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相平衡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1569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相平衡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六章相平衡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六章相平衡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六章相平衡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六章相平衡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相平衡精.docx

《第六章相平衡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相平衡精.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相平衡精.docx

第六章相平衡精

第六章相平衡

1、热力学方法—相律;

2、几何方法—相图;

恒温恒压下,

μB(α)=μB(β)=μB(γ)=……=μB(P)

§6.1相律

1、相P(Ф)——系统中一切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均匀部分称之

气体:

均为一相。

液体:

,完全互溶为一相,不能互溶,则分层,分几层,就为几相,

固体:

相数与物质的种类数相对应

2、组分数C

物种数S—组成系统的独立物质数。

组分数C—足以表示平衡系统中各相组成所需的最少独立物质数

例1、系统CO(g)、O2(g)、CO2(g)S=3

①无化学反应则C=S=3;

②CO(g)+1/2O2(g)=CO2(g),

PCO2/PCOPO21/2=KP

知道其中两个物质的分压,剩余一种由此式可求,C=2。

③PCO=2PO2,PCO2/2PO23/2=KPC=1

C=S-R-R’

R—系统中各物质间存在的独立的化学平衡关系式数

R’—浓度限制条件的数目

①选择哪些物种作为组分是任意的。

②减去的化学平衡关系式数必须是独立的。

例2、H2、CO、CO2、O2、H2O五种气体

H2+1/2O2=H2O……①

H2O+CO=CO2+H2……②

CO+1/2O2=CO2……③

③式=①式+②式R=2,而不是3

独立的化学平衡反应数目=系统中物质的总数—系统中组成物质的原子种类的数目

③浓度限制条件必须是同一相的物质

例1、PCl5(g)

平衡时系统中必定有PCl3(g)、Cl2(g)。

PCl5(g)=PCl3(g)+Cl2(g)S=3R=1

a)起始无PCl3(g)和Cl2(g),[PCl3]∶[Cl2]=1

∴R’=1C=3-1-1=1;

b)起始有任意量的PCl3或Cl2或PCl3和Cl2,∴R’=0C=3-1-0=2;

例2、CaCO3(s)=CaO(s)+CO2(g)

S=3R=1R’=0C=3-1-0=2

3、自由度数F

自由度—能够维持

系统原有相数而可以独P/Pa

立改变的变量

变量的数目称自由度数FSlF=1

gF=2

T/K

4、相律的推导F=C-P+2

自由度数=系统总变量数-平衡时变量关系式数

设C个组分,P个相,且C个组分在每一相中均存在

①系统的总变数P(C-1)+2

a)T和P两个变数;

b)浓度变数

每一相:

C-1个

P个相:

P(C-1);

P(C-1)+2

②平衡时变量关系式数

“μB(α)=μB(β)=μB(γ)=…”

μ1(Ⅰ)=μ1(Ⅱ)=…=μ1(P)P-1个

μ2(Ⅰ)=μ2(Ⅱ)=…=μ2(P)

┇┇┇C(P-1)个所以

μC(Ⅰ)=μC(Ⅱ)=…=μC(P)

F=P(C-1)+2-C(P-1)=C-P+2

F=C-P+2吉布斯相律的数学表达式

P(C-1)中减掉1时

C(P-1)中也减掉1

5、几点说明

①相律只能用于确定平衡态的自由度数。

②渗透平衡,F=C-P+2形式不适用

③影响因素不止是T、P

F=C-P+nn-影响平衡系统因素的数目(除浓度外)。

④凝聚系统(合金系统)

F=C-P+1

§6.3单组分系统相图

C=1F=C–P+2=3–P

P=1时,F最大为2P/paAC

l(水)

s(冰)s-ll-g

O

C’s-g

Bg(水蒸气)

T/K

1、相律分析水的相图(示意图)

①在三相点O(s-l-g)P=3F=1-P+2=0无变量系统,温度、压力均已固定

②在线上,P=2F=1-2+2=1单变量系统

dP/dT=Δ相变Hm*/TΔ相变Vm*

③面,在s、l、g三个区域P=1F=1-1+2=2双变量系统,温度、压力皆可变。

2、相图结构分析

面:

