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1548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docx

《教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docx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及教育学

广义的教育概念:

(p8)教育就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概念:

即学校教育,就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教育活动。

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p14:

*(作为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作为单独学科的)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作为师范院校学生必修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学是以教育的一般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第二节教育及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的产生:

1、原因:

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

2、条件:

劳动,语言

3、性质:

非独立性、贫乏性、全民性

二、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古代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形成(萌芽阶段)

时间:

奴隶社会以后,学校的产生,经验的总结

代表人:

孔子、孟子、荀子、韩愈、朱熹(中国)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

代表作:

《学记》(世界之最早的教育专著)

《演说术的原理》(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

二)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

(独立形态阶段)

时间:

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生产力的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

⏹代表人和代表作: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成为独立科学的标志)

(三)教育学的发展(科学教育学阶段)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

马卡连柯、凯洛夫、赞可夫、苏霍姆林斯基

代表作: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这个理论形成的标志

50年代后教育理论研究新发展:

1.Bloom《教育目标分类系统》1956(认知情感动作)

2.Bruner学科基本结构《教育过程》1963发现学习

3.赞可夫:

教学走在学生会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教学与发展》1975

第二章人·社会·教育

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一)人的发展的内涵:

人的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统一和谐的发展,是人的一生中,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包括:

体能智能实际能力德性修养个性(主要是情意性格)

二、*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

1.遗传/先天素质:

发展的生理前提个体差异

2.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学校教育schooling:

社会环境:

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社会关系总和。

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具有相对的决定性意义,制约人的发展状态。

民族文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民俗习惯社会风气

二、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v

(一)原因:

相对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而言,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

v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v关于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设计要求明确统一

v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v人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学校教育的系统性体现在:

计划性:

组织性:

协调性(教育合力):

全面性:

v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v学校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选择和控制,创造和谐的小环境。

v培养目标/人才素质结构

v教育内容/课程

v教育手段、方式、方法

v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专业化

v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机构,专门课程专业化教师

v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v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都是在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学习打基础,更注重教育影响对人的发展的长期乃至终生的价值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二)条件

v1、教育并非万能

v驳教育万能论Locke,《教育漫话》白板说

v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v教育内部:

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专门性等的实现程度;教师的主动性;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学校教育外部:

社会影响与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方式:

培养人。

提高素质开发潜能。

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手段

(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落榜生的出路。

大学生基层创业。

大学生当村官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1、培养专门的人才以巩固、完善经济、政治制度2、传播思想意识,道德规范影响经济、政治制度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1、传承传播文化2、改造更新文化3、选择、净化、作用4、吸收、融合作用

第三章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

一教育规律的概念。

教育规律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二教育原则的概念。

所谓教育原则,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活动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用以指导实际教育工作的基本准则。

二、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

(一)人道性原则

1、概念。

指教师应珍重学生的生命、学生的幸福,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权利。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辩证统一

2、人道性原则的要求1)满足合理的需要

(2)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权利感受(3)创造旨在培养人性的留有余地的学校生活(4)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人道精神(5)向学生提出严格而合理的要求

(二)个性原则

1、概念。

指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个性。

2、个性原则的要求

(1)端正个性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3)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特长。

(三)创造性原则

1概念。

指教育者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2、创造性原则的要求

(1)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2)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4)鼓励多样性和个性(5)鼓励学生全面发(6)给学生创造的机会(7)教会学生创造的知识与方法

(四)活动性原则。

概念指在教育活动中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和获得主动发展。

2、活动性原则的要求

(1)联系实际问题和通过实际活动实施教育.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3)多让学生自主活动

(4)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5)提高教师的组织能力

(五)民主性原则

1、概念。

一指教育机会平等;二指教育内部人与人关系平等,核心是师生关系。

2、民主性原则的要求

(1)增加教育机会。

社会发展

(2)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个人都得到发展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有机结合。

自主学习(4)提倡启发式教育。

教会学生思考

一、教育艺术的概念。

遵循教育规律、运用教育原则,通过双边活动,体现个性特点和审美风貌。

二、教育艺术的特点

情感性:

情感的交流、积极的情感陶冶。

双边性:

师生互动。

创造性:

随机应变发挥教育机智。

审美性:

带来审美体验形象鲜明。

三、教育的言语艺术

教育的言语艺术(包括口头言语、书面语、体态言语艺术)

口头言语p108:

说服激励表扬批评群体教育处理偶发事件家访//导入讲授提问过渡结语

教育幽默艺术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

一、什么是教育目的?

