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7生态系统.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0865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3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7生态系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7生态系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7生态系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7生态系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7生态系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7生态系统.docx

《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7生态系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7生态系统.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7生态系统.docx

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7生态系统

专题七、生态系统(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工程)

1.(海南卷)24.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

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生物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解题思路】甲地原有植被虽因火灾毁灭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在这个地方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类型;乙地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在乙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类型,两地演替类型不同,故选A。

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可以发生演替到森林这一最高阶段,B正确。

乙地发生初生演替,在火山岩上首先出现的是地衣,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以分解火山岩表层,形成细小颗粒,为苔藓提供了可以附着生长的一层土壤,C正确。

自然演替的结果是生物种类越来越多,营养关系越来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来越强,对能量的利用率越来越高,D正确。

2.(海南卷)25.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

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生物种间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解题思路】随着池塘中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种和丙种蝌蚪存活率逐渐降低,说明捕食者的食物来源以甲、丙两种蝌蚪为主,A正确。

三种蝌蚪由于相同食物来源或相同生存空间可构成种间竞争关系,但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了不同数量的捕食者后可能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结果,B正确。

池塘1中,在没有加入捕食者时乙种蝌蚪存活率最低,说明乙种蝌蚪竞争力最弱,容易被自然环境所淘汰,C正确。

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种和丙种蝌蚪数量减少,乙种蝌蚪获得的资源相对增加,故D不合理。

3.(海南卷)29.(9分)

随着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

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

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该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法。

(2)该地草甸、灌丛、针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____。

(3)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____稳定性较低。

(4)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参考答案】

(1)样方标志重捕(每空1分,共2分)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3分)(3)恢复力(2分)(4)垂直(2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丰富度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群落的空间结构。

【解题思路】本题以近年来比较受人们重视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为背景,以必修三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常见的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样方法是指在若干样方中计数全部个体,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来估计种群总体数量的方法。

样方法的适用范围:

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故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是种群密度的常用调查方法之一。

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

所以调查野兔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2)此项考查群落物种丰富度的概念:

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物种数目越多,其丰富度越大,反之宜如此。

(3)此项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主要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例如,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这反应的就是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

题干描述为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后,短时间内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恢复力稳定性较低。

这个问题的重点是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4)此项考查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

包括植物的垂直分层和动物的垂直分层。

植物的垂直分层主要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大大提高了群落内各植物对光能的利用率。

动物的垂直分层受植物的影响。

因为植物会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

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

此题问提高群落内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考垂直结构。

4.

(广东卷)5.图2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答案】A

【解析】考查食物网中各种群之间的关系及其数量变化间的关系。

引入的鲈鱼以中小型鱼类为食,而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可推知鲈鱼以土著鱼(鱼a、鱼b)为食且处于最高营养级,土著鱼与鲈鱼之间为捕食关系。

因鲈鱼处于最高营养级,土著鱼处于低营养级,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特点是逐级递减,因此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土著鱼因被捕食导致数量下降,进而将导致被土著鱼捕食的浮游动物数量增加。

由于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因此浮游动物的增加势必导致浮游植物的减少,浮游植物的减少势必将会导致浮游动物的减少。

由于食物链中上下两环节之间总是相互消长,故在该情况下,浮游动物总量变化应为先增加后减少,而浮游植物总量则是应先减少后增加,两种生物始终将在相应的水平线上上下波动而趋于相对稳定。

5.(广东卷)26.(16分)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富含有机质和无机成分,可用作肥料,但其多环芳烃(PAHs)等有机污染物含量通常较高,施入土壤会带来二次污染。

生物质炭是由作物废弃秸秆等炭化而成。

将污泥、含7%生物质炭的污泥均堆放一段时间后用于盆栽实验,研究它们对黑麦草生长及PAHs迁移的影响,结果见下表。

测定项目

红壤

红壤+污泥

红壤+含7%生物质污泥

土壤PAHs含量(μg/kg)

527

1079

765

黑麦草叶绿素含量(mg/g)

2.0

2.1

2.3

黑麦草每盆干重(g)

1.7

2.3

2.7

黑麦草PAHs含量(μg/kg)

401

651

428

(1)生物质炭孔隙结构发达,能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使根系细胞______加强,_____合成增加,从而促进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

(2)由表可知,施用含生物质炭污泥__________,从而促进黑麦草生长;污泥的施用使土壤和黑麦草的PAHs含量__________,但生物质炭的输入__________,从而降低PAHs污染的风险。

由此可见,生物质炭有望用作污泥改良剂,促进污泥的推广应用。

污泥的应用符合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原理。

【答案】

(1)呼吸作用ATP

(2)黑麦草叶绿素含量增多,光合作用强度增大,积累更多有机物,使黑麦草干重增加升高能降低土壤和黑麦草中PAHs的增加量物质循环再生

【解析】综合考查细胞呼吸、主动运输、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和生态工程原理等知识,重视考查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