BOC、AOC、AOB为水蒸气、液态水、冰

OC线:

蒸发曲线,l-g平衡。

水的临界点(374℃,22060kPa)

OB线:

升华曲线,s-g平衡

OA线:

冰的熔点曲线,s-l平衡ΔfusHm*>0ΔV=V(l)-V(s)

ΔV<0dP/dT<0

OC’线:

过冷水的饱和蒸汽压曲线

O点:

三相点,此点F=0,

水t=0.01℃,P=610Pa。

水的三相点——水在它自己的蒸汽压下的凝固点

水的冰的(0℃)——在外压为101325Pa下被空气饱和了的水的凝固点。

比三相点的温度下降了0.01℃

原因:

a.空气的溶入,下降0.0023℃;

b.外压从610Pa到101325Pa,又下降了0.0075℃

edba

a点:

101325Pa、120℃的水蒸气的状态

系统点——在相图中表示系统总组成

(整个系统状态)的点称之。

相点——表示某一个相组成的点称之

§6.4二组分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气—液平衡相图

二组分C=2F=C-P+2=4-P

F最小=0P最多=4;

P最少=1F最大=4-1=3

固定P或T,作温度—组成图或压力—组成图

F=C-P+1

液态完全互溶、液态部分互溶及液态完全不互溶三类。

理想液态混合物和真实液态混合物

1、压力—组成图

①蒸汽压—组成F=2-2+1=1,P=f(xB)、P=f(yB)

②坐标系横坐标:

表xB、yB

纵坐标:

表P、PA和PB

③PB=PB*xBPA=PA*xA=PA*(1-xB)

P=PA+PB=PA*+(PB*-PA*)xB;

PA*、PB*在指定温度下为常数

甲苯(A)与苯(B)

t=100℃时

PA*=74.17kPa,PB*=180.1kPa;

PB*>PA*、

PA*

P/kPa

P-xB线—液相线—表示溶液的蒸t=100℃PB*

汽压与液相组成之间的关系

PB*>PA*故B为易挥发组分

∴F=1PPB

PA*

PA

0.00.20.40.60.81.0

AxB→B

④平衡气液两相组成的相对关系:

苯-甲苯的P-xB图

yB=PB/P=PB*xB/P∵PB*>PPB*/P>1

∴yB>xBP

定性结论:

易挥发组分在平衡气

相的浓度大于液相,lPB*

P~xB

定量公式:

yB=PB/Pl+g

=PB*xB/[PA*+(PB*-PA*)xB]PA*P~yB

g

气相线P~yB线AxB(yB)→B

yB>xB图6.4.2苯-甲苯的P-组成图

P

at=100℃

L1

L2MG1

L3G3G2

0xLxMxG1

AxB(yB)→B

结线----两个平衡相点的连结线—如L2G2线。

2、杠杆规则

总的物质的量nL+nG=n总Pa

nL—液相中组分A和B的物质的量之和

nG—气相中组分A和B的物质的量之和L2M

G2

组分B的总量=两相中B含量之和

0xLxMxG1

AxB(yB)→B

(nL+nG)xM=nLxL+nGxG

∴nL/nG=(xG-xM)/(xM-xL)=MG2/L2M

nL×L2M=nG×MG2杠杆规则

适用于任何相图中的两相平衡区

nL/n总=(xG-xM)/(xG-xL)nG/n总=(xM-xL)/(xG-xL)

3、温度(沸点)—组成图t/℃

tb=f(xB)P=101325Pa

tb=f(yB)g

甲苯(A)—苯(B)系统tAC气相线

101325Pa下,tA=110.6℃l+g

tB=80.11℃。

液相线tB

101325Pa下溶液在90℃沸腾D

90时PA*=54129PaPB*=136255Pal

P=PA*xA+PB*xB01

101325=54129(1-xB)+136255xBAxB(yB)→B

苯和甲苯的t—组成图

xB=0.575;yB=PB*xB/P=136255×0.575/101325=0.773

液相线t=f(xB)及气相线t=f(yB)。

易挥发组分在气相中的浓度大于液相yB>xB

t=f(xB)又称泡点线,对应的温度又称泡点。

t=f(yB)又称露点线对应的温度又称露点

§6.5二组分真实液态混合物的气—液平衡相图

1、蒸汽压—液相组成图(267页—268页图6.5.1—6.5.4)

