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陕西省商洛市普通高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1511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5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陕西省商洛市普通高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陕西省商洛市普通高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陕西省商洛市普通高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陕西省商洛市普通高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陕西省商洛市普通高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陕西省商洛市普通高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陕西省商洛市普通高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陕西省商洛市普通高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陕西省商洛市普通高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陕西省商洛市普通高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陕西省商洛市普通高中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20年1月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

人教版必修1。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商朝虽然统治区域很大,但是方国、部落遍布全国,时而臣服,时而反叛,连年征伐,人民困苦不堪。

商王对于一些臣服的方国、部落虽加有侯伯等封号但没有一套控制办法,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

为此,西周建立后推行()

A.礼乐B.宗法制C.分封制D.世袭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商朝实行方国制度带来的问题,为了解决方国制度存在的问题,西周在地方上推行分封制度,C正确;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突出的是一种等级观念,A错误;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制度,是分封制的内在表现,B错误;世袭制属于官员继承选用的制度,不符合材料地方制度,D错误。

2.下面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中枢机构示意图。

这种中枢结构始于

A.秦朝B.西汉C.唐朝D.北宋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到决策机构是中朝,而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置中朝,故此中枢机构开始于西汉,答案为B;ACD均没有设置,排除。

3.《元史·地理志》载,“岭北:

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

这表明元朝

A.实现了民族平等B.国家经济中心南移加速

C.'减轻了农民负担D.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了唐代属于边远地区的省份在元朝“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可见元朝行省之下,国家得到了发展,选项D正确;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排除A;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边远地区一样缴纳赋役,说明农民负担并未减轻,排除C。

4.清朝雍正年间,始设军机处。

军机大臣根据旨意,草拟文书。

上谕形成后,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直接发给有关官员。

这表明军机处

A.参与国家的机要事务B.机构十分简单

C.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D.直接统领六部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军机大臣根据旨意,草拟文书”说明军机处参与国家重要机密事务,A正确;材料并没有说明军机处的机构简单,B错误;军机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C错误;军机处并不是直接统领六部,D错误。

【点睛】军机处最大特点是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地处内廷,办事效率高。

5.雅典城邦规定,凡年满十八岁且登记注册的公民,在履行了两年的兵役义务之后,即可参加公民大会,无财产、出身等其他方面的资格要求。

这一规定

A.排斥精英人物参与政治决策B.表明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C.使雅典民主成为全民民主D.有利于维护直接民主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在履行了两年的兵役义务之后,即可参加公民大会”“无财产、出身等其他方面的资格要求”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一规定有利于扩大平民参政,有利于维护直接民主制,故答案为D项;扩大平民参政并不意味着排斥精英人物参政,排除A项;扩大平民参政能更好地发挥公民大会的作用,排除B项;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不是全民民主,排除C项。

6.梅因在《古代法》中写道:

“无论是为了罗马的利益,还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将外国人所获得的法律保护完全剥夺。

”在古罗马,外国人获得法律保护是得益于

A.《十二铜表法》的颁布B.公民法的形成

C.万民法的推行D.自然法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实行了万民法。

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的所有自由民。

材料“外国人获得法律保护”是得益于万民法的颁布,D正确;《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主要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律,主要是罗马公民,A错误;公民法主要适用于罗马公民,B错误;自然法属于法律理念,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D错误。

7.对如图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促使平民保民官出现B.加速了罗马帝国的转型

C.有利于成文法的产生D.助推了罗马法不断完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和外来人口不断增多,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于是形成了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万民法,即罗马帝国的扩张助推了罗马法不断完善,故答案为D项;平民保民官和成文法均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已经出现,A、C与史实不符,排除;罗马帝国时期政治基本定型,不存在转型的问题,排除B项。

【点睛】罗马帝国建立后,疆域辽阔,其统治下的民族众多。

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新问题,表明公民法已无法应对这些新变化。

在此背景下,罗马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8.观察下边的英国政治运行图。

由如图可知,英国

A.国王与议会相互制约B.国王“统而不治”

C.内阁是国家权力中心D.国家实权由上院掌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英国政治运行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王的职责是任命贵族组成“上院”,“形式上任命”内阁首相及成员,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国王与议会相互制约,国家的权力中心是议会而非内阁,议会中掌握实权的是下院而不是上院,ACD三项错误。

