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储备报批一批,确保项目建设接替有序。

第三篇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规划、适度超前、优化结构,建设支撑省内、辐射周边、服务全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突出抓好以骨干水源工程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构建大能力坚强电网体系,加快高速信息网建设,全面提升基础设施的支撑保障能力。

第六章 加快构建综合运输体系

  以打造全国重要交通枢纽为目标,统筹铁路、公路、航空、轨道和管道建设,加快构建“三纵五横四辐射”综合运输体系,市市力争有快速铁路,县县基本通高速公路,重点区位加快建机场,实现以西安为中心2-3小时到达周边省会城市,5-6小时到达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快速交通圈。

  一、铁路

  加密路网、扩大运能、强化枢纽,在“两纵五横四枢纽”基础上构建“两纵五横八辐射”铁路网络,建成通江达海的客运专线、增密成网的铁路干线和扩容增量的能源通道。

加快调度中心等四大铁路基地建设,强化西安枢纽功能。

实施既有铁路增建复线和宝鸡、安康、汉中、绥德等枢纽扩能工程,配套建设地方专支线。

五年投资约2000亿元,新建铁路2500公里,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6000公里,复线率、电气化率分别提高到65%、75%左右。

  二、公路

  按照加密、扩能、增网的要求,在“米”字形主骨架基础上构建“两环三纵七横六辐射”高速公路网,强化陕西在全国的公路枢纽地位。

重点加快省境内国家高速公路建设,积极推进省级高速公路,完成省境内连霍、包茂、京昆等重要路段扩能改造,出省通道达到23条。

实施国道、省道以及县城、园区、重点景区的高等级道路工程,搞好路网连接线建设,提高通乡、通村等农村公路的等级标准和抗灾能力。

完善公路客货运站场体系,加大农村公路养护投入,理顺交通安全管理体制,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五年投资2400亿元,建成高速公路2000公里,通车里程突破5500公里,新建改建干线公路3000公里、农村公路3万公里。

  三、机场

  加快西安咸阳机场3号航站楼、第二跑道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拓展西安直达东南亚、大洋洲及欧美等国际航线,增加国内航班密度,强化全国区域性枢纽机场地位,形成以西安为中心连通国内外重要城市的航空网络,国际国内航线达到200条左右,年旅客吞吐量达到3000万人次。

建成延安、汉中和安康新机场,实施榆林机场改扩建。

以低空空域改革为契机,加快蒲城内府等通用机场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发展通用航空,积极推进府谷、定边、宝鸡、商洛和壶口等支线机场前期工作。

  四、其它运输设施

  加快推进关中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先期建设“V”字形西安北客站-机场、西安-阎良-富平-铜川等重要路段,实施西安-临潼、乾陵-法门寺轨道旅游专线,做好阎良-韩城、西安-商洛等线路前期工作。

加强多种运输方式间的无缝衔接,形成与西安地铁一体化的关中快速轨道交通体系。

建成汉江安康-白河段国家高等级航运通道,完善以延安为中心的输油管网,建设神木-蒲城水煤浆长输管道,完善榆林-西安及关中环线输气管道网络,新建西安-安康、西乡-镇巴输气管道,建设西安储气储油设施。

输油、输气、输煤管道分别达到2100公里、2800公里和600公里,年输送能力突破2500万吨、130亿立方米和1100万吨。

第七章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一、重点水源工程

  建成引红济石调水、延安延川引黄和榆林王圪堵、延安南沟门、咸阳亭口水库等骨干水源工程,推进引汉济渭取得重大进展,力争完成主体工程。

加强中小水库建设,完善重点城镇和工业区供水设施。

积极开展泾河东庄水库、榆林大泉引黄、月河补水等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

五年投资300多亿元,新增供水能力18亿立方米,水资源调配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明显缓解。

  二、农业灌溉设施

  改造提升大中型灌区配套水平,重点抓好12个大型灌区续建和节水改造、8个灌区灌排泵站更新改造、157个中小灌区节水改造工程,配套完善末级渠系,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运行管理水平。

因地制宜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和雨水集蓄利用,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提高农业抗旱能力。

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000万亩,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

  三、防洪减灾

  以防洪薄弱地区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为重点,突出抓好渭河中下游、汉江重点段及丹江干流等防洪工程,加大洛河、嘉陵江、延河、无定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力度。

巩固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成果,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强化防汛、气象、水文、地质等监测预警非工程措施,基本解决防洪减灾体系突出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八章 积极构建大能力坚强电网

  一、外送通道建设

  改进输出方式,理顺利益关系,开拓省外市场,推进“陕电外送”,建成国家“西电东送”主通道和主要电源基地。

全面建设陕北、彬长和安康三大煤电基地,完善宝鸡-德阳、神府-石家庄、渭南-灵宝外送通道,新建神府-潍坊和靖边-连云港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彬长-临沂±800千伏超高压直流、安康-万州500千伏交流输变电工程,形成七大外送通道和点对网、网对网相结合的外送电网体系,送电能力突破2000万千瓦。

  二、骨干网架升级

  建设西安南、延安、榆横、神木等输变电工程,基本形成750千伏骨干网架,全面建设关中环网,连接陕北电网,实现省内南北互供和跨区域调度。

建设渭南禹门、安康旬阳等输变电工程,优化330千伏主网架,增加变电站点,形成关中、陕北辐射供电网络,强化陕南电网与关中电网连接,增强全省电网整体供电能力和安全可靠性。

  三、城乡配网改造

  完善1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提高建设标准,增强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城市电网重点解决大中城市城区配电网络薄弱、变电容量不足等问题,加快电缆入地步伐。

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低压改造覆盖面达到100%。

继续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力争实现县县电气化。

推进电力改革,理顺管理体制,形成有序竞争。

  四、智能电网发展

  适应国际发展趋势,着眼于资源优化配置、改善系统运行效率,在发电、供电、用电各环节广泛应用智能技术设备,建设无人值守、远程监控和自动调度的智能输变电系统,鼓励用户安装智能电表,实现电源、电网和用户友好互动、协调运行,提高电力系统信息化、自动化和互动化水平,促进我省智能电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推动分布式能源、可再生能源接入,加快配建充电站桩,支持新能源和电动汽车发展。

第九章 着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一、信息基础设施

  统筹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等网络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全省、畅通快捷的高速信息网络。

加快IPv6技术商业化应用,建设下一代互联网,全面提高网络技术水平。

加快发展宽带用户接入,实现宽带村村通。

推进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加快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推动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互通和业务融合。

利用并融合多种技术,建设宽带无线城市。

加强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

光缆线路总长达到45.84万公里,宽带用户达到7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