①P=f1(xB)不是线性关系,由气液平衡实验数据来描绘

②实测P—xB关系虚线(按拉乌尔定律计算)实线是实验值

B为易挥发组分PB*>PA*

(a)一般正偏差PB>PB*xB,PA>PA*xA且PA*

(b)一般负偏差PB

(c)最大正偏差PB>PB*xB,PA>PA*xA在某一浓度范围内P>PB*>PA*

即P=f1(xB)曲线上出现极大值甲醇—氯仿,图6.5.3

(d)最大负偏差PB

即P=f1(xB)曲线上出现极小值氯仿—丙酮,图6.5.4

2、压力—组成图(P-xB(yB)图)及温度—组成图(t-xB(yB)图)(书中271页图6.5.9第二行开始第一列和第二列)

①在P-xB(yB)图均有两个纯组分的相平衡点;P=f1(xB)、P=f2(yB)两条曲线及相应分成的三个区域,高压处为液相区,低压处为气相区,两曲线间为气液两相平衡共存区。

②在t-xB(yB)图上同样有两个纯组分的相平衡点;t=f1(xB)、t=f2(yB)两条曲线及相应分成的三个区域,高温处为气相区,低温处为液相区,两曲线间为气液两相平衡共存区。

③(a)具有一般正、负偏差的压力—组成图及温度—组成图与理想系统的类似,主要差别是压力—组成图中的液相线不是直线,而是略向上凸或向下凹的曲线。

(b)液体的蒸汽压愈大即挥发性愈大,沸点愈低,反之挥发性愈小,沸点愈高。

压力—组成图上出现极大值,温度—组成图上将出现极小值。

压力—组成图上出现极小值,温度—组成图上将出现极大值。

(c)在极值点时,液相和气相组成相同,

恒沸混合物,极值点的温度称恒沸点。

tt

P=常数P=常数

t2

t1

x1x2

AxB(yB)→BAxB(yB)→B

t1—最低恒沸点;

x1对应的混合物—最低恒沸混合物。

t2—最高恒沸点;

x2对应的混合物—最高恒沸混合物。

S=2R=0R’=1(xB=yB)P=2

压力P指定后,F=C-P+1=1-2+1=0

液相组成、气相组成及沸点均完全确定。

P变化F=C-P+2=1-2+2=1,组成沸点将随之而变。

恒沸点的物质是混合物而不是化合物。

气液两相相对组成大小:

(a)若液态混合物中增加某组分后,其蒸汽总压即饱和蒸汽压加大(在温度—组成图上指沸点降低),该组分在气相中的组成将大于它在平衡液相中的组成。

(b)压力-组成图(或温度-组成图)上出现极值,该点的平衡气相与液相组成彼此相等。

柯诺瓦洛夫—吉布斯定律

§6.6精馏原理

精馏—进行一连串的部分气化和部分冷凝,使混合物分成纯的难挥发组分或纯的易挥发组分的过程

y1

x3

如原始液组成在(纯A)0—x1(或0—x2)之间(恒沸组成以左),则精馏的结果可得纯A和组成为x1的最低恒沸混合物(或纯A和组成为x2的最高恒沸混合物)。

如在x1—1(纯B)(或x2—1)之间(恒沸组成以右),则精馏的结果可得纯B及相应的恒沸混合物。

1atm下,水—乙醇(沸点78.4℃)系统,而其共沸点为78.1℃,组成95.5%;