(P116)教育目的就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二、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区别与联系

2、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1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

2培养目标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

联系:

1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具体化。

2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二、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历史回顾

1、原始人对“完整”的人的朦胧向往。

2、古希腊人对“和谐发展的”追求

3、文艺复兴的理想:

塑造完善全面的人4、近代资产阶级的信念:

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斌和能力5、空想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

“全面发展的人”6、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

2、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3、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

4、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6、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含义

道德、智力、体力、志趣、个性等尽可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统一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1、智能、体能--生理心理基础潜在力量

2、活动能力即一个人的体能智能在具体活动中的运用,完成实际活动的能力—-属于人的素质的核心要素实际力量通过活动体现其存在并获得发展

3、品德---调节方向社会关系规范个人安身立命的前提条件

4、情感、意志、性格--非理性因素能量基础主观能动性/主体性的重要体现节奏/发动

情感:

态度体验。

意志:

确定目标调节行动克服困难性格:

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第三节二十世纪教育目的观概览

•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要求行为要符合道德,解决“善与恶、美与丑”、回答“应当怎样”的问题。

即做人。

•我们常说,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的行为、做任何一件事,要有明确的意义、正确的目标、符合社会理想和信念,要有高尚、善良、纯洁和健康的情操与精神,真善美的生活态度,等等。

这便是人文精神的范畴。

•人发展的终极目的:

弘扬人性(价值理性德性)

•一、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p130)

1、概念:

即以人为中心和以人自身精神上的完善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目的观。

2、特征:

1追求永恒性、追求理想化、追求人性化。

2侧重的教育内容(科目):

哲学文学历史宗教艺术

•二、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p135)

1、概念:

即以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目的观。

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教育目的。

•“怎样做事”

2、特征:

实用主义重视社会适应性、重视社会功利性、重视科学教育科学精神培养

3、主要流派:

实用主义教育、学科结构主义教育。

•三、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p137)

1、概念:

即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方向的教育目的观。

科学人文主义既信奉科学,又崇尚人道。

2、特征:

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方向3、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必将融合。

•第五节全面发展的教育(p144)

•一、“五育”的基本要求

(1)德育。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2)智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智育的主要任务与内容是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和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能力)

•(3)体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4)美育。

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是实施其他各育的需要,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有促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

•二、“五育”之间的关系

(一)相对独立性

(二)具有内在联系

•(三)不平衡性

•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教育内容。

第六章教师

教师的概念。

教师,就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第一节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特点

(三)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p194--195)

⏹1、专业精神的发展

⏹教育理念、乐业敬业及努力奉献的风范和精神。

⏹2、专业知识的发展

⏹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前沿信息及发展趋向,自觉地更新和优化知识结构,研究教育对象和设计教育教学方案,力求以有效的教育活动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

⏹3、专业技能的发展

⏹教育教学的技能和实践能力

教师的任务

1.教好功课。

2.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教书育人3.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示范性

(二)创造性(三)系统性(四)学习性

第二节教师的权利、义务和价值

一、教师的社会地位

(一)专业地位

(二)经济地位(三)政治地位(四)职业声望

二、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一)教师的权利(p202

(二)教师的义务(三)与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有关的法律责任

三、教师劳动的价值

(一)社会价值育才

(二)个人价值

第三节教师的素质

二、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P210]

专业精神(教育理念、乐业敬业、进取创新、积极奉献的精神

师德素质[P211]六个方面

业务素质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相关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教学能力

(二)教师的前瞻性素质

1、教育家的意识2、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3、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4、健康的心理素质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6、法律意识

