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Word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0864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Word版.docx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Word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Word版.docx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Word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鲁肃传(节选)

《三国志》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

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

“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

”遂往诣蒙。

酒酣,蒙问肃曰:

“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肃造次应曰:

“临时施宜。

”蒙曰: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因为肃画五策。

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

“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②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③肃意尚轻蒙________

④遂往诣蒙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3)两篇文章都以“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为结尾,有何作用?

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两篇文章都写到了鲁肃与吕蒙见面时的情形,《资治通鉴》与《三国志》哪部作品的描述比较详细?

列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案】

(1)到,等到;重新;轻视;于是

(2)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3)以“鲁肃拜见吕蒙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作为文章的结尾,写出鲁肃被吕蒙“对付关羽的五策”所折服,侧面突出吕蒙听从孙权的建议开始读书后,才干有了巨大的长进,不再是吴下时的阿蒙。

(4)示例1:

《三国志》比较详细。

如鲁肃与吕蒙谈论的情形,《资治通鉴》用了“与蒙论议”四个字,而《三国志》则详细地描述了吕蒙问鲁肃如何防备关羽,对关羽的评价,和鲁肃谋定五策等内容。

示例2:

《三国志》比较详细。

如鲁肃对吕蒙的评价,《资治通鉴》只有“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的语言评价,《三国志》除了“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语言评价外,还有“越席就之,拊其背”等动作描写。

【解析】【分析】

(1)本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其中:

及:

到了……的时候。

更(gēng):

重新。

轻:

轻视。

(2)联系上下文,这句话意思是:

如今我们虽然与刘备结成了同盟,貌似亲如一家,然而关羽是个危险且极有心计的人,怎么可以不事先拟定好对策呢?

所以可断句为: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3)两文以“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

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4)结合两文内容分析,《三国志》“因为肃画五策。

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详细地描述了吕蒙问鲁肃如何防备关羽,对关羽的评价,和鲁肃谋定五策等内容。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都比较丰富。

而《资治通鉴》用了“与蒙论议”四个字。

所以《三国志》比较详细。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⑴到,等到;重新;轻视;于是;

⑵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⑶以“鲁肃拜见吕蒙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作为文章的结尾,写出鲁肃被吕蒙“对付关羽的五策”所折服,侧面突出吕蒙听从孙权的建议开始读书后,才干有了巨大的长进,不再是吴下时的阿蒙。

⑷示例1:

《三国志》比较详细。

如鲁肃与吕蒙谈论的情形,《资治通鉴》用了“与蒙论议”四个字,而《三国志》则详细地描述了吕蒙问鲁肃如何防备关羽,对关羽的评价,和鲁肃谋定五策等内容。

示例2:

《三国志》比较详细。

如鲁肃对吕蒙的评价,《资治通鉴》只有“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的语言评价,《三国志》除了“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语言评价外,还有“越席就之,拊其背”等动作描写。

【点评】⑴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

常见的断句方法有:

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比较阅读,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熟习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概括主要点作答,注意相同之中找不同,不同之中找相同。

【附参考译文】

【甲】最初,孙权对吕蒙说:

“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

”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

孙权说:

“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

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历史就够了。

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常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裨益。

”吕蒙才开始求学。

   后来,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由大吃一惊,说:

“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吕蒙。

”吕蒙说:

“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待,大哥发现得未免太迟!

”鲁肃遂拜见吕蒙的娘亲,结交成为好友,然后告辞。

【乙】鲁肃取代周瑜的东吴都督职位,在陆口驻军练兵,经过吕蒙的营帐时,鲁肃当时还很轻视他。

身边的人对鲁肃说:

“吕蒙的名声日渐显耀,不可以这样傲慢轻视,您应该进去接见他。

”鲁肃于是决定去见吕蒙。

酒喝的正高兴的时候,吕蒙问鲁肃:

“您如今肩负重任,又同关羽的驻军相毗邻,会用什么样的计策来应付突发的状况呢?

”鲁肃很随意的回答说:

“随机应变么。

”吕蒙说:

“如今我们虽然与刘备结成了同盟,貌似亲如一家,然而关羽是个危险且极有心计的人,怎么可以不事先拟定好对策呢?