§6.7二组分液态部分互溶系统及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气—液平衡相图

1、部分互溶液体的相互溶解度

1具有高临界溶解温度(或高会溶温度)的类型溶解度图

H2O-C6H5OHH2O-C6H5NH2

C点—高临界会溶点或高会溶点,两平衡液层组成相同单相溶液。

对应的温度tC—高临界溶解温度或高会溶温度,超过tC,水和苯酚按任意比例完全互溶,成为均匀的一相。

MCN线—溶解度曲线。

t/℃

P=常数

tCC

单相

ll1+l2

L1dL2

两相

MN

AwB%→B

图6.7.1水(A)-苯酚(B)系统的溶解度图

t/℃

P=常数

两相l1+l2

②具有低临界会溶点的类型单相l

水—三乙基胺

水—三乙基胺的溶解度图

③同时具有高会溶点和低会溶点的类型

水—烟碱

两相l1+l2

两相l1+l2

单相l两相l1+l2

水—烟碱的溶解度图苯—硫的溶解度图

苯—硫系统,低会溶点位于高会溶点的上方

④不具会溶温度的类型。

乙醚—水

2、共轭溶液的饱和蒸汽压

①在某恒定温度下,F=C-P+1=2-3+1=0,

②在共轭溶液的饱和蒸汽压下,F=C-P+1=2-3+1=0

3、部分互溶系统的温度-组成图

(1)气相组成介于两液相组成之间的系统水-正丁醇系统

t/℃P=101325Pa

Q

g

P

100

g+l1g+l2

l1l1+l2l2

0M204060N100

水w正丁醇%→正丁醇

图6.7.2水(A)-正丁醇(B)系统的温度-组成图

P、Q—分别为101325Pa下水和正丁醇的沸点,F=1-2+1=0

L1、L2、G—三相平衡时,l1、l2及饱和蒸汽的三个相点。

G—三相点加热时l1+l2=g

L1M及L2N线—为两液体的相互溶解度曲线

PL1及QL2线—气液平衡时的液相线,

PG及QG线—气液平衡时的气相线。

L1GL2线—三相平衡线。

F=2-3+1=0共沸温度

(2)气相组成位于两液相组成同一侧的系统

l1====l2+gt/℃

gP=常数Q

g+l1

GL1L2

g+l1

P

l1l1+l2l2

AMxB→NB

图6.7.4另一类部分互溶系统的温度-组成图

4、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温度—组成图

P/Pa

101325

水+氯苯水氯苯

130℃

T/K

273365.15373.15

P总=PA*+PB*

指定T下,A、B混合液的蒸汽压比任一纯组分的蒸汽压都高,在定压下,其沸点将比任一纯组分的沸点都低。

水蒸气蒸馏t/℃

gP=常数Q

Pg+B(l)

g+A(l)

L1GL2

A(l)+B(l)

AxB→B

图6.7.5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温度—组成图

G点—最低共沸点A(l)+B(l)====g

L1GL2线—三相线

§6.8二组分固态不互溶系统液—固平衡相图(简单低共熔混合物相图)

1、相图分析

(1)区:

Ⅰ—F=2-1+1=2

Ⅱ、Ⅲ—F=2-2+1=1

Ⅳ—F=2-2+1=1

t/℃P=101325Pa

l(熔化物)Q323

273PⅡⅢ

l+Bi(s)l+Cd(s)

140S1LS2

ⅣBi(s)+Cd(s)

0.00.20.40.60.81.0

BiwCd→Cd

图6.8.1Bi—Cd系统的相图

(2)线:

PS1到底Bi的固相线;QS2到底Cd的固相线。

PL线—液相线,Bi的凝固点降低曲线。

QL线—液相线,Cd的凝固点降低曲线。

S1S2线:

三相线,共晶线;l-Cd(s)-Bi(s)三相共存。

F=2-3+1=0

无变量系统,温度组成为定值。

(3)点

P点—纯Bi的凝固点Bi(l)==Bi(s)F=1-2+1=0

Q点—纯Cd的凝固点;

L点—三相共存l===Cd(s)+Bi(s)

低共熔点(也叫共晶点),

混合物称为低共熔混合物,F=2-3+1=0;

指定系统,L点是固定的。

对Bi-Cd系统:

Cd40%140℃不变的

2、热分析法

(1)各平滑线段内部,系统的相数不变,温度随时间均匀变化

温度

B

AA’

时间

步冷曲线(冷却曲线)

(2)转折点B—系统中相数发生突变,熔化物中有一种物质先析出,放出凝固热,使系统的冷却速度变慢,即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率发生了变化,步冷曲线的坡度发生了改变,由于F=2-2+1=1,温度继续下降。