9.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

众议院和参议院通过的每一项议案,在成为法律前须送交总统,经总统批准后才能成为法律。

这体现了美国

A.总统干涉国会立法B.国会有司法权

C.总统拥有立法权力D.权力的制衡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美国国会两院通过的议案须经总统批准后才能成为法律,体现的是其政治生活中的权力制衡原则,D项正确;美国宪法赋予的是总统的行政权,其无权干涉国会立法,国会有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司法权归法院,三权分立,ABC均三项不符合美国宪法,与材料不符,是错误的。

10.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无论是保守派、自由派,还是社会主义思想家,大都关注历史研究,并且从“社会”的视角来思考政治…促成了观念与经验的互动。

这一现象有助于法国

A.践行三权分立理论B.从根本上废除君主制

C.政治近代化的转型D.发动资产阶级大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逐渐形成的各种政治派别间“观念与经验”的互动交流现象,有利于法国各阶级阶层的最后妥协,最后确定共和政体,完成社会政治经济的近代化转型,C选项符合题意。

多种政治观念、政治派别间的相互交流,与法国在18世纪末已经开始践行的“三权分立”无关,从根本上废除君主制只是政治近代化的部分表现,其妥协有利于整个社会安定、发展和政治近代化进程,AB两选项错误。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发生在十八世纪后期,D选项不符合题意。

11.马克思曾说过:

“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及其遍布各地的机关——常备军、警察、官僚、僧侣、法官,是起源于君主专制时代,当时它充当了新兴资产阶级社会反对封建制度的有力武器。

”马克思这一论述最适用于

A.古代中国B.近代美国C.近代英国D.近代德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过王朝战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近代德国,符合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机关充当反封建的“有力武器”的说法,D项正确;“古代中国”的国家机关是极力维护封建制度的,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而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则是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起来,自下而上进行的,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12.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之间公开分裂.导致其领导和军事力量严重削弱的历史事件是

A.永安建制B.天京事变C.安庆战役失败D.太平军北伐失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京事变导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分裂,军事实力严重削弱,选项B正确;选项A初步建立政权,排除;安庆失守使得天京危急,排除C;北伐失利并未导致领导集团分裂,排除D。

13.下表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概况。

表中现象()

国别

“势力范围”

割占或租借地

德国

山东

强租胶州湾

俄国

长城以北和新疆

强租旅顺、大连

法国

广东、广西和云南

强租广州湾

英国

长江流域

强租“新界”、威海卫

日本

福建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A.出现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B.使中国有沦为殖民地的危险

C.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所引发D.使中国开始丧失领土主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表格中体现出19世纪末中国被帝国主义国家瓜分的情景,多个省份被租借或者被割让,这些现象会促使中国沦为殖民地的可能,B正确;表格的现象出现于甲午战争之后,A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1900年之后,表格现象出现是甲午战争之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引起的,C错误;中国开始丧失领土主权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D错误。

14.“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

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

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

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

”因“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而引发的历史事件是

A维新变法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外交大失败”是指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国家把中国山东割让给日本,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直接导致国内五四运动的爆发,D正确;直接导致维新变法运动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A错误;义和团运动是抗击八国联军,B错误;辛亥革命与材料中“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并吞青岛”的信息不符合,C错误。

15.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描述道,长征使中国共产党“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

斯诺意在强调,长征

A.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B.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C.提升了党员政治觉悟D.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说明长征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A正确;材料不是说明长征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B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长征提升了党员的政治觉悟,C错误;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是长征之前,D错误。

16.“1948~1949年冬季的几次战役结束后,随后的一切急转直下……1949年4月23日便占领了国民党的首都南京。

”材料揭示出蒋介石政府迅速倒台的重要原因是()

A.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B.国共军事力量的逆转

C.国民党失去西方支持D.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1948~1949年冬季的几次战役”是指三大战役,这三次战役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从此国共两党的军事力量发生了逆转,为国民党在大陆的覆亡奠定了军事基础,B正确;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材料中的结果,不是原因,A错误;国民党失去西方支持材料中没有说明,C错误;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与材料中信息没有任何关系,D错误。

17.1908年3月,在纪念巴黎公社起义37周年国际大会上,列宁指出巴黎公社的失误在于:

是没有“剥夺剥夺者”,二是对敌人过于宽大。

据此,列宁认为()

A.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不成熟B.巴黎公社背离科学社会主义道路

C.应对资产阶级采取专制手段D.巴黎公社颁布的措施极为不合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没有‘剥夺剥夺者””指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对资产阶级实行专制手段,给他们反扑的机会,C正确;材料并不是认为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是条件不成熟,A错误;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伟大尝试,并不是背离科学社会主义道路,B错误;材料不是从巴黎公社措施的角度分析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D错误。