”于是给鲁肃谋划了五条计策。

鲁肃赶紧起身走向吕蒙,拍着他的肩背说:

“子明贤弟啊,我没有料到你的才智谋略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

”继而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并与吕蒙结交为好友才离去。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有仙则名________

②斯是陋室________

③谈笑有鸿儒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孔子云:

何陋之有?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

          

B. 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C. 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赞扬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D. 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主人品德高尚,“陋室”就不陋。

【答案】

(1)出名

;这

;博学的人

(2)①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②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3)C

【解析】【分析】选自《全唐文》。

作者:

刘禹锡。

年代:

唐。

(1)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名”是名词用作动词,“出名,著名”;“鸿儒”是指“博学的人”。

(2)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①句中的“上、入”两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云、何、陋、有”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句式倒装。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典故,是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

据此,选项C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故答案为:

(1)出名;这;博学的人;

(2)①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②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3)C。

【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回忆注释和译文,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可以提取实词的含义,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现象。

比如,本题,A项,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

鸿儒,泛指博学之士。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先理解句子,找出句子成分,分析成分之间的关系,根据语言主谓宾顺序来停顿。

另外注意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

本题根据“入则”“出则”两个假设短语,可将它们断开。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题思想的能力。

本文通过寓言故事讲述了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那就是找出最基本、最关键的问题解决了,事情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参考译文】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

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

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

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

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

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

孔子说:

“这有什么简陋呢?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下列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康肃忿然(忿然:

气愤的样子)                         

B. 以我酌油知之(舀取,这里指倒入)

C. 笑而遣之(遣:

派遣)                                       

D. 公亦以此自矜(自矜:

自夸)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尝射于家圃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 尔安敢轻吾射     惟手熟尔

C. 但手熟尔         但当涉猎                                    

D. 徐以杓酌油沥之   蒙辞以军中多务

(3)下面对文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意思是:

“老翁见陈尧咨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但是(只是)对此微微点点头。

B.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意思是:

“陈尧咨问道:

‘你也懂得射箭吗?

我射箭(我的射箭技艺)难道不精湛吗?

’”

C.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意思是:

“竟然(于是)老翁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将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然后)慢慢地用勺舀起油滴入葫芦,油从铜钱孔注入,而铜钱没有被沾湿。

D.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意思是: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世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媲美,他也因此而自夸。

(4)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在写法上详略得当,详写了康肃公的射箭技艺,而对卖油翁的精湛技艺作了比较粗略的描述。

B.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这句话寥寥数语,便将卖油翁当时的表情和心理活动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C. 文末写道“康肃笑而遣之”,康肃公的“笑”中有会意,有尴尬,也有解嘲,“笑”和“遣”也表现了陈尧咨通达爽快的一面。

D. 作者借卖油翁对康肃公说的“无他,但手熟尔”,以及卖油翁对自己的评价“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意在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

【答案】

(1)C

(2)B

(3)D

(4)A

【解析】【分析】选自:

《归田录》。

作者:

欧阳修。

年代:

北宋。

(1)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C项理解错误,遣:

打发。

(2)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B项,意思分别是:

你/罢了。

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

A:

在。

C:

只是。

D:

用。

(3)。

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D项正确,其他各项的应该分别翻译为:

A:

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B:

陈尧咨问卖油翁:

“你也懂得射箭吗?

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

”C:

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

(4)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

A项错误,略写了康肃公的射箭技艺,而对卖油翁的精湛技艺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

故答案为:

(1)C;

(2)B;(3)D;(4)A。

【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结合句意解释,词组有,忿然:

气愤的样子,作动词,自矜:

自夸,动词。

(2)本题考查文言文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答题时应注意,虚词一般是一词多义,要根据整个句子乃至全文的意思加以辨析,特别要区分词性。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和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目要求,对各个选项的说法准确把握意思,再还原到相关词句中去,逐项比对辨析正误。

【附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

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

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

”你也懂得射箭吗?