开始析出纯物质两固体物质同时析出

(3)停歇点A(水平线段内)—纯物质两相平衡(混合物三相平

衡)至固体物质全部析出,纯物质F=1-2+1=0;混合物F=2-3+1=0。

T不随时间而改变

t/℃abcdee1e1’e1

a1a1’a1

d1d1

b1b1

b2b2’c1c1d2d2’b2c1d2

时间0.00.20.40.60.81.0

BiwCd→Cd

图6.8.2(aBi—Cd系统的步冷曲线图6.8.2(bBi—Cd系统的相图

塔曼三角形—定最低共熔点c1。

由步冷曲线上水平段(共晶物析出时间)长短而定。

Bi0.20.50.7Cd

三角形的顶点—停歇点时间最长的混合物即低共熔成分

溶解度法—水盐系统

NaCl-H2O(低共熔点-21.1℃)

KCl-H2O(-11℃)

CaCl2-H2O(-55℃)

§6.9二组分固态互溶系统液—固平衡相图

1、固态完全互溶系统

两组分在液态和固态能以任意比例互溶Sb-Bi、Ag-Au

t/℃熔化物l

液相线

600l+s

400固相线

固溶体s

200

0.00.20.40.60.81.0

SbwBi→Bi

图6.9.1Sb—Bi系统的相图

P最多=2F最少=2-2+1=1

2、固态部分互溶系统

(1)系统有一低共熔点

Sn-PbKNO3—NaNO3Ag—Cut/℃

abcdabcdlQ

P

l+αl+β

αS1LS2β

α+β

AMwB→NB

图6.9.4具有低共熔点的二组分固态

部分互溶系统相图

F=2-1+1=2

F=2-2+1=1

L点是组成为S1的α及组成为S2的β固溶体的最低共

熔点

l=====α+β

(2)系统有一转变温度

t/℃

400lQ

300

200l+β

100LS1S2

0l+αα+ββ

-100

HgwCd→Cd

图6.9.5具有转变温度的的二组分固态部

分互溶(Hg-Cd)系统相图

S1点—转熔点(包晶点)

对应的T称转变(熔)温度。

l+β====α

F=2-3+1=0

LS1S2线—转熔线(包晶转变线)

§6.10生成化合物的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图

1、生成稳定化合物系统

稳定化合物—从加热到熔化后,不分解而保持与固相相同的组成的化合物;熔化(凝固)时,液、固相组成相同,也叫做同组成熔点化合物或相合熔点化合物。

CuCl-FeCl3(1∶1);C6H5OH-C6H5NH2(1∶1);Au-Fe(1∶2)

A:

C6H5OH熔点(40℃)B:

C6H5NH2(-6℃)

C:

C6H5OH.C6H5NH2(31℃)

t/℃l

PR

l+A(Sl+C(S)Q

Ll+C(S)l+B(S)

A(S)+C(S)L’

B(S)+C(S)

ACB

xB→

图6.10.1苯酚(A)—苯胺(B)系统相图

L点:

lL====A(s)+C(s)

L’点:

lL’====C(s)+B(s)

R点—化合物C的熔点F=1-2+1=0

2、生成不稳定化合物系统

不稳定化合物-将其加热,还未到熔点时,它就先行分解了,一般是分解成一个新固相和一个组成与化合物不同的溶液,故又称异组成熔点化合物或不相合熔点化合物。

C(s)====C1(s)+l

C(s)-A和B形成的化合物

C1(s)-A或B或A和B形成的另一新化合物

如:

AgNO3-AgCl(AgNO3.AgCl)CuCl-KCl(CuCl.2KCl)

S1’点:

对应的温度称不相合熔点(异组成熔点)或转熔温

C(s)====B(s)+lL’

L点:

三相点,最低共熔点

lL=A(s)+C(s)

t/℃dabcd

abcQ

ll+B(s)

L’S1’S2’C析出

P

l+A(s)l+C(s)C(s)+A析出液相消失

S1LS2

B(s)

A(s)+C(s)

ACB

图6.10.2生成不稳定化合物系统相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