18.有学者认为,早在俄国十月革命前布尔什维克就积极在工人和士兵中间进行教育和宜传工作,扩展自己的力量,并在工厂建立党的支部和小组,在工会中建立党团,组织工人赤卫队,在军队中建立党的基层组织。

该学者意在强调布尔什维克()

A.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B.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理论

C.充分利用组织优势为革命做准备D.为推翻沙皇专制做了充分的动员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建立党的支部和小组”“建立党团,组织工人赤卫队”“建立党的基层组织”都是指组织的问题,显然材料是强调布尔什维克利用组织优势为革命做准备,C正确;材料是说明要利用组织优势进行革命,并不是说布尔什维克的群众基础广泛,A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理论的信息,B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组织建设问题,并没有关于推翻沙皇的相关信息,D错误。

19.下表为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决议与其通过的《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

由此可知,这次会议

主要决议

《共同纲领》

主要内容

定都于北平,并改名为北京

新中国

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采用公元纪年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A.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目标B.彻底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D.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因此政协会议拥有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故答案为D项;《共同纲领》确立的目标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排除A项;辛亥革命彻底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项;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排除C项。

20.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一章之前。

这一做法

A.凸显了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核心理念

B.说明人民实现了当家做主的愿望

C.标志着我国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D.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答案】A

【解析】

【详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一章之前体现出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思想,A正确;材料中规定的是人民的权利问题,不是当家作主的愿望,B错误;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不符合材料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信息,C错误;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是一届人大会议的召开,D错误。

21.1978年11月14日,邓小平在同缅甸总统领导人的会谈中谈到台湾问题时说:

“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我们会尊重台湾的现实。

比如,台湾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动,那边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动,但是要统一。

”在此,邓小平

A.首次提出“和平统一”方针

B.积极推动海峡两岸全面实现三通

C.初步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

D.为国际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范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台湾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动,那边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动,但是要统一”可知,这是符合一国两制的主张的,根据材料时间1978年可知,选项C正确;材料并未明确提出“和平统一”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选项A排除;实现“三通”的时间是2008年,选项B排除;台湾问题属于内政问题,不属于国际问题,而且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22.《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提出:

“上海合作组织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及对外开放的原则愿与其他国家及有关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吸收认同该组织框架内合作宗旨和任务。

”可见,“上合组织”的成立()

A.促进了地区经济繁荣和发展B.形成了结伴不结盟的国家关系

C.构建了新型的经济合作关系D.维护了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上海合作组织最大的特点是“结伴不结盟”。

材料中“对外开放”“各种形式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协商一致”说明了该组织的特点,B正确;材料说明的是上合组织的宗旨和任务,并不是影响,A错误;上合组织并不是单纯的经济合作组织,C错误;上合组织并没有涉及太平洋地区,D错误,

【点睛】上海合作组织起源于1989年,是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关于加强边境地区信任和裁军的谈判进程的组织。

23.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发表演讲提出:

“美国应尽自己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以防止欧洲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的恶化。

”该演讲说明美国()

A.主动承担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责任

B.努力恢复和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

C.引导欧洲国家走向联合发展的道路

D.力图以经济手段稳定资本主义阵营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经济方面的主要措施,其目的是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以稳定资本主义阵营,对抗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D正确;马歇尔计划是美国争霸世界的需要,美国并不是主动承担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责任,A错误;美国的目的是控制西欧,并不是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B错误;马歇尔计划客观上促进了西欧国家的联合,引导欧洲国家走向联合发展的道路并不是美国的初衷目的,C错误。

24.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的宜言中提出:

“尊重每一个国家按《联合国宪章》单独地或集体地进行自卫的权利;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

”这一宣言()

A.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B.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C.利于维护新兴国家独立地位D.消除了大国霸权主义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万隆会议都是亚非的第三世界国家参加的会议。

材料“最重自卫的权利”“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体现出独立自主的原则,这些宣言显然也有利于维护新兴国家的独立地位,C正确;材料中提及的是国家独立问题,A中“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说法不符合史实,A错误;不结盟运动是1961年,主要针对美苏两大集团实行行的不结盟的组织,B错误;提倡国家独立并不能消除大国霸权主义,D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12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4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封建”与“郡县”为历史性标识的两种政治体制,其间的重大区别,今人据以判断的视域自然要比古人宽阔得多。