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

”卖油的老翁说:

“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老翁说:

“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

于是说:

“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

”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

霍氏必亡。

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

侮上者,逆道也。

在人之右,众必害①之。

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

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

乃上疏言:

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

书三上,辄报闻②。

   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

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③,傍有积薪。

客谓主人:

“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默然不应。

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④,馀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

人谓主人曰:

“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

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

”主人乃寤而请之。

(《汉书·霍光传》)

【注】①害:

妒忌,怨恨。

②报闻:

汉代制度,上书言事,皇帝不采用的,就来个报闻,意思是知道了,表示作罢。

③突:

烟囱。

④上行(háng):

上位。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霍氏秉权日久________

②主人乃寤而请之________

③客谓主人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3)“曲突徙薪”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文中上书人引用“曲突徙薪”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答案】

(1)执掌;同“悟”,醒悟;告诉,对……说

(2)把烟囱改为弯曲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

(3)说明了凡事要先考虑到危险的存在,提前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的道理。

作者借这个故事委婉劝诫皇上,为徐生鸣不平,希望皇上能对上疏霍氏权盛隐患的徐生进行嘉赏。

【解析】【分析】

(1)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寤”:

同“悟”,醒悟。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更”“曲突”“徙”“不”“且”等字词的翻译。

(3)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解答时要根据文本理解成语和情节,明确故事发展前后因果关系。

“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

比喻消除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防患于未然。

作者借这个故事希望皇上能对上疏霍氏权盛隐患的徐生进行嘉赏。

寓言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

主题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

故答案为:

(1)执掌;同“悟”,醒悟;告诉,对……说

(2)把烟囱改为弯曲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

(3)说明了凡事要先考虑到危险的存在,提前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的道理。

作者借这个故事委婉劝诫皇上,为徐生鸣不平,希望皇上能对上疏霍氏权盛隐患的徐生进行嘉赏。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附参考译文】

   当初,霍氏一家骄横奢侈,茂陵人徐福就曾指出:

“霍氏必亡。

凡奢侈无度,必然傲慢不逊;傲慢不逊,必然冒犯主上;冒犯主上就是大逆不道。

身居高位的人,必然会受到众人的厌恶。

霍氏一家执掌权利的日子很久了,遭到很多人的厌恶,天下人厌恶,又作出大逆不道的事,怎么可能不灭亡呢!

”于是,上书朝廷说:

“霍氏一家权势太大,陛下既然厚爱他们,就应随时加以约束限制,不要让他们发展到灭亡的地步!

”上书三次,天子听到了,未加采纳。

后霍氏一家被诛杀,曾告发过霍氏的人都被封赏,有人上书汉宣帝,为徐福鸣不平说:

“我听说,有一位客人到主人家拜访,见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又堆有柴薪,这位客人便对主人说:

“您的烟囱应改为弯曲的,并将柴薪搬到远处去,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

”主人默然,不予理会。

不久,主人家果然失火,邻居们共同抢救,幸而将火扑灭。

于是,主人家杀牛摆酒,对邻居表示感谢,在救火中烧伤的被请到上座,其余则各按出力大小依次就坐,却没有请那位建议他改弯烟囱的人。

有人对这家主人说:

当初要是听了那位客人的劝告,就不用杀牛摆酒,终究不会有火灾。

如今论功请客酬谢,建议改弯烟囱、移走柴薪的人没有功劳,而在救火时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才是上客吗?

‟主人这才醒悟,将那位客人请来。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乙】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妻乃引刀趋①机而言曰:

“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今若断斯织也,则捐②失成功,稽废时日。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③,以就懿④德。

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

”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节选自《后汉书·烈女传》)

【注】①趋:

快步走向。

②捐:

抛弃。

③亡:

通“无”,不足。

④懿:

美好。

(1)用“/”给划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见往事耳________

②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③当日知其所亡________

④遂七年不返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的句子意思。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何异断斯织乎?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段孙权要求吕蒙不仅要涉猎广泛,而且要钻研经书。

          

B. 乙文段中羊子被妻子的话感动,又回去修完了他的学业。

C. 甲乙两文段中,孙权、羊子之妻都劝学有法,并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D. 甲文段孙权指出“学”的必要性;乙文段羊子之妻指出“学”要不断积累,持之以恒。

【答案】

(1)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2)了解

;到了……的时候;每天;于是

(3)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为由推辞。

②同割断这丝织品有什么不同呢?

(4)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译为:

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

(2)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见”:

了解。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辞”“异”“斯”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蒙辞以军中多务”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

(4)A项“而且要钻研经书”说法有误。

可分析“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这句话的意思。

故答案为:

(1)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2)了解;到了……的时候;每天;于是

(3)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为由推辞。

②同割断这丝织品有什么不同呢?

(4)A

【点评】

(1)断句首先要注意句子停顿的技巧,其次要理解清楚句子的含义,根据这两点做起来就比较容易。

(2)理解文言文的重点词的关键是能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含义来推断词的含义。

平时学生要多积累书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