(1)生物质碳能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促进细胞的呼吸作用,使得细胞的呼吸作用加强,ATP合成加快,为根系主动吸收养分提供充足的能量。

(2)由表可知,施用含有生物质污泥的黑麦草叶绿素的含量较多,且因此导致黑麦草的每盆干重增加,不难推知有生物质污泥的施用促进了黑麦草的生长。

由表中第一行和第四行信息可知污泥施用后土壤和黑麦草的PAHs含量增加,生物质污泥的加入则能降低红壤因添加污泥而使土壤和黑麦草中PAHs的增加量。

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和无机成分,施用污泥的目的是为了使污泥中的废物被充分利用,实现建立“废物资源化”的无废物的生产体系,符合物质循环再生的生态工程原理。

6.(山东卷)26.(8分)稻田中除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

(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_▲__。

根据右

侧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__▲__只/m2。

样方编号

1

2

3

4

5

6

样方面积(m2)

1

1

1

1

1

1

田螺数量(只)

15

18

15

19

15

14

(2)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

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

图中曲线__▲__(填

“I”或“II”)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

本。

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

则控制在__▲__点时收益最大。

(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

杂革、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__▲__使用,

减轻环境污染。

稻田生态系统中的__▲__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__▲__以促进水稻的

生长。

【答案】

(1)随机取样16

(2)IB

(3)农药分解者(或:

细菌、真菌等)无机物

【解析】

(1)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有人的主观因素;田螺的

种群密度取各样方的平均值:

(15+18+15+19+15+14)/6=16只/m2。

(2)作物价值与防治的成本之间的差值为收益。

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的密度越小,防

治成本越高,但作物价值也大,反之,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的密度越大,防治成本越低,但

作物价值也越低。

所以防治成本为曲线I;选ABC三点中B点防治最好,此时二者差值最

大,即收益最大。

(3)进行生物防治以后,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从而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

的分解者能够将鸭粪分解成水稻所需要的无机物,促进水稻的生长。

【试题评价】本题主要考查样方法和有害生物防治规律,意在考查考生数据分析、识图

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浙江卷)4.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

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

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答案】B

【解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新生个体数量为20,出生率为20%,死亡个体

数为10,死亡率为10%,种群年增长率为10%,A项错误;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的动物,当

雌雄比例为1:

1时,每个个体都能产生后代,此时的出生率最高,越接近该比例,出生率趑

高,B项正确;调控环境条件,使动物性成熟推迟,动物的繁殖时期推迟,会导致年平均出

生率更低,C项错误;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D项错误。

【试题评价】本题以出生率为切入点,考查出生率计算以及性别比例、性成熟时间、年

龄组成等对出生率的影响等相关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较易得分。

8.(江苏卷)10.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9.(江苏卷)

24.将江苏某地当年收获的小麦秸秆剪成小段,于7月20日开始分别进行露天堆放、水泡和土埋3种方式的处理,3次重复,每隔15天检测一次秸秆腐解残留量,结果见右图。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秸秆还田后翻耕土埋应是利用秸秆的合理方法

B.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条件有利于多种微生物对秸秆的分解

C.如果将处理开始时间提早30天,则3条曲线的位置将呈现上移趋势

D.从堆放、水泡2条曲线可以推测好氧性微生物分解能力高于厌氧性微生物

10.(江苏卷)26.(7分)在江苏某地进行稻田养鱼的实验研究。

6月5日在一定面积的实验小区插秧后放养300条小鲫鱼(杂食性),稻田水深8~10cm。

对照小区不放鱼,其他条件相同。

所有处理

设置3次重复,实验持续2个月,期间检测浮游植物生物量(干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其主要目的是.

2)实验的第一个月期间,检测发现实验组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原因分析如下:

放鱼对浮游植物的不利之处是鱼的取食作用;有利之处是鱼粪便为浮游植物提供营养物质,以及鱼会大量捕食从而减弱其对浮游植物的捕食作用。

在此期间,有利因素占据优势。

3)实验的第二个月期间,所有小区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显著下降,主要原因是此时生长旺盛的水稻与浮游植物之间具有关系。

4)放养鱼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的复杂性,从而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的速率。

5)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对该实验研究影响最大的不定因素是(填序号)。

①鸟②土壤质地③光照④水体肥力⑤稻田杂草

26.(7分)

(1)减少实验误差(增加实验的精确性)

(2)浮游动物(3)竞争

(4)营养结构(食物网或食物链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5)①

11.(重庆卷)7、(20分)

II.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

(1)

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题7—II图所示。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图中.o→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

(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答案】

II.