第七章课程与课程改革

第一节课程概述

广义课程[P219]——它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以及为学生个性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包括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等)。

狭义课程[P219]——特指某一门具体的学科的内容、活动及进程。

Eg:

语文课程英语课程

二、课程类型与结构

二、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从重知识或重生活经验来分类)

⏹学科课程---分科目课程注重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

⏹经验课程---活动课程注重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二)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参考P219]

综合实践活动(必修)包括:

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参考P220]

(四)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参考P220]

必修课程---基本发展共性。

选修课程---个性发展(需要兴趣爱好)

(五)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又称为“正规课程”和“显在课程”。

隐性课程——又称为“隐蔽课程”和“潜在课程”

课程结构

课程的结构:

均衡化综合化选择性

均衡化:

各门课程保持适当比例整体优化。

综合化:

设综合课程。

综合实践选择性:

特色课程个性化“套餐”

三、影响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及有关理论

(一)知识因素

(二)学生因素(三)社会因素

第二节课程编制

课程编制:

采用相应技术确定课程目标、拟定课程形式和结构、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等环节

一、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P242]三个层次

(一)制定课程计划[P242]

1、含义[P242]它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为主全面安排)

2、课程计划的内容[P243](有八个方面)

(1)规定培养目标

(2)规定课程设置和教学科目

(3)规定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4)规定各门学科的开设时数

(5)规定生产劳动、体育活动、自学活动的时间6)规定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7)规定考试、考查的要求(8)规定管理与实施要求,说明有关注意事项

(二)制定课程标准[P243]

1、课程标准含义。

它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标准性文件。

2、课程标准的作用

(1)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

(2)课程标准是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标准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一)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P255]

1:

课程目标/功能。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课程内容。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

课程实施(教学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

课程评价。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

课程管理。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课程结构的蓝图[P256]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三)对教学过程的要求[P257]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四)对命题考试的要求[P258]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

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

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

第八章教学理论

一、教学的概念(p262)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

狭义的教学,它是专指在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组织的教和学的活动。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主动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学的地位(p262)

在学校教育中教学处于中心地位。

(二)教学的基本任务[参考P263]

1、传授各科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双基)(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科学世界观

3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形成创新素质观察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

4、促进学生健康的个性和完善的人格。

个性:

动机兴趣信念;气质性格,情商

三、现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

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全面和谐整体的人)

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第五节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概述(p291)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原则的依据(p292

1、教学实践经验

2、教学规律:

几种必然联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

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的必然联系。

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

3.教学目标的制约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三)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原则

(四)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原则(五)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原则

(六)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相结合的统一原则(七)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P297]

(八)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掌握学习模式,发现学习模式,最优化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

第九章教学实施

第一节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

(概念p331)

1、个别教学2、小组教学3、班级授课

二、现代流行的教学组织形式(p332

1、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2、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外教学、现场教学。

3、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p336

1、备课2、上课3、课外作业的布置、指导和批改4、课外辅导5、考查、考试及成绩评定

1、备课(p336)

备课的内容:

(1)备教材

(2)备学生(3)备样式(4)备计划

备课的种类:

(p337)

(1)、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

(2)、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课的类型:

(p339)

(1)、单一课

(2)、综合课

课的结构(p340

(1)组织教学

(2)检查复习(3)学习新教材(4)巩固新知识(5)布置课外作业

上课(中心环节)

上好课的要求: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4)教学组织严密(5)教学效果优异

第二节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p300)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5、演示法6、参观法7、练习法8、实验法9、实习作业法

(一)讲授法

1、概念: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2、特点:

教师独白,系统呈现。

3、优点: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4、缺点:

没有充分的机会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

5、讲授的方式:

讲述。

讲解。

讲读。

讲演

6、讲授法的要求。

(1)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

(2)注意启发学生

(3)语言要有艺术性(4)恰当运用板书

三、教学方法的分类(p301)

(一)形态分类。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

v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p302)1、演示法2、参观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p302)1练习法2实验法3实习作业法

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p302)欣赏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p302)发现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