萧公权先生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概括为两项,言简意赅:

“秦灭六国为吾国政治史上空前之巨变。

政制则由分割之封建而归于统一之郡县,政体则由贵族之分权而改为君主之专制。

”第二项之中,实还包含有另一要项,即赵翼在《廿二史记》借“汉初布衣将相之局”所申述的由“世侯世卿”,改为中央政府任免的“流官制”。

——摘编自王家范《重评明末“封建与郡县之辨”》

材料二在西周的存续期间,对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都采取了有效的统治政策。

如对西部管理贯穿西周统治始终,早在周文王的时候,通过“伐犬戎”“克密”“伐崇”基本扫除了西部的不稳定因素,并通过分封将这些地区纳入西周的统一之下。

汉初在政治体制上部分地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但面对当时形势,又不得不重拾分封制。

回顾汉初半个世纪的历史,即从公元前202年汉朝初立到公元前154年平定“七国之乱”,汉王朝一直为分封制所困扰,正如当代文学家吕思勉说:

“封建者,过时之制也。

汉初用之,虽一收夹辅之效,然其势终不可以复行。

——摘编自尚绪芝《西周、汉初分封制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重要的政治制度,并根据材料概括其主要特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的分封制与汉初的封国制有何异同。

【答案】

(1)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主要特点:

君权至上;地方集权于中央;官僚不得世袭,由皇帝任免

(2)同:

目的都是为了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都分封了同姓子弟为王;诸侯国都有较大自主权。

异:

西周分封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汉初分封的对象刘姓皇族子弟,当时郡县与封国犬牙交错。

西周的分封拓展了疆域,有利于巩固统治,到后期随着诸侯国力量增强,周王室权威下降;汉初封国制导致了王国问题,为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

【解析】

【详解】

(1)制度:

根据材料一中“政制则由分割之封建而归于统一之郡县”,“政体则由贵族之分权而改为君主之专制”,“‘世侯世卿’,改为中央政府任免的‘流官制’”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重要的政治制度有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等,共同构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特点: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有君权至上、中央集权、官僚不得世袭,由皇帝任免等。

(2)同:

根据材料一中“贵族之分权”,材料二中“通过分封将这些地区纳入西周的统一之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制与汉初的封国制在目的、对象和权限等方面有相同之处。

异:

根据材料二中“西周的存续期间,对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都采取了有效的统治政策”,“汉朝初立到公元前154年平定“七国之乱”,汉王朝一直为分封制所困扰”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封的对象、作用、后果等方面,说明西周的分封制与汉初的封国制的主要不同。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希腊地区气候适度,雨水充沛,多山环海地势崎岖不平没有大的冲积平原,缺乏自然灌溉条件。

土地虽多但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只适合种植葡萄、橄榄等。

这种交通极为不方便的群岛地区最容易形成小国寡民的、各自为政的城邦。

而只适合种植葡萄、橄榄决定了希腊人不能闭关自守、自给自足,他们必须通过海外贸易オ能生存下去。

商业贸易客观上要求自由、平等,要求有章法可依,这些又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政体的建立。

而小国寡民,又使得民主原则容易贯彻、落实

————摘编自《西方政治思想史》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论题:

古希腊自然地理环境推动民主政治建立。

阐述:

古希腊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小国寡民城邦的出现,这种城邦为民主政治的的产生和民主原则的贯彻创造了条件。

古希腊多山环海的状况,不适合农耕经济发展,促使希腊商品经济发达和海外活动频繁,这有利于希腊人较早接受自由、平等观念,从而推动民主政体的建立。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

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提出一个论题,该论题必须明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论题进行简要阐述,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论题”,由材料信息“这种交通极为不方便的群岛地区最容易形成小国寡民的、各自为政的城邦。

而只适合种植葡萄、橄榄决定了希腊人不能闭关自守、自给自足,他们必须通过海外贸易オ能生存下去。

商业贸易客观上要求自由、平等,要求有章法可依,这些又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政体的建立。

而小国寡民,又使得民主原则容易贯彻、落实”得出:

希腊自然地理环境推动民主政治建立。

“阐述”,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商品经济发达和海外活动频繁等起到的影响角度分析。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它对中国从传统政治形态走向现代政治形态,最终成长为现代性的政治形态做了初步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是我国从传统政治迈向现代政治的分水岭。

——摘编自富成慧《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现代性研究》

材料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一场追求亿万人民经济上翻身和政治上解放的人民革命。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