(1)样方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弱光;乔木

(2)碳元素(CO2)

【解析】

II

(1)对植物和活动能力比较弱的动物,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结合题中材料,图中①表示一年生草本植物,②表示多年生草本植物,③表示灌木。

决定种群密度最直

接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图中.o→a,物种①的密度上升,数量增多,说明该时间段内种

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c段,群落由多年生草本阶段向灌木阶段过渡,灌木取代了多年

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②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的水平,说明②能耐受灌木丛导致的弱

光环境,并在该环境下保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c点后,若气候条件适宜,高大的乔木能

获得充足的光照取代灌木的优势,成为该地区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

(2)该地区经过治理,增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同时增加的植被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固定更多的碳元素(CO2),增加了农林产品的产出,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试题评价】本题综合考查种群与群落相关知识及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识图能力,涉及种群密度调查、群落演替等相关内容,较易得分。

12.(新课标II卷)31.(10分)

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草原上鼠的天敌从鼠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固定的能量。

(2)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

(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和。

【答案】

(1)生产者

(2)出生率死亡率

(3)随机取样

(4)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解析】

(1)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都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2)种群密度受到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受到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的间接影响。

(3)用样方法做调查时,要做到随机取样,以减少误差和主观因素影响。

(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试题点评】此题主要考察种群和群落的基本知识,回归教材,难度较小。

13.(新课标I卷)5.某农场面积约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

某实验小组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

【答案】C

【解析】鹰是黑线姬鼠的天敌,引入天敌后,会引起黑线姬鼠种群密度下降,A正确;种群密度=280×100÷2÷140=100只/hm2,B正确;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种群的数量,而非

指某个种群中个体的数量,C错误;能量传递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第三营养级能量最少D,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通过种群密度的测量与计算、能量流动特点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种群密度的计算能力、对能量流动特点的分析能力。

14.(新课标I卷)32(6分)

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

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

林逐步得以恢复。

下表为恢复过程一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演替。

常绿阔叶林遭

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课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

(2)在有上述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生态系统。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

【答案】

(1)次生土壤

(2)草丛常绿阔叶林

复杂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

【解析】

(1)该地是因为过度砍伐造成的森林破坏,所以土壤没变,土壤中会留下原来植物的种子和根系,所以只能是次生演替

(2)上述群落中草丛群落生物种类最少,营养结构最简单,遭到破坏后最容易恢复,

常绿阔叶林群落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3)植物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场所,动物随植物分层而分层,所以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

【试题点评】本题通过考查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恢复力稳定性和演替等相关知识,主

要考查对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恢复力稳定性等概念的理解能力;考查对动物分层的原因的理解和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15.(四川卷)6.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与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的种群密度会下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知识。

信息传递能够调整生物种间关系,维

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项正确;防治稻田害虫,可以使能量更多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但是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项错误;人为因素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精耕稻田为

人为影响的群落,和弃耕稻田的自然演替不同,C项正确;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使卷叶螟密度降低,拟水狼蛛会更多以褐飞虱为食,所以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D项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信息传递的功能、能量流动的意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

的影响以及种群密度的变化,意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难度中等。

针对此类题型,复习时需要对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进行整合,重点围绕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进行复习。

16.(安徽卷)Ⅱ.(12分)合理密养、立体养殖是提高池塘养殖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1)某池塘中有水草、绿藻、草鱼、鳙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和鳜鱼(肉食性),以及水溞、轮虫等浮游动物。

请按主要捕食关系,绘出该池塘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2)轮虫和水溞的种间关系是。

(3)研究池塘生态系统不同水层光合速率,对确定鱼的放养种类和密度有参考价值。

从池塘不同深度采集水样,分别装入黑白瓶中(白瓶为透明玻璃瓶,黑瓶为黑布包裹的玻璃

瓶)并封闭。

然后将黑白瓶对应悬挂于原水样采集位置,同时测定各水层剩余水样溶氧量,

作为初始溶氧量。

24h后,测定各黑白瓶中溶氧量。

若测得某水层初始溶氧量为Amg·L-1,白瓶溶氧量为Bmg·L-1,黑瓶溶氧量为Cmg·L-1,则该水层总光合速率为

mg·L-1·d-1.若上午黑白瓶被悬挂于水深25cm处时,白瓶意外坠落至池塘底部,短时间内,该瓶内绿藻叶绿体重C3含量。

(4)

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立体养殖可以。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合理密养可以。

【答案】

II

(1)如右图

(2)竞争

(3)B–C增加

(4)充分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资源

提高能量利用率,使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II.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顶级消费者结束。

轮虫和水蚤的食物相同存在竞争关系。

A-C为呼吸量,B-A为净光合作用,两者的和为总光合作用。

水的深度越深光照越少,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减少,C3积累。

立体养殖从群落结构的角度考虑,充分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资源,帮助人们科学

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合理密养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试题点评】本题综合性很强,综合考查了神经调节、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关系、群

落结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与能量流动,对核心概念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很高。

难度较大。

17.(全国大纲卷)33.(11分)某一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其中鳙鱼以浮游动物